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外的大五人格量表的常模是固定的针对青年的常模全体的,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我国不同年龄阶段的常模可能与外国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国内开始制作有针对性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常模。在生理学领域,虽然目前没有找到大五人格固定的基因点,可以肯定的是,大五人格与生理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应用领域,大五人格理论为管理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分析的平台和工具,用大五人格进行预测,成功的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
关键词:大五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应用 人格理论应用的新进展
John&Srivastava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研究显示神经性(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自觉性(conscientiousness),成为用来明确人格基本特征,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大五”[1]。
1 大五人格的研究历史
1957年,Tupes开始为一美国航空部门进行“操作效能”的研究,通过对“卡特尔30因素双项量表”分析,结果表明除了一个五因素结构外,没有发现其他层次等级结构;并且这五个因素能很好地解释外部行为,。在对卡前特尔以前的研究和相关的其他研究进行了因素分析后发现了五个因素(向性,一致性,独特性,情绪性和文化性)。Norman在1963年知道了这个研究报告后, 复制了五因素的结构,并提供了一个“旋转描述人格特性合理分类”的人格层次结构, 促使了人格五因素(FFM)研究的兴起[2]。
2 大五人格的理论介绍
大五人格的研究的基本思路
Allport确定了一个含17953个人格术语的词表,并创造性地提出一个词汇分类体系,后经Cattell等和Christal等的验证,得到了“五因素模型”。这些典型的特质分类研究,实际包含以下两条重要的前提假设:第一,“词汇假设”。它假定那些非常突出的、与人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体差异最终都会被编码到人们的语言之中,某一社会中说写所用的语言应能包含描述这一文化中任何一个人所需的概念和构念。第二,因素分析法适用假设。它假定基于相关性研究的因素分析法能使大量特质词得以化简,抽取的因素能代表人格的基本维度[3]。
3 大五人格的研究新进展
为了进一步编制一份适合中国人语言表达习惯的综合人格问卷,戴晓阳,王孟成等通过一系列的预实验编制了184个条目的,包含134个条目,测量22个侧面特质的《中国大五人格问卷》测试版本 [4]。
3.1 在生物学领域的研究
大五人格与生理学的相关研究在国外已经开始,并且很好得与临床医学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在日本,展开基于人格结构中的大五人格对患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POAG)的人格评估。结果表明POAG患者的N的平均分数显著高于普通人(p= 0.013),A和C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普通人(p=0.007,p=0.001),男性患者的E的平均得低于普通人(P=0.055),而女性患者的E显著低于普通人(p=0.023)[5]。在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和人格障碍之间的关联研究中,多变量分析显示两个FFM因素与人格障碍高低相关,分别是活动性和遵从两个因素[6]。
3.2 在应用领域
大五人格对两种绩效(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的相关性研究中,大五人格对关系绩效的预测力好于对任务绩效的预测力;人格测验的分数不仅与关系绩效显著相关,而且在不少情景中其比任务绩效关系更密切,综合的说大五人格维度的四个因素公正性、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与关系绩效相关的行为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7]。
我国关于职业倦怠和大五人格的相关研究中,宜人性对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对职业效能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表示员工的宜人性得分越高,其工作倦怠程度越低;情绪稳定性对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均有负向预测作用,表示员工的情绪越稳定,其工作倦怠程度越低,责任感对玩世不恭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对职业效能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说明员工的责任感越强,其工作倦怠程度越低,外向性和开放性两个维度,对工作倦怠的预测作用在本研究中均未达到显著水平[8]。
企业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研究中,人格特质对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都存在调节作用[9]。
4 大五人格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经过了个体-情景的争论之后大五人格的研究开始兴起,我国对大五人格的本土化研究不断深入,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尚待完善。
参考文献
[1] John O.P,Srivastava.S.The big five trait taxonomy: History,measurement,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1999.
[2] 马前锋,孔克勤.人格五因素结构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1997(1).
[3] 张智勇,王登峰.论人格特质“大七”因素模型[J].心理科学,1997(1).
[4] 王孟成,戴晓阳,姚树桥.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Ⅱ: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6).
[5] Fumihiko Mabuchi,Kimio Yoshimura,Kenji Kashiwagi, etal.Persona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J].Japanese Ophthalmological Society,2005.
[6] Yann Le Corff,Jean Toupin.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t the Facet Level:Association with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ms and Prediction of Antisocial Behavior[J].Psychopathol Behav Assess,2010.
[7] 任国华,刘继亮.大五人格和工作绩效相关性研究的进展[J].心理科学,2005(2).
[8] 曾垂凯,时勘.大五人格因素与企业职工工作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6).
[9] 佟丽君,周春淼.企业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