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听了魏志勇教授的关于品绩管理的课程,很受启发。他结合实例从现代社会的品质管理入题, 从广博的阅历, 深厚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用生动的语言., 典型案列.. 分别从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支持体系, 要做好企业管理者首先具备时品格, 企业应对管理者进行” 品绩管理和品绩考核’” 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力员资源与品绩管理的概念, 精髓及训练方法, 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和深深的思考..虽然只有一天课时,但是对我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是我以后融入继续正规管理工作的启蒙教育,在这次学习过程中,首先,我明白了超业绩管理中很重要的品绩管理,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一个人才的标准。品绩管理是现代企业的要求。其次,了解了做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还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我明白了,管理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应的,作为一个企业中层的管理者,只有寻找最适应这个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才能把企业管理好。作为三十七处的一名曾经做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学会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工作中时刻牢记自己是三十七处的一分子,三十七处就是展现自我的最好的平台,应该用坚定的决心和为年轻人做出榜样,为企业发展献良策.
一个人的品行、业绩哪个更重要?如何进行有效地素质品格管理能力培训增强竞争力?《品绩管理与品绩考评》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方法,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最新的“品绩管理”模式,品行训练和品绩考评中,管理者的职位品格分类和职业品格分类的概念。在品绩考评中对员工实施“以业绩为主”的即时式、数字量化定量考核,而对管理者则实施以“品格为主”的非即时、非数字量化的定性考核。采用以KPI坐标图为基准的锚定方法,将考评结果与品行表现工资、业绩表现工资挂钩。公平客观地评价员工表现。 “品绩管理”模式填补了我国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一项空白。本次讲座极具实用性、可操作性。是企、事业单位进行企业管理培训教育的极好教材。
在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在主要位置,从而忽视了品行管理的重要性;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了品行管理的重要性,并纳入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品行管理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多大的比重,才能更好的支持企业的发展?需要用辨证的眼光来对待这个问题,每个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只有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才是最好的管理模式。
魏教授的将业绩与个人品行结合起来考评的考核方法非常适用于现代企业。人是企业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强调:对人的管理中必须强调品行的强制性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仅需要尊重每个人在企业中的位置,更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魏教授的“超业绩管理”的思想最大程度的注重了人的成长,通过人力资源的完善,提高夲处整体的管理水平。魏教授强调为什么要抓品行?他告诉我们品行是根,人的品格好比树根,根扎好了,才会有更好的发展。重视“品”,考核“品”,其实就是从原有的绩效考核中的只关注事情的结果,转为既关心结果也关心过程,如此一来,考核的全面性可想而知了。品绩考核是社会发展至今必然要出现的,做为全国煤炭系统组成施工的老单位,三十七处作为一个建筑型企业,自身企业文化的作用远大于传统企业,通过考核中加入品的要素,将为公司建立一个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起到积极作用,企业文化指导员工的品行,品行的管理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品行考核促使我们的员工人生观,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走向统一将会给单位带来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品绩考核的理念是好的,需要做到实处,需要我们在管理上进行一场变革,变革就会有阻力,如我们旧的理念、坏的习惯等等。然而,变革的 CBA 理论告诉我们,变革中出现阻力和问题是必然的,我们需要正视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取得这场管理变革的胜利。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变革中需要建立适合我们的企业文化,从小处做起,脚踏实地,逐步完善。不是我们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共同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在有代表性的个别部门建立试点,在适当的时机在全公司推广,很庆幸在単位不断发展中,领导给我们带来了品绩考核的理念,这将是三十七处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将是我们最终走向成功的保证。这场变革需要我们快速行动起来!
不过要想考核人的行为态度甚至心态等品行相关的因素,感觉非常不容易操作和管理,一份员工的日常行为记录是必要的,而这个日常行为记录表的上面的各个细节准则有可能是密密麻麻的,与此同时还必须确保日常记录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这可不像以前的绩效考核,考核事情的结果往往只需要从仅有的几个要素即可,而品绩考核更侧重于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认真的关注每个员工的行为,态度,洞悉员工的心境,我想如何做好这点将成为品行考核主要难点,当然如何良好的针对不同的部门设计其工作特性相关的品行考核行为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劳处管理中心 何建华
2013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