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现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自给自足
3.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直接反映了
A.土地所有制变化 B.王权虚弱 C.宗法制度瓦解 D.土地兼并严重
4.《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这表明司马迁承认一切正当的求富行为都是天经地义的,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司马迁的做法
A.违背了人们的意愿和历史潮流 B.不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C.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D.反映了司马迁的个人意志
5.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 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6.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本质上是为了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7.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中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淮河以南考中进士的学子却占了95.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
8.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9.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绵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10.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11.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12.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的空前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13.晋商文化的显著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晋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晋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晋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结合
14.哥伦布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作为开拓者,他“发现”了新,使新旧两个建立了联系;作为殖民者,他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在他身上,既有新时代的光辉,又有旧时代的烙印”。其中对“有新时代的光辉”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促进了各地文明的交融 B.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要求
C.体现了敢于冒险的精神 D.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15.15世纪末,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1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16.如右图是某一世界近代史研究者作的一幅未标记名称的柱状统计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图每一组柱状中的浅黑、深黑、白色柱状分别代表的是
A.英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B.中国农业、制造业、商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C.英国、法国、美国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例
D.中国、英国、法国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例
17.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工业成效显现
18.读右图,以下各项对其理解最合理的是
A.商业促进世界贸易扩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亚非拉地区的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19.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20.关于工业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西方工人对工业资本主义的反应和殖民地民族对新帝国主义的反应有一个相似之处:两者都对自己的命运不满,而且,两者都支持旨在引起根本变革的运动。但是,又有一个基本差别:诸殖民地民族并不反对民族的雇主,而宁可反对外国统治者。”因此,殖民地工人的至少在最初阶段,他们反对运动的主要理论指导是
A.民族主义 B.民主主义 C.自由主义 D.社会主义
21.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工业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22.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23.“1870年以后,因为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危机加深 B.清的调整
C.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4.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年代 | 城镇人口(万人) | 农村人口(万人) |
| 1620年 | 300 | 1700 |
| 1850年 | 720 | 2880 |
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25.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反清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倡导婚姻自由
二、主观题(本题2小题,共计50分)
26.(3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寰)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
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史,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
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设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材料四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1)概括出前三则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8分)
(2)根据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8分)
(3)据材料四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8分)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9分)
27.(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2年,盛宣杯奉命会同大臣吕海寰在上海与英、美等国谈判修订商约。他目睹当时上海“洋商总会如林,日夕聚议,讨论研求,不遗余力;而华商向无会议会所,虽有各帮董事,互分畛域(注:畛域即界限),涣散不群,每与洋商交易往来,其势恒不能敌”,深感有设立商会的必要。所以,盛宣杯奏请朝廷准设上海商业会议会所,饬令江海关道袁世勋会同上海通商银行总董严信厚迅速传集各大帮董事“设立总会”,责任严信厚为总理。
——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商会诞生后,工商各业资产者有了本阶级统一的领导机构,旋即改变了过去商与官周旋时以个人或行帮落后形象出现的状况。与畛域分明、互相排斥的传统行会判然有别,商会对会员和会友无籍贯和行业,是联结工商各业的中枢组织。因此它成立之后,有史以来第一次改变了工商资产者互不联系的孤立隔绝态势,将各业分散的资产者凝聚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从全国范围看,各省的商务总会虽互不统属,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商会联合会,但在比较重要的社会活动中遥相呼应,密切配合,以其“登高一呼,众商皆应”之势,使全国的工商业者通过商会这一轴心,建立起相互紧密联系的广泛网络,成为资产阶级初步发展成一支阶级队伍的重要标志。
——朱英《清末商会的成立与官商关系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成立的背景(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的性质(2分)和历史地位(7分)
26.(33分)(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每点1分,共五小点,任意四点,即可得8分)。
(2)地理位置优越,水上交通便利;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每点4分,共三小点,任意两点,即可得8分)。
(3)因素:出现汇票;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4分)(任意两点得8分)
原因:政局相对稳定;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答出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即可得9分)
27.(17分)(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对商业的转变;外国商会的影响。(一点1分,共10分)
(2)性质:资产阶级的法定团体。(2分)
历史地位: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爱国反帝运动中显示了重要任用;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社会活动中作用有限。(一点2分,共6分)
高2014届高三历史检测试题(四)
姓名 学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2)
(3)
27.(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