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站主体结构模板、支架施工专项方案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地铁二号线项目经理部
二00八年八月二日
虎泉车站主体结构模板、支架施工专项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技术规范;
3、简明施工计算手册;
4、公路施工手册:桥涵;
5、施工图纸。
虎泉站主体结构剖面图
二、工程概况
虎泉站为地下二层箱形框架结构(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车站标准段宽18.7米,站台宽10米。车站一共设四个出入口,分别通向四个方向,便于乘客选择不同的进出站方向。
车站主体结构由底板、柱、边墙、梁,中板及顶板等组成,均为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底板厚度为900mm、中板厚度为400mm、顶板厚度为800mm。现浇边墙厚度为700mm,高度为6000mm。柱有三种截面形式,最大截面为700*1300mm,高度为4600mm。混凝土现浇梁断面有几种规格尺寸,其中最大宽度有1200mm,最大高度有1500mm。
三、施工计划
1、施工进度计划
虎泉站主体施工工期12个月,具体安排见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2、材料使用计划
周转料根据分段长度配置,计划中板及顶板各配置4套多功能碗扣架和竹胶板模板,主要周转料计划见下表。
周转料倒运及钢支撑拆装的水平、垂直运输方式以龙门吊机为主,汽车吊配合。
主要周转料计划表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型号规格 | 单位 | 数量 | 备 注 |
| 1 | WDJ碗扣件 | φ48×3.5 | t | 400 0000 | 含扣件、顶托 |
| 2 | 竹胶板 | 1.22×2.44 | ㎡ | 1500 | 中板、顶板 |
| 3 | 方 木 | 100×50 | m3 | 120 | 中板、顶板 |
| 4 | 方 木 | 150×100 | m3 | 50 | 中板、顶板 |
拟投入本工程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具体见表4.4-1。
拟投入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 序号 | 机械设备名称 | 规格型号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 1 | 龙门吊 | 15t | 台 | 2 | |
| 2 | 汽车吊 | 25t | 台 | 1 | |
| 3 | 汽车泵 | 37m | 台 | 1 | |
| 4 | 地 泵 | HBT-80 | 台 | 1 |
主体结构施工作业人员详见劳动力配备表。
主体结构施劳动力配备表
| 工种 | 人数(人) | 工种 | 人数(人) | 工种 | 人数(人) |
| 队长 | 1 | 电工 | 2 | 防水工 | 6 |
| 副队长 | 1 | 木工 | 20 | 普工 | 15 |
| 领工员员 | 4 | 钢筋工 | 60 | 其它 | 7 |
| 试验员 | 4 | 混凝土工 | 20 | 合计 | 140 |
1、总体施工方案
车站主体结构采用单向多工作面平行流水作业方式组织施工,按诱导缝、施工缝分块、分层浇注。结构现浇支架采用WDJ多功能碗扣式脚手架搭设满堂支架。模板采用1.5cm竹胶板。
2、主体结构施工段落划分
⑴主体结构分段划分的原则
分段长度不宜超过16m;分缝处宜在两柱之间梁跨1/4~1/3范围内;中板预留孔洞砼一次灌注;竖向施工分作三层。
⑵主体结构水平分段划分
根据上述原则,虎泉站主体结构按照诱导缝或施工缝位置划分为15个施工区段。
⑶主体结构竖向施工分层
根据车站主体结构的特点,施工顺序按:“自上而下、水平分层、纵向分段”顺筑法施工。总体按纵向施工缝,分五层结构即:
基础垫层底板→站台层侧墙、中间柱→、中板→站厅层侧墙、顶板。车站主体结构竖向施工分段结合支撑及施工缝的位置分三段施工,详见下图。
车站标准段施工竖向分层示意图
3、模板、支撑系统
⑴柱支护
柱采用定制钢模,根据断面尺寸和施工组织安排,配备四套钢模。同时根据柱的高度不同,定做部分调节模板,以便施工。钢模由厂家定做,钢模厚度不得小于4mm,强度和刚度均需满足施工要求。独方柱现浇主要采用对拉螺栓固定,对拉螺栓为Φ14钢筋,间距50cm。
⑵边墙支护
边墙模板采用1830×915×18mm胶合板。胶合板与其背后立楞支撑组合装装铺钉成一个整体。立楞支撑为100×50×4000mm落叶松。立楞间距150mm。立楞背后采用Φ48×3.5mm水平钢管顶撑,钢管2根组合成一道水平支撑,每道水平支撑间距为600mm。钢管水平支撑利用U形顶托固定,U形顶托与现浇混凝土板的腕扣支架形成一体。
考虑到边墙低压力较大,边墙底部采用斜撑和拉筋进行加强支护。
边墙采用三道斜撑,支撑高度不小于2m。端墙采用四道支撑,支撑高度不小于3m。斜撑间距与立柱一致。
拉筋采用Φ14钢筋,设置在侧墙最底部,接筋一端利用边墙内侧结构筋焊接固定,另一端与水平钢管固定。拉筋间距600mm。上部施工缝处也设置同样的接筋,确保预留端口尺寸精确。
⑶现浇板支护
中板和顶板和纵梁采用满堂支架支护。支架体系为WDJ腕扣支架。纵梁底部立杆间距为纵向600mm×横向900mm,端墙部位节段立杆间距为纵向600mm×横向600mm。根据立杆间排距,水平横杆长度采用600mm、900mm两种规格。立杆层间步距600mm,高度方向通过底托和顶托调节。
为保证支架体系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纵横向均设置剪刀撑,剪刀撑间距不大于5m。
支架顶托横向铺放150mm×100mm×4000mm木方,间距为600mm。横木顶铺设100×50×40000mm的木方,间距200mm。纵木顶铺钉1830×915×15mm胶合板,作为现浇板梁的底模。
站台层满堂支架横剖面图
⑷ 模板支架的构造要求
①剪刀撑
为保证支架体系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支架四边与中间每隔四排支架立杆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剪刀撑间距不大于5m,宽度不小于6m,斜杆与地面的倾角控制在45°~60°之间。
每道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宜按下表的规定确定。每道剪撑宽度不小于4跨。
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最多根数
| 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a | 45° | 50° | 60° |
| 剪刀撑跨立杆的最多根数n | 7 | 6 | 5 |
高于4米的模板支架,其两端与中间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
②立杆
每根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或垫板。
模板支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基础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当立杆基础不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模板支架立杆底层步距不得大于2m。
支架立杆应竖直设置,2m高度的垂直允许偏差为15mm;
设置在支架立杆根部的可调底座,当其伸出长度超过300mm时,应采取可靠措施固定。
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端头相邻的两个现浇段支架立柱应按600mm×600mm(纵向×横向)搭设,其余节段可按600mm×900mm搭设,纵梁底除外。
2、斜撑和剪刀撑需在支架搭设过程中分层安装到位。
3、端墙部位施工时,必须先浇相邻第二段,然后浇灌紧邻的一段。
4、厅台层边墙与顶板浇灌完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拆除站台层支架。
5、边墙底模可利用锚筋定。
6、现浇板模板标高可抬高5mm。
7、混凝土浇灌时,两侧边墙必须对称浇灌,高差不得大于50mm。
8、竹胶板必须加强日常维护。如:现场贮存时,应避免变形或损伤。装卸模板时严禁抛掷,损坏模板。拆卸下的模板应整齐堆放,对翘曲、变形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9、纵梁侧模利用拉筋固定。如下示意图。
10、墙板交接处以及梁板交接处支护需加强。
11、支护材料吊装过程中,严禁碰撞钢支撑。
虎泉车站承重支架及模板设计计算书
1、现浇梁、现浇板模板支护验算
1.1模板计算
⑴混凝土最大厚度为2.5(中板梁高+顶板梁高),则:
钢筋混凝土g1=γ×h=25.5×2.5=63.75KN/m2。
⑵施工荷载5KN/m2和混凝土冲击及振捣荷载按2KN/m2考虑。
则5+2=7 KN/ m2
⑶荷载计算值
g=63.75×1.2+7×1.4=86.3KN/m2
模板跨中变距M1/2=gL2/10=86.3×0.22/10=0.345KN•m ;
MZJA65型竹胶板容许弯应力[σ]=55MPa
模板所需的载截面模量W=M/1.2[σ]=0.345/(1.2×55×103)=5.2×10-6m3
根据W、b,得h为:
h=(6W/b)1/2=(6×5.2×10-6/0.2)1/2=12.5mm;
木方纵梁间距为200mm,木模厚度不得小于12.51mm。计划采用15mm厚的竹胶板。
竹胶板弹性模量E=6500MPa
I=bh3/12=1×0.0153/12=2.813×10-7m4
根据f=5gL4/(384EI)。则有:
f=5×86.3×0.24/(384×6500×2.813×10-4)=9.8×10-4m
挠度变形为9.8×10-4m>(L/250=0.8mm)。
挠度稍微超标,考虑木方宽度,实际跨度不到20cm,挠度实际值小于计算值,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1.2木方纵向计算
木方纵向梁取600mm×200mm的单元格进行验算。
木方采用东北落叶松,其容许弯应力[σ]=17MPa
纵梁单位荷载g=86.3×0.2=17.26KN/m
纵梁跨中弯矩M1/2= gL2/8=17.26×0.62/8=0.777KN•m
纵梁所需的载面模量W=M/1.2[σ]=0.777/(1.2×17×103)=3.8×10-5m3
纵梁木方截面模量W=bh2/6=0.05×0.12/6=8.33×10-5m3,满足施工要求。
挠度验算: <(L/250=2.4mm)
中板支撑体系平面布置图
1.3横梁木方计算
横梁木方900mm×600mm的单元格进行验算。梁宽600mm,跨度900mm。
横梁按单跨及两跨连续形式计算:
横桥向单位长度荷载:考虑上层木方间距较小,且支点位置不固定,按均布荷载计算。
g=86.3×0.6=51.78KN/m
跨中最大弯矩M=gl2/8=51.78×0.92/8=5.24KN.m
横梁所需的截面模量W=M/1.2[σ]=5.24/(1.2×17×103)=2.56×10-4m3
横梁方木截面模量W=bh2/6=0.1×0.152/6=3.75×10-4m3,满足施工要求。
挠度验算: (L/250=3.6mm)
弯曲剪力:τ=VS/Ib
Vmax=86.3×0.6×0.9/2=23.3KN ;
S=0.075×0.1×0.0375=2.8×10-4m3;
b=0.1m ;I=bh3/12=2.8×10-5m3
τ=VS/Ib=23.3×2.8/(2.8×0.1) ×104=2.33×106>2.3MPa。
由计算可知,木方支座处弯曲剪应力稍大于木材剪应力,需要调整。将纵梁底支架间距由90cm调整至45cm,即可满足要求。
1.4立杆计算
立杆采用Φ48×3.5钢管,其截面特性如下:
外径
| (mm) | 壁厚 (mm) | 截面积A(mm2) | 惯性矩I(mm4) | 抵抗矩W(mm3) | 回转半径i(mm) | 自重(N/m) |
| 48 | 3.5 | 4.×102 | 1.21×105 | 5.08×103 | 15.78 | 38.4 |
N=86.3×0.6×0.9=46.6KN
长细比λ=L0/i
L0=H+2a
H—支架立杆的步距,取0.6m
a—模板支架立杆伸出顶层横向水平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长度,取0.3m。
λ=1200/15.78=76.05
根据规范查λ=76.05的ϕ=0.739
[N]= ϕA[σ]=0.739×498.78×215=53619N=85.04KN
N=46.6<[N]=85.04KN。
立杆间距满足施工要求。
2、边墙模板验算
边墙一次现浇高度H=6.0m
边墙底部最大侧压力P=ρHtanθ=24.5×6.0×tan45°=147.0KN/m2
2.1模板验算
底部横向单位长度线荷载p=Ph=147×0.6=88.2KN/m
模板跨中弯距M1/2= gL2/10=88.2 ×0.152/10=0.198KN.m
MZJA65型竹胶板容许弯应力[σ]=55MPa
模板所需的截面模量W=M/1.2[σ]=0.198/(1.2×55×103)=3.00×10-6m3
根据W、b,得h为:
H=(6W/b)1/2=(6×3.00×10-6/0.15)1/2=10.95mm
竖向木楞间距为150mm,木模厚度不得低于10.95mm。计划采用模板厚度为18mm。
竹胶板弹性模量E=6500MPa
I=bh3/12=1×0.0183/12=2.7×10-5m4
根据f=5gL4/384EI,则有:
f=5×88.2×0.154/384×6500×2.7×10-2=3.31×10-6m
挠底变形为3.31×10-6m,边墙木模挠度变形可不考虑。
2.2竖向木楞计算
木方采用落叶松,其容许弯应力[σ]=17MPa
木楞单位荷载p=147.0×0.15=22.05KN/m
木楞跨中弯矩M1/2=gL2/8=22.05×0.62/8=0.992 KN.m
纵梁所需的截面模量W=M/1.2[σ]=0.992/(1.2×17×103)=4.86×10-5m3
纵梁木方截面模量W=bh2/6=0.05×0.12/6=8.33×10-5m3,满足施工要求。
2.3边墙水平支护验算
单根水平支撑所受最大侧压力F=PS=147×0.6×0.6=52.92 KN
对于两侧边墙现浇,必须对称式现浇,利用混凝土的侧压力提供水平支撑反力。
由前面计算可知,杆件容许轴力[N]=53.62KN。ξ=53.62/52.92=1.01。
尽管容许轴力大于最大侧压力,但安全系数仅有1.01,仍存在一定风险,故需采取斜撑和拉筋予以加强。
安全系数取1.2,容许的最大侧向压力F=[N]/1.2=53.62/1.2=44.68KN.
设深度H处的侧压力为44.68KN,
则由rHtanθS=24.5×H×tan45°×0.6×0.6=44.68KN可知,H=5.07m。即侧墙现浇高度5.07m范围内不需作斜撑加强支护,也可满足安全施工需要。
方案计划侧墙采用三道斜撑,撑护高度不小于2m,可以满足施工需求。
假定底部侧墙现浇过程中,侧向压力全部由斜撑来支护,支架的水平支护只作为完全储备。
最大侧向压力F=PS=147×0.6×0.6=52.92KN
斜撑设计支撑力N=0.7[N]S=0.7×215×4=73594.5N=73.594KN
斜撑与地面最大角度θ=arctan(P/N)=35.7°
可知,斜撑支地面夹角应控制在35.7°左右最为理想。
2.4端墙水平支护验算
端墙现浇混凝土侧压力没有支护反力基础,侧压力形成的水平推力易使满堂支架支护体系失稳,是混凝土现浇支护控制的重点。
施工方案要求先浇第二段,然后浇第一段,利用第二段的支护体系及已浇混凝土为第一段提供必须的反力基础。
由侧墙的计算可知,端墙也必须采用斜撑和拉筋加强支护。端墙部位比侧墙多增设一道斜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