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T D -LT E
无线接入设备规范
T D -L T E R A N S u b -s y s t e m
D e v i c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
╳╳╳╳-╳╳-╳╳发布╳╳╳╳-╳╳-╳╳实施
QB-╳╳-╳╳╳-╳╳╳╳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
4.无线网基本功能要求 (3)
4.1带宽配置 (3)
4.2信道类型与配置 (3)
4.3参考信号 (4)
4.4物理层功能及关键技术 (4)
4.5MAC层功能与关键技术 (5)
4.6RLC层功能与关键技术 (6)
4.7PDCP层功能与关键技术 (6)
4.8RRC层功能与关键技术 (6)
4.9DRX (7)
4.10移动性管理 (7)
4.11无线资源管理 (7)
4.12QoS机制 (8)
4.13测量功能 (8)
4.12多天线技术 (8)
4.13无线承载 (9)
5.基站产品类型要求 (9)
6.BBU硬件要求 (9)
6.1BBU硬件通用要求 (9)
6.1.1容量 (9)
6.1.2系统带宽 (9)
6.1.3子帧配比 (9)
6.1.4多天线 (9)
6.1.5下行调制方式 (9)
6.1.6上行调制方式 (9)
6.1.7用户数 (9)
6.1.8峰值吞吐量 (9)
6.1.9同步源 (10)
6.1.10传输接口 (10)
6.1.11尺寸 (10)
6.1.12功耗 (10)
6.1.13板卡备份 (10)
6.2BBU供电要求 (10)
6.2.1供电方式 (10)
6.2.2直流备电 (10)
6.3BBU操作维护要求 (10)
6.3.1操作维护接口 (10)
6.3.2状态指示灯 (10)
6.3.3告警接口 (10)6.3.4故障定位 (10)
6.4BBU可靠性要求 (10)
6.5BBU环境要求 (11)
6.5.1温度湿度 (11)
6.5.2防尘防水等级 (11)
6.6BBU电磁兼容性要求 (11)
6.6.1电磁兼容 (11)
6.6.2接地 (11)
6.7BBU安全要求 (11)
6.7.1安全能力 (11)
6.7.2抗震能力 (11)
6.8Ir接口要求 (11)
6.8.1拓扑结构 (11)
6.8.2星型连接 (11)
6.8.3链型连接 (11)
6.8.4级联技术 (11)
6.8.5接口数据 (12)
6.8.6接口带宽 (12)
6.8.7单模光纤 (12)
6.8.8光纤长度 (12)
7.RRU硬件要求 (12)
7.1RRU射频指标 (12)
7.1.1发射关断功率 (12)
7.1.2EVM (12)
7.1.3接收动态范围 (12)
7.1.4总体说明 (12)
7.2RRU频段和带宽 (12)
7.2.1工作频段 (12)
7.2.2系统带宽 (12)
7.3RRU硬件通用要求 (12)
7.3.1射频通道 (12)
7.3.2多天线 (13)
7.3.3下行调制方式 (13)
7.3.4上行调制方式 (13)
7.3.5输出功率 (13)
7.3.6功率效率 (13)
7.3.7射频功率分配 (13)
7.3.8重量 (13)
7.3.9体积 (13)
7.3.10远程电调 (13)
7.3.11共天线 (13)
7.4RRU供电要求 (13)
7.4.1直流供电 (13)
7.4.2交流供电 (13)7.5.1操作维护接口 (14)
7.5.2故障定位 (14)
7.5.3状态指示灯 (14)
7.5.4驻波比告警 (14)
7.5.5防盗防水告警 (14)
7.6RRU可靠性要求 (14)
7.6.1正常工作环境 (14)
7.6.2高温环境 (14)
7.7RRU环境要求 (14)
7.7.1温度湿度 (14)
7.7.2防尘防水等级 (14)
7.7.3散热方式 (14)
7.7.4承受风阻 (14)
7.7.5安装方式 (14)
7.8RRU电磁兼容性要求 (14)
7.8.1电磁兼容 (14)
7.8.2防雷 (15)
7.8.3接地 (15)
7.9RRU安全要求 (15)
7.9.1安全能力 (15)
7.9.2抗震能力 (15)
8.S1/X2接口功能要求 (15)
8.1S1接口功能要求 (15)
8.1.1S1接口管理 (15)
8.1.2E-RAB管理 (15)
8.1.3UE上下文管理 (15)
8.1.4UE能力传递 (16)
8.1.5移动性管理 (16)
8.1.6NAS消息传递 (16)
8.1.7寻呼 (16)
8.1.8位置管理 (16)
8.1.9负载管理 (17)
8.1.10接口数量 (17)
8.2X2接口功能要求 (17)
8.2.1X2接口管理 (17)
8.2.2移动性管理 (17)
8.2.3干扰协调 (17)
8.2.4位置管理 (17)
8.2.5接口数目 (18)
9.传输功能要求 (18)
9.1物理层接口要求 (18)
9.2L2功能要求 (18)
9.3L3功能要求 (18)9.5负载分担和冗余保护 (19)
9.6同步要求 (19)
10.升级要求 (19)
11.编制历史 (20)前言
本规范将在TD-LTE设备选型、网络规划、工程设计、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方面提供技术依据。同时保证厂家对重要功能的实现及并满足我公司的商用进度。
本规范主要包括TD-LTE无线接入设备基本功能要求、硬件要求、接口功能要求、传输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本标准由中移XX号文件印发。
本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由规范归口部门负责解释。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龙紫薇、许灵军、王四海、杨光、邓伟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TD-LTE无线接入设备基本功能要求、硬件要求、接口功能要求、传输功能要求等。供中国移动内部和厂商共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6.101RF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User Equipment(UE)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36.104RF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Base Station(BS)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36.106RF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 Rrepeater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36.133RF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 Requirements for support of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36.141RF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Base Station(BS)conformance testing
36.143RF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 Repeater conformance testing
36.201PHY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Long Term Evolution(LTE)physical layer;General description
36.211PHY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36.212PHY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36.213PHY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36.214PHY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 Physical layer;Measurements
36.300L2/L3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Stage2
36.302L2/L3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hysical layer36.304L2/L3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User Equipment(UE)procedures in idle mode
36.306L2/L3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User Equipment(UE)radio access capabilities
36.321L2/L3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 Medium Acces Control(MAC)protocol specification
36.322L2/L3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Radio Link Control(RLC)protocol specification
36.323L2/L3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specification
36.331L2/L3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Protocol specification
36.401S1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Architecture description
36.410S1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S1layer1general aspects and principles
36.411S1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S1layer1
36.412S1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S1signalling transport
36.413S1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Access(E-UTRA);S1 Application Protocol(S1AP)
36.414S1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S1data transport
36.420X2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X2general aspects and principles
36.421X2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X2layer1
36.422X2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X2signalling transport
36.423X2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X2Application Protocol(X2AP)
36.424X2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X2data transport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
HARQ: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
ICIC:Inter 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SFR:Soft Frenquecy Resue
4.无线网基本功能要求
4.1带宽配置
系统支持带宽:5M/10M/15M/20MHz
系统支持子载波间隔15kHz
4.2信道类型与配置
系统支持物理信道类型:P-SCH:主同步信道
系统支持物理信道类型:S-SCH:辅同步信道
系统支持物理信道类型:PBCH:物理层广播信道
系统支持物理信道类型:PDCCH:物理层下行控制信道
系统支持物理信道类型:PHICH:物理层HARQ指示信道
系统支持物理信道类型:PCFICH:物理层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系统支持物理信道类型:PDSCH:物理层下行共享信道
系统支持物理信道类型:PUCCH:物理层上行控制信道
系统支持物理信道类型:PRACH:物理层随机接入信道
系统支持物理信道类型:PUSCH:物理层上行共享信道
系统支持传输信道类型:PCH:寻呼信道
系统支持传输信道类型:BCH:广播信道
系统支持传输信道类型:DL-SCH:下行共享信道
系统支持传输信道类型:RACH:随机接入信道
系统支持传输信道类型:UL-SCH:上行共享信道
系统支持逻辑信道类型:PCCH:寻呼控制信道
系统支持逻辑信道类型:BCCH:广播控制信道系统支持逻辑信道类型:CCCH:公共控制信道
系统支持逻辑信道类型:DCCH:专用控制信道
系统支持逻辑信道类型:DTCH:专用业务信道
系统支持主信息广播MIB
系统支持系统信息广播SIB1、SIB2、SIB3、SIB4、SIB5、SIB6、SIB7
系统支持根据带宽、配比和用户数等因素调整PUCCH占用RB数
系统支持PDSCH的传输模式:单天线、发射分集、开环空间复用、闭环空间复用、基于UE-specific RS的beamforming
4.3参考信号
系统支持上行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S
系统支持测量参考信号Sounding RS,包括宽带sounding和窄带sounding,并支持对小区使用的Sounding RS资源进行配置
系统支持小区公共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S
系统支持用户专用参考信号UE-specific RS
4.4物理层功能及关键技术
系统支持上下行时隙配比5ms2DL:2UL、3DL:1UL,其他配置可软件升级实现
系统支持特殊时隙配比10:2:2、3:9:2,其他配置可软件升级实现
系统支持Normal CP
系统支持在DwPTS上传送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
系统支持在UpPTS上传送短RACH(PRACH format4)和sounding RS
系统支持物理层过程:小区搜索
系统支持物理层过程:随机接入
系统支持随机接入PRACH format0和format4
系统支持随机接入PRACH接入机会至少为1次/10ms
系统支持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和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并且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码数目和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码数目可配
系统支持HARQ算法:IR和CC
系统支持上行HARQ过程所需要的数据处理最大时延为3ms
系统支持协议规定的各种配比下的最大HARQ进程数系统支持Multi-ACK/NACK反馈:ACK/NACK bundling和ACK/NACK multiplexing
系统支持周期的CQI/PMI/RI反馈,且周期可配
系统支持wideband和subbandCQI/PMI/RI反馈,且subband CQI的周期可以基于用户数或者用户速率调整
系统支持在PUCCH和PUSCH上反馈CQI/PMI/RI的所有模式:Mode1-0,1-1,1-2,2-0,2-1,2-2,3-0,3-1
系统支持PRACH/PUCCH/PUSCH/Sounding的上行功控,且部分功率补偿因子alpha 和小区级参数Ks可配
系统支持上行功控累积式和绝对值式闭环调整,调整步长参见TS36.213
系统支持周期性上行功控,功控调整频率范围为50Hz~1000Hz
系统支持配置UE上报headroom,支持上报headroom的两种方式:事件触发型和周期型。事件触发型触发条件为pathloss变化超过门限值DL_PathlossChange dB,周期型上报的周期可配
系统支持RS和PDSCH的下行功率分配
支持同频组网和3频点异频组网
系统支持下行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物理资源分配方式
系统支持PDCCH物理资源指示方式:type0,1,2
系统支持PUCCH和PUSCH的跳频
系统支持上行解调参考信号和sounding参考信号的跳频
系统支持下行调制方式:QPSK、16QAM、QAM
系统支持上行调制方式:QPSK、16QAM、QAM
系统支持卷积码
系统支持turbo码
系统支持TS36.213table7.2.3.1-1定义的所有编码速率
系统支持上行和下行链路自适应,包括自适应选择RB和MCS
系统支持上行信道PUSCH和下行信道PDSCH,PBCH,PCFICH,PDCCH的加扰
4.5MAC层功能与关键技术
上行支持同步自适应HARQ和同步非自适应HARQ
下行支持异步自适应HARQ
支持HARQ最大传输次数为4,且传输次数RRC可配系统支持调度算法:Max C/I
系统支持调度算法:Round Robin
系统支持调度算法:Proportional Fair
系统支持下行非频选调度
系统支持上行非频选调度
系统支持下行频率选择性调度,在低速(<20km/h)时,开启此功能,且UE速率门限值可配
系统支持基于用户级的配置下行频率选择性调度(如,对于低速的用户采用频率选择性调度,高速用户采用非频率选择性调度)
系统支持最小周期为每TTI的动态调度
调度算法考虑的因素包括(不仅限于):CQI反馈、Buffer状态、QoS需求
系统支持短BSR和长BSR
支持根据信道条件及业务实时数据量切换天线模式的调度,例如根据信道条件将闭环空间复用切换到发射分集
支持周期性的发送Timing Advance Command以帮助UE维持上行同步
支持UE的Scheduling request,根据SR进行资源分配
支持逻辑信道与传输信道的映射,多个逻辑信道数据的复用与解复用
与物理层配合完成随机接入过程,包括随机码选择、触发接入、功率设置、冲突解决4.6RLC层功能与关键技术
系统支持数据传输模式:AM、TM、UM
系统支持两种AM实体的报告机制:每AM实体的轮询报告、PDU错误接收时报告
系统支持ARQ
系统支持SDU串接、分段与重连
系统支持PDU的重分段
4.7PDCP层功能与关键技术
系统支持切换过程中PDCP向目标小区传递数据的功能
4.8RRC层功能与关键技术
系统支持RRC连接状态和RRC空闲状态,以及两种状态之间的转移
系统支持RRC发送系统消息,要求支持系统消息MIB及SIB1~7
系统支持寻呼功能
系统支持RRC连接建立、重配、重建及释放(包括C-RNTI的分配,信令无线承载的建立、修改、释放,切换,Access Class Barring等)
系统支持数据无线承载建立、重配和释放
4.9DRX
系统支持RRC连接状态下的长DRX,且可通过RRC开启关闭该功能
系统支持idle状态下的Default paging DRX
4.10移动性管理
系统支持小区选择和小区重选,且可以根据频率设置小区选择优先级
系统支持以小区级别设置小区选择优先级
系统支持根据无线链路质量通过X2接口的同频切换
系统支持根据无线链路质量通过S1接口的同频切换
系统支持根据无线链路质量通过X2接口的异频切换
系统支持根据无线链路质量通过S1接口的异频切换
系统支持RSRQ或者RSRP作为切换依据,且切换门限可配
理想情况下(没有数据倒换、数据重传、基于非竞争随机接入),系统内切换中断时间不超过30ms
系统支持与TD-SCDMA之间基于上/下行信号质量的系统间包转移切换
系统支持基于CCO With NACC的E-UTRA RRC_CONNECTED状态转移到GSM_Idle/GPRS Packet_Idle状态
系统支持通过小区重选实现LTE connected模式到EDGE/GPRS transfer模式之间的转换(小区重选由UE发起)
4.11无线资源管理
接入控制适用范围1:RRC-Idle状态下的初始服务请求
接入控制适用范围2:RRC-Connected状态下的承载激活请求
接入控制适用范围3:向该小区内的切换请求
接入控制算法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参数:激活承载数、RRC-Connected状态用户数、PRB 利用率、硬件资源使用率、承载性能测量(时延,错误率,吞吐量,数据缓存)、承载的QCI参数(PER,PDB,Priority)、ARP、GBR and MBR(GBR bearers)、UE-AMBR
系统支持上行ICIC,包括SFR和full frequency reuse
4.12QoS机制
系统支持所有non-GBR QCIs(5-9)
系统支持根据QCI参数(Packet Delay Budget&Packet Error Rate)设置无线链路参数(RLC&MAC H-ARQ)
系统支持运营商根据以下参数设置调度算法:non-GBR QCI参数(Priority,PDB, PER)、UE-AMBR
针对同一用户,系统支持多个不同QoS等级的non-GBR承载的组合
在UE处于RRC连接状态下,支持EPC修改UE-AMBR的QoS参数
4.13测量功能
支持对接收干扰功率(包括热噪声)的测量(定义参见协议36.214)
热噪声功率(定义为No*W)
支持RRC_IDLE和RRC_CONNECTED状态下的同频测量
支持RRC_IDLE和RRC_CONNECTED状态下的异频测量
支持周期型和事件触发型的测量报告
支持事件触发型的测量包括:系统内测量触发机制A1~A4
支持测量系统内参数:RSRP,RSRQ
4.12多天线技术
系统支持2天线的接收分集,接收分集算法包括:MRC、IRC或MMSE
系统支持2天线的发射分集
系统支持2天线的开环空间复用
系统支持2天线的闭环空间复用
系统支持Beamforming,通道数参见硬件要求
系统支持EBB(Eigenvalue based beamforming)算法4.13无线承载
系统支持信令承载,包括SRB0,SRB1,SRB2
系统支持数据承载,包括AM DRB,UM DRB
系统支持TS36.523-1定义的无线承载组合
系统支持通过动态调度将RB组合映射到PRB上
5.基站产品类型要求
设备厂商的LTE基站产品类型必须包括分布式宏基站(BBU+宏RRU)。
其他三种基站产品类型:一体化宏基站、一体化微基站、分布式微基站(BBU+微RRU),中国移动也会有一定的需求,设备厂商可以根据自身的研发能力选择开发。
6.BBU硬件要求
6.1BBU硬件通用要求
6.1.1容量
BBU至少支持三个带宽20MHz的扇区。
6.1.2系统带宽
BBU必须支持的系统带宽:5MHz,10MHz,15MHz,20MHz。
6.1.3子帧配比
BBU必须支持所有的TDD UL/DL配比,且可以通过软件配置TDD UL/DL配比。6.1.4多天线
BBU必须支持:DL2*2MIMO,UL两路接收分集。
BBU具备支持8天线Beamforming特性的处理能力。
6.1.5下行调制方式
BBU必须支持下行调制方式:QPSK、16-QAM、-QAM。
6.1.6上行调制方式
BBU必须支持上行调制方式:QPSK、16-QAM、-QAM。
6.1.7用户数
BBU支持的激活态(RRC连接非DRX状态)用户数不低于1200,支持的RRC连接用户数不低于3600;此外,BBU必须能够统计出激活态用户数和RRC连接用户数。
6.1.8峰值吞吐量
当TDD UL/DL配置是type1,单扇区的带宽是20MHz时,单扇区用户面的下行峰值吞吐量不低于80Mbps,单扇区用户面的上行峰值吞吐量不低于15Mbps。
6.1.9同步源
BBU支持GPS同步,GPS的同步精度必须满足:(1)基站间空口具有高于3us的相位精度;(2)在任何1个子帧(1ms)的时间内,基站输出信号的载频频率误差必须在±0.05ppm 范围内。
6.1.10传输接口
BBU的传输板至少具有1个GE接口,且GE接口可以根据部署需求灵活地配置为光口或电口。
6.1.11尺寸
BBU采用19”标准机架,可内置于任何19”标准机架或放置。
当BBU至少支持3个带宽20MHz的扇区时,BBU的高度不超过2U,深度(包括连接头)必须小于450mm。
6.1.12功耗
当BBU支持3个20MHz载扇且满载时,BBU的功耗不超过300W。
6.1.13板卡备份
BBU的主控板支持1+1热备份,BBU的基带板支持N+1热备份。
6.2BBU供电要求
6.2.1供电方式
BBU必须支持如下供电方式:
-48VDC(-40.5V~-57V)
220VAC(176V~2V),50Hz(45Hz~65Hz)。
6.2.2直流备电
室外型BBU具有蓄电池备电(>8小时)。
6.3BBU操作维护要求
6.3.1操作维护接口
BBU具有基于100/1000BaseT Ethernet的本地维护终端接口。
6.3.2状态指示灯
BBU至少具有如下状态指示灯:1个指示Ir光纤接口on/off,1个指示电源的关断,1个指示GE链路的on/off,1个指示Ethernet链路的on/off。
6.3.3告警接口
提供2路RS485或RS232监控功能,连接外部监控设备;提供8路干结点告警接入,连接外部告警设备。
6.3.4故障定位
BBU内部需有完备的告警机制,要求能够识别故障点是位于BBU还是RRU,以避免频繁的对RRU进行操作。
6.4BBU可靠性要求室内型BBU的MTBF不低于40万小时(年故障率低于2.2%),其中断服务时间应小于3分钟/年(MTTR假设为1小时)。
室外型BBU的MTBF不低于30万小时(年故障率低于3%),此外,BBU的中断服务时间应小于5分钟/年(MTTR假设为1小时)。
6.5BBU环境要求
6.5.1温度湿度
BBU室内应用时,应能在下列环境条件下长期稳定可靠地工作:
环境温度:-5℃~+55℃
相对湿度:15%~85%
BBU室外应用时,应能在下列环境条件下长期稳定可靠地工作:
环境温度:-40℃~+55℃
相对湿度:5%~98%
6.5.2防尘防水等级
室内型BBU满足IP20的防护等级,室外型满足IP55的防护等级。
6.6BBU电磁兼容性要求
6.6.1电磁兼容
BBU符合如下规范:3GPP TS25.113(2004-06);ETSI EN300386V1.2.1(2000-03)。6.6.2接地
BBU接地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BBU在接地电阻小于5Ω时应能正常工作。
6.7BBU安全要求
6.7.1安全能力
安全要求应满足GB4943-2001《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
6.7.2抗震能力
RRU设备要求满足工信部电信设备抗震性能要求,抗震设防烈度要求为9烈度以上;设备需通过工信部相关的设备抗震测试并获得相关证书。
6.8Ir接口要求
6.8.1拓扑结构
BBU支持以星型和链型的拓扑连接多个RRU。
6.8.2星型连接
当多个RRU以星型方式与BBU连接时,BBU至少能够连接6个RRU。
6.8.3链型连接
RRU应提供两个光纤接口,以支持多个RRU间的链型级联。
6.8.4级联技术多个RRU间链型级联时,级联级数不少于4级。
6.8.5接口数据
Ir接口提供16位的IQ数据传输带宽,并传输控制管理数据。
6.8.6接口带宽
BBU和RRU间光纤接口支持3.072Gbit/s的传输速率。
6.8.7单模光纤
当Ir接口采用单模光纤时,单模光纤必须满足如下要求:能够承受包括光照在内的任何外部干扰;满足G.957标准要求;要求光缆中不含任何金属物质,以避免对光缆进行防雷保护。
6.8.8光纤长度
短距离下要求不超过1km;长距离应用时要求不小于40km。
7.RRU硬件要求
7.1RRU射频指标
7.1.1发射关断功率
RRU的发射关断功率必须低于-dBm/MHz。
7.1.2EVM
QAM调制时,RRU的EVM指标不高于5%
7.1.3接收动态范围
RRU的接收动态范围指标必须比3GPP TS36.104表8.3.1-1中的要求高10dB。
7.1.4总体说明
除以上3条技术要求,RRU的射频指标必须满足3GPP TS36.104规范中的要求。
7.2RRU频段和带宽
7.2.1工作频段
RRU支持2300MHz-2400MHz频段。
7.2.2系统带宽
RRU支持系统带宽:5MHz,10MHz,15MHz,20MHz。
7.3RRU硬件通用要求
7.3.1射频通道
RRU必须支持2发2收。
RRU必须支持如下之一的射频通道配置:(1)4发4收;(2)4发8收;(3)8发8收。RRU支持上述某种射频通道配置时,RRU总射频输出功率不低于40W,且基站的吞吐量必须满足:当基站的三个扇区使用同一个20MHz载波、5ms上下行时隙配比为2DL:2UL(特
殊子帧不发送下行数据),且三个扇区均满载时,每个扇区的平均吞吐量不低于25Mbps,边缘吞吐量不低于900kbps。
7.3.2多天线
RRU支持2x2MIMO。
RRU支持如下之一:(1)4天线Beamforming;(2)8天线Beamforming。
7.3.3下行调制方式
RRU支持的下行调制方式:QPSK、16-QAM、-QAM。
7.3.4上行调制方式
RRU支持的上行调制方式:QPSK、16-QAM、-QAM。
7.3.5输出功率
RRU带宽20MHz时,总输出功率不低于40W。
7.3.6功率效率
RRU功率效率不低于20%
【RRU功率效率的定义】:业务子帧的上下行配比为5ms2DL:2UL,特殊子帧配比是10:2:2时,把所有的下行时隙配置为满功率发射,采用功率计测量出所有发射时隙的平均功率P0,再采用电压表和电流钳测量出RRU的功耗PDC,则RRU功率效率的公式为:(P0/PDC)*100%]。
7.3.7射频功率分配
当RRU支持多个载波时(比如2个10MHz载波),RRU支持在多个载波间自动和手动功率分配。
7.3.8重量
包括连接件和室外应用时所用的遮阳伞,RRU重量要求小于20kg。
7.3.9体积
包括连接件和室外应用时所用的遮阳伞,RRU体积要求小于20L。
7.3.10远程电调
RRU具有远程调整电调天线下倾角的能力,且天线倾角协议满足AISG和3GPP规范。
7.3.11共天线
当LTE RRU与其他制式RRU通过合路器射频合路共用天线时,为了降低合路器对系统的影响,合路器必须满足如下指标要求:合路器的最大插入损耗小于0.5dB,且合路器两输入端的隔离度不低于40dB。
7.4RRU供电要求
7.4.1直流供电
RRU必须支持直流-48V(-40.5V~-57V)供电。
7.4.2交流供电
RRU用于室内时,必须支持交流220V供电(可以外接AC/DC转换器):电压范围176V~2V,频率变化范围为45Hz~65Hz。
7.5RRU操作维护要求
7.5.1操作维护接口
RRU必须具有操作维护接口,并且支持远程维护和升级。
7.5.2故障定位
RRU内部需有完备的告警机制,要求能够识别故障点是位于BBU还是RRU,以避免频繁的对RRU进行操作。告警信息通过BBU和RRU间的接口传递到BBU处。
7.5.3状态指示灯
RRU至少具有如下状态指示灯:1个指示RRU光纤接口on/off,1个指示电源的关断。
7.5.4驻波比告警
RRU设备具备天线VSWR检测功能,以检查天线或电缆的功能故障或连接故障。7.5.5防盗防水告警
RRU必须具备防盗和防水浸告警。
7.6RRU可靠性要求
7.6.1正常工作环境
RRU室内和室外工作时,MTBF不低于30万小时(年故障率低于3%),此外,RRU 中断服务时间应小于5分钟/年(MTTR假设为1小时)。
7.6.2高温环境
RRU在+70℃的高温环境,能够正常工作5个小时。
7.7RRU环境要求
7.7.1温度湿度
RRU设备应能在下列环境条件下长期稳定可靠地工作:
环境温度:-40℃~+55℃
相对湿度:5%~100%
7.7.2防尘防水等级
RRU满足IP65的防护等级。
7.7.3散热方式
RRU能够自然散热,静音运行。
7.7.4承受风阻
RRU能够承受200km/小时的风速。
7.7.5安装方式
RRU支持抱杆、挂墙、上塔等多种安装方式。
7.8RRU电磁兼容性要求
7.8.1电磁兼容RRU必须符合如下规范:3GPP TS25.113(2004-06);ETSI EN300386V1.2.1(2000-03)。
7.8.2防雷
RRU具备内置防雷功能,能承受20KA以上电流的雷击。
7.8.3接地
RRU接地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RRU在接地电阻小于5Ω时应能正常工作。
7.9RRU安全要求
7.9.1安全能力
RRU设备的安全要求应满足GB4943-2001《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
7.9.2抗震能力
RRU设备要求满足工信部电信设备抗震性能要求,抗震设防烈度要求为9烈度以上;设备需通过信产部相关的设备抗震测试并获得相关证书。
8.S1/X2接口功能要求
8.1S1接口功能要求
8.1.1S1接口管理
支持应用层配置数据管理,涉及流程:S1Setup;eNB Configuration Update;MME Configuration Update
支持错误指示,涉及流程:Error Indication
支持复位功能,涉及流程:Reset
8.1.2E-RAB管理
支持E-UTRAN用户数据传输承载建立,涉及流程:E-RAB Setup
支持E-UTRAN用户数据传输承载修改,涉及流程:E-RAB Modify
支持E-UTRAN用户数据传输承载释放,涉及流程:E-RAB Release;E-RAB Release Request
8.1.3UE上下文管理
支持初始UE上下文信息建立,涉及流程:Initial Context Setup支持UE上下文修改,涉及流程:UE Context Modification
支持UE上下文释放,涉及流程:UE Context Release;UE Context Release Request
8.1.4UE能力传递
支持UE能力信息传递,涉及流程:UE Capability Info Indication
8.1.5移动性管理
支持LTE系统内切换,涉及流程:Handover Preparation;Handover Resource Allocation; Handover Notification;Path Switch Request;Handover Cancellation;eNB Status Transfer;MME Status Transfer
支持Inter-3GPP RAT间切换,涉及流程:Handover Preparation;Handover Resource Allocation;Handover Notification;Handover Cancellation;eNB Status Transfer;MME Status Transfer
支持S1口上的RIM,涉及流程:eNB Direct Information Transfer;MME Direct Information Transfer
8.1.6NAS消息传递
支持NAS信息传递,涉及流程:Initial UE Message;Downlink NAS Transport;Uplink NAS Transport;NAS Non Delivery Indication;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E-RAB SETUP Request; E-RAB Modify Request;E-RAB Release Command
8.1.7寻呼
支持寻呼功能,涉及流程:Paging
8.1.8位置管理
支持位置报告功能,涉及流程:Location Reporting Control;Location Report;Location Reporting Failure Indication;8.1.9负载管理
支持MME负载均衡(S1Flex),涉及流程:S1Setup Procedure;MME Configuration Update;
支持MME过载指示,涉及流程:Overload Start;Overload Stop;
8.1.10接口数量
每个eNB至少支持16个S1接口;
8.2X2接口功能要求
8.2.1X2接口管理
支持应用层配置数据管理,涉及流程:X2Setup;eNB Configuration Update
支持错误指示,涉及流程:Error Indication
支持复位功能,涉及流程:Reset
8.2.2移动性管理
支持LTE系统内切换,涉及流程:Handover Preparation;SN Status Transfer;Handover Cancel
支持源和目标eNB间UE上下文传递,涉及流程:Handover Preparation;UE Context Release
支持源和目标eNB间用户面数据管理,涉及流程:Handover Preparation
8.2.3干扰协调
支持小区间干扰协调功能,涉及流程:Load Indication
8.2.4位置管理
支持跟踪和位置报告,涉及流程:Handover Preparation8.2.5接口数目
每个eNB至少支持32个X2接口
9.传输功能要求
9.1物理层接口要求
支持GE接口(10/100/1000BaseT);
支持GE光接口(1000Base-LX/SX),可通过不同的光模块适应不同的光接口类型;
支持根据可配置的关闭不用的传输接口,关闭的接口不能干扰其他接口或和其他接口的通信;
9.2L2功能要求
支持VLAN的划分,支持将S1-U、S1-C、X2和OMA面分别映射到不同的VLAN;
在以太网接口上支持802.3ah的链路故障检测功能;
支持IPV4协议(RFC791/STD0005);
9.3L3功能要求
支持IPV4协议(RFC791/STD0005);
支持平滑升级到支持IPV6(RFC2460+RFC5095),即不需要任何硬件的改动,通过软件升级支持IPV6;
支持BFD协议,实现到传输设备的一跳快速故障检测;
9.4QoS要求
支持以太网接口的流量整形;
支持所有用户面的流量整形(S1_U和X2_U);
支持在所有接口根据要求启动或关闭流量整形,支持策略配置(如丢弃门限、根据CoS 丢包等);
支持差分服务,支持DSCP标记;
支持运营商可根据要求配置DSCP标记;
支持QCI到DSCP的灵活映射(RFC2474,RFC2475,RFC2597and amended by RFC3260);
支持以太网QoS功能,即IEEE802.1p,并对运营商可配置;
支持三层DSCP优先级到VLAN优先级表示的灵活映射;
9.5负载分担和冗余保护
支持传输单板备份和端口备份;
9.6同步要求
空口载波频率稳定度应满足±0.05ppm的长期和短期要求;
空口时间与时间服务器的时间之间误差小于±1.5us;
支持1PPS+TOD同步接口,具体标准如下:1PPS和TOD信息传送采用422电平方式,物理接头采用RJ45或DB9,线序要求如下:
附录B:1PPS+TOD线序要求
PIN信号定义说明
1NC
2NC
3422_1_N1PPS
4GND RS422电平GND
5GND RS422电平GND
22_1_P1PPS
7422_1_N时间信息
8422_1_P时间信息
支持IEEE1588V2协议(ITU-T G.8265);
支持同步优先级,配置不同同步源的优先级,当高优先级故障时自动切换到低优先级的同步源;
10.升级要求
对于已经支持TD-LTE基本功能的eNodeB设备,可通过软件升级、不改动硬件的方式支持其他优化的无线基本功能。
11.编制历史
版本号更新时间主要内容或重大修改
1.0.02009-03-13 1.0.0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