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实现学校“十五”规划中将电子电器专业建设成重点专业的目标,加快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步伐,我们在本学期进行了电子电器专业《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改革。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十五”规划,以符合岗位需求和电气控制技术发展趋势为原则,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开展课程改革,改革过程中突出中等职业教育“强化基础注重实用”的特色,并符合学校的实际办学状况。力争这门课的改革为本专业其它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个成功的参考模式。
二、课程改革的背景
电子电器专业是我校重点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定位比较准确、就业前景广阔。但对岗位群和岗位的描述不太准确,以至于学生到即将毕业时还不知将来要干什么、要掌握的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够完善,课程内容不能涵盖专业的知识群和能力群,课程与课程之间重复较多。电子电器专业是地方专业,但课程教学大纲中有部分内容是铁路行业的设备和生产工艺,部分已淘汰或缺乏先进性。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目标。
目前,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普遍的认识是淡化专业、强化课程。为此中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是建立一种以课程为中心、以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完成专业教学目标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适当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学设施为保障。目前,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中职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阶段,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设施薄弱。
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拓宽基础、强化能力,开展素质教育、养成终身教育的观念。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就把公共文化课视为基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作为专业课。造成了专业课、技能课课时过少,学生学完后基础是宽了,但基本没有学到多少专业知识,就业时总感到没有一项可用于就业的较强的技能。
改革时,应把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重新界定,为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为养成终身教育服务的课程都应界定为基础课,为就业做准备的界定为专业课和技能课。
三、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电子电器专业课程改革应以专业的教学目标确定思路。课程内容应以电的知识为主,适当考虑机械类的知识。所以,保证公共文化课课时不变,适当压缩机械类课时,把为终身教育服务的《电工基础》、《电工实训》、《电子技术实训》、《电子技术》、《单片机》等课程界定为专业基础课,确定《电气控制与PLC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
以前的课程改革是在教学计划的框架下,在教学学时一定,教学大纲固定的情况下,对本课程进行优化。这样课程之间的配合就不易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就不易满足。本次课程改革是以现场需要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由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再制订相应的教学文件,并始终以服务现场需要为目标。
四、课程改革内容
1、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确定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开发课程实践教学能力项目的依据。为此,根据现场岗位对常规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的需求,并根据电气控制技术向常规电气控制与微机控制相结合的发展趋势,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培养从事电气设备与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调试、技术革新与改造的“技术岗位型”的应用性人才。
应具备的知识目标为:常用低压电器的选择和整定、基本控制电路、典型设备的控制电路、PLC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指令系统、PLC的配置、程序编制及应用设计、PLC编程软件和组态软件的使用。
应具备的能力目标:会选择低压电器、具有构建基本功能的控制电路的能力;具有熟练地运行、操作、维护和调试电气控制设备的能力;掌握PLC结构及工作原理、具有编制小程序的能力;具有对简单工程进行PLC维护和设计的能力;具有编程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的能力;具有控制电路技术革新与改造能力。
2、能力项目
能力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制定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依据能力培养目标开发能力项目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出能力项目为:
| 职责 | 任 务 | |||
| A 常规电器检修 | A1检调低压断路器 | A2检修接触器 | A3检修继电器 | A4检修行程开关 |
| A5检调主令开关 | A6更换熔断器 | A7检调电子电器 | A8检修刀开关 | |
| B 常规电器控制电路 | B1读图 | B2分析、检修电路 | B3设计、改造电路 | B4调试电路 |
| C PLC 控制系统 | C1选型、安装、系统配置 | C2编制、调试控制程序 | C3连接外围设备 | C4监控程序运行 |
| C5控制系统调试 | ||||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应侧重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
课程内容的整合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以前的课程都是分立的,课程与课程之间有很大的重叠或衔接不当,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也就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一线产业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要求。所以在确定了课程内容后,应从专业总的培养目标入手,研究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组织课程内容,以满足岗位需求原则,突出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课程的综合性与实用性。
教材内容必须与实际应用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注重产品的更新换代,及时补充新型电器元件、进口电器元件以及先进的控制技术和控制系统。比如,积木插接式接触器、热继电器;小型中间继电器;自复式熔断器等新型电器元件,由主令控制器控制的大型桥式起重机;电梯的控制以及PLC控制技术。
4、修订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计划
借鉴教育部专业改革的成功经验,采用倒推法,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对课程的科学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最后修订教学大纲。
根据课程改革后的内容,确定教学进度和教学学时,修订2001年教学计划,并试用。
5、编写教材、制定实训指导书
根据前面确定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组织,编印成《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试用教材,在校内出版使用。编制《电气控制实训指导书》、《PLC实训指导书》。
6、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的能力需求,筹建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满足多专业、多层次学生试验、技能训练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技能鉴定提供设备和场地。
7、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是新开课程,大部分内容是控制电路,如何掌握控制电路的原理、设计、维护,单靠PLC实验室作软件控制实验是不够的,必须增设一些仿真演示或演练才可保证课程教学目标中软件开发和硬件控制设计及硬件维护技能的能力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课程改革方案中计划完成典型电气控制电路的教学仿真课件。
8.改革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教学观念的更新,对改革教学方法是必须的。以前上课教师是在传授知识,讲自己会的,学生只能跟着学,这就了学生自学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养成。教学模式也是按照学校规定进行教学,太僵化,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而且教学方法也只有理论讲授,课堂提问,现场教学、实验等。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提高能力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教学手段更新后,可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以互动方式来进行教学。把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改变为教师导、学生试、教师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成立PLC学会后,还可把课堂搬到实验室,把课堂上90分钟延伸为数小时,教师和学生一块学习,共同提高。
9.改革考核方法
学习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正确评价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进行素质教育、落实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切入点。考试和考查是两种最基本的考核方式,另外还有口试、答辨、实做等方法。在本学期进行的期中和期末考核中,针对《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主要为就业服务的特点,尝试了老师出题,学生自评成绩、口试的考核方法,较好的评定了学生的读图、分析电路、检修电路的能力。
10.成立PLC学会。PLC学会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另一个渠道,同时也为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提供帮助,为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机会和组织。
六、组织制度保障
1.在电气工程系、教育研究与科技开发部的领导下成立马全广、张桂香、孟庆波、曲素荣组成的课程改革小组,负责课程改革,要求教研室全体老师参与。
2.对阶段性成果及时向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
七、课程改革计划
另附。
八、 改革成果形式。
课程改革报告,实验室建设报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教材,教学课件光盘、有关教学文件及其他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