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社会⼯作实务通⽤过程模式
第⼀、通⽤过程模式理论依据:
⼀、⼈类⾏为与社会环境理论(⼈在环境中):个⼈、家庭、环境。
⼆、系统理论:个⼈系统、家庭系统、环境(学校、社区等系统)。
(问题的分析不再是个⼈归因,⽽是内在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的结果;问题的评估焦点不仅是个⼈⽣理、⼼理层⾯,⽽且涉及与服务对象相关的宏观、中观、微观等层次相关的外在情况;服务对象问题的相关层⾯或系统的各部分是动态的;对服务对象的问题的处理需要采取周延和持续的整合观点。)
运⽤其分析社会资源分为:⾮正式社会⽹络资源、正式社会⽹络资源。
三、⽣态系统理论:
1、微观系统:个⼈层⾯
2、中观系统:中间系统(两⼈)、外在系统(家庭)
3、宏观系统:学校、单位、社区、⽂化、社会、、司法、等
四、优势视⾓:强调服务对象⾃⾝能⼒的提升
1、每个⼈、⼩组、家庭、社区都有优点,强调内在和外在的资源
2、贫穷、歧视、疾病、困难都可能是伤害,也会成为⼀种挑战和机遇
3、假定不知道成长和转变能⼒提升的上限,认真的对待个⼈、群体和社区的理想和抱负
4、社会⼯作者只有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协作才能最好地为他们服务
5、每⼀种环境都充满资源
五、增能理论:基本假设:
个⼈需求和问题由环境压迫造成,并⾮⾃⾝缺陷。
1、⽆⼒感(负⾯评价、负⾯经验、宏观环境障碍)都是由环境压迫产⽣的;间接和直接障碍是可以改变的;⼈不缺权能,通过社会互动增加;受助者有能⼒价值,权能不是助⼈者给予的;合作性伙伴关系,关注焦点为受助者和环境能否有效互动。
2、概念框架三个层次:个⼈、⼈际、环境。独特的助⼈过程:伙伴关系,重能⼒⽽⾮缺陷,焦点:⼈与环境,确认受助者积极、告知权利、责任、需求、申诉渠道;专业理论为依据,有意识选择长期确权对象。
3、⼲预的三个层⾯:建⽴合作,满⾜眼前需要(连接资源、提供意识觉醒、寻找和申请资源);教授技巧、知识,评估服务对象全能动态机制(⼩组、团体活动);集体⾏动,参与倡导或社会⾏动。
第⼆、通⽤过程模式的特点:
强调助⼈是⼀种过程;综合的理论取向;⼯作过程阶段化;⼯作任务阶段化;整合的价值观。
第三、通⽤过程模式应该考虑三⽅⾯因素:
助⼈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模式本⾝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第四、通⽤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作实务的作⽤:
四者要不断互动,从⽽达到助⼈的⽬标。
1、改变媒介系统:既是服务对象改变的媒介,⼜是改变努⼒的主要⾏动者,是专业的助⼈者。
2、服务对象系统:社会⼯作服务的对象,也是受益⼈。
3、⽬标系统:再确认了服务对象系统后,要与服务对象其同意其确定⽬标系统;⼤于服务对象系统,有时效性,两个系统有时⼀致、有时不⼀致、有时交叉。
4、⾏动系统:社会⼯作者的合作者。
第⼆章社会⼯作实务通⽤过程
社会⼯作实务通⽤过程:接案、预估、计划、介⼊、评估、结案
第⼀、接案
⼀、接案阶段社会⼯作者的主要任务:
1、了解服务对象来源:主动求助、转介、⼯作者主动接触
2、认定服务对象类型:⾃愿、⾮⾃愿(转介)、强制
3、了解求助过程
4、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
⼆、接案的步骤及核⼼技巧:
1、准备(提纲):资料准备、拟定⾯谈提纲
2、⾯谈:(主要任务:界定服务对象需要和问题、澄清⾓⾊期望和责任、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受助⾓⾊、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改变态度和⾏为)技巧:主动介绍⾃⼰、沟通(治疗性沟通)、倾听、对服务对象的想法和反应有透彻的了解、经⾃⼰与服务对象融合、敏锐感觉服务对象情绪反应、向服务对象表达愿意协助的态度。
3、收集资料:个⼈、⾝体(⽣理、病史)、特点和能⼒、社会环境。⽅法:亲⾃询问、向相关⼈员咨询、查阅档案、家访。
4、初步预估:(主要任务:界定并确认问题、机构是否能处理、了解服务对象是否愿意被协助、达成服务协议、确定问题先后次序、紧急介⼊。)
5、建⽴专业关系:技巧:同感、诚恳、温暖与尊重、积极主动
6、决定⼯作进程:终结服务、转介、进⼊下⼀个助⼈阶段。
7、签订初步协议:问题的初步界定、机构和⼯作者可提供的服务、相互的⾓⾊期望、暂定的时间长度(⼝头或书⾯)
三、影响结案成功的因素:双⽅期望不⼀致、⼯作者能⼒不⾜、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服务对象不愿意接受帮助、社会⽂化因素、不同专业间配合出现问题。
四、接案的注意事项:是否紧急介⼊、是否有能⼒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作范围。
第⼆、预估(案例分析题)
⼀、预估的⽬的、任务、特点及原则:
1、⽬的: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与使问题持续的因素、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决定提供服务的⽅式和内容。
2、任务:了解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了解服务对象的⽣活经历及⾏为特征、了解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状况、了解服务所处的环境系统状况。
3、特点:持续性、社会⼯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参与、⾏动取向、有可识别的步骤、渗透了专业判断、局限性。
4、原则:个别化原则、合作原则、避免⽚⾯、避免简单归因、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
⼆、预估的基本步骤:
1、收集资料:个⼈、环境。⽅法:询问(会谈、⾓⾊扮演、问卷)、观察、咨询、家访、利⽤已有资料。
2、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资料和问题
3、认定问题: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问题发⽣的原因、处境及其社会系统的情况;探究服务对象问题的不到解决的原因;描述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源状况(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学习能⼒、资源、时间等)。
4、撰写预估报告:资料和事实、专业判断(对资料的理解、对服务对象问题的评估、对形成问题原因的分析、对问题原因的理解和解释、判断改变的可能性和改变的益处。)。
三、预估的主要⽅法:
1、社会历史报告:
社会历史报告信息表
接案信息详细说明社会⼯作者的思考
2、家庭结构图
图例:⽅形—男性;圆形—⼥性;实线—已婚;虚线—未婚;线段上划单斜线—分居;线段上划双斜线—离婚;⽗母与⼦⼥:粗、细实线—关系紧密或不紧密,虚线—关系有问题或者不好;孩⼦出⽣⽇期排列从左到右;死亡—在⽅或圆上划叉。
见P47图2—1 张敏的家庭结构图
3、社会⽣态系统图
⽤圆圈将家庭系统(如上)和其他社会环境系统分别圈起来,⽤线段连接,圆圈间的距离
表⽰关系亲疏,连接的线段:实线—关系紧密、虚线—关系不紧密、曲线—关系有问题或紧张、箭头—关系的⽅向性。
见P49图2—2孟健的社会⽣态系统
4、社会⽹络分析(⾮正式⽀持系统、正式⽀持系统)。
社会⽀持⽹络评估表
第三、计划(⽅案设计题)
先写标题:如“帮助**的计划书等”,画系统图、写图例。
⼀、服务计划的构成:
1、⽬的和⽬标(最重要):答题时只答⽬标,正⾯语⾔、优势视⾓、⽬标可测量、可⾏性、说明完成的时间、⽬标与机构功能⼀致。
2、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个⼈:社⼯能、要做什么;家庭:找家庭成员谈话;⼩组和群体:介绍或组成⼩组;组织:帮助个⼈寻找资源;社区:⼈在环境中、社会/⽣态系统理论:居民代表共同讨论社区问题、在社区内寻找资源帮助个⼈。
3、介⼊策略:答题时写“通过+计划⽬标+间接介⼊策略”,内容与⽬标对应、正⾯语⾔、服务对象⾃决。
5点必写:直接、间接;微观、中观、宏观。
⽅法:个⼈辅导、⼩组活动、社区介⼊、⽹络构建(志愿者、邻⾥)、倡导。
介⼊⾏动:危机介⼊、物质⽀持、⼼理辅导;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置服务。
4、协同合作者:服务对象+题中出现的⼈、介⼊中需要参与的⼈
5、社会⼯作者与服务对象各⾃的⾓⾊:略写
社⼯⾓⾊:服务提供、⽀持、倡导、关系协调;管理、资源筹措、影响、研究。
服务对象⾓⾊:合作者、资源提供者。
6、具体⼯作程序和⼯作时间表。
策划实施评估、总结
2个⽉6个⽉3个⽉
⼆、制定服务计划的原则:
要有服务对象参与;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计划要尽可能详细和具体;要与⼯作的总⽬的、宗旨相符合;要能够总结和度量,为评估打好基础。
三、制定服务计划的⽅法:
1、设定⽬的和⽬标:确定社会⼯作介⼊的⽬的(如:⼀对关系紧张的⽗⼦希望改善关系——建⽴良好的⽗⼦关系——具体措施:每天⾄少交谈⼀个⼩时、每周共同参加⼀次“家庭⽣活教育”⼩组活动等);设定⼯作⽬标:确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标的⽬的、共同选择适当的⽬标、与服务对象讨论⽬标的可⾏性和可能的利弊、确定⽬标并决定⽬标的先后次序。
2、构建⾏动计划:选择介⼊系统——直接、间接;选择⾏动内容:危机介⼊、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置服务、专业咨询。
3、签订服务协议:内容:计划的⽬的和⽬标,双⽅的⾓⾊和任务,未达到⽬的与⽬标
所采取的步骤、⽅法与技巧,期望达到的结果以及进⾏总结、测量和评估的⽅法。原则:明确性、得到认可、具有弹性、具有实⽤性。
四、服务协议的形式:书⾯、⼝头。
⽰例:张明夫妇领养福利院⼉童王强的⼯作协议
社会⼯作者和张明夫妇协议履⾏下述要求:
张明夫妇社会⼯作者
1、每周探望王强以使王强熟悉1、2007年2⽉为张明妻⼦安排
他们直到2007年6⽉6⽇。报名参加⽗母培训课程。
2、张明妻⼦要参加社区每周举办的2、安排张明夫妇和孩⼦从2007年
“如何做⽗母”课程直到2007年2⽉20⽇开始到6⽉30⽇
7⽉底。每周见⼀次⾯。
本协议在2007年4⽉16⽇做中期评估,讨论为达计划⽬标下⼀步要进⾏的⼯作。
张明夫妇签名:社会⼯作者签名:
五、服务协议的签订过程及技巧:
1、签订协议的过程:会谈协议、界定服务对象问题、协议介⼊⽬的和⽬标、协议介⼊策略和⾏动。
2、技巧:认定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与服务对象讨论对问题的看法、描述介⼊⼯作要解决的问题、确定⽬的和⽬标并说明⾏动的具体策略、总结和强调协议的主要内容。
第四、介⼊:
⼀、介⼊的特点:有计划、有⽬标的⾏动;⼲预是介⼊的核⼼;物质帮助和精神⽀持并重;介⼊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介⼊的分类:直接接⼊、间接介⼊。
三:选择介⼊⾏动的原则:以⼈为本、服务对象⾃决;个别化;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瞄准服务⽬标;考虑经济效益。
四:直接介⼊的⾏动及策略:
1、促使服务对象运⽤现有资源:(社会⽣态系统理论)帮助**对事物采取正确的分析态度和⽅法,从⽽有效解决问题;改进**扮演社会⾓⾊的技巧,发掘他们的潜能,帮助建⽴积极的⼈⽣观。⾓⾊:辅导者、促进者、提供意见者、教育者。
2、进⾏危机介⼊:可提供⽀持与协助:保护、接纳、提供希望与⿎励及教育与指导。
技巧:帮助**恢复应对问题的能⼒以解除危机;帮助宣泄有危机带来的紧张情绪、给予⽀持;介⼊⽬标要现实;担任教导⾓⾊,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为他们做⼀些⼒所能及的事;**功能恢复是可以结束介⼊⾏动。
3、运⽤活动作为接⼊的策略:考虑的因素:活动与介⼊⽬标相吻合;符合服务对象的能⼒和特殊需要;开展活动需要场地、资⾦和设备要与机构的能⼒、资源条件相配合。
4、调节⾏动: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系统进⾏接触;协助环境系统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协助双⽅界定共同⽬标。
5、运⽤影响⼒:诱导——奖励与处罚;劝导;利⽤关系;利⽤环境。
五:间接介⼊的⾏动及策略:运⽤和发掘社区⼈⼒资源;协调和连接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制定计划创新资源;改变环境;改变组织或机构的、⼯作程序、⼯作⽅式。
第五、评估
⼀、评估的⽬的:考察社会⼯作介⼊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标的实现程度;总结⼯作经验、改善⼯作技巧、提升服务⽔平;验证社会⼯作⽅法的有效性;进⾏社会⼯作研究。
⼆、评估的作⽤:监督介⼊进度;发展本⼟社会⼯作指⽰和⽅法、促进专业成长;巩固改变成果;社会问责(向服务对象、社会交代、专业问责)。
三、评估的类型:过程评估:(初、中、结束期)⼯作⽬标、介⼊过程、介⼊⾏动、介⼊影响;结果评估:⽬标结果(⽐较概括)、理想结果(可以量度)。
四、评估的⽅法与技巧:
1、基线测量⽅法与技巧:单⼀个案设计、对照组设计、时序性系列测量(每隔⼀段时间测量⼀次)。
2、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完成任务百分⽐)五个等级尺度——没有进展、极少实现、
部分实现、⼤体上实现、全部实现。
3、⽬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标核对表、个⼈⽬标尺度测量。
4、介⼊影响的测量: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差别影响评分。
第六、结案
⼀、结案的类型:⽬标实现、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必须终⽌关系、存在不能实现⽬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社会⼯作者或服务对象⾝份发⽣变化。
⼆、结案的任务:总结⼯作、巩固已有改变(回顾⼯作过程、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表达积极⽀持的态度)、解除⼯作关系、做好结案记录。
三: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处理⽅法:
1、正⾯反应:给予肯定并适当强化以增强服务对象⾯对未来的信⼼;要避免刻意渲染这种⽓氛,防⽌离别的伤感情绪。
2、负⾯反应(分离焦虑):否认、倒退、依赖、抱怨、愤怒、讨价还价、忧郁。
处理⽅法:与服务对象⼀起讨论他们对结案的准备情况;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在结案阶段社会⼯作者要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社会⼯作者也要估计⼀些可能会破坏成果的因素;必要时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他们分享各⾃的收获,以建设性的⽅式表达感受、相互⿎励。
第三章:
第⼀、⼉童的需要:
⽣存的需要、爱的需要、学习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社会化的需要、被保护的需要。
⼉童的问题:
1、婴⼉期(0—1):问题:如何避免疾病困扰及保障⽣命安全,主要是⽣理层⾯的;
资源:家庭及其他抚养主体提供的物质和照顾,相关法律及,可获得的公共服务。
2、幼⼉期(1—5):问题:害怕环境中出现陌⽣物体或新事物或新⾯孔,害怕⿊暗,害怕睡觉,外界环境影响的作⽤显现,⼀些个体开始表现出⾏为及⼼理偏差,例如:过度依赖、说谎、攻击性⾏为等。资源:⽗母和家庭为重要资源,社会结构资源(医疗照顾的形态、安全住处、健全的营养、适当的正式于⾮正式⼉童照顾的安排)。
3、学龄期(6—14):问题:学习性问题(厌学、焦虑),⾏为问题更为明显甚⾄会出现未成年⼈犯罪。资源:⾃⾝⽣理、⼼理资源是重要因素;社会结构资源(家庭、社区环境、学校系统、同辈群体)。
第⼆、⼉童社会⼯作的特点:
1、⼉童社会⼯作的开展,⽴⾜于社会的经济、⽂化、法律等客观背景。
2、⼉童社会⼯作的开展是建⽴在特定对象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之上。
3、⼉童社会⼯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社会、理论、⽅法和技巧。
4、⼉童社会⼯作是⼀种助⼈及⾃助的服务活动。
第三、⼉童社会⼯作的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童⽣物学、⼉童⼼理学、⼉童教育学、⼉童社会学、⼉童⽂化学。
2、表现形式:宏观层⾯:推动有关⼉童的⽴法、促进对⼉童的养育、推动⼉童教育事业、创造⼉童快乐成长的环境、加强⼉童卫⽣保健、开展⼉童家庭服务、增强⼉童权益的保护、提供⼉童的信息与资讯;公共关系层⾯:(⽀持性的⼉童福利服务)宣传⼉童权利、解释⼉童福利与服务的需求。
微观层⾯:⽀持性服务(提⾼⼉童所处环境的功能,强化照顾者能⼒)、保护性服务(失学、家暴、处于危险环境,主要确保⼉童权益的基础上尽量少改变其⽣存环境)、补充性服务(留守⼉童,结案时考虑会不会⼆次伤害)、替代性服务(⼉童福利院安置、家庭寄养、收养服务,前期评估重要,考虑是否在授权范围内)。
3、对⼉童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要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众传媒。
4、现阶段⼉童社会⼯作的具体机构: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社会福利机构、社区、专业性社会⼯作组织。
第四、⼉童社会⼯作的主要⽅法:
1、⼉童社会⼯作额特殊性区别:
对“服务对象⾃决”的差别化理解:⾃决的主体应是⼉童的监护⼈或直接抚养⼈。做决定
时,应多让⼉童参与。
重视环境的影响作⽤:影响最⼤的是家庭,包括家庭所在的城市、社区、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内部结构。
社会⼯作者的特殊⾓⾊:保护者。需特别保护⼉童:被拐卖⼉童、残疾⼉童、被遗弃⼉童和孤⼉、流浪⼉童、受虐待⼉童。
2、⼉童社会⼯作中评估的应⽤:
⽬的:收集信息;⽅法:查阅资料、访谈、问卷测量。
3、⼉童社会⼯作的具体⽅法:
⼉童辅导(个案):游戏治疗模式(⾏为治疗法、当事⼈中⼼治疗法、社会技巧训练):想象互动游戏治疗(隐藏性⾝体疾病、⼼情⾮常混乱、4—10岁的想象游戏、较⼤的孩⼦画图、捏黏⼟、讲故事)、沙盘游戏治疗(⼼理疏导、⼼理治疗)。
⼉童⼩组⼯作:课外兴趣班、少先队⼩队、课外补习⼩组、假⽇服务⼩队;亲职教育服务—亲⼦沟通平⾏⼩组:训练内容:沟通技巧、环境设计技巧、孩⼦⾏为改变技巧、家长训练、家庭改变技巧。
受虐⼉童的社会⼯作介⼊:暴⼒的发⽣不是他们的错、增加⾃尊、学习新⽅法来⾃我保护、认识可以协助⾃⼰的正式于⾮正式资源、学习以新的⾮暴⼒的⽅法来解决问题。
⾸先考虑⼉童的安全、进⽽协助⼉童沟通及表达他们的感觉、还须与家庭、学校、医院、司法部门、门、⼉童和青少年保护机构及社区有关⼒量或社会资源密切配合。
第四章:
第⼀、青少年的需要:
接纳⾃⼰的⾝体和容貌,表现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需求;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际关系;追求独⽴⾃主,少依附⽗母;⾃⾷其⼒,寻求经济独⽴;对未来⽣涯做准备;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努⼒表现负责任的⾏为,追求理想和抱负;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建⽴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第⼆、青少年的问题:青少年⼼理和情绪问题、⽹络成瘾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家庭⽭盾问题、亲⼦关系失衡问题、失学失
业问题、其他⽅⾯问题(青少年道德品格⽅⾯的问题、⽣活⽅式⽅⾯的问题、社会交往⽅⾯的问题、弱势青少年权益保障问题)。
第三、青少年社会⼯作的特点:
1、社会⼯作价值观是青少年社会⼯作的核⼼基础。
2、社会⼯作专业⽅法和技巧是开展青少年社会⼯作的主要载体。
3、“⼈与环境互动”的是视⾓青少年社会⼯作的基本介⼊焦点。
4、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始终是青少年社会⼯作的主要⽬标。
第四、青少年社会⼯作的内容:
思想道德品格辅导、⼼理及认知辅导、⽣涯规划、就学就业辅导、⽣活⽅式辅导、⼈际交往辅导、⾏为偏差及青少年犯罪的矫正服务、弱势青少年权益保障
第五、青少年社会⼯作的主要⽅法:
1、个案:
预估(需求):⼈格特征、⾃我发展、⼈际关系、社会适应、社会参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知识技能⽔平、学校的接纳及⽀持、劳动部门就业和机会、社会⽀持⽹络、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家庭和同伴的⽀持。
介⼊:提升青少年的能⼒、改善⽀持关系、优化同辈群体、整合社区资源、优化社会环境。⼈与环境互动的视⾓。提⾼抗逆⼒和适应社会的能⼒。⼼理社会分析模式、认知⾏为模式、家庭治疗模式、任务中⼼模式、⽣态系统模式、增权模式。
2、⼩组:同伴给予经常性、多样的⿎励、赞许⽐成⼈给予的增强有效;⼩组过程可以帮助组员学习新观念、⾏为,过渡到现实⽣活中提供良好地帮助和训练;⼩组规范对规范组员⾏为有很好的制约作⽤;提供⽰范者、⾏为预演的协助者;为社区青少年建⽴正向积极的伙伴关系提供良好的⽀持,安全开放的交往环境,增加交往能⼒。
3、社区:将居民组织起来整合有效资源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服务;组织社区青少年参与社区发展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
4、专项服务:青少年⽹络脱瘾辅导服务(⼼理社会模式):⼈在情境中;青少年就业辅导
服务;青少年历奇辅导服务。
第⼀、⽼年⼈的需要: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条龙照顾。
第⼆、⽼年⼈的问题:疾病与医疗、家庭照顾、宜居环境、代际隔阂、社会隔离。
第三、⽼年社会⼯作的特点:社会价值观可能影响社会⼯作者的态度和⾏为;反移情是社会⼯作者的重要课题;社会⼯作者要善于反思并运⽤督导机制;需要多学科合作。
第四、⽼年社会⼯作的内容:
1、⾝体健康⽅⾯的服务:健康促进与健康维护服务、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活照料、家务助理、出⾏协助、信息服务、事务管理)。
2、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抑郁症、痴呆症、谵妄、焦虑症。
3、精神问题的解决:珍惜⽣活,活在当下,享受⽣活;找到往事的意义;直⾯⾃⼰的局限,看到过往⽣活的缺憾;接受⽣活中好的和不好的⼀⾯,寻求和解和宽恕,弥补过往⽣活留下的缺憾;拓展个⼈爱和同情的圈⼦。
4、社会⽀持⽹络的建⽴:⽼年伴侣、家庭体系(帮助家庭解除羁绊,代表⽼年⼈把家庭动员起来;识别成功的家庭应对技能拓展新技能;帮助⽼⼈把冲突的需求排次序;为⽼年⼈制定⾏动⽅案,帮助家⼈治疗旧伤,处理积怨。)、照顾⼈⽀持体系(照顾⼈⽀持⼩组)、促进⽼年⼈与社会相融合⽅⾯的⼯作。
5、⽼年特殊问题的处理: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临终关怀;丧亲问题(否认期、愤怒期、讨价还价期、抑郁期、接受期);提供情感⽀持、代表⽼⼈及家⼈争取合理权益、相关信息、丧亲辅导)酗酒问题、⾃杀(⾃杀⼲预)。
第五、⽼年社会⼯作的主要⽅法:
1、⽼年个⼈与家庭⼯作⽅法:缅怀往事疗法(抑郁症、⾃尊、社会化),⼈⽣回顾疗法(重新构建⽼年⼈对⼈⽣历程的看法),验证疗法(晚期⽼年痴呆)。
2、⽼年⼩组⼯作⽅法:现实辨识⼩组(轻中度混乱,早期痴呆症);动机激发⼩组(10—15⼈有听⼒和语⾔表达能⼒,6—12次,每周⼀次)。注意:尊重⽼年⼈⾃决权;平衡对⼩组合对个别组员的责任;保密,⼩组中的事留在⼩组;对互动中有可能的伤害采取介⼊措施。
3、⽼年社区照顾:独居(精神需求、医疗、突发病救治)、⾼龄(为此类家庭的⽀持性服务)、伤残(个案管理)、困难(危机⼲预、⽇常照料、⼼理辅导) 居家服务、社区中⼼服务(⼀站式)、社区⼊住设施服务。提供⽣活照顾、健康教育、志愿者⼯作、法律援助、精神健康、出⾏等。优势视⾓、充权、统筹规划、资源链接和整合。
4、⽼年机构照顾:需求评估;⼊住引导;协助⼊住者及其家庭运⽤社区资源解决⼊住机构带来的经济、法律、精神健康和其他⽅⾯的问题;制定机构的社会⼯作服务计划;协调各项社会服务⽅案;落实社会⽀持;个案管理;转介等。托⽼所、⽼年公寓、护⽼院、敬⽼院、⽼年福利院、养⽼院或⽼⼈院、⽼年护理院。
5、⽼年社会⼯作督导:对新进社⼯进⾏⽀持性、教育性、⾏政性督导。
第六章妇⼥社会⼯作
⼀、妇⼥的需要:⽣殖健康、妇⼥权益和妇⼥发展得到保障、性别公正的制度和社会环境建⽴的需要。
⼆、妇⼥的问题:婚姻和家庭问题、针对妇⼥的暴⼒、妇⼥的⽣殖健康、留守妇⼥和流动妇⼥、妇⼥就业、妇⼥的贫困化、其他(参政率低、妇⼥教育资源普遍不⾜)。
三、妇⼥社会⼯作的特点:关注妇⼥的多样性;关注妇⼥的声⾳和经验;了解、理解和接纳妇⼥的现实处境;“个⼈的即政治的”;注重本⼟妇⼥⼯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四、妇⼥社会⼯作的内容:为妇⼥服务,解决妇⼥⾯临的实际困难;关注妇⼥的发展,解决妇⼥在政治、经济、婚姻家庭的权益和发展问题;倡导和促进性别平等和公正的机制建设。
(⼀)针对妇⼥具体需要和发展的⼯作:
1、婚姻和家庭关系调适(夫妻、婆媳、亲⼦);性别⾓⾊的家庭⼯作原则;家庭为本和妇⼥为本原则的使⽤策略。
2、对单亲母亲家庭的介⼊;
3、⼲预针对妇⼥的暴⼒:婚姻暴⼒、拐卖妇⼥、******和性侵害;针对妇⼥暴⼒的⼲预
原则和策略(促进⽴法和法律完善、为受暴妇⼥提供各式服务、建⽴受暴妇⼥⽀持⼩组、发展反对妇⼥暴⼒的综合⼲预⾏动)。
4、对流动妇⼥和留守妇⼥的服务:流动:呼吁加⼤对劳动权益的保障、流动妇⼥⽣育健康的保障和服务、提供安全的就业环境、解决打⼯⼦⼥的教育问题、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留守:倡导⽅⾯关注农业⼥性化带来的农业问题,对妇⼥提供农业技术的培训、提⾼农业技术⽔平,改善留守妇⼥精神⽣活、提供安全的⽣活环境、减轻⽣活负担、增加资源以减低她们的压⼒和困难。
5、维护妇⼥的⽣殖健康
6、推动妇⼥参政
7、改善妇⼥贫困状况
(⼆)推进性别平等的⼯作:宣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妇⼥观,宣传男⼥平等的基本国策,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作。
五、妇⼥社会⼯作的主要⽅法:
(⼀)性别分析⽅法:
1、⼤树图:树根——成因;树梢——结果。问题是如何产⽣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2、性别分类资料收集的⽅法:
家庭资源和⾓⾊表格
谁做
做什么(家庭内和家庭之外)
谁说了算(谁做主)
⽐较后的结论
男⼥(⼆)妇⼥赋权的⽅法
1、⼲预⽬标:意识提升;增强能⼒、发展技能尤其是能⼒;参与并扩展在家庭、社区和社会⽅⾯⽀配和决策的⼒量;⾏动。
2、⼲预⽅法:透明化、⿎励和肯定、全⼒分析、意识觉醒、倡导改变。
妇⼥社会⼯作的⽅法:妇⼥个案⼯作,妇⼥⼩组⼯作,妇⼥社区⼯作
妇⼥⼩组⼯作:发展性⼩组,⽀持性⼩组,预防性⼩组
妇⼥社区⽀持⽹络:社会⽀持⽹络,妇⼥志愿者为本的⽀持⽹络,妇⼥⾃助互助为本的⽀持⽹络,社区紧急⽀援⽹络。
(三)性别视⾓的妇⼥社会⼯作⽅法
1、建⽴关系
2、协助妇⼥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
3、挖掘⾃⾝潜能,联络周围资源,解决所⾯对的问题
4、协助类似处境的妇⼥建⽴⽀持⼩组
5、社区层⾯:宣传与教育(P217)、参与式学习的⽅法(赋权)、倡导
6、资源连结:增加资源(P219—222)
⼀、残疾⼈的需要:社会福利落实、家庭扶助—最低⽣活保障制度、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就业倾斜、康复与医疗救助、伤残抚恤、社会保险、特殊教育、⽂化⽣活照顾、改善社会环境。
⼆、残疾⼈的问题:
1、城镇残疾⼈主要困难:经济困难、住房困难、婚姻难、就医难、社会交往难、⼼理障碍。(资⾦、住房、医疗、学习、就业、⽣活起居等需要)
2、农村残疾⼈所⾯临的主要困难:交通不便、体⼒劳动困难、医疗困难、社会服务难。
三、残疾⼈社会⼯作的特点:
1、崇尚专业的社会伦理精神
2、提倡助⼈为乐的奉献精神
3、充分利⽤社会⽀持⽹络
4、有效利⽤调解的⽅式
5、充分利⽤保障性
四、残疾⼈社会⼯作的主要内容:
1、维护残疾⼈的合法权益:宣传贯彻《残疾⼈保障法》、开展咨询⼯作、⽀持对残疾⼈的法律援助
2、改善残疾⼈⽣活质量:建设⽆障碍环境、残疾⼈特殊⽤具的配置、组织残疾⼈残疾社会活动。
五、残疾⼈社会⼯作的主要⽅法:
1、社区康复模式:开展残疾的预防、开展康复评定、开展全⾯康复服务。
2、社会康复模式:在机构中为残疾⼈服务(不需要社区⼯作),重要的是个案管理⼯作。
3、职业康复模式:咨询、评估、培训、就业指导。
4、教育康复模式:对残疾⼈——基础⽂化、劳动、职业技能、学龄前和学龄期残疾⼉童⾝⼼全⾯发展的课外训练;对残疾⼉童妇⼥、家属——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矫正不当⾏为、⼼理疏导;对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其他残疾⼈康复⼯作者——掌握有关知识,知识、技能不断提⾼,康复知识普及、对家长和亲友的训练和对康复⼈员的训练。
残疾⼈社会⼯作的主要⽅法:①建⽴信任关系,②参加残疾评定,③个⼈与社区状况评估,主要有:⽣态框架的评估,优势视⾓的评估,⽣态⼼理社会视⾓的评估和社区需求的评估,④介⼊模式:危机介⼊,增能模式,倡导模式,⾃助⼩组,社区⼯作模式和个案管理模式。
⼀、矫正服务对象的需要:基本⽣存条件的保障,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在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矫正服务对象的问题:
1、加害社会与加害他⼈的⾏为使其较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情
2、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
3、受刑者的⾝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络的边缘地位
三、矫正社会⼯作的特点:福利性(是⼀种社会福利服务)、特殊性(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者提供的福利服务)、系统性(贯穿司法矫正全过程)、专业性。
四、矫正社会⼯作的主要内容:
(⼀)司法判决前的社会⼯作:
1、针对犯罪嫌疑⼈的社会⼯作介⼊
2、针对犯罪嫌疑⼈亲友的社会⼯作介⼊:家庭关系协调及家庭成员⼼理、情绪辅导;社区资源连接以应对⽣活困难;为失去依靠的家庭成员提供⽣活照料。
(⼆)监禁场所中的社会⼯作:
1、协助服刑⼈员适应监禁场所⽣活:帮助服刑⼈员熟悉监狱环境、协助服刑⼈员戒除不健康的⽣活习惯、协助服刑⼈员解决⽣活困难、预防服刑⼈员间犯罪观念和⾏为的交叉感染。
2、为在监服刑⼈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公民教育、⼼理情绪辅导、职业技能训练、⼈际交往意识与能⼒提升。
3、帮助在监服刑⼈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其了解外⾯社会的变化、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构建⽀持性社会⽹络。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作:
1、缓刑、假释、监外执⾏⼈员的观护
2、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中途家庭、寄养家庭、、感化院
3、社会服务计划的执⾏:通过从事公益劳动和服务,培养罪犯的劳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在服务过程中学会⽣产、⽣活技能以增强就业能⼒,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处理⼈际关系的本领以增强社会适应能⼒。
4、刑满释放后的社会⼯作:提供住宿场所;提供就业、就学辅导;提供⽣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提供物质援助。
五、矫正社会⼯作的主要⽅法:
(⼀)矫正社会⼯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1、理论与视⾓:
——⾏为主义理论:对矫正对象的不适当的⾏为进⾏治疗或矫正,帮助其学习和掌握对当前环境的恰当的反映模式。——认知理论:帮助其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从⽽使⾏为能得
到正确的、理性的引导。
——标签理论:“去标签”——通过⼀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为或⾃认为“有问题的⼈”恢复为“正常⼈”。——优势视⾓: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潜能,发现、发挥和发展矫正对象的优势。
——“社会——⼼理”视⾓:⼈在情境中,直接介⼊和间接介⼊融为⼀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即提供改善⾃我认识的服务,⼜加强矫正对象所处社会环境⽅⾯的⼯作。
2、基本价值理念:接纳、可塑性、个别化
(⼆)矫正社会⼯作的主要⽅法:
1、致⼒于改善矫正对象偏差⼼理和⾏为的社会⼯作⽅法:
——⾏为治疗⽅法:评估⽅案:治疗前,⾸先对问题⾏为的表现进⾏记录,包括⾏为出现的次数和强度。
治疗的策略与技巧:
反应性技巧——反制约(新制约反应取代原有不理想的)、系统脱敏疗法(诱导、放松状态、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厌恶疗法。操作性技巧——正增强、负增强、削减、塑形、连扣、惩罚。
综合性技巧——有规则管理的⾏为(⾃我指导、解决问题疗法)、模仿、敢于⾃表训练(社交技能训练)、松弛训练。
增强物的使⽤:初级奖励品(满⾜⼈们基本需要、年龄较⼩、智⼒较低);
次级增强物(满⾜精神、社会、⼼理需要,年龄较⼤、智⼒较⾼)。
强化程序:以指定的⾏为出现次数或时间距离来奖励某种⾏为具体计划。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理论)
⾮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反应感受、⾓⾊扮演、冒险。
⾮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弃⾃我评价、⾃我表露、⽰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
2、致⼒于改善社会环境的社会⼯作⽅法:
——社区⼯作⽅法在矫正中的应⽤:
进⾏综合治理,以改善矫正对象的⽣活环境;
开展社区教育,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
挖掘社区志愿⼒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作。
——社会⼯作⾏政在矫正社会⼯作中的运⽤:
宏观:把社区矫正的法规变成社区矫正的服务活动,将服务经验上升到理论层⾯影响法规的修订;
微观:通过加强对社区矫正服务机构内部管理的途径,提⾼社区矫正的实施效果。
——社会⼯作研究在矫正社会⼯作中的运⽤
3、个案管理:协调、整合的服务提供模式:
——运作与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要重视和善于与矫正对象建⽴良好的专业关系;
要有重点分步骤地制定矫正⼯作计划;
要善于协调多部门、多机构提供整合性的服务;
要着眼于矫正对象的潜能发掘和⾃⼰解决问题,切记包办代替。
⼀、优抚安置服务对象的需要:
1、优抚安置医院社会⼯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治疗康复需要、基本⽣存需要、家庭⽣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社会尊重需要。
2、光荣院社会⼯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健康维护的需要、婚姻家庭的需要、社会参与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
3、复员退伍军⼈安置社会⼯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社会在适应的⼼理调适需要。
4、军休社会⼯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情节、社会尊重、健康维护、居家养⽼、社会参与。
⼆、优抚安置服务对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