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TCP/IP结构对应OSI
| TCP/IP | OSI |
| 应用层(相同的报文) POP IMAP SMTP FTP SNMP |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
| 传输层(相同的报文段或分组) TCP UDP | 传输层 |
| IP层(相同的数据报) IP ICMP IGMP OSPF | 网络层 |
| 网络接口层(相同的帧) PPP ARP RARP | 数据链路层 |
| 物理层 | |
| 硬件层 |
3.地址解析协议:ARP( 实现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实现物理地址到IP地址的映射)
4.不同主机上的两个进程通信方式是“端到端”通信方式、两个主机之间通信方式是“点到点”通信方式
第二章
1.PPP属于网络接口层,主要用于拨号接入Internet的场合
第三章
1.IP地址长度为32(位)比特。IP地址可以用二进制和点分十进制两种方式来表示 、MAC地址长度是48(位)比特,字节
2.IP地址有5类,A类到E类,各用在不同类型的网络中。地址分类反映了网络的大小以及数据包是单播还是组播的。
3.A类到C类地址用于单点编址方法,但每一类代表着不同的网络大小。
首位比特为“0”,A类地址(1.0.0.0-126.255.255.255)用于最大型的网络
首位比特为“10”,B类地址(128.0.0.0-191.255.255.255)用于中型网络
首位比特为“110”,C类地址(192.0.0.0-223.255.255.255)用于256个节点以下的小型网络的单点网络通信。
4.特殊的IP地址:网络地址、广播地址、有限广播地址、回送地址
第四章
1.传输层协议报文段或分组交给IP模块
2.IP数据报首部中包含了三个比特的标志字段
0---保留未用,必须置为0
1---DF位表示是否可以对数据报进行分片。“0”表分片,“0”表不能分片
2---MF位表示分片是否为最后一个分片。“0”表最后一个分片,“0”表不最后一个分片
第五章
1.解决控制问题和实现报错机制的任务均落到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ICMP报文通过IP来发送。
2.ICMP主要作用:它是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这些控制消息虽然并不传输用户数据,但是对于用户数据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章
1.基于UDP的应用有DNS、SNMP
2.UDP特点:与IP一样,UDP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交付服务。它没有使用确认机制来确保报文的到达,没有对传人的报文进行排序,也不提供反馈信息来控制机器之间报文传输的速度。因此,UDP报文可能会出现丢失、延迟或乱序到达的现象。而且,报文到达的速率可能会大于接收进程能够处理的速率。从可靠性的角度来看,TCP优于UDP,但UDP仍然是比要的。
第七章
1.TCP特点:TCP是一个面向连接的、端到端、提供高可靠性服务的传输层协议,特点是面向数据流、虚电路连接、有缓冲的传输、无结构的数据流、全双工连接
2.TCP与UDP区别:TCP---传输控制协议,提供的是面向连接、可靠的字节流服务。当客户和服务器彼此交换数据前,必须先在双方之间建立一个TCP连接,之后才能传输数据。TCP提供超时重发,丢弃重复数据,检验数据,流量控制等功能,保证数据能从一端传到另一端。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数据报的运输层协议。UDP不提供可靠性,它只是把应用程序传给IP层的数据报发送出去,但是并不能保证它们能到达目的地。由于UDP在传输数据报前不用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连接,且没有超时重发等机制,故而传输速度很快。
3.TCP的连接是用:IP地址+端口号
4.TCP是一对端点来标识一个连接,每个端点被定义为一对整数,即(host,port),其中host是主机的的IP地址。port则是该主机上的TCP端口号
5.慢启动的算法的主要思想:新连接开始或拥塞解除后,都仅以一个最大报文段长度作为拥塞窗口cwnd的初始值。此后,每收到一个确认,cwnd增加1个MSS。
6.拥塞避免算法的主要思想:窗口中的所有报文段都被确认之后,才将cwnd增加一个MSS。也就是说,发送方的拥塞窗口cwnd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仅增加一个MSS的大小,而不是每收到一个确认就增大一个报文段长度。这样,拥塞窗口cwnd按线性规律缓慢增长,比慢启动算法的拥塞窗口的增长速率缓慢得多。
第八章
1.IPv6地址长度为128比特,地址空间极其巨大
2.子网编址:对子网的划分,可以将单个网络的主机号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子网号编址,另一部分用于主机号编址。划分子网号的位数,取决于具体的需要。若子网号所占的比特越多,可分配给主机的位数就越少,也就是说,在一个子网中所包含的主机就越少
3.CIDR(无类型域间路由选择)思想:CIDR要求每个地址块的大小是2的幂次方,并用一个掩码标识块的大小。CIDR用两个值来说明其他地址范围:32比特块中最低地址和32比特的掩码。CIDR用斜杠表示法来表示一个地址块:地址块最低地址/掩码长度。
第九章
1.向量距离算法的思想:以跳数作为度量值,每个路由器周期性地与相邻路由器交换由若干(v,d)序偶组成的路由信息,其中v表示路由器可达的目的站(主机或网络),d表示到达目的站的距离(跳数)。相邻路由器收到路由信息后,根据最短路径原则,更新路由表。路由表项的格式为(目的站,距离,下一站)。
2.链路状态算法的思想(SPF算法):每个路由器将它的链路状态作为路由信息,定期向其他路由器报告,使得所有路由器都是一张完整和一致的网络拓扑结构图G(V,E),其中V表示由所有路由器构成的顶点集,E表示路由器间的链路集。各路由器利用Dijkstra算法计算到所有目的站的最短路径,并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第十章
1.RIP路由器使用UDP进行路由信息交换,知名端口为520
2.RIP使用向量距离路由器算法,RIP采用跳跃数作为距离(路径长度)的度量标准
第十一章
1.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内部网关协议、OSPF是一个链路状态路由协议,OSPF支持VLSM和CIDR
2.OSPF: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用于在单一自治系统内决策路由。OSPF基于自治系统内每个路由器的链路状态通告,以便这些路由器共同维护链路状态数据库。当自治系统中路由器数目大量增加时,会导致链路状态数据库规模的急剧膨胀,使得路由维护及路径选择非常低效。为解决这一问题,OSPF将一个大规模网络划分为多个易于管理的区域,从而缩小了交换链路状态数据的路由器群组规模。
第十二章
1.BGP基于TCP,使用端口179,这使得BGP协议模块不必考虑报文的延迟、乱序、丢失等可靠性问题,从而是协议的实现简单化
2.CIDK无类型、域间选路
第十三章
1.组播属于第D类地址,其范围是224.0.0.0 ~239.255.255.255
2.组播的主要特点:组成员可跨越多个物理网络,这些物理网络可能集中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也可能分布在世界各地;每个组播组共享一个D类地址,并将其作为群组的唯一标识;组成员是动态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加入或退出一个群组,并且一个主机可加入多个群组
第十四章
1.移动IP:透明性、互操作性、安全性、宏移动性
2.传送一个数据报时,如果必须经过不能直接传送它的网络,则要使用隧道技术
第十七章
1.文件传输协议(FTP)实现了整文件复制方式的文件共享机制,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协议
2.FTP基于TCP,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服务器允许多个客户端并发访问
3.邮局协议POP
邮件发送使用—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邮件接收使用—Internet报文访问协议:IMAP或POP3
4.邮箱地址的标准格式:邮箱名@邮箱所在主机的域名
请将IP多播地址238.212.24.9改写成一个以太网物理多播地址。
先将IP地址最右边23位写成16进制:
把最右边3个字节转换为16进制,如果16进制数中最左边的一位大于8,就把这个数字减去8。得到:54:18:09
把上一步计算出来的结果加上起始以太网多播地址,即01:00:5E:00:00:00,最后结果是:01:00:5E:54:18:09
练习:请将IP多播地址232.43.14.7改写成一个以太网物理多播地址。
43 14 7
0010 1011 1110 0111
2B 0E 07
所以01:00:5E:2B:0E:07
当 TCP 连接进行初始化时,将拥塞窗口置为 1。图中的窗口单位不使用字节而使用报文段。
慢开始门限的初始值设置为 16 个报文段,即 ssthresh = 16。
发送端的发送窗口不能超过拥塞窗口和接收端窗口中的最小值。我们假定接收端窗口足够大,因此现在发送窗口的数值等于拥塞窗口的数值。
在执行慢开始算法时,拥塞窗口的初始值为 1,发送第一个报文段 M0。
发送端收到 ACK1 (确认 M0,期望收到 M1)后,将拥塞窗口从 1 增大到 2,于是发送端可以接着发送 M1 和 M2 两个报文段。
接收端发回 ACK2 和 ACK3。发送端每收到一个对新报文段的确认 ACK,就把发送端的拥塞窗口加 1。现在发送端的拥塞窗口从 2 增大到 4,并可发送 M4 ~ M6共 4个报文段。
发送端每收到一个对新报文段的确认 ACK,就把发送端的拥塞窗口加 1,因此拥塞窗口 随着传输次数按指数规律增长。
当拥塞窗口增长到慢开始门限值 ssthresh 时(即当 CongWin = 16 时),就改为执行拥塞避免算法,拥塞窗口按线性规律增长。
假定拥塞窗口的数值增长到 24 时,网络出现超时(表明网络拥塞了)。
更新后的 ssthresh 值变为 12(即发送窗口数值 24 的一半),拥塞窗口再重新设置为 1,并执行慢开始算法。
当 CongWin = 12 时改为执行拥塞避免算法,拥塞窗口按线性规律增长,每经过一个往返时延就增加一个 MSS 的大小。
考虑一个B类网络号的定长子网划分,使它能适应至少76个网络。每个网络上能有多少台主机?
76个网络,意味着至少应该有7个比特被拿出来作为网络号,主机号部分为9比特,则每个网络上最多的主机数为29-2=510。(去除全0和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