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第4自然段。
3、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2、走月亮)
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配以多媒体课件(文章伴随着钢琴曲出示)。
2、学生自读课文。(先要求学生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5、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第二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我”和阿妈欣赏到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六、七自然段: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④引导学生想象第六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八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第八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3、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已经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1、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整体回顾
1、《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2、让我们尝试着背诵第四自然段。
五、小练笔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在小本本上。
六、板书设计:
2、走月亮
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走过:溪岸 桥 果园
(“我”和阿妈) 看到: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 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
听到:秋虫唱 鸟拍翅膀 ……
想到:洗衣裳 做小船 看水塘
2走月亮
教学目标
1.认读“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淘洗、柔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在朗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
本文有1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在识字教学中,可以把这些生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的无限快乐。
4.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的无限快乐。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景物特点的写法,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字集中起来进行指导。其中,特别强调“卵”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里面的两个点;“填”字,右半部分是“真”,里面有三横。“牵”可以用“大力扣着牛”这句话来加深理解记忆。“葡”和“萄”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注意下半部分的书写。生字的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便于学生识记。
2.阅读理解
这篇文章结构较为清晰,在教学中,可以以“读”贯穿,让学生通过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然后层层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精读句子,并抓住重点词语,感受句子中蕴含的情感。同时,在头脑中想象画面,进一步加深对作者情感的认识。
3.学会表达
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通过“通过走月亮,体现了……”的句式进行表达,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得出深层次感悟。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读题目,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走月亮”的风俗。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一类生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组不同的词语;二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可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理解生词的意思。
(3)再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思考:“走月亮”时,“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读“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淘洗、柔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幅画。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预设:明亮的月光下,周围是那样静谧、美丽。在小路上,小姑娘牵着妈妈的手,走在月光下。她们看起来是那样幸福而美好。
2.题解: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板书:走月亮)
设计意图:
展示课件,用生动鲜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描述画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表达看到这幅画面的感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交流预习,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认读生字。
教师指导学生识字,重点指导辨析易混字和易读错的字。
课件出示:
淘 牵 鹅 卵 坑 洼 填 庄
稼 俗 跃 葡 萄 稻 熟
重点指导:“卵”读“luǎn”,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里面的两个点;“填”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真”,里面有三横,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葡”和“萄”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分的笔画比较多,书写时要注意。
2.指导学生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
淘洗 柔和 灰白色 鹅卵石
河床 新鲜 修补 坑坑洼洼
庄稼 风俗 甜香 葡萄 满意 水稻 成熟 招待 传说
教师重点指导下列读音和字形。
①读音:鹅卵石(luǎn)
②字形:辨析“招待”的“待”与“侍候”的“侍”。
3.课件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
自读提示
1.“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2.课文是用哪一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的?用横线画出来。
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试着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关内容,解决课件出示的问题。教师巡视并适当引导: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有哪些?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哪一句?
(3)指名学生分享结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师生总结:“我”和阿妈走过了“村庄”“小溪边”“田埂上”。
师:文章通过“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大家分得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3):写“我”和阿妈在村庄的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6~7):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8~9):写走月亮时“我”的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检查预习,一方面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另一方面能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给文章划分段落,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的无限快乐。
2.进行寓情于景的写法教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入题:“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走过了村庄,走过了溪边,走过了田埂。文章一句“我和阿妈走月亮”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读读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在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的。
设计意图:
总结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我”与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二、精读感悟,品味人物情感
1.品析:走过村庄。
第1~3自然段写“我”和阿妈走月亮,走到村庄。请同学们读一下,看看“我们”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个自然段。
(2)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并让学生给出评价。
(3)学生默读这三个自然段,找出与景物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①课文中写的月光下的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月光笼罩下的点苍山、村头的大青树以及大道和小路,让我们感受到月光下的村庄是那么静谧,那么美丽,那么令人向往。
②作者在写这些景物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读第2自然段,思考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师总结: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这句话,从远到近,描写了月光下的山、树、路,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2.品析:走过溪边。
在“走过村庄”的时候,作者看到了月光下的山、树、路,那么在“走过溪边”的时候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第4自然段。首先请同学们认真朗读第4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1.走过溪边,“我”看到了哪些景物?
2.这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除了现实描写,作者还想到了什么?
(2)学生再默读第4自然段,用三角符号把景物标出来,把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画出来,并注明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3)老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师总结:在溪水边,“我们”闻到了香味,看到了白色的鹅卵石,看到了小水塘,看到了小水塘里面的月亮。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课件同时出示句子: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是一个拟人句,“抱”字既写出了小水塘中月亮的状态,又充满了感情,因而非常生动。
除了现实描写,作者还进行了回忆。这里的每个景物都隐藏着阿妈辛勤劳作的身影。通过景物描写和回忆,体现了“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表达出“我”对阿妈深深的爱。
3.品析:过田埂。
在溪边,“我们”闻到了花香,看到了小水塘。那么,在田埂上,“我们”又会看到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第6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在写走过田埂的内容时,作者为什么先介绍修路?这部分描写了什么内容?从作者的回忆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最喜欢哪句话?用横线画出来。
(1)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流利、正确、有感情。
(3)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并完成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给出评价。
师总结:先介绍修路,体现民风的淳朴。这段文字先写了秋虫、夜鸟、鱼儿,接着描写了果园里硕果累累的景象,然后详细描写了稻田,回忆了过去在稻田的有趣活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风景、生活的热爱。一句“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更是体现了作者对家人深深的爱。
“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水流的“满意”,更是体现自己的满意,表达出作者对家乡景色的喜爱之情。
“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低垂着头”形象地写出了稻穗的饱满,预示着今年又是丰收年;“镀亮的银毯”写出了月光下稻田的颜色、质地以及给人的感觉。想象一下,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呀!
4.品读第四部分:走月亮给“我”的感受。
“我”和阿妈不止一次走月亮,也不知走过了多少地方,那么,走月亮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感受呢?请阅读第8~9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件出示:
这两个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学生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指名读,看谁读得富有感情。
(3)默读这一部分,完成练习,老师巡视指导并指名回答。
师总结:此处写阿妈讲故事、静静地走,虽然平静,但是却充满了温馨和爱。作者更是通过“月亮牵着小星星”来比喻母亲和自己此时的情景,表现出自己和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四个“走过……”的连用构成了排比,这个排比句详细描写了走月亮走过的地方,体现出村庄夜晚景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走月亮的喜爱。(板书:与阿妈浓浓的亲情,“我”的幸福与快乐)
设计意图:
仔细品读每一部分的重点词句,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学生再读课文,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教师在与学生梳理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抓住细节描写来体现景物特点的写法,如第4自然段中,作者抓住月光下的小水塘倒映出月亮这一景象,写出了月色的美丽。
设计意图:
以本课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细节描写体现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将其应用于习作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拓展练习
1.查找并背诵有关月亮的诗歌。
2.景物描写习作练习:用一段话描写月光下的景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一篇生动而优美的散文。文章通过景物及心情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母亲、对家乡的美好感情。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在教学的开始,我展示图片,通过让学生描述图片,表达感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图片导入本课的学习。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气氛也更浓厚了。
二、生字教学。
生字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识字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因此,我在教学易错、易混的字时,从结构上、写法上进行指导,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在识字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认真书写、快速识记,个别学生写的字质量不高、写得不漂亮。写一手好字,是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要求,是每节课都必须要训练的。
三、读中感悟。
充分阅读能让学生产生不一样的感悟,能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走月亮”的每一个段落,并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同时理解走月亮时人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