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原则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以人为本、救人第一”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依靠科技、加强协作、快速有效处置、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按照事故类别、严重程度和地点,分级分类启动预案,实施应急救援。
二、具体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救援指挥的各种命令都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以人为本,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首先组织无关人员撤离事故现场;第二应该以抢救现场伤亡人员为基本原则;第三应充分保护救援人员的生命,不能盲目救援。
(2)先期处置原则
发生突发性紧急事故后,坚持属地处置为主的原则,事故发生车间立即进行先期处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组织自救,防止事故蔓延扩大。
(3)情况报告迅速、准确,必要时可越级上报。
①迅速:最先接到事故信息的基层单位应在第一时间按规定程序报告。
②准确:报告内容要客观真实,不得主观臆断。
③直报:发生重大以上事故,可直接上报城市报警中心,然后再按程序逐级上报。
(4)响应行动迅速有效
应急救援指挥部接报后应立即启动预案,果断准确地选择方案。积极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各小组参与抢救,防止事态扩大。应急救援指挥部不宜发出可能产生偏差、误解的命令,以免影响事故应急救援。
(5)权威性与灵活性结合原则
①权威性是指事故应急救援现场总指挥发出的命令具有权威性,救援人员应服从并执行;灵活性是指在事故现场出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救援人员临时改变救援措施的变通形式。事故现场瞬息万变,一般的小事故随时可能转化成爆炸、着火等重大恶性事故,危及现场救援人员,因此救援人员在进入事故现场后,应该适时根据现场变化情况,调整救援战术。如与总指挥发出的命令有偏差,调整后应及时向总指挥汇报现场情况以及调整结果,以便进一步采取救援措施。
②事故现场,原则上应坚持命令的权威性,遇紧急情况可适当采取灵活措施。
(6)在接到事故现场有关人员报告后,凡在现场附近的应急小组成员必须立即奔赴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在现场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伤员生命,减轻伤情,减少痛苦,并根据伤情需要,迅速联系医疗部门救治。
(7)认真观查伤员全身情况,防止伤情恶化。发现受伤人员有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在现场就地抢救。对伤员进行止血、包扎、转移搬运伤员、处理急救外伤等。
(8)救护人员到达现场时,首先应立即与救护负责人取得联系并交待现场有关情况,然后协助救护人员进行抢救。
三、应急结束
(1)当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排除后,事发单位已经进入恢复阶段,环境评估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应急救援指挥部确认应急救援状态可以终止时,由应急救援总指挥决定并发布应急救援状态终止命令。
(2)应急结束后,应明确:
①事故的发生、发展及救援情况。是否将事故恢复至相对稳定、安全的基本状态;
②制定现场的恢复程序,按照人员第一、财产第二的原则,做好现场恢复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现场恢复过程中不发生危险;
③由相关部门组织恢复由事故带来的损害;④清点进入现场的人员、车辆、急救物资等;
⑤向事故调查组移交相关事项;
⑥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四、信息公开
(一)信息发布的话题
当发生事故需要与媒体沟通时,由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协助公司制定具体的信息发布方案,负责与媒体及时沟通联系、向媒体发布信息,维护公司形象。信息发布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参加发布会的主要媒体名单;
(2)确定发言稿的基本内容和信息流的节奏控制;
(3)确定第一次发言信息的时间和场所;
(4)确定此次应急事故(件)对媒体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二)新闻稿的草拟和送审
(1)综合办公室,应在首次会议后一小时内完成新闻稿并报审;
(2)新闻稿的内容与公司报送的报告内容保持一致。
(三)信息收集与跟踪
应急处理过程中,应急救援办公室应不断地收集整理信息数据,掌握最新事态发展。
(四)未经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批准,应急救援指挥部各成员不准擅自对外发布救援抢险信息,以防止出现骚动和混乱,给救援抢险带来负面影响。
五、后期处置
抢险救灾工作结束后,需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1)善后处理要继续,以便优抚伤亡人员家属,并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以便在稳定的环境下,做各项善后工作;
(2)对损坏的设施、设备进行整修、重建,对人员进行培训,经综合部和采制样部共同验收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经质计中心应急救援总指挥批准,可恢复正常生产;
(3)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由善后处理组负责理赔;
(4)对污染物按环保要求进行清理;
(5)由综合部对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
(6)由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
(7)由预案编制小组负责对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