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起重机安装及验收作业指导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0:48:52
文档

起重机安装及验收作业指导书

青岛德通起重机有限公司企业标准标准号:DT/QB-07起重机安装及验收作业指导书发布日期2012年4月15日实施日期2012年6月15日青岛德通起重机有限公司起重机安装及验收作业指导书标准号:DT/QB-07为保证起重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促进施工安装技术的进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制定本作业指导书。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旋臂起重机、轻小型起重设备的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1.总则1.1起重设备安装工程应从设备开箱起,至设备试运转合格办理工程验收为止。1.2对大型、特殊、复杂的起
推荐度:
导读青岛德通起重机有限公司企业标准标准号:DT/QB-07起重机安装及验收作业指导书发布日期2012年4月15日实施日期2012年6月15日青岛德通起重机有限公司起重机安装及验收作业指导书标准号:DT/QB-07为保证起重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促进施工安装技术的进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制定本作业指导书。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旋臂起重机、轻小型起重设备的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1.总则1.1起重设备安装工程应从设备开箱起,至设备试运转合格办理工程验收为止。1.2对大型、特殊、复杂的起
青岛德通起重机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标准号:DT/QB-07

                                                                                                                                                                                          

起重机安装及验收

作业指导书

发布日期 2012年4月15日         实施日期 2012年6月15日   

 

                                                                                                                                                                                            

青岛德通起重机有限公司

起重机安装及验收作业指导书

                                                  标准号:DT/QB-07 

为保证起重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促进施工安装技术的进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制定本作业指导书。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旋臂起重机、轻小型起重设备的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

            

1. 总则

1.1 起重设备安装工程应从设备开箱起,至设备试运转合格办理工程验收为止。

1.2 对大型、特殊、复杂的起重设备的吊装,应制定完善的吊装方案;当利用建筑结构柱、梁等作为吊装的重要承力点时,应经结构计算(验算),并经所在地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利用(施工)。

1.3 起重设备安装完毕,必须经负荷试运转合格办理工程验收手续后,方可投人生产使用。

1.4 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除应按本规范的规定执行外,还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2. 一般规定

2.1 起重设备安装前,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检查:

2.1.1设备技术文件应齐全;

2.1.2与使用单位、生产厂家一起,按设备装箱清单检查设备、材料及附件的型号、规格和数量,且应符合设计和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应有出厂合格证书及必要的出厂试验记录;

2.1.3设备应无变形、损伤和锈蚀,其中钢丝绳不得有锈蚀、损伤、弯折、打环、扭结、裂嘴和松散的现象;

2.1.4起重机地面轨道基础、吊车梁和安装预埋件等的坐标位置、标高、跨度和表面的平面度均应符合设计和安装的要求;

2.1.5通用桥式起重机、壁上起重机、冶金起重机等与建筑物之间相关的最小安全距离应符合表2.01的规定。  

 表2.01                   起重机与建筑物间的最小安全距离 

起重机名称上方最小距离(mm)侧方最小距离(mm)
起重机额定起重量(t)
≤2525~125125~250≤5050~125125~250
桥式起重机30040050080100100
壁上起重机80
2.2 当现场装配联轴器时,其端面间隙、径向位移和轴向倾斜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的规定,及下述要求。

2.2.1联轴器的铰制孔螺栓不得用普通螺栓代替,贴合面之间应垫入规定的纸垫或钢垫。

2.2.2采用中间轴联接的齿轮联轴器,其径向位移不应大于下值:

       径向位移             Ymax=0.00873A

A—从两个外齿套齿中心测量的中间轴长度

2.2.3装配后的齿轮联轴器,内齿套与外齿套的中间轴轴向窜动不得超过下列数值:

2 ~(名义值+1)    名义值:内齿套齿长与外齿套齿长之差

2.2.4当两轴轴心线无径向移动时,每一外齿套对内齿轴线的歪斜不应大于30′。

2.2.5当两轴轴心线无倾斜时,齿轮联轴器允许的径向位移应不超过表2.02的规定。

2.3 制动器的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

2.3.1制动器应开闭灵活,但不得过分松动,制动应平稳可靠;

2.3.2起升机构的制动器应为额定负荷的1.25倍,有特殊要求的为1.4倍,在静载下应无打滑现象。

表2.02                     齿轮联轴器允许的径向位移

摸数(m)

2.52.5333444
齿数(Z)

3038404356435662
径向位移(mm)

0.40.70.811.31.41.61.8
2.3.3运行机构的制动器,调整不应过松或过紧,以不发生溜车现象和冲击现象为宜。

2.3.4装配后制动带(制动瓦)与制动轮贴合面积应不少于总面积的70%;

2.3.5安装好的制动轮,其径向圆跳动与端面圆跳动不得超过表2.03的规定。

表2.03                制动轮允许的径向圆跳动与端面圆跳动

制动轮直径(mm)

≤200

>200~300

>300~600

最大径向圆跳动(mm)

0.10

0.120.18
最大端面圆跳动(mm)

0.150.20

0.25
2.4 当通用桥式和门式起重机空载时,小车车轮踏面与轨道面之间的最大间隙,电动的不应大于小车基距或小车轨距的0.00167倍;手动的不应大于小车车基距或小车轨距的0.0025倍(图2.04)。

3. 起重机轨道和车档

3.1 本规定适用于轻轨、重轨、工字钢轨、方钢轨和起重机轨道的安装。

3.2 钢轨铺设前,应对钢轨的端面、直线度和扭曲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铺设。

3.3 吊装轨道前,应确定轨道的安装基准线;轨道的安装基准线宜为吊车梁的定位轴线。

3.4 轨道的实际中心线对吊车梁的实际中心线的位置偏差不应大于10mm;且不应大于吊车梁腹板厚度的一半(图3.01)

                   

  图2.04    通用桥式起重机           图3.01 轨道实际中心线对

小车车轮与轨道面之间的间隙                  吊车梁的实际中心线位置

ωc---小车基距;    K—小车轨距;             t一吊车梁腰板厚度

△h—车轮踏面与轨道之间的间隙

3.5 轨道的实际中心线对安装基准线的水平位置的偏差,对于通用桥式起重机、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不应大于5mm;对于梁武悬挂起重机不应大于3mm。

3.6 起重机轨道跨度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3.6.1当起重机轨道跨度小于或等于10m时,起重机轨道跨度的允许偏差为±3mm;

3.6.2当起重机轨道跨度大于10m时,起重机轨道跨度的允许偏差应按下式计算,但最大不应超过±15mm。

                     ΔS = ±[3+0.25(S—10)]

式中:  ΔS——起重机跨度的允许偏差(mm);

                       S——起重机轨道跨度(m)。

3.7 轨道顶面对其设计位置的纵向倾斜度:

3.7.1通用桥式起重机不应大于1/1000;

3.7.2通用门式起重机不应大于3/1000;

3.7.3每2m测一点,全行程内高低差不应大于10mm。

3.8 轨道顶面基准点的标高相对于设计标高的允许偏差:

3.8.1通用桥式起重机、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为±10mm;

3.8.2梁式悬挂起重机为±5mm。

3.9 同一截面内两平行轨道的标高相对差:

3.9.1通用桥式起重机、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不应大于10mm;

3.9.2梁式悬挂起重机不应大于5mm。

3.10 用水平导向轮导向的起重机,其轨道沿长度方向在水平面内的弯曲,每2m测量长度内允许偏差为±lmm(图3.10)。

 图3.10 轨道在水平面内的弯曲

3.11 两平行轨道的接头位置必须错开,其错开距离不应等于起重机前后车轮的基距。

3.12 轨道接头应符合下列要求:

3.12.1当接头采用对接焊时,焊条应符合钢轨母材的要求,焊接质量应符合电熔焊的有关规定,接头顶面及侧面焊缝处均应打磨平整光滑;

3.12.2当接头采用鱼尾板连接时,轨道接头高低差及测向错位不应大于lmm,间隙不应大于2mm;

3.12.3伸缩缝处的间隙应符合设计规定,其允许偏差为±lmm;

3.12.4用垫板支承的方钢轨道,接头处垫板的宽度(沿轨道长度方向)应比其它处增加一倍。

3.13 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同一支腿下两根轨道的轨距允许偏差应为±2mm,其相对标高差不应大于1mm。

3.14当在钢吊车梁上铺钢轨时,钢轨底面应与钢吊车梁顶面贴紧;当有间隙,且其长度超过200mm时,应加垫板垫实,垫板长度不应小于100mm,宽度应大于轨道底面10~20mm,每组垫板不应超过3层,垫好后应与钢梁焊接固定。

3.15 混凝土吊车梁与轨道之间的混凝土灌浆层或找平层应符合设计规定。

3.16 导轨下用弹性垫板作垫层时,弹性垫板的规格和材质应符合设计规定(图3.16)。

3.16.1如图钢轨1、钢垫板2、弹性垫板3、钢垫板4必须贴紧;

3.16.2拧紧螺检前,若有间隙时,应在弹性垫板下加垫板垫实,垫板的长度和宽度均应比弹性板大10~20mm。

                          

1.轨道;  2.钢垫板;  3.弹性垫板;  4. 钢垫板;  5.找平层

图3.16 轨道垫层

3.17 方钢和工字钢轨道的横向倾斜度不应大于轨道宽度的1/100。

3.18 轨道经调整符合要求后,应全面复查各螺栓并应无松动现象。

3.19 轨道上的车档必须在吊装起重机前装好,同一跨端两条轨道上的车档与起重机缓冲器均应接触。     

4. 电动葫芦

4.1 电动葫芦车轮轮缘内侧与工字钢轨道翼缘间的间隙(图4.01),为C = 3~5mm。

                                

                       图4.01 车轮轮缘内侧与轨道翼缘间的间隙

        1一工字钢轨道;  2一车轮;   C一车轮轮缘内侧与工字钢轨道翼缘间的间隙

4.2 链式电动葫芦的链轮槽应保持在同一铅垂面上,链条在运行时不应有歪扭、卡住和严重磨损现象。

4.3空负荷试验时,电动葫芦小车制动距离应满足下列要求:

4.3.1吊运一般物品的电动葫芦:S1=V / K1       

4.3.2吊运液态多属等危险品的电动葫芦:S1=V / K2    

式中:  S1——小车制动距离(m);

                   VI——小车运行速度(m/min);

                   KI——系数,宜为2800—3900;

                   K2——系数,宜为700—1400。

4.3电动葫芦在进行额定负荷试验时,在制动时间内的下滑距离应按下式计算:

SC=VC / 100     

式中:  SC——下滑距离(m); 

                                VC ——起升速度(m/min)

5.手动梁式起重机和手动梁式悬挂起重机

5.1手动单梁起重机在吊装前,应按表5.01的规定进行复查。

表5.01                   手动单梁起重机的复查

名称及代号允许偏差(mm)

简        图
起重机跨度S±6
起重机跨度S1、S2的相对差

│S1-S2│

6
对角线L1、L2的相对差L1-L2

8
主梁上拱度FS<10m

+2
S≤10m

+3
注:  ① 起重机跨度两侧都应测量,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一的要求;

② 当有特殊要求时,应检查起重机跨度的相对差; 

③ 主梁上拱度的最大值应处在主梁跨度中部S/10的范围内,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二的要求;

④ 上拱度F=F/1000。

5.2手动双梁起重机在吊装前,应按表5.02的规定进行复查。

表5.02                     手动双梁起重机的复查 

名称及代号允许偏差(mm)

简        图

起重机跨度S

S≤14m

±6

S>14m

±8

起重机跨度S1、S2的相对差S1-S2

S≤14m

6
S>14

8
主梁上拱度F

+3
桥架对角线L1、L2的相对差:│L1-L2│

8
小车轨距K

±5

小车轨距K1、K2的相对差:│K1-K2│

5
注:  ①起重机跨度两侧都应测量,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一的要求;

②主梁上拱度最大值应处在主梁跨度中部S/10的范围内,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二的要求,主梁上拱度F=S/1000;

③当有特殊要求时应检查对角线的相对差。

5.3手动单梁悬挂起重机在吊装前,应按表5.03的规定进行复查。

表5.03                  手动单梁悬挂起重机的复查

名称及代号允许偏差

(mm)

简图
起重机跨度S

±6

起重机跨度S1、S2的相对差:│S1-S2│

6
主梁上拱度F

±2

对角线L1、L2的相对差:│L1-L2│

8
主梁旁弯度f

S/2000
注: ①起重机跨度两侧都应测量,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一的要求,主梁上拱度

F=S/1000;

②当有特殊要求时,应检查对角线的相对差;

③当现场装主梁时,应检查主梁旁弯度。

6.电动梁式起重机和电动梁式悬挂式起重机

6.1电动梁式起重机在吊装前,应按表6.01的规定进行复查。

表6.01                       电动单梁起重机的复查

名称及代号允许偏差(mm)

简图
起重机跨度SS≤10m

±2
S>10m

±[2+0.1·(S-10)]

主梁上拱度F+0.3F

对角线

L1、L2

的相对差:│L1-L2│

w<3m

5
w≥3m

6
主梁旁弯度f

S/2000
注:  ①起重机跨度两侧都应测量,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一的要求;

②主梁上拱度最大值应处在主梁跨度中部S/10范围内,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二的要求,主梁上拱度F=S/1000;

③当现场组装主梁时,应检查主梁旁弯度。

6.2电动葫芦双梁起重机在吊装前,应按表6.02的规定进行复查。

表6.02                    电动葫芦双梁起重机的复查

名称及代号允许偏差(mm)

简图
起重机跨度S±5

起重机跨度S1、S2的相对差:│S1-S2│

5
主梁上拱度F+0.4F

-0.1F

对角线L1、L2的相对差:│L1-L2│

5
大车车轮水平偏斜tgφ

0.001
小车轨距K跨端±2
跨中    S≤19.5m

+5

+1

跨中    S>19.5m

+7

+1

主梁旁弯度f

S≤19.5m

S/2000且<5
S>19.5m

S/2000且<8
同一横面上小车轨道高低差CK≤2.5m

3
K>2.5m

5
注:  ①起重机跨度两侧都应测量,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一的要求;

②主梁上拱度的最大上拱值应处在主梁跨度中部S/10范围内,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二的要求,主梁上拱度f=S/1000;

③有特殊要求时检查对角线相对差;

④大车车轮水平偏斜,在同一端梁下两车轮的偏斜方向应相反;

⑤当现场组装主梁时,应检查主梁旁弯度,并应向主梁外侧凸起。

6.3电动单梁悬挂起重机在吊装前,应按表6.03的规定进行复查。架设到轨道上以后,其车轮轮缘内侧与工字钢轨道翼缘间的间隙(图4.01),宜为3~5mm。

表6.03                   电动单梁悬挂起重机的复查

名称及代号允许偏差(mm)

简图
起重机跨度S主、端梁铰接±4

主、端梁刚接S≤10m

±2

S>10m

±[2+0.1·(S-10)]

连接板间距差│S1-S2│主、端梁铰接2
主梁上拱度:F0.3F
主梁旁弯度:f

S/2000
注:  ①当在现场组装时,应检查主梁旁弯度;

②主梁上拱度F=S/1000。

7.通用桥式起重机

7.1 本规定适用于普通用途的桥式起重机的安装。其它类型的桥式起重机与通用桥式起重机相同的部分高亦可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7.2 组装桥架时,应按表7.02的规定进行检查。

表7.02                        组装桥架的检查

名称及代号允许偏差(mm)

简    图
主梁上拱度F+0.4F

-0.1F

对角线L1、L2的相对差:   │L1-L2│正轨箱形梁5
偏轨箱形梁单腹板和桁架梁10
小车轨距K正轨箱形梁跨端±2

跨中S≤19.5m

+5

+1

S>19.5m

+7

+1

偏轨箱形梁、单腹板梁、半偏轨箱形梁、桁架梁±3

同一截面上小车轨道高低差C

K≤2.0m

3
2m<K≤6.6m

0.0015K
K>6.6m

10
主梁 旁弯度f

正跨箱形梁SZ /2000

偏轨箱形梁单腹板梁和桁架梁S≤19.5m

5
S>19.5m

8
注: ①主梁上拱度最大值应处在主梁跨度中部S/10的范围内,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二的要求,主梁上拱度F = S/1000;

②当在现场组装桥架时,应检查对角线的相对差;

③主梁旁弯度应向外侧凸曲,在离上翼缘板100mm的腹板上测量。SZ为第一块筋板之间的距离。

7.3组装大车运行机构时,应按表7.03的规定进行检查。

表7.03                     大车运行机构的检查

名称及代号允许偏差(mm)

简       图
超重机跨度SS≤10m

±2 

 

S>10m

± [2+0.1*(S-10)]

起重机跨度S1、S2的相对差:│S1-S2│

5
车轮的水平偏斜:

│P1-P2│

机构工作级别M1≤L/800
M2~ M5≤L/1000
M6~ M7≤L/1200
车轮的垂直偏斜:a≤L/400
同一端梁下大车车轮同位差2
注: ① 起重跨度两侧都应则量,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一的要求;

② 当现场组装时,应检查起重机跨度的相对差;

③ 当在现场组装的四轮或多轮时,应检查同一端梁下大车车轮同位差,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三的要求;

④ M1、M2……M8,为运行机构工作级别。

⑤ L为测量长度

7.4 现场组装小车运行机构时,小车轨距和轨距的相对差,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8. 冶金起重机

8.1本规定适用于冶金桥式加料起重机。铸造起重机、夹钳起重机、揭盖起重机、脱锭起重机、刚性料耙起重机、板坯搬运起重机、回转挂钳起重机和锻造起重机的安装。

8.2 安装冶金桥式起重机时,应按本规范第七章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有导向轮的冶金起重机的桥架和大车运行机构应符合表8.02的规定。

表8.02           有导向轮的冶金起重机桥架和运行机构的检查

名称及代号允许偏差简     图

起重机跨度S

有成对水平导向轮导向的±[4+0.1×(S-10)]

同一端梁下的两组水平导向轮间距中心的连线与轨道中心线的重合度1
注:  ①起重机跨度两侧都应测量,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一的要求;

      ②对有水平导向轮的大车运行机构,应检查同一端梁下两组水平导向轮间距中心的连线与轨道中心线的重合度。

8.3 安装桥式加料起重机应符合下列要求:

8.3.1导架与小车架连接时,导架中心线对小车车轮支承面的垂直度不应大于导架总高度的1/2000;

8.3.2导架中心的上、下支承孔的同轴度不应大于0.5mm,上、下支承对支承轴线的垂直度不应大于0.5/1000;

8.3.3上、下支承的导板与立柱的间隙,各边均宜为l~1.5mm;

8.3.4导架上的两导向槽的平行度偏差,在全长上不应大于3mm;

8.3.5回转机构的万向联轴器装配后,其上、下位置的尺寸偏差,不应大于 4mm;

8.3.6主小车上的防倾覆的保险反滚轮与主梁下翼缘板之间的间隙宜为3~5mm;

8.3.7调整料杆锁紧机构中液压推动器的弹簧,锁紧时应准确、可靠。

8.4 安装铸造起重机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8.4.1安装后的铸造起重机,其上升限位器应能准确无误的动作;

8.4.2上部滑轮组平衡杆的水平度偏差,在全长上不应大于40mm;

8.4.3组装两个主卷筒后,其轴向位移不应大于3mm;

8.4.4钢丝绳在卷筒上固定并正确缠绕,经各滑轮后,吊钩横梁的水平度不应大于

2/1000;

8.4.5起升机构双制动器应调整正确;

8.4.6吊钩横梁、主梁和司机室下面的隔热板应安装牢固正确;

8.4.7司机室的降温装置与电气设备间的通风装置应完好;

8.4.8电子称量装置、起重量显示装置和起重量器等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

8.5 安装脱锭起重机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8.5.1当导架与小车架连接时,导架中心线对小车车轮轴承座支承面的垂直度,不应大于导架高度的1/2000;

8.5.2导架中心线与导轨对称中心线应重全,其偏差不应大于3mm;

8.5.3两导轨槽的平行度偏差,在全长上不应大于3mm;

8.5.4组装顶出机构的方轴与轴承时,轴颈与轴套的间隙在各边均不应小于5mm;

8.5.5顶出机构的方轴与蜗轮减速器中的小齿轮导板的间隙,在各边均为0.4~0.7mm;

8.5.6夹钳上部翼形架与套筒的导轨间隙各边宜为3~5mm;

8.5.7小钳操纵机构的钢丝绳固定后,横梁两端的高低差不应大于5mm;

8.5.钳两臂与顶杆中心线应对称,其偏差不应大于10mm;

8.5.9大钳和小钳的动作应协调,其开闭尺寸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8.5.10导向管柱的铅垂度不应大于1/2000;平衡重应在导管柱上移动灵活,不应有阻滞现象;

8.5.11司机室内指示器指针位置的调整应与顶杆实际移动距离相符合。

8.6 安装夹钳起重机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8.6.1当导架与小车架连接时,导架中心线与小车车轮轴承座支承面的垂直度,不应大于导架高度的1/2000;

8.6.2导架中心线与导轨对称中心线应重合,其偏差不应大于10mm;

8.6.3两导轨的平行度偏差,在全长上不应大于3mm;

8.6.4导轨与上、下横梁间的间隙,各边均为1~4mm;

8.6.5立柱与下横梁导板的间隙,各边均为l~5mm;

8.6.6方轴与小齿轮导板的间隙,各边均为0.37~0.7mm;

8.6.7主起升机构的钢丝绳固定后,上横梁两端高低差不应大于5mm;

8.6.8小车运行机构的防倾覆的保险反滚轮与主梁下翼缘板的间隙不应大于10mm;

8.6.9大钳的转动点和滚动点应灵活,夹钳的开闭链条在错架孔中不应有阻滞现象。

8.7 安装揭盖起重机应符合下列要求:

8.7.1组装后,曲柄、连杆和偏心轮的动作应协调;

8.7.2提升钳或吊环的动作应同步;

8.7.3自动停车器应调整到对位准确,使揭盖起重机能在任何一个炉子的中心线上自动停车。

8.7.4安装刚性料耙起重机应符合下列要求:

8.7.5当导架与小车架连接时,导架中心线对小车车轮轴承座支承面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导架高度的1/2000;

8.7.6导架与导轨的侧间隙,各边均应为1~1.4mm;顶间隙为1.5~3mm;

8.7.7钢丝绳固定后,横梁的水平度不应大于1/1000;

8.7.8上部运行小车的圆形轨道直径的允许偏差为±2mm;

8.7.9圆形轨道的上表面对下部小车车轮底面所在平面的平行度偏差,不应大于3mm;

8.7.10圆形轨道与小车架回转中心线的同轴度不应大于3mm;

8.7.11导电滑环与小车架回转中心线的同轴度不应大于3mm;

8.7.12大车运行机构的水平轮与轨道的侧间隙不应大于10mm;

8.7.13.回转机构的水平轮与圆形轨道的侧间隙不应大于1.5mm;

8.7.14所有的耙齿工作面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其高低差不应大于3mm;

8.9安装板坯搬运起重机应符合下列要求:

8.9.1钢丝绳固定后,板坯搬运起重机的挂钳横梁水平度不应大于2/1000;

8.9.2夹钳的各转动点和滚动点动作应灵活,相互间应无干涉现象;

8.9.3刚性伸缩导柱或升降导桩的中心线与小车架的基准平面的垂直度,不应大于

1/2000;

8.9.4夹钳的开闭尺寸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两组夹钳的间距在设备允许范围内应能调节方便,其对称中心线与垂直导柱的中心线应重合,其偏差不应大于10mm;

8.9.5板坯厚度或坯垛高度显示均应准确、清晰。

8.10回转挂钳或电磁起重机组装后,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钢丝绳固定后,其吊具上的平衡梁的水平度不应大于2/1000。

8.11安装锻造起重机应符合下列要求:

8.11.1组装松闸机构时,应调整上滑轮组的调整螺钉和制动器,当起重机在超过额定负荷的10%时,应松开制动器;

8.11.2松闸装置的各铰接点应转动灵活;

8.11.3用手转动翻料机构的制动轮,其链轮与链条应转动灵活;

8.11.4翻料机挂上额定负荷后,缓冲弹簧不应有永久变形,锥形摩擦联轴器的性能应良好。     

9. 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

9.1本规定适用于单主梁和双梁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的安装。

9.2 当双梁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的门架安装时,应按设备技术文件和出厂装配标记进行;组装后其偏差应符合表9.2的规定。

9.3 当单主梁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的门架安装时,应按设备技术文件和出厂装配标记的规定进行;当无规定时,安装后,其偏差应符合表9.3的规定。

9.4 组装小车运行机构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9.4.1组装单主梁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的小车运行机构时,其偏差应符合表9.4的要求;

9.4.2组装双梁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的小车运行机构,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9.4.3小车运行时,防止脱轨的安全保护装置,不得与轨道发生摩擦现象;

9.4.4带绞接缓冲装置的装卸桥运行机构的小车架(图9.4)无负荷时,其端部上平面对车架平面应向下倾斜,其倾斜量d不应大于5mm。

图9.4   铰接小车架

1一铰接装置;2一起升机构小车架;3一运行机构小车架;4一车轮组

表9.2              双梁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门架允许偏差

名 称 及 代 号允许偏差(mm)

简          图
起重机跨度SS≤26mm

±8

S>26m

±10
起重机跨度

S1、S2的相对差:|S1 - S2|

S≤26mm

8
S>26m

10
主梁上拱度F+0.4F

-0.1F

悬臂端上拱度F0

+0.4 F0

-0.1 F0

对角线L1、L2

的相对差|L1 - L2|

S≤26mm

5
S>26m

10
主梁旁弯度

f

正轨形梁SZ /2000且≤20

偏轨箱形梁、桁架梁、单腹板梁SZ / 2000且≤15

同一横截面上小车轨道高低差C3
小车轨距K正箱轨形梁端部±2
跨中+7         +1
偏轨箱形梁、桁架梁±3
注:  ① 起重机跨度两侧都应测量,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一的要求;

      ② 主梁上拱度最大值应处在主梁跨度中部S/10范围内,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二的要求,主梁上拱度F = S/1000;

      ③ 悬臂端上翘度的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二的要求,悬臂端上翘度F0 = L0/350;

      ④ 当在现场组装桥架时,应检查对角线相对差;

      ⑤ 主梁旁弯度应向外侧凸曲,并应在上翼缘板距离100mm的腹板处测量。

表9.3              单主梁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门架允许偏差

名称及代号允许偏差(mm)简            图

起重机跨度SS≤26mm

±8

S>26m

±10
起重机跨度S1、S2的相对差|S1-S2|

S≤26mm

8
S>26m

10
主梁上拱度F+0.4F

-0.1F

悬臂端上拱度F0

+0.4 F0

-0.1 F0

主梁旁弯度fSZ / 2000且≤15

注:  ① 起重机跨度两侧都应测量,测量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一的要求;

      ② 主梁上拱度最大值应处在主梁跨度中部S/10范围内,测量方法应符合本附合附录二的要求。L0 为悬臂长度,主梁上拱度F = S/1000,悬臂端上翘度F0 = L0/350;

③ 主梁旁弯度凸曲方向应向吊钩侧,并应在上翼缘板距离100mm的腹板处测量。

表9.4          单主梁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小车的组装允许偏差

名 称 及 代 号允许偏差(mm)简        图
主 车 轮 与 反 滚 轮 的 中 心 距 离 垂直反滚轮式小车水平距离K±3

垂直轨距K1

-3
水平反滚轮式小车吊钩侧

K2

-3
走台侧

K1

+3
水平导向轮轴线对主车轮中心距离L1、L2的对称度

1
9.5 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安装后,应装上夹轨器,并进行试验;试验时,夹轨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9.5.1夹轨器各节点应转动灵活;

9.5.2夹钳、连杆、弹簧、螺杆和闸瓦不应有裂纹和变形;

9.5.3夹轨器工作时,闸瓦应在轨道的两侧夹紧;

9.5.4钳口的开度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张开时不应与轨道相碰。  

10. 壁上起重机和柱式悬臂起重机

10.1本规定适用于起重量为0.5~5t的壁上起重机和1~5t的柱式悬臂起重机的安装。

10.2当铺设壁上起重机大车轨道(图10.2)时,除应执行规范第三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图10.2  壁上运行式悬臂起重机轨道安装

1—上水平轨道;    2—下水平轮轨道;   3—主车轮轨道

10.2.1大车车轮道实际中心线对吊车梁实际中心线的位置偏差不应大于6mm;

10.2.2大车车轮轨道的纵向倾斜度不应大于1/2000,在全行程上不应大于4mm;

10.2.3 下水平轮轨道顶面至大车车轮轨道中心线距离α的允许偏差为±3mm;

10.2.4 下水平轨道中心线至大车车轮轨道顶面间距离C的允许偏差为±3mm;

10.2.5 上水平轮轨道中心线至大车车轮轨道顶面间的距离(h)的允许偏差为mm;

10.2.6上、下水轮轨道顶面间的距离(b)的允许偏差为±2mm。

10.3当组装壁上起重机臂架(图10.3)时,其偏差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表10.3                   起重机臂架组装的允许偏差

名称及代号允许偏差(mm)

上、下水平轮间距K±2
小车轨距K0

±1
悬臂端翘度F0(不装小车时测量)

+0.4F0

-0.1F0

图10.3 壁上起重机安装

1--上水平轮;   2—小车;    3—下水平轮;    4—主车轮(垂直轮);

L0—悬臂长度; H—上、下水平轮间距;  E0—悬臂端翘呀; F0—小车轨距。

第10.4 小车吊装前,检查其轨距的允许偏差为±1mm。

第10.5 当柱式悬臂起重机的空载小车位于悬臂上的最小幅度时,其立柱的中心线对地面的铅垂度偏差不应大于1/2000;悬臂端的翘度F0应为悬臂长度L0的1/350,其允许偏差为+0.4F0 /–0.1F0 。 

11. 起重机的试运转

11.1 起重机的试运转,除应按本节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的规定。

11.2 起重机的试运转应包括试运转前的检查、空负荷试运转、静负荷试验和动负荷运转。在上一步骤未合格之前,不得进行下一步骤的试运转。

11.3 起重机运转前,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检查;

11.3.1电气系统、安全联锁装置、制动器、控制器、照明和信号系统等安装应符合要求,其动作应灵敏准确;

11.3.2钢丝绳端的固定及其在吊钩、取物装置、滑轮组和卷筒上的缠绕应正确、可靠;

11.3.3各润滑点和减速器所加的油、脂的性能、规格和数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11.3.4盘动各运动机构的制动轮,均应使转动系统中最后一根轴(车轮轴、卷筒轴、立柱方轴、加料杆等)旋转一周不应有阻滞现象。

11.4 起重机的空负荷试运转,应符合下列要求:

11.4.1操纵机构的操作方向应与起重机的各机构运转方向相符;

11.4.2分别开动各机构的电动机,其运转应正常,大车和小车运行时不应卡轨;各制动器能准确、及时地动作,各限位开关及安全装置动作应准确、可靠;

11.4.3当吊钩下放到最低位置时,卷筒上钢丝绳的圈数不应少于2圈(固定圈除外);

11.4.4用电缆导电时、放缆和收缆的速度应与相应的机构速度相协调,并应能满足工作极限位置的要求;

11.4.5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的夹轨器、制动器、防风抗滑的锚定装置和大车防偏斜运行装置的动作应准确、可靠;起重机防碰撞装置、缓冲器等装置应能可靠的工作;

11.4.6除第五项可作一至二次试验外,其余各项试验均应不少于五次。且动作应准确无误。

11.5 起重机的静负荷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1.5.1起重机应停在厂房柱子处。

11.5.2有多个起升机构的起重机,应先对各起升机构分别进行静负荷试验;对有要求的,再做起升机构联合起吊的静负荷试验;其起升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11.5.3静负荷试验应按下列程序和要求进行:

1)先开动起升机构,进行空负荷升降操作,并使小车在全行程上往返运行,此项空载试   运转不应少于三次,应无异常现象。

2)将小车停在桥式类型起重机的跨中或悬臂起重机的最大有效悬臂处,逐渐的加负荷做起升试运转,直至加到额定负荷后,使小车在桥架或悬臂全行程上往返运行数次各部分应无异常现象,卸去负荷后桥架结构应无异常现象。

3)将小车停在桥式类型起重机的跨中或悬臂起重机的最大的有效悬臂处,无冲击地起升额定起重量的1.25倍的负荷,在离地面高度为100~200mm处,悬吊停留时间不应小于10min,并应无失稳现象,然后卸去负荷将小车开到跨端或支腿处,检查起重机桥架金属结构,且应无裂纹、焊缝开裂、油漆脱落及其它影响安全的损坏或松动等缺陷。

4)第3项试验不得超过三次,第三次应无永久变形。测量主梁的实际上拱度或悬臂的上翘度,其中:通用桥式起重机、冶金起重机、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的上拱度应大于 0.7S/1000mm;悬臂起重机的上翘度应大于0.7L0/350mm。

5)检查起重机的静刚度(主梁或悬臂下挠度)。将小车开至桥架跨中或悬臂最大有效处,起升额定起重量的负荷离地面200mm,待起重机及负荷静止后,测出其上拱值或上翘值;此值与第4)项结果之差即为起重机的静刚度。起重机的静刚度允许值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或表第11.05的规定

表11.05                   起重机静刚度允许值        

起重机类别测量部位允许值(mm)
通用桥式起重机A1~A3

主梁跨中S/700
A4~A6

主梁跨中S/800
A7~A8

主梁跨中S/1000
通用门梁式起重机和装卸桥主梁跨中S/1000
悬臂端部

L0/350

冶金起重机主梁跨中S/1000
电动葫芦单、双梁起重机主梁跨中S/800
电动单梁悬挂起重机主梁跨中S/700
手动单、双梁起重机主梁跨中S/400
壁上起重机和悬臂起重机悬臂端部L0/350

注:  ① A1~A8为起重机的工作级别;

② 起重机的静刚度,应在主梁跨度中部S/10的范围内测量;

③ L0为最大有效悬臂的长度(mm),在最大有效悬臂处测量;

④ S为起重机跨度(mm)。

11.6起重机的动负荷试运转应符合下列要求:

11.6.1各机构的动负荷试运转应分别进行,当有联合动作试运转要求时,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

11.6.2各机构的动负荷试运转应在全行程上进行。起重量应为额定起重量的1.1倍,累计起动及运行时间,对电动的起重机不应不于1h;对手动的起重机不应小于10min。各机构的动作应灵敏、平稳、可靠,安全保护、联锁装置和限位开关的动作应准确、可靠;

11.6.3通用门式起重机大车运行时,载荷应在跨中;

11.6.4有安全过载保护装置的冶金起重机,经动负荷试运转合格后,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安全过载保护装置的试验,其性能应安全、可靠; 

11.6.5脱锭起重机顶出机构的顶出力,可用应力应变仪或液压装置测量。顶出力的大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11.7抓斗应作张开、下降、抓取和倒空动作的试验,并应在连续二次空负荷和五次负荷试验中均应工作正常且无异常现象。其它专用吊具和电磁盘均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要求进行试运转。

11.8对整机抗倾覆稳定性有要求的起重机,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试验;当无具体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起重机试验规范和程序》的有关规定进行试验。 

12. 工程验收

12.1起重设备施工完毕,应经空负荷、动负荷试运转和静负荷试验合格后,办理移交验收。空负荷、动负荷试运转和静负荷试验宜连续地进行;当因条件不能将试运转工作连续进行时,可在空负荷试运转合格后办理临时交工手续。

12.2起重机安装工程验收时,应具备下列资料;

12.2.1设计变更和修改等有关资料;

12.2.2重要部位的焊接、高强螺栓连接的检验记录;

12.2.3起重机有关的几何尺寸复查和安装检查记录;

12.2.4轨道安装施工质量检查记录;

12.2.5起重机试运转和试验记录;

12.2.6工程质量评定资料;

12.2.7 其它有关资料。

附录1 起重机及其轨道跨度的测量方法

1.通用桥(门)式起重机检测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1室内起重机应水平放置,并无强辐射热源影响;室外起重机应水平放置,并在无风、无日照情况下测量;

1.2测量时,钢卷尺和起重机的温度应一致,钢卷尺不得摆动并自然下垂;

1.3钢卷尺应经省一级认可的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2.起重机跨度的偏差△S应按下式计算

△S =S侧+△1+△2-S                            (附1.1)

式中:    S侧——跨度实测值(mm);

S——跨度理论值(mm);

△1——钢卷尺计量修正值(mm);

△2——钢卷尺的修正值(mm),可按附表1.1或附表1.2取值;

3.起重机跨度测量的位置宜按附图1.1~附图1.4确定。

附图1.1   电动单梁起重机

附图1.2    悬挂起重机

附图1.3    桥式起重机

附图1.4    门式起重机

4.钢卷尺计算修正值由计量部门提供(正或负)。

5.起重机轨道跨度的偏差△S0应按下式算:

△S0 =S0测+△1+△2+△3-S0                        (附1.2)

          式中:  △S0——轨道跨度实测值(mm);

△1——钢卷尺计量修正值(mm);

△2——钢卷尺修正值(mm),按附表1.1或附表1.2取值;

△3——温度修正值(mm)。

温度修正值按下式计算:

△3=αS0(t-20)                               (附1.3)

式中:  α—— 钢卷尺线膨胀系数11.5×10-6/℃;

t——测量时的实际温度(℃);

S0——轨道跨度的理论值(m)。

6.轨道跨度测量的位置宜按附图1.5~附图1.8确定。

附图1.5     桥式起重机轨道

附图1.6    门式起重机轨道

附图1.7    大型装卸桥轨道

附图1.8    悬挂起重机轨道

附表1.1                  测量桥式起重机时钢卷尺修正值

跨  度拉力值(N)钢卷尺截面尺寸(mm2)

1.0×0.25

13×0.2

15×0.2

15×0.25

修    正    值(mm)

10、10.5

1502.02.01.51.0
13、13.5

2.52.52.01.5
15.5、 16.5

3.02.52.01.5
18.5、19、19.5

3.53.02.51.5
21.5、22、22.5

3.53.52.51.0
24.5、25、25.5

4.03.52.50.5
27.5、28、28.5

4.03.52.50
30.5、31、31.5

4.03.52.0-0.5
33.5、34、34.5

4.03.51.5-1.5
注:附表1.1的修正值已经扣除了按国家现行标准《钢卷尺检定规程》规定检定时50N力所产生的弹性伸长量。

附表1.2                    测量门式起重机时钢卷尺修正值

跨  度

(m)

拉力值(N)钢卷尺截面尺寸(mm2)

1.0×0.25

13×0.2

15×0.2

15×0.25

修    正    值(mm)

101502.02.01.51.5
142.52.52.01.5
183.03.02.51.5
223.53.52.51.0
264.03.52.50.5
304.03.52.0-0.5
354.03.51.5-2.0
403.52.50-4.5
452.51.5-1.5-8.0
501.00-4.5-13.0
55-1.0-2.0-7.518.0
60-3.0-5.0-11.5-25.5
注:附表1.2的修正值已经扣除了按国家现行标准《钢卷尺检定规程》规定检定时50N力所产生的弹性伸长量。

附录2 起重机主梁上拱度和悬臂上翘度的测量方法

1. 测量条件:室内起重机应水平放置,并无强辐射和热源影响;室外起重机应水平放置,并无风、无日照。

当测量时,有日照影响,其实测上拱值应为测得的上拱值减去附表2.1的修正值。

2. 上拱度应在跨中S/10区域内测量;悬臂上翘度应在悬臂全长处及最大有效悬臂处分别测量(后者为与测下挠度值比较)。

3. 计算上拱度值或上翘度值的基准点。当采用电动单梁起重机时,应为两侧大车车轮中心向跨内约500~600mm处确定的基准点;当采用通用桥式起重机及通用门式起重机时,应为主梁上翼缘板的测量线与大车轮中心铅垂线的交点。

4. 当有条件时,可以用经纬仪、水准仪等测标高的方法进行基准线测量,亦可以张紧的钢丝进行基准测量。

5. 测量时,宜清除小车自重的影响。

6.电动单梁起重机主梁跨中上拱度的测量(附图2.1),应采用15kg的重锤将直径为

ф0.49~ф0.52mm的钢丝拉好(附图2.1),测出上拱度测量值△F测。上拱值应按下式计算:

F=△F测-△g                            (附2.1)

式中:  F----上拱度值(mm);

△F测 ----上拱度测量值(mm);

△g -----钢丝下垂修正值(mm),可按附表2.2取值。

附图2.1   电动单梁起重机上拱度测量

附表2.1                                     测量上梁上拱度的日照温度差扣除值  

跨度S(m)

上下翼缘板的温度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扣    除    值(mm)

10.500.350.701.051.401.752.102.452.803.153.503.854.204.554.805.255.7059.95
13.500.450.901.351.802.252.703.153.604.054.504.955.405.856.306.757.207.65
16.500.531.061.592.132.653.183.714.244.775.305.886.366.7.427.858.489.01
19.500.671.342.012.683.754.024.695.466.036.707.378.058.719.3810.0010.7211.
22.500.801.602.403.204.004.805.606.407.208.008.809.5010.4011.2012.0012.8013.60
25.500.901.802.703.604.505.406.807.208.109.009.0010.8011.7012.8013.5014.4015.80
28.5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
31.501.102.203.304.005.506.607.708.809.9011.0012.1013.2014.3015.4016.5017.6018.70
注:   ①上翼板的温度应在主梁中段位置的横筋板之间、受阳面轨道侧附近测量;

②下翼缘板的温度应在主梁中段位置两横筋板之间、翼缘板中心位置测量;

③对起重量为30~50t的起重机,表中数值应乘以0.85;

④非标准跨度的起重机,可以用比例插入法计算。

附表2.2               测量跨中上拱度时钢丝下垂修正值△g

起重机跨度(m)

钢丝下垂修正值(mm)

10 、10.5

1.5
13、13.5

2.5
15.5、 16、 16.5

3.5
18.5、 19、 19.5

4.5
21.5、 22、 22.5

6
24.5、 25、 25.5

8
27.5、 28、 28.5

10
30.5、 31、 31.5

12
33.5、 34、 34.5

14
7.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跨中上拱度的测量(附图2.2),应用15kg的重锤将直径为φ0.49~φ0.52mm的钢丝绳按附图2.2拉好,钢丝位置在主梁上翼缘板宽度中心,当已铺好轨道时,钢丝可稍偏离宽度中心,并宜避开轨道压板,再将两根长度为h的等高棒于端梁中心处并垂直于端梁,测量出主梁在跨中横筋板处的上翼缘板表面与钢丝间的距离,找出拱度最高点即为上拱度检测值h1,上拱度测量结果应按下式计算:

                            F=h-h1-△g                        (附2.2)

式中:     F——上拱度测量结果(mm);

                      h1----上拱度检测值(mm);

                      h-----上翼缘板至钢丝间距离(mm);

     △g---钢丝自重影响值(mm)。

附图2.2   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跨度测量

8. 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的主梁跨中上拱度和悬臂端上翘度的测量(附图2.3)应符合下列要求:

附图2.3   通用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跨上拱度及悬臂上翘度测量

8.1 主梁跨中上拱度的测量,常用方法宜采用垫架将主梁支承起来,主梁调平后,用水准仪测量。

垫架中心线应放在主梁座板外侧700mm处,两座板处的主梁上翼板的标高差不应大于2mm,将水准仪支放在适当位置,将标尺分别放置于座板处、主梁上翼缘板上的等高处,测得两基准零点处的h0值,现将标尺分别放置于跨中三个长筋板的上翼缘板处测量,其中最高点的测量值为h,上拱值应按下式计算:

 F=h0-h+△2.3)

式mm)

 h0----两基准零点处的值(mm);

 h------上拱度测量值 (mm);

△K----为垫架位置对上拱度的影响值(mm),可按附表2.3取值。

附表2.3                 垫架位置对拱度的影响值

起重量(t)

跨 度(m)

1822263035
影  响  值(mm)

5

10

15

20

5

3

2

2

6

4

3

3

8

6

4

4

9

7

5

5

10

8

6

6

8.2  悬臂端上翘度的测量,按要求应测出结构悬臂端上翘度和有效悬臂处的上翘度。其测量方法,应将水准仪放在适当位置,标尺分别放置于跨中测上拱度所用的两个基准零点上,测得两零点的h0值(h0为零点处所测值的平均值),再将标尺置于梁的悬臂端或有效悬臂处的主腹板上,用水准仪分别放在两边悬臂处测得h1、h1’、h2和h2’四个数值,其上翘度测量结果应分别按下式计算:

8.2.1臂端上翘度:

F01=h0-h1+△F01                         (附2.4)

F02=h0-h2+△F02                         (附2.5)

8.2.2 最大有效悬臂处上翘度:

F’01=h0-h’1+△F’01                   (附2.6)

F’02=h0-h’2+△F’02                   (附2.7)

式中:      F01、F02——两端悬臂上翘度测量结果(mm);

h1、h2 ——两端悬臂上翘度检测值(mm);

△F01、△F02——垫座对测量处翘度的影响值(mm),可按附表2.4取值(臂长以悬臂长度计算);

△F’01、△F’02-----两端最大有效悬臂上翘度值(mm);

△H’1、h’2----两端最大有效悬臂上翘度的影响值(mm);  

△F’01、△F’02----垫座对测量处翘高度的影响值(mm),(臂长按最大有效长度计算)。

附表2.4                   垫架位置对翘度的影响值(mm)     

悬臂长度(m)

起重量(t)

5101520
3~6

6.1~12

-2

-4

-1

-3

-1

-2

-1

-2

附录3 起重机车轮水平偏斜的测量方法

当端梁采用焊接连接及角型轴承装车轮的结构,且用测量车轮端面控制起重机和小车均不应大于附表3的规定,但在同一轴线上的两个车轮偏斜方向应相反;对多于四个车轮的起重机和小车,单个平衡梁下的两个车轮的偏斜测量值不得大于L/800,且不控制车轮偏斜方向。

附图3 起重机车轮水平偏斜

附表3                     起重机车轮水平偏斜允许值

机构工作级别M1M2~ M5M6~M7
水平偏斜测量值(│P1-P2│)≤L/800≤L/1000≤L/1200
                                            

   

文档

起重机安装及验收作业指导书

青岛德通起重机有限公司企业标准标准号:DT/QB-07起重机安装及验收作业指导书发布日期2012年4月15日实施日期2012年6月15日青岛德通起重机有限公司起重机安装及验收作业指导书标准号:DT/QB-07为保证起重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促进施工安装技术的进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制定本作业指导书。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旋臂起重机、轻小型起重设备的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1.总则1.1起重设备安装工程应从设备开箱起,至设备试运转合格办理工程验收为止。1.2对大型、特殊、复杂的起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