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包括第1课《假期有收获》、第2课《周末巧安排》、第3课《欢欢喜喜庆国庆》、第4课《团团圆圆过中秋》四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有意义地度过闲暇时光,了解节假日的文化意义。单元前两课分别以暑假生活和周末生活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合理安排节假日,积极度过较长时段的假日生活和较短时段的周末生活;第3课和第4课,按照学生生活的时间逻辑,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重要节日——国庆节、中秋节和其他节日文化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生活中节日的不同风俗及其文化含义,以文化之光点亮他们的生活世界。
本单元的四课在逻辑上基本属于并列关系,如下图所示。第1课和第2课主要讲假日,核心是如何过好闲暇时光,学会安排时间与生活;第3课和第4课主要讲节日,重在领悟
节日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内容要点
| 课名 | 要点 |
| 假期有收获 | ● 知道假期生活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才能有收获。 ● 学会合理安排假期生活的方法,做到有目标、不忙乱。 |
| 周末巧安排 | ● 知道一日生活要有规律,懂得周末生活有计划、巧安排才能更有意义。 ● 学会根据学习、生活的需要合理安排周末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 欢欢喜喜庆国庆 | ● 知道10月1日是国庆节,理解国旗、国歌、国徽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做到尊敬国旗、国歌、国徽。 ● 感受共同建设国家、庆祝国庆节的喜悦,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 团团圆圆过中秋 | ● 知道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是团圆节,重阳节是敬老节。 ● 了解中秋节、重阳节的习俗,产生热爱传统文化之情。 |
1. 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回顾自己的假期生活,与同学分享自己假期生活的收获。
(2)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假期生活。
(3)初步具有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长时段闲暇生活的意识。
(4)体会用心过、有计划地过假日生活所带来的收获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假期中的收获,感受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对生活的影响。
(2)学会合理安排自己长时段的假期生活,感受假期生活的充实和快乐。
2. 本课的编写意图
(1)本课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刚刚结束了进入小学后的第一个暑假。长长的暑假中,学生的假期生活各具特色,开学后他们也一定非常想与同学交流与分享。设计这一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乐于与同伴分享这一心理需要。此外,假期生活比较放松,开学后学生需要重新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因此,本课可以很好地衔接假期生活与学校的生活,缓解学生心理上的诸多不适。另外,有的学生会将假期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过得丰富多彩,而有的学生却没有合理安排生活,存在不少问题。在此,我们希望通过交流与分享,让学生了解自我、反思生活、互相学习。
(2)本课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
准》”)“愉快、积极地生活”中的第1 条“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和第6 条“在成人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而编写。节假日自主时间较多,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有收获的假期,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好好思考的。我们希望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假期生活需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合理安排,学会合理安排长假;养成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的好习惯,将方法运用到节假日中,从而为后面三课的学习及合理安排更长远的人生时间中的长时段闲暇时光打好基础。
第2课 周末巧安排
1. 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意识到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明白珍惜时间的意义。
(2)能结合自己生活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周末生活。
(3)遇到问题时,愿意与家人、老师、同学商量,寻求可行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判断自己的安排是否合情合理,明白什么事可以在周
末做,什么事不可以。
(2)能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学会优先安排重要的事情。
(3)能与老师、父母分享自己的周末计划,并通过沟通与协商获得家人的支持,愿意
请他们协助自己修改、完善计划中不适当的地方。
2.本课的编写意图
(1)从学情来看,周末对学生来说,是充满期待的,他们可以到户外运动,可以看电影,也可以跟好朋友一起玩,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这么多事情应该怎样合理安排呢?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巧妙地安排自己的周末。此外,有不少学生周末还要上兴趣班,部分兴趣班也并非都是自己主动想上的,为此,学生和父母之间也会产生一些分歧。如何看待这些分歧?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互相交流,学生会从中得到启发。
(2)课标对于培养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有明确要求。本课依据《课程标准》“ 愉快、积极地生活”中的第6条“在成人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而编写。相对于第1 课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度过长时段的假期,本课侧重引导学生学会安排
日常生活中短时段的闲暇时间。学会分清主次,巧妙地安排自己的周末;能够判断自己的
安排是否合理可行,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作为延
续与巩固,教师可以将第1课中学到的方法用于本课,同时也可以对比长时段与短时段安
排的不同,让学生逐渐提高合理安排短时段闲暇的能力,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和自律意识,
正确处理学习与休息、娱乐之间的关系,做到劳逸结合,健康成长。
第3 课 欢欢喜喜庆国庆
1.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道新中国的生日,初步懂得国庆节的意义;知道国旗、国歌、国徽是国家的象
征和标志。
(2)对先烈满怀感激与敬意,尊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3)珍爱国旗、国徽,会唱国歌,懂得基本的礼仪,做到行为文明。
(4)能积极参加节日活动,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建立初步的国家意识,理解国庆节的由来及含义,崇敬英雄。
(2)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3)会唱国歌,自觉遵守升国旗时的基本礼仪。
2.本课的编写意图
(1)提起国庆,学生的脑海中可能会闪现“放假”“游玩”等字眼,他们不清楚国庆节本身的含义以及国庆节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因而,教材借助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来之不易,认识到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要热爱和忠诚于自己的国家,懂得有关升国旗的基本礼仪与要求。
(2)本课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12 条“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而编写,旨在培养儿童的国家意识、爱国情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儿童的家国情怀是需要培养的,生活在今天的儿童,要了解新中国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怀念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流血牺牲的先烈。懂得珍爱国旗、国徽,会唱国歌。
(3)知道广大人民通过辛勤工作建设了美好的国家;能用自己的方法庆祝国庆节,理解自己是国家的一员,从生活中小事做起,体现爱国情感。
第4 课 团团圆圆过中秋
1.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道中秋节是团圆节,重阳节是敬老节,它们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秋天里的节日。
(2)了解不同民族秋天的节日活动及习俗等,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
(3)感受期盼团圆、孝亲敬长的情感,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秋节、重阳节及其他秋季特有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习俗。
(2)体会中秋节合家团圆、重阳节敬老的亲情。
(3)能积极参与节日活动,感受秋季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2.本课的编写意图
(1)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说到这个节日,学生一般对《嫦娥奔月》等中秋传说故事多有了解;对中秋节的习俗,如赏月、吃月饼,也都有过生活体验。但对中秋节有别于其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中秋节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节日,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课标对于关爱长辈和学习探究有明确要求。《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2条明确规定:“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中的第9条指出:“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通过本课教学,我们希望学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明白中秋团圆的意义,激发学生敬老之情,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父母长辈。在资料收集、分析、整理的过程中,着重培养与提升学生探究、交流、分享的能力。
(3)侧重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本课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内容。考虑到教材使用的时间刚好是秋天,因此我们从“秋天的节日”切入,从中秋节拓展到重阳节,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在秋天的节日中,我们强调中秋节的内容,是因为它是我国法定的重大节日之一。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少民族在秋天也庆祝自己的节日。因此,本课一方面侧重引导学生了解中秋节的团圆内涵,亲身体验中秋节独特的气息,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秋天节日活动、风俗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