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八)_2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0:51:16
文档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八)_2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八)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集权C反对奴隶主贵族的世袭D主张互利互爱C【答案】C【解析】A、B项不符合后二者,D项只符合前者。2.下列有关君主政体演变的说法错误的是A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B唐朝开始设立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丞相C宋代增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明清
推荐度:
导读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八)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集权C反对奴隶主贵族的世袭D主张互利互爱C【答案】C【解析】A、B项不符合后二者,D项只符合前者。2.下列有关君主政体演变的说法错误的是A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B唐朝开始设立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丞相C宋代增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明清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八)

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集权

C反对奴隶主贵族的世袭    D主张互利互爱C

【答案】C

【解析】A、B项不符合后二者,D项只符合前者。 

2.下列有关君主政体演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B唐朝开始设立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丞相

C宋代增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明清时期君主制度进一步强化

【答案】B

【解析】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最高长官称宰相,所以B项说法错误。

3..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和王安石变法无关。

4.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各地不同的产业特点。说明地区性社会分工的扩大。

5.下列历史现象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的是①洛阳白马寺的建造②敦煌莫高窟的开凿③唐朝长安城的布局④《农政全书》的编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与外来文化没有关系。

6.洋务运动最初的动因是①太平天国农民②发展封建经济自强求富③增强国防力量抵御外侮④发展资本主义自强求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洋务运动兴起时的背景,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的侵略。

7.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实质上反映了中国  

    A.近代工业不断发展    B.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C.赋税比较沉重        D.民族工业兴起

【答案】A

【解析】近代工业包括外国资本家在华投资的企业、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等等,在这些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无产阶级产生和壮大。

8.19世纪末,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最主要原因是: 

A.清的与妥协      B.帝国主义列强的纵容甚至支持侵华

C.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解决其资本主义发展中矛盾

【答案】D

【解析】A、B二项是外因,排除;C、D相比,后者是最主要的本质的原因。

9.康有为等人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

A建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B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

C废除了科举制度               D使中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答案】B

【解析】结合当时民族危机严重这一背景可判定正确答案。

10.以下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成就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党放弃领导权导致合作的失败

C.国共合作党的力量严重削弱            

D.国共合作推进了中国向前发展  

【答案】C

【解析】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但是扩大了党在群众的影响,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使广大群众也受到了一次的洗礼,这些成为中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因此C项说法不正确。

11.之所以能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学说,为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其主要原因是

A、国党在政治上已经成熟

B、正确分析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

C、当时全国形势继续发展的结果

D、当时有一支强大的红军存在以及的领导

【答案】B

【解析】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12.下列关于1931~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国历史评述不正确的是

A国共两党由内战逐渐走上联合抗日的道路

B中国组织中国人民进行了局部抗战

C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上升为主要矛盾

D“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新阶段

【答案】B

【解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进入了局部抗战,但不是中国组织的,当时国民推行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

13.中国党在各阶段中提出的重要土地的共同点不包括

A维护农民阶级利益        B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C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D适应当时的社会条件C

【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土地:地主减租减息,在民族危机的时刻,封建土地制度是合法的存在。

14.1966、1967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发展情况如下:

年  份

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国家财政总收入比上年
1966年

2534亿元

+17.8%558.7亿元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10%

419.4亿元

-25%

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比上一年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①“”制订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②“大跃进”中的错误被彻底纠正

③“”尚未扩展到经济领域     ④1965年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①②二项史实均出于20世纪50年代,排除。

1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进行技术、干部支援

    ③实行改革开放        ④进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因此要排除④。

16.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积极借鉴学习

C正常的经济文化交往      D工业的推广

【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引发商业,使世界由分散走向联合。

17.下列有关英国资产阶级的论述正确的是

A.都铎王朝的统治导致爆发    B.查理二世复辟时期出现两党政治

  C.查理一世挑起内战,正式开始    D.《权利法案》的通过,标志完成

【答案】B

【解析】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导致爆发,所以A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以新议会的召开为标志,而非查理一世挑起内战为标志,C项错误;光荣标志着完成,而非《权利法案》,因此D项错误。

18.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并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日本面临的国际条件看,这三次战争的相似之处是                                 (    )

A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B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C欧美列强矛盾重重      D欧美各国人民运动高涨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提示语“从国际条件看”,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史实。而这三场战争均发生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而矛盾重重。

19.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时期科学技术新突破的表述,错误的是

A无线电通讯试验成功            B核武器试验成功

C塑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    D内燃机车发明

【答案】B

【解析】核武器试验成功是第三次科技成果。

20.十月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胜利的法宝 

【答案】A

【解析】影响下,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找到一条改造中国社会的新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21.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结构是

A以美日为主的世界经济力量结构     B美苏争夺世界经济霸权

C美国、西欧和日本相互竞争的格局   D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

【答案】C

【解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欧、日本已经崛起,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因此A、B两项叙述错误。全球一体化是经济发展趋势,而其格局还未形成,排除D项。

22.20世纪60、7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国迅速发展与亚洲其他国家距离拉大,这一现象说明

A欧亚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

C发达国家经济走衰退          D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D

【解析】题干未涉及欧洲国家及发达国家的情况。新、韩等国与亚洲其他国家差距拉大,正是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23.有关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下列史实,发生时间最早的是

   A南斯拉夫被开除出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B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C匈牙利事件发生 

   D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答案】A

【解析】A项发生于1948年,B项1949年,C、D项1956年,故正确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1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2分。第25题12分。第26题14分.共计39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取”。“有君子之道,其使民也义”。

材料二  《管子》指出:“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材料三  商鞅说:“上一(统一)而民平,上一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

材料四  《申鉴》(东汉荀悦)云“人主有公赋无私求,有公用无私费,有公役无私使,有公赐而无私惠,有公怒而无私怨。私求则下烦而无度,是谓伤情。私费则官耗而无限,是谓伤制。私使挠而无节,是谓伤义。私惠则下虚望而无准,是谓伤正。正谓赐予之正私怨则下疑惧而不安,是谓伤德。”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提出哪些征税原则思想。(8分)

(2)如何评价这些思想主张。(4分)

24.答案:(1)符合道义的原则(取之有道的原则),适度的原则;统一的原则;为公为民的原则(无私的原则)。(8分)

(2)有利于稳定社会矛盾,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思想,维护统治;为后世改革家提供借鉴;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思想财富,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4分)

25.(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3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3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4分)

25.答案要点:(共12分)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在正面战场、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中日两国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了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基本史实。今年5月访日开启暖春之旅,说明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即使曾经中日有过战争,但是我们同样希望来那干过友好发展,是一道现实性很强的题目。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比较简单。

第(1)问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抗战爆发以后形势的了解是否熟悉,在七七事变后形势的变化,和党都改变了态度共同抗日,可以从政治、军事两方面说明观点,考察学生对抗日战争整体的把握。第(2)问要分析材料中话错在哪里。第(3)问考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第(4)从民间、两个角度根据材料概括。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它或者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变成另一东西。

                                        ——林肯1858年的一次演讲

    材料二  东德的政治剧变,为长期谋求德国统一的西德政治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西德总理科尔“从内心感到历史的方向在朝统一前进”,认为“德国问题已摆上了案头”。1990年2月13日,英法美苏四大国外长和两德外长在渥太华共同制定了关于德国统一的“2+4”方案,即由两个德国解决“内部”统一问题,再由两德同四大国一起解决“外部”问题。从此,德国统一进入了具体操作阶段。从1990年5月5日开始,两德以及四大国的代表进行了四大国的代表进行了四轮“2+4”谈判,最终于9月12日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10月1日,根据莫斯科条约的规定,四大国外长在纽约发表联合宣言,宣布从10月3日两德统一之日起,四大国中止对德国的权利和义务。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在40多年后最终实现了统一。

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林肯为维护统一而作了哪些努力?(4分)

(2)材料二提到的德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1990年德国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统一的?(2分)简要分析德国实现统一的原因。(3分)

(3)通过美、德两国各自的统一,你能得出什么认识?(3分)

26.(1)主要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激化。(1分)努力:首先试图和解,妥协;陷入困境后,采取了一些顺应的措施,通过了《宅地法》和《黑人奴隶宣言》,坚决平叛,打败了南方奴隶主(4分)(2)主要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或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激化。(1分)方式:在英法美苏四大国策划下,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政治方式实现了统一。(2分)原因:东德社会制度剧变,西德国力强大,统一符合德国人民的心愿;苏联放弃了对东德的控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德实行和平演变战略。(3分)(3)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要有利于国家统一,不论采取军事方式还是政治方式以解决问题,都是必要的、可行的。(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5分,共计42分。

27. 两宋时期先后有哪些政权与它们并立?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哪些特点?(12分)

27.与北宋并立的辽,后来取代辽的金以及西夏;(3分)与南宋并立有西夏、金及元。(3分)主要特点有:由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实现统一,重新成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积贫积弱;民族关系中和战交错,友好交往主流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6分)

28.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各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简要 分析两条路线所要实现的任务有何异同?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影响?(15分)

28.条件:前者: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2分)后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完成拔乱反正任务,改革开放全面展开。(2分)

相同:和发展生产力。(2分)不同:前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分)后者是调整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分)

影响: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1953-1956年底,“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熟,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分)

29.两次世界大战,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也给人在留下了珍贵启迪。简要列举史实,说明两次世界大战后在处置战败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措施方面的差异,(8分)有何不同结果,(4分)有哪些经验教训?(3分)

29.措施:在处置战败国方面,一战后侧重惩处战败国家,分割其经济利益或进行分赃;二战后侧重处置战犯,铲除战争因素————法西斯主义,重建和平民主秩序。(4分)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一战后,创建国联,确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是少数战胜国对战败国及世界的统治;二战后,创立联合国,确立雅尔塔体系,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具有一定的民主性。(4分)

结果:一战后措施的不公平性引发战败国的民族仇恨和少数对分赃不匀的战胜国的不满,引发新大战;二战后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4分)

经验教训,对法西斯等战争隐患要坚决打击,要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世界秩序,要建立防范战争、维护和平的有效机制。(3分)

文档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八)_2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八)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集权C反对奴隶主贵族的世袭D主张互利互爱C【答案】C【解析】A、B项不符合后二者,D项只符合前者。2.下列有关君主政体演变的说法错误的是A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B唐朝开始设立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丞相C宋代增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明清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