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冀教版五下音乐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0:48:28
文档

冀教版五下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理想风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歌曲:白矾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歌唱,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表现暧昧乐观的生活立场。2、侧重通过对旋律特点的分析,感触欣赏曲中所表达的热爱和赞扬祖国河山的灼热感情。3、进行三声部的发声练习,请求韵母转换连贯、天然,声部间基础协和、均衡。教材分析:一、歌曲:《白矾》是一首表示少年儿童对生活的酷爱、憧憬和寻求为主题的合唱歌曲。固然歌词中以“白矾”为描述的重要对象,但这只是一种借物抒怀的伎俩。歌曲通过对白矾的夸奖和冀望,蕴藉的抒发了“我”――少年儿童
推荐度:
导读第一单元理想风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歌曲:白矾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歌唱,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表现暧昧乐观的生活立场。2、侧重通过对旋律特点的分析,感触欣赏曲中所表达的热爱和赞扬祖国河山的灼热感情。3、进行三声部的发声练习,请求韵母转换连贯、天然,声部间基础协和、均衡。教材分析:一、歌曲:《白矾》是一首表示少年儿童对生活的酷爱、憧憬和寻求为主题的合唱歌曲。固然歌词中以“白矾”为描述的重要对象,但这只是一种借物抒怀的伎俩。歌曲通过对白矾的夸奖和冀望,蕴藉的抒发了“我”――少年儿童
第一单元 理想风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白矾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歌唱,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表现暧昧乐观的生活立场。

2、侧重通过对旋律特点的分析,感触欣赏曲中所表达的热爱和赞扬祖国河山的灼热感情。

3、进行三声部的发声练习,请求韵母转换连贯、天然,声部间基础协和、均衡。

教材分析:

一、歌曲:《白矾》是一首表示少年儿童对生活的酷爱、憧憬和寻求为主题的合唱歌曲。固然歌词中以“白矾”为描述的重要对象,但这只是一种借物抒怀的伎俩。歌曲通过对白矾的夸奖和冀望,蕴藉的抒发了“我”――少年儿童对生活的美妙幻想:鼓起性命的白矾,在生涯的上搏击风浪。

歌曲由两个乐段形成。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句副较长,句中多为跌荡跳跃的旋律,急促严密的节奏,展示浪花飞溅、银帆闪闪的画面。第二乐句的前两个乐节是第一乐句同处乐节的模进,音区进步,增强了语气和力气,句尾的八分休止符造成“闪”的后果,要留神唱准节奏。

第二乐段为副歌性质,声调跳荡起伏,节奏比拟伸展,造成天高云淡、广阔无垠的意境,但更主要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讴歌和发奋向上的感情。在这一乐段中应用了较多的大跳音程,并在安稳的节奏中呈现了切分节奏,充足表现了少年儿童对生活的清朗、乐观的态度。停止句因为音域较高,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形取删。

二、综合练习:这是一首由大调式主三和弦构成的三声部发声练习曲。同度音的重复是本曲的。

三、欣赏:《长江之歌》是电视持续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该曲是剧中的主题音乐,为了更好的体现长江宏伟、浩大的雄姿,《话说长江》剧组在成千上万的应征歌词中,选中了胡雄伟的这一首词,因而,这是一首填词歌曲。

歌曲以比较的手段,形象的刻画了长江悠久、古老的历史和它浩浩荡荡、飞跃万里的雄姿,即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哺养自己的慈母――长江的留恋之情,又抒发了我国各族国民以万里长江奔跑向前的气势去建设美好将来的雄心壮志。

全曲为大调式,有带再现的三段体构成。旋律明快、激动,节奏舒展。

这是一支热忱而雄伟的赞歌,旋律波浪起伏,跌宕有致,词曲珠联壁合,彼此照映,酣畅淋漓的展现了长江雄壮的气概和绚丽的风度,令人向往。

教养重、难点:

1、启示学生有情感的歌颂,声部间协跟,同一,平衡,声音连贯流利。

2、领导学生用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具筹备: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小黑板、竖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综合训练学唱歌曲曲调

教学目的: 1.知识加深换气记号的意识与利用

2.能力通过发声练习坚固学生的听音能力。

3.思教 教导学生在新学期应更加勤恳学习。

教学重点:歌曲的学习难点 双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教具学具:录音机磁带 投影仪 琴 课本

师生运动:

(重点学教法及学法指导、含课堂练习、作业支配)

一、组织教学(新学年绪言)

本学年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因此,在开学初,我们首先要懂得本学期的学习重点,我们的学习目标,并且明白我们目前的学习水平,增加学习的信念。

二、规整发声练习

1、师生问好

2、音节练习:声音统一、整洁

3、哼鸣练习:发音地位高。

三、复习歌曲:

在上一学期我们学唱的的歌曲中,大家比较爱好哪些歌曲,山东民歌《花》、《小瓜棚》等歌曲,老师弹琴,同学们一起来复习演唱。

四、综合训练:投影仪

1、复习听辨(听记)旋律音程:

6 - i . i - 3 (音符的发音)

3 - 6,6 - 3,3 - 7,7 - 5,5 - 6,6 - 1

2、复习听辨(听记)和声音程:

3 4 3 5 5 4 6 i

1 1 1 2 3 1 3 3

要求练习:一一听辨、校订、分两个声部来唱和声音程的衔接。

(1)分声部视唱三声部的发声练习曲。先第三声部,再第二声部,并将二、三声部合成。而后一声部,分别与二、三声部合成,最后将三声部合成。

注:四拍子的节奏强弱。气味把持,在音节的母音变换时,要始终用高部位的头声来发声,坚持发声位置的不变。

(2)用竖笛分声部吹奏

五、学习歌曲旋律

1、导入:同窗们还记得《海鸥》这首歌吗?让咱们一起往返忆回想、唱一唱 。

2、想起了海鸥就象看到了大海,看到了正在航行的点点白帆。你见过白帆吗?当你站在海边看见白帆,都想到了什么?让我们在歌中体会一下。

3、欣赏录音演唱 :

白帆:搏击风浪,英勇前进,决不撤退。

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一直前进、勇敢、坚强、会有很大的知识播种。

4、再次观赏

歌曲的演唱情势:两声部合唱

5、再次欣赏

分离将两个声部的音名认一认

6、跟琴分辨视唱两声部旋律

7、本人应用竖笛熟习旋律

8、在老师的指挥下合成旋律

板 书 设 计:

《 白帆 》 综合训练

中速、柔美、无邪

六、作业

分别将两声部旋律唱熟、吹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 《同在蓝天下》

一、谈话导入,拉近生活距离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生:(齐声)知道!师:知道我叫什么吗? 

(老师在边上画个太阳)名字好听吗?师:那你们想怎么称呼我?生:我想叫您。。,因为您很慈祥又年纪比我爸爸大。师:你认为还有别的称呼吗? 

生:我觉得您很温和,我想把您当作我们的老乡,我相信我们会互相合作上好这一节课。(掌声)师:我们握个手,(伸手与一男生)小老乡,能跟你握手,我十分高兴。

二、引导想象,激发表达情趣

1、师:好的!下面我们上课。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简笔画:树枝

你们知道老师画的是什么?

生:各种猜测(树)

师:遗憾的是这树不长叶子,这可不行,春天来了呀!谁来帮它添上?(两个学生)

生做画

2、师:你们喜欢听音乐吗?生:(齐声)喜欢!师:今天,我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你们要一边听一边展开想像。(一段优美的《苗岭的早晨》乐曲响起:春光明媚,树林里百鸟齐鸣。随着音乐旋律的此起彼伏,鸟的鸣叫声也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鸟叫声师:想像一下,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稍静)谁来说?生:我听到了一段舒缓的音乐,春光明媚,森林里百鸟欢歌,过了一会儿,又好像只有一只鸟,不一会儿,又飞出许多鸟,森林又热闹起来。生:我仿佛看到了鸟的天堂,有的在扑翅膀,有的立在树枝上,有的忽然从这棵树上又蹿到那棵树上。生:清晨,树林里百鸟欢唱,好像在开一场动听的音乐会。一阵风吹来,沙沙的树叶声和着各种鸟叫声合为一体,又组成了一支交响乐。

师:很好!现在树上缺什么?

生:鸟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些图片,谁来帮忙贴上去(两个学生)

师:从这棵树上,你能看出树长得怎样? 

生: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百鸟齐鸣、茂盛、旺盛(及时记下来)

师:从这棵树上,你还能看出是什么时间?

生:春天的一个早晨。   春天(师板书:春天)师:你们是在什么地方听到的鸟叫声?生:大森林里。(师板书:森林) 

3、师:你们展开想像,春天的早晨,太阳怎么样?天空怎么样?小树林怎么样?小鸟怎么样?用一段话按顺序把你的感受写下来。看谁写得有声有色。(板书:太阳、天空、树林、小鸟)(学生写作;师一边巡视,一边评说)师: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坐起来。写好的同学自己检查,自己读一遍。(会写的写个三四行,不会写个一两行也行。)

4、师:谁来交流自己的作文?(师请一位学生帮着点名读,并在这位学生面前小声交待)生:(读)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深蓝色的天空被染红了,可爱的小树林中飞着几只刚刚醒来的小鸟。师:写得好。谁还愿意读?(指一名学生)生:一个春天的早晨,太阳刚刚露出红红的脸蛋,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美丽茂盛的小树林。树林里,小鸟们早就醒了,在树上飞来飞去互相呼唤着,像是一起来练声。听!多美妙!师: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在你的笔下就出现了一首散文诗。比陈老师写的散文好。因为同学们明白了“展开丰富的想象也能很好的表达” (板书:想象表达——有序、具体)师:谁还愿意读?生:晨光熹微……师:这个词用得好!文绉绉的,显得有学问。生:薄薄的雾霭笼罩着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师:“雾霭”这个词我听不大懂。人家越是听不懂,就越显出你的学问高深莫测。生: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小鸟早早地就来到树上练声。不一会儿,慈爱的太阳公公冒出了半个脑袋,照亮了碧蓝碧蓝的天空。(师:“脑袋”改为“脸儿”)这群小鸟在这般境界中,越唱越开心,仿佛在开盛大的联欢会。

三、再现情境,丰富表达内容 

1、师:这么一段音乐,就引出了这么美的诗篇。下面请三位同学手里捧着书坐在树底下复习功课)    正在这时,森林里发生了一段故事,想知道吗?请大家先闭上眼晴。(老师让学生把眼睛闭上休息,自己在教室外扮成戴上帽子和红领巾,手里拿着弹弓,蹑手蹑脚地来到树林子里)师:哈哈!这树林里的鸟真多啊!这只大山雀多肥啊!我看你往哪儿飞!(“啪”的一声响)唉,真可惜,没打着。(见学生们无动于衷)你们都不是少先队员吗?你们应该干什么?你们怎么坐着不动呀!你们能让人随便打鸟吗?生:(纷纷站起来,跑上去,制止)你不能打鸟!不能打鸟!

师(吹胡子瞪眼的):都是你们嚷嚷的,多么好的一只大山雀,让你们给吓跑了。我打鸟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师指出: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坚持“我”的说法,而且态度要诚恳,要这样说:“大哥哥,你看,春天如果没有了鸟,就不美了。”如果直接指责对方,就会顶牛,激发矛盾。)生1:“大哥哥,你看,春天如果没有了鸟,就不美了。”(师插话:这样说,对方就不至于抬扛了。)你想想,鸟儿要是被你打死了,他妈妈知道了会很伤心的。

师:知道知道,可我能打,我的弓法好得很!不要吵,别再把鸟吓飞了。

生2:亏你还是少先队员呢,怎么能不懂得爱护小鸟呢?被你老师知道了,你说他会怎么想。师(手捂着红领巾):老师知道了会生气,会狠狠地批评我。可,我还想打!它们的肉好好吃哦!

生3:大哥哥,鸟也是有生命的,您怎么能用鸟的生命来换取您的一顿饱餐呢?生4:鸟还能保护自然,如果没有了鸟,生态就失去平衡了。

师:(醒悟状)是真的吗? 

师:(苦着脸)小姐姐,同学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打鸟了!我错了。(说完低下了头。)(让学生坐好,老师放下弹弓,去掉帽子)

2、师:你们刚才是否仔细观察老师的表情动作呢?谁来说说

生1:喜笑颜开、吹胡子瞪眼的、苦着脸低下头……

师:是啊,观察仔细了,写起来就有话说了。(板书:观察表达——仔细:表情、动作)

师:刚才的对话你们还记得吗?谁来把印象最深的话再转述一次?

生:记得……

师:你看,怎么会没话说呢?刚才同学们就是用自然得体的话语劝阻了大同学的行为,既制止了不良行为,又让对方乐意接受。这就叫“说理表达”。(板书:说理表达——话语有理、得体、有情)

3、动笔写片断,教师巡视,提醒:想放电影一样,在头脑里再播放一遍,具体写下来

4、交流展示

四、总结谈话,升华生活情感

1、师:同学们,开始上课到现在,你们觉得有什么收获呢?可以从想象、表演中得到,也可以作文课这样学得到,谁来说啊? 

生说(三个)

师:再请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读文

是啊,保护一切生灵,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结课

师:同学们,我今天要不是有你们,真要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了!我现在就把弹弓给拆了!(师做拆状)哎,怎么拆不坏呀!怎么办?生:不要拆。您可以把弹弓留下来,挂在自己家里,它可以时刻警示您——不要再打鸟了。 师:好,你的办法好,就按你说的办。我们都来积极倡导:善待一切生灵,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吧。谢谢你们!

3、(课件显示)作业:完成想象文章,题目:《同在蓝天下》(下课)

板书设计:

   

想象表达——有序:太阳、天空、树林、小鸟             春天

具体                           郁郁葱葱、百鸟齐鸣、茂盛……

观察表达——仔细:表情、动作                     吹胡子瞪眼……

说理表达——话语有理、得体

有情

第三课时

课型:综合课 听赏《天地之间地歌》

教学目标:

1.常识引诱学生学习欣赏歌曲的方式。

2.能力培育学生双声部歌曲演唱才能。

3.思教教育学生要象歌曲所讲的一样, 大胆面对所有艰苦。

教学重点:有感情、精确演唱歌曲难点 双声部的和谐、统一。

教具学具:录音机磁带 投影仪 琴 课本

师生活动:

(重点学教法与学法指点、含课堂练习、作业部署)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训练

1、师生问好

2、音阶练习:声音和谐、统一

3、音程练唱

三、复习歌曲旋律

1、温习演唱一声部旋律(竖笛)

2、复习演唱二声部旋律(竖笛)

3、合成旋律进行演唱(竖笛)

四、学唱歌曲、进行歌曲处理

1、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2、跟音乐学唱一声部歌词吐字、清楚

3、跟琴学唱二声部歌词发音正确、协调

4、演唱完整的歌曲

5、处置歌曲:

①解决两大难点:首先是二声部的协和与均衡,再次唱出歌曲的意境,

用歌声抒发出来。

②按歌谱的处理力度演唱歌词,速度为中速。

③《白帆》是一首以表现少年儿童对生活的热爱、神往和追求为主题的合唱歌曲。歌词的"白帆"为描写的演唱时要通过对白帆的赞扬和盼望,表白少年儿童对生活的美好理想,鼓起生命的风帆,在生活的海洋上搏击风浪。

6、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欣赏《天地之间地歌》

1、先容作品:

运用录音机

2、初听:主题音乐:体现长江雄伟,浩荡的英姿。

3、复听:默读歌词,体会歌词

4、再听:随音乐哼唱一遍歌词,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5、启发学生联系做作常识和生活休会,进行国情教育,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6、剖析旋律:

A B A听辨哪两段是反复的旋律?(一. 三)从而领导学生从感情长进行歌曲的分段。

7、完全欣赏:

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旋律进行的特色与表现歌曲内容的接洽,并实现"听听想想"的作业。

谜底:

①高低起伏:表现长江的波澜壮阔、一落千丈的形象和动摇有力的情感。

②长江之水源源不断,赞美长江的话永远说不完。

8、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第二单元绿野采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吹草哨儿》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吹草哨儿》,感受在春天田野上放歌的欢快的情绪,学习用明亮、跳跃的声音和舒展优美的声音进行对比,细腻的表现歌曲的感情,二声部合唱要做到音准、和谐。

 教学重点难点:副歌的合唱和谐

 教学准备:歌纸、投影、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导言:冬天过去了,来说一说冬天里的印象吧。(学生交流“忆冬”)

而现在,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在春天里,什么是最能打动你的?可以描述一幅春景,也可以叙述一件事情。(学生交流“迎春”)

 一、 发声练习1、 出示练声曲 我们曾用舒展、优美的声音演唱,好象字晴朗的夜晚,那般宁静。大家能在下午这个时候,用声音来展现“月亮出来了”吗?2、 演唱A、 舒展优美

   B、 跳跃轻巧

那你们能用这样的练声曲告诉我们“春天到来了”吗?你准备怎么做?

a、歌词 b、声音要求春天来了,我们的心情是多么舒畅呀!当我们结伴同行时,走在田埂上时,一路欢歌笑语,是多么高兴呀!还有可能追着、跳着呢!当看到柳树冒二、学唱歌曲

1、 揭课题、听感受

春天来了,真好!摘下一片青草叶子,一边走,一边吹起动听的歌儿——吹草哨儿。歌曲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呢?(熟悉歌词)你的心情如何?大家看到这一切,歌声中也应唱出————?

2、 学唱歌曲

A、 主歌我们的耳朵先“看”到了春天,那也让我们的歌声飘在春天里吧!跟着音乐轻轻的唱,能发现歌曲中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呢?

(采用听唱法,六度、八度大跳可跟琴声模唱)

B、 副歌草哨儿真厉害,吹出了春天来,摘草叶,口中吹,哨音像银铃,越吹越欢欣。于是曲作者觉得原来的单旋律已不能满足了,这样,用两个声部的合唱,达到充实情绪的效果。你们有信心唱好么?

a、 第一声部(跟琴声模唱带有升记号的旋律)b、 第二声部c、 合唱

(听、唱与歌谱结合)

3、 完整的表达歌曲歌曲中有三段,这三段我们都一齐唱?可以有些变化吗?你想怎样设计呢?

(领唱合唱、对唱合唱、小组唱…)真好,那我们按照领唱合唱的方案来完整的表达歌曲吧!谁先来说说按怎样的顺序演唱?(提醒反复记号、延长记号)当唱第三段时候,还要唱小房子里的吗?有延长记号,就看老师的指挥手势来唱,好吗?来合作一下!

解决了所有的问题,现在怎么来演唱吹草哨儿,你理解了吗?用你们的歌声告诉我。三、 总结下课

一首吹草哨儿,让我们感受了明媚的春天,在你们的歌声中,也让我感受到你们的欢乐。当然,演唱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中。真是高兴!希望大家有更好的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牧歌》、《会飞的七色花》

教学目标 :

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能通过歌声与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有感情的歌唱《牧歌》。

教学重点:

1、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歌曲音乐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电子琴、口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相关文化

1、提前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接学生进入教室。

2、通过歌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降央卓玛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3、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 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 塔里木河》、 的《青藏高原 》)

4、通过诗歌了解草原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5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展示舞蹈图片)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P47)

请几位同学上台学习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展示《那达慕》盛会图片)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

(展示马头琴图片)介绍马头琴。

二、新课学习

1、欣赏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 演唱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歌曲的意境。

(用55 50 |55 50|55 55|55 50|的节奏来肯定回答问题的同学,

意思是:真不错,真不错,你的回答真不错!)

2、配乐朗诵《牧歌》歌词

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5、全班合唱《牧歌》

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用 “n音”唱旋律,一组用“lu音”唱旋律,一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组唱歌词,教师伴奏。

6、介绍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

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

7、欣赏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

说说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给人的不同感受。(充分发挥人声特点,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三、拓展学习

1、欣赏器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歌词表达意境如同一幅草原新生活的画卷,描绘了牧民安宁、舒畅、如意的生活美景。音乐以当民歌为素材,用柔和、安详但又蕴含着饱满激情的旋律,抒发草原牧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之情。婉如一位蒙古族妇女在草原上眺望,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教师现场口琴演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音乐的热情和对美丽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

四、小结

本课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舞蹈、盛会、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音乐活动   “乡间飞歌”

教学目标

        通过回忆和搜集资料,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擂台赛——-乡间飞歌的活动中。培养和音乐综合能力、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根据课前准备情况,各小组做好表演准备并备好道具(如大鼓、磁带、彩笔、绘画纸等)

2.宣布比赛规则

3.引导学生紧张有序进行,教师及时给于鼓励。

4.才艺展示 组织个小组表演自己的编排音乐剧、小品、歌舞等、

5.动手制作6学生互评,教师总结。

第三单元抗日烽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保卫黄河》 歌曲《到敌人后方去》

2.介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作品及世纪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文化及历史背景,积极参与聆听音乐实践活动。

2、聆听歌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极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理解其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教学重点:聆听歌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极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

教学难点:聆听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材光盘。

教学过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出示有关抗日的资料。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与缺乏人性都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奋起打击侵略者,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以及文艺宣传队也奔赴全同各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拿起手中的笔为抗日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其中《黄河大合唱》就是抗口战争时期最经典的作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其中第七个乐章《保卫黄河》最为人们所熟悉。

——引入课题:

二.  欣赏《保卫黄河》(合唱版):

1. 初听:播放课件《保卫黄河》音乐影像。

——置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聆听……

回答:生①:非常壮观的流水;

生②:中华儿女的宽广胸怀。

师:我的感觉是什么呢?想到了激动人心的抗战场面。

生:①想到了保卫祖国;②想到了保卫家乡。

2. 初听歌曲到敌人后方去

3分析:时代背景、歌曲出处。播放课件

同学们心中也许在想,这部具有写实性、史诗性、交响性的音乐作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呢 ?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民奋起抗日打击侵略者。 1938 年冬,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吕梁山根据地。途中,光未然亲临险滩激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险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水手们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这一切激起了他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一首长诗——《黄河吟》便应运而生。 1939 年,光未然与冼星海在延安相见。在除夕之夜光未然亲自朗诵了这首诗,冼星海听后很兴奋,决定把这首长诗改成歌词后谱曲。后冼星海只用厂六天的时间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与配器。 1939 年 4 月 13 日在陕北工学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全国。

 “凡是搞艺术的都有唤起民众的责任”。

对冼星海的了解有多少?

播放课件作者简介;

3. 再听:整个歌曲的情绪怎样?表现了什么样的壮丽情景?有几种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作用?间奏的作用如何?

——播放课件《保卫黄河》音乐。

生:聆听……

师:整个歌曲的情绪怎样?

生:明快、跃动、生机勃勃,坚决而振奋。

师:表现了什么样的壮丽情景?

生:生动的表现了抗日军民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师:采用的演唱形式有哪些?

生:讨论回答:齐唱;轮唱;合唱。

师:齐唱对抗战有什么影响?

生:①激励人们前进; ②坚强的决心和英雄气概; ③同心协力,一起抗战。

师:轮唱对抗战的作用怎样?

生:一浪推一浪,前赴后继。

师:衬词的意义是什么?

生:①是为了激起人们抗战的决心;②是表现决心和把握;③胜利后美好的生听一首曲子……

三. 欣赏钢琴协奏曲(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保卫黄河》:

1.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有哪些要素,使用了那几种乐器?

——播放课件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音乐。

生:聆听……

2. 师:引导讨论:

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应是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力量的抗战景况,并且还描述了中国人民庆祝胜利的情景和不但要全中国而且要全人类的前景展望。

①主要素材?

生:《保卫黄河》、《东方红》

师:补充:《怒吼吧黄河》、《国际歌》。

②最主要的乐器是什么?

生:钢琴、小提琴、大提琴。

师:最最主要的乐器就一个!

生:钢琴。

3. 师:播放课件再赏协奏曲。

分乐段欣赏,分清素材。

生:视听……

四. 小结:

同学们:《保卫黄河》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活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抗日战争这段难忘的岁月是一段惨痛的历史,日本人侵略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中国人民和子孙后代是不会忘记的。因为正视和呵护历史的记忆就是维护我们的尊严和生命,只有记住黑暗和罪恶性的历史,才有可能远离黑暗和罪恶。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收获?

生:①忘不了先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②珍惜美好生活;

③努力学习,振兴祖国;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抗日战争的音乐资料 ( 曲谱、音像等 ) ,下节课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展示与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酸枣刺》 2、学习打击乐器为歌曲间奏部分配伴奏

【教学要求】 

通过学唱先辈们唱过的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 

能感受并表达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难点】 

能根据歌词的词意与音乐的情绪创编身体动作。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全曲短小精悍,主要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采用领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具有一呼百应、此起彼伏的效果。情绪活泼天真,坚定乐观,反映了当时根据地儿童与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蔑视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一、听唱歌曲。

教师范唱《酸枣刺》后提问:歌曲的意思是什么?

二、观看影碟。

教师播放故事片《小兵张嘎》片段。

三、听歌走步。

教师带领学生随着歌曲的节奏与情绪踏步。

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可以反复练习。

四、演唱歌曲。

 熟练上面踏步后,教师和学生边唱歌边踏步并反复体验歌曲情绪。演唱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歌词的词意与音乐的情绪创编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

五、巩固知识。

演唱歌曲时,复习巩固段落反复记号的用法。

六、介绍作者。

学生在一段鼓舞人心的歌曲学习后,教师简介曲作者:冼星海。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学生了解了歌曲的时代背景,让学生 

懂得当时根据地儿童与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蔑视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 《小八路》音乐活动“不能忘记”

教学目的:

1、通过《小八路》的演唱感受那段历史,体验当年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

2、能听辨歌曲的情绪,速度,节拍,随音乐跟唱歌谣。

3、学会与他人一起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八路》。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与表现歌曲中为民族事业敢于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氛围

1、学生聆听歌曲《小八路》,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节拍等。

设问:

b 这首歌曲在音乐上有什么特点?(比如:节奏,音高,强弱等)

c 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可以从歌词方面进行思考)

2、教师叙述背景:1937年的“七七”事变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大家熟知的“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地道战”正是中华儿女那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的体现。那是血与火的八年,亿万中华儿女经过长期的流血牺牲,前仆后继的艰苦抗战,终于赢得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歌曲《小八路》所表达的就是全民抗战的决心与信心。

3、启发引导学生:如果要表现中华儿女抗日的决心,可以用哪些方式演唱歌曲《小八路》?

4、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歌唱的方法。

5、教师小结并引入新课:为了把侵略者赶出中国,我们的小英雄们也加入了抗日的硝烟中,让我们跟着歌曲一起感受抗日的激情。

二、学习歌曲《小八路》

(1)教师弹奏《小八路》的旋律,学生聆听并感受旋律的情绪和速度,力度。

(2)聆听歌曲的旋律,学生听辨旋律的节拍,听懂了这首旋律的节奏是“激情的”“坚定有力的”。

(3)听歌曲的旋律,描述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4)聆听歌曲的旋律,感受旋律的进行特点,领会“连音线,休止符,延时线,渐强”等基本乐理知识在歌曲中的作用。

(5)随琴模唱歌曲旋律,作发声练习.在模唱的过程中启学生围绕旋律的意境,学会用“高位置”的演唱,以表达坚定执着的决心,从而加深对歌曲情绪,速度,节拍的印象。

2、出示旋律简谱,模唱乐谱

(1)学生用“la”跟琴试唱简谱。

(2)第二遍师生接龙唱两遍。

(3)学生分四组接龙唱曲。

3、学唱第一段歌词

老师:刚才我们用“la”模唱的是这首歌曲的旋律,旋律表达了小八路抗日的坚定决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歌曲的内容,用歌声送去我们的力量。

(1)聆听范唱,出示歌单,领会词曲结合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轻声跟唱。

(3)接龙唱,两小句对唱 ,生唱前两句,师接后两句。

老师:怎样唱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抗日小八路的决心与信心?(师生讨论:一二句速度稍快,坚定有力,三四句音调渐强充满激情,特别是那一句“嘿”更应果断有力,再加上自己的手势会更显力度。)。

(5)通唱歌曲第一段。

4、学唱第二段歌词

(1)师范唱第二段歌词。

(2)学生跟琴唱第二段歌词(强调情绪处理)。

(3)采用多种形式合唱。

5、完整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小结:我们学习了歌曲《小八路》,用自己的歌声再现了当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再一次演绎了小八路们那炙热的心。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抗日的歌曲、故事、电影和人物呢?我们课外可以一起唱一唱,说一说。

第四单元民族之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 《转圆圈》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另一要素-----“速度”与刻划音乐作品形象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的演唱,节奏拍击,创编舞蹈等活动,增强学生对速度是音乐表现中一个重要手段的理解。

课的类型:合唱课 直观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欣赏光盘一盒,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节拍器一台,幻灯片三张,彩色卡片若干,钢琴,录音机,磁带

选用参考:

《音乐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设计》,《音乐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转圆圈》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练声:

G-A 《转圆圈》引子部分钢琴伴奏)

三、欣赏:

1.导入:

2.作品简介:

3.放《一分钟圆舞曲》音乐(光盘)

4.接放《多瑙河之波》同时简介:

5.分组讨论:

6.教师总结:

7.出示节奏谱,根据规定的速度记号拍出节奏。(节拍器)

8.游戏:O、X

四、新授歌曲《转圆圈》

五、创编舞蹈:

六、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瑶族舞曲》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过程方法:通过边看图边听乐曲的教学途径,使学生能主动地欣赏音乐,从整体上初步感受《瑶族舞曲》的音乐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音乐当中体会到瑶族人民欢歌跳舞的热闹气氛,能对民族音乐感兴趣, 愿意了解民族音乐的相关风土人情与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

能听辨出乐曲的三个部分结构是A、B、A复三部曲式。

教学难点:

感受不同主题的音乐情绪,它们所表现的不同力度、速度、节奏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教学方法:

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谈论探究相结合,在听觉中体验,在愉悦中求知。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视频演奏会——《瑶族舞曲》

1、谈话引入:

师: 老师知道,在我们班,有很多喜欢音乐的同学,我想问问大家:平时对电视上的哪些娱乐节目比较感兴趣?

生:《星光大道》、《同一首歌》、《中国音乐电视》……

师: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由CCTV音乐频道带给我们的现场演奏会。

2、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引入学生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互动——中国民族乐器介绍

1、师:这是一个民族管弦乐团还是西洋交响乐团?

生:民族管弦乐团。

师:对,刚才我们欣赏的是由中国广播民乐团带给我们的管弦乐合奏。

2、师:在这个民族乐团里,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看到了有拉二胡的、有敲大鼓的、有吹锁呐的、还看到了许多我不认识的乐器。

3、中国民族乐器介绍:(课件播放)

(一)拉弦乐器:二胡  高胡  低胡  板胡  京胡

(二)吹管乐器:笛子  箫  笙  唢呐 

(三)弹拨乐器:琵琶古筝  扬琴   阮  柳琴   三弦

(四)打击乐器:大鼓    小堂鼓   小锣  大钹  小钹   云锣

三、整体欣赏《瑶族舞曲》、畅谈学习感受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全曲,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师: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呢?音乐在讲述什么内容?先看看乐曲的曲名——《瑶族舞曲》,你了解瑶族吗?

生:刚才我听到了一首非常情绪欢快、奔放、气氛热烈的歌曲,表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

师:今天, 老师要带着大家走近瑶族。

2、观看瑶族风情图片,背景音乐是《瑶族舞曲》(课件播放)。

师:看完这些图片,你对瑶族是否有了一些了解?请说说……(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资源共享)

生:瑶族遍布我国的南方,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都有瑶族的身影,他们大多住在山区,因此,被称为山地民族。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在与外人交往时,都使用汉语。

瑶族以农业为主,精于织染和刺绣。他们本民族的节日也很多,瑶族人民特别尊敬祖先,吃饭前都要念祖先的名字数遍,表示祖先尝过后子孙才能受用。

四、分段欣赏——A、B、A,感受音乐的美。

1、师:音乐在讲述什么内容?它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听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心聆听音乐,并结合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用动作针对性地表现音乐)

生:夜幕降临了,人们穿着盛装,敲着长鼓,聚集在月光下,一位位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一群小伙子情不自禁地闯入了少女的舞蹈行列,欢跳起来,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师:你是通过什么变化来为音乐分段的?

生:音乐的速度、情绪和节奏。

2 、分段欣赏

播放引子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生:一阵轻柔的鼓声,仿佛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瑶族的青年男女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

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A、欣赏主题音乐

姑娘们在长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音乐速度——稍慢)—(情绪——幽静委婉)。

姑娘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音乐速度——加快)——(情绪——欢快活泼)。

小伙们也情不自禁的围到了姑娘们的身边——(音乐速度——稍快)——(情绪——热烈奔放)。

姑娘们向小伙们发出了热情的邀请,他们在一起尽情的舞蹈

B、探索主题韵律 

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师:现在音乐发生变化了吗?

生:速度快速——中速;

力度强——弱;

情绪抒情、温馨。

师:音乐在描绘什么场景呢?

生:狂欢之后,人们开始休息,他们在月光下低声细语,在倾心的交谈,音乐生动、活泼,表现人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心情。

(设计意图: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和体验音乐的不同情绪,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总结)

c、主题的再现

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师:音乐更加的热烈,是第一段的再现。

人们在短暂的休息和交谈之后,又纷纷跳了起来,尽情的享受这幸福的狂欢之夜。

D、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老师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

并在黑板上写出乐曲的结构:复三部曲式 A、B、A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聆听,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乐曲的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1、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捻指、×拍手、 摇手。

(2)随音乐进行声势律动。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这首《瑶族舞曲》形象生动的向我们描绘了瑶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动人场面,让我们也身临其境,音乐是神奇的,它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

“美丽的民族之花鲜艳芬芳,今天我们只采摘了其中的一只,可爱的瑶族之花,《瑶族舞曲》这首广为流传的艺术奇葩,带我们走进了古老的瑶家山寨,让我们领略了这一民族的动人魅力。今后,我们将继续领略其他民族的风采。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结束了本节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 《嘎达梅林》     音乐活动    民乐花瓣雨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交响诗《嘎达梅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步展开。

2、教学对象分析:这首交响诗学生比较生疏,因此课前老师要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故事梗概、历史背景等),也可组织学生观看一次影片《嘎达梅林》,对于歌曲《嘎达梅林》,也可课前带领学生唱会,这样会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

                   2、学习英雄人物的反抗精神。

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

            2、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

               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聆听、感受、表现

三、重点、难点

1、了解什么是交响诗。

2、对音乐表现内容的体验。

3、奏鸣曲式的曲式结构。

四、教具

电脑、光碟、电子琴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2、了解出席。3、介绍本节教学内容。

(二)回顾旧课:

 齐唱歌曲《嘎达梅林》

(三)新课:

1、导言:由影片《嘎达梅林》引出。

2、作者简介(课件)。

3、什么叫交响诗(课件)?

4、《嘎达梅林》故事梗概(课件)。

5、作品赏析。(出示主题)边听边引导学生分析、讲解。

Δ引子:小提琴拉奏长音,把人们的联想带入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

Δ呈示部:主部:人们对草原的深深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副部: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进行反抗斗争。

Δ展开部:奔驰的马蹄节奏,描述了人民为了生存和自由

,在草原上与王爷展开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Δ再现部:主部主题辉煌壮阔,对蒙古人民的斗争精神作

了热情洋溢的赞颂,副部主题的出现表现了被围的队

伍重新投入战斗,最后英雄倒下,铜管奏起了哀悼的音乐。

Δ尾声:民歌原型。先是哀悼的哭泣声,经过反复,力度

增强,人们从悲痛中摆逃出来,恢复斗争信念。最后铜管

音响对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英雄业绩进行了讴歌。

(四)巩固新课

   复听尾声并随音乐演唱。

(五)作业、小结

第五单元劳动歌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摘草莓》

一、组织教学:播放欢快的音乐,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背景音乐《摘草莓》伴奏乐)

二、导入新课:(走到学生中间,手提一篮草莓)大家看,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草莓)想不想吃,(想)如果,我送给你一篮草莓,你会怎么处理呢?可是就有这样一位小姑娘,有一竹篮草莓,她却没有吃,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段动画.

三、教学过程

1、播放《摘草莓》Flash动画。大家知道答案了吗?(小姑娘把自己摘到的草莓送给了军属老奶奶)

 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得吗?是清怡小学的小歌星赵一欣和庞雅婷演唱的。好听吗?相信我们学会后,会比他们唱得还要好!大家有没有信心?     

2、复听:看歌谱同学们可以用手拍腿、拍肩膀,用脚轻轻跺跺地面、~~~~来为歌曲打节奏。

3、三听,刚才我看到好多同学都要忍不住唱出来了,不过不要着急,我们先来模唱一遍(想用什么词来模唱就用什么词);好,我们唱得再整齐一些,用“LA”来一起唱一遍。

4、下面,我来朗读一下歌词,请同学们认真的听一听。第一段故意读得缺乏感情,第二段加入感情,让学生进行比较,相信你们读得一定比我读得好,谁来挑战我?

5、她读得真棒,我的嗓子都痒痒了,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我来唱一唱?要求同学们听的时候,概括一下这2段歌词分别说了些什么?学生概括:草莓的样子美、小姑娘的心灵美。(教师范唱),掌声鼓励一下吧!

6、刚才我看到好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想一展歌喉,来,我们跟琴把歌词唱一遍。唱完之后,告诉我你觉得哪些地方比较难唱,我们一起来解决。(学生跟琴唱,找难点)

四、解决难点:

1、哟喂:八分休止符可以用手轻轻的拍一下桌子。

2、前倚音:让声音舒展开,加、不加的效果,通过对比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哪个好听。

3、结束句高音:大家可以试着微笑着来演唱。

难点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可是,你有没有觉得好象缺点什么

一、歌曲情绪处理:

1、前12小节要唱得轻快、欢跃。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小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上山摘草莓,一串串的红草莓像玛瑙一样十分诱人,她的心情肯定非常高兴,我们就用这种情绪来唱一下前12小节。

2、哟喂,这时候就好象是小姑娘在摘草莓,看见这个草莓,又红又大,看看那个草莓,又新鲜又水灵,满眼的草莓个个赛玛瑙,那个喜呀那个乐呀,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来唱一下。

3、第二段说的是小姑娘把自己摘的草莓送给了军属老奶奶,大家说,当你帮助别人做了一件好事,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那么在演唱时,我们就要把这种由外到内的高兴劲用歌声表达出来。试一试。

4、最后一句结束句,出现了换气符号,速度渐慢,为后面的高音打下基础。充分赞扬了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声音要舒展,微笑着,放开声音来唱。试一试。

二、歌曲表演:歌曲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完成了,下面,我们也该活动活动了。我们把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派出1名同学,来把这首歌曲表演一下,扮演小姑娘,(每名学生都戴有头饰)你们都有漂亮的头饰,那我扮演谁啊?(军属老奶奶)开始准备吧。(分发道具)

三、歌曲拓展:歌曲当中的小姑娘把草莓送给了军属老奶奶,那么,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送给谁呢?(走到学生中间询问)谁能自己创编歌词唱一唱?(1~~2名学生演唱)他们唱得真棒!相信大家都是有爱心、有孝心的好学生!非常高兴与同学们度过了一堂愉快的音乐课,就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旋律当中结束这节课,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二月里来》音乐活动“劳动写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表现音乐风格。

2、掌握歌曲的旋律特点、曲式结构。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发声练习,使学生掌握统一、协调的发声状态,提高呼吸控制的能力,获得灵巧、流畅的声音,为歌曲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完整演唱歌曲。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歌曲的分析和情感处理,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学习时光。

教学重点:歌曲的分析和演唱情感处理。

教学难点:1、气息的控制;良好的共鸣声音的获得与巩固。

2、歌词的咬字吐字训练及歌曲声情并茂地演唱。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启发、练习。

教具:钢琴、投影仪、VCD机、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堂礼仪;简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1、发声训练。

2、复习歌曲旋律。

3、学习第一、二段歌词。

二、发声练习:

1、练声曲。

2、练习提示:

3、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跟随练习。

三、复习:《二月里来》旋律

1、集体复习视唱旋律。

2、个别检查掌握情况。

3、教师讲评、示范,学生跟随练习。

(1)音符唱名的演唱(1、2、3、5、6)。

(2)装饰音的演唱(《沂蒙山小调》)。

(3)附点音符、八分音符的演唱。

(4)切分节奏、切分音的演唱。

(5)大跳音程的演唱。

4、集体巩固练习。

四、学习歌词:

(一)歌曲分析:

1、全曲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四句体单乐段结构。

2、前两句以共同的落音构成起、承呼应关系。

3、第三句以两个连接模进的切分音节奏、上行的旋律,以及不同的落音形成了前后的对比,起着转折的作用。

4、第四句再现一、二句中的“2”音及第三句的切分节奏,以及到达主音,起着合的作用。

(二)U母音练习:

1、U母音练习提示:

2、U母音结合《二月里来》旋律演唱练习。

(三)欣赏《二月里来》:

提出要求:

1、歌曲旋律舒展流畅,线条柔婉,感情细腻,具有清新的民歌风格。

2、歌曲语言朴实,富有哲理。

3、装饰音的运用,增加了江南风味,增添了曲调秀美的抒情色彩。

4、既要注意浓郁的、抒情秀美的田园风格,也要唱出人民群众生产支援前线与抗日救国的决心。

5、结合以上分析进行欣赏。

(四)演唱练习:

1、教师范唱、学生跟唱练习(小声一遍、大声一遍)。

2、教师讲解、示范演唱要求,学生跟唱:

(1)前两段歌词为“江洋”辙,注意归韵。歌词大多是开口音,演唱时应打开口腔,并延长母音,获得口咽腔共鸣。

(2)努力做到有气息支持地歌唱,用向下叹气的方法体会呼吸的支持与流动。

(3)逐步做到两小节吸一次气,气息节约、控制好。

3、学生练习。

4、个别检测。

5、教师讲评、示范,学生跟唱:

(1)4/4拍的强弱规律与歌曲演唱。

(2)每一句的第一个字的咬字、吐字。

(3)切分节奏、切分音的演唱。

(4)其它重点字的演唱。

6、学生巩固演唱练习。

五、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扬鞭催马运粮忙》

2、学吹口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指导学生感受笛子的音色及表现效果。

2、能力目标:介绍中国了族吹管乐器让学生了解各种吹管乐器的音色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和情绪。

教学重点:

1、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

教学难点:

1、认识民族吹管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课前预习

1、发声训练(1 2 3 4 5    5 4 3 2 1 )咪妈~~~~

2、认识民族吹管乐器

二、导入

1、学生唱着歌曲《甜甜蜜蜜的歌》进教室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农民伯伯们驾着大车运粮食的场面吗?

生答:没有

师:那请你们来看看农民伯伯们驾着大车运粮食是怎样的场面?

屏幕上出现农民们丰收后,赶着大马车,载着满车的粮食,喜气洋洋地向国家交公粮的情景。(图片)

师:那时候没有我们现在大卡车没有宽敞公路,农民伯伯们在丰收的季节用人力和马力扬着马鞭赶着马车,不辞辛苦,运着大车的粮食交给国家。

师:下面我们要欣赏的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种场面。

(二)、新课教学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

1、初听乐曲,想“乐曲表现了几种场面和心情?”请大家边听音乐边随音乐做简单的动作。(动作设计:勒马扬鞭或双手握缰,音乐转慢时动作放慢,老师和学生一块做起示范作用。)

师问:这首乐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

生答:快——慢——快。

师:对!这是一首结构为带引子的ABA的乐曲,A段是快速,B段是慢速。

师问:乐曲通过速度的对比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答:欢快——抒情——欢快。

2、分段欣赏,讨论:每一段音乐各表现了什么呢?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用动作或表情展现?分段交流:

第一段:情绪欢快,速度稍快,曲调悠扬。展现了农民对粮食丰收的喜悦之情。(让学生,跟随音乐表演一下,可以扮演男女,老少,要求表情要突出)

第二段:展现了一幅运粮图“想象一下,运粮的人什么样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动作,他是老爷爷、老奶奶、还是叔叔、小伙子?他在想什么呢?”学生表演,似乎在想象以后的幸福生活。可以做许多事------”

第三段:似乎运粮人在想到以后的幸福生活后心情更加欢快,手中的鞭也扬得更欢了。(让学生讨论,分组表演)

3、最后聆听乐曲:

感受“运粮人的一系列动作和表情”边听音乐边讲解运粮故事。

完成课后练习。 

    第一段第二段 第三段

情   绪

   
速   度

   
力   度

   

 6、观看《扬鞭催马运粮忙》演奏视频

师提问:这首乐曲看到的是什么乐器主奏的?

生:笛子

师:那你们知道笛子是属于什么乐器吗?

生:民族吹管乐器

师:很好,那我们看看我们中国的民族吹管乐器还有哪一些呢?

四:认识吹管乐器,拓展

(一)、听各种民族吹管乐器,分辩各种乐器的音色,外型。

1、笛子:横吹分为:曲笛  梆笛是民族乐队中一件重要的乐器

曲笛:伴奏南方昆曲,笛管长粗。音色柔和优美宽厚

梆笛:伴奏北方梆子戏笛管短小细。音色嘹亮明朗

代表曲目有:《喜相逢》《扬鞭催马运粮忙》等

2、箫:竖吹也称“洞箫”,细而长,音色轻柔,恬静  婉转。可以独奏合奏伴奏。适宜演奏幽静  抒情  悠长的旋律。

3、笙:被称为“中国的管风琴”,具有管簧混合音色,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优秀丰满。代表曲目有《凤凰展翅》《草原巡逻兵等。

4、唢呐 :又名“喇叭”,有高中低三种,音色嘹亮,明快,音量宏大。代表曲目有《百鸟朝凤》。

唢呐是中国各民族中广为流传的吹管乐器之一,管身木制,配有芦苇制双簧哨片。 唢呐源于波斯,在民间中,唢呐常用於节庆、佳日、婚、 丧、嫁、娶、寺庙祭典等作主奏乐器。在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中,唢呐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改良,目前的改革品种主要有加键高音、加键中音、加键次中音、加键低音唢呐等,扩大了唢呐演奏的音域,方便转调,增强了乐队唢呐组的表现力。     

5、其他吹管乐器 

除以上乐器以外,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使用的吹管乐器还有巴乌、葫芦丝、埙等。这些乐器往往作为乐队中的特色乐器使用,不是民族管弦乐队的常规配置乐器。 

其中,埙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吹奏乐器,一般以陶土烧制而成,音色浑厚、古朴。 

巴乌、葫芦丝均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乐器,以簧片发音,其音色有着浓郁的西南少数民族风韵。

(二)、想想“《扬鞭催马运粮忙》为什么要用笛子表现,如果改成笙、唢呐、箫会怎样?”

五、反馈

1、你今天欣赏了《扬鞭催马运粮忙》,你感受最深的什么?

六、教师小结

【反思】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旋律也能够哼唱,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所认识。

 

文档

冀教版五下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理想风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歌曲:白矾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歌唱,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表现暧昧乐观的生活立场。2、侧重通过对旋律特点的分析,感触欣赏曲中所表达的热爱和赞扬祖国河山的灼热感情。3、进行三声部的发声练习,请求韵母转换连贯、天然,声部间基础协和、均衡。教材分析:一、歌曲:《白矾》是一首表示少年儿童对生活的酷爱、憧憬和寻求为主题的合唱歌曲。固然歌词中以“白矾”为描述的重要对象,但这只是一种借物抒怀的伎俩。歌曲通过对白矾的夸奖和冀望,蕴藉的抒发了“我”――少年儿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