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一、选择题
24.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起了决定作用,主要是因为
A.他的主张被汉武帝所接受 B.他给儒学注入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内容
C.他是当时的鸿儒,影响巨大 D.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4.B 【解析】儒家思想之所以在西汉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千百年来备受推崇的封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主义集权统治的需要,选B项。
25.首部以传统制瓷业为题材的电视剧《大瓷商》于2009年12月23日在央视八套黄金档开播以来受到好评,其浓重的文化底蕴为该剧造就了颇佳的口碑。阅读下面的图文
图片说明: 珐琅是一种玻璃质材料。清康熙年间,开始用进口的珐琅原料画在瓷胎上,烧制出珐琅彩。 |
①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 ②引进西方原料改进生产工艺
③首创釉下彩绘的技术 ④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来烧制瓷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D 【解析】釉下彩绘技术是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的,不是清朝时期,③说法错误,故选D项。
26.美国学者Derk Bodde(1909—2003)说:“倘使没有纸和印刷术,我们将仍然生活在中世纪。如果没有火药,……我们的社会可能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之下。最后,如果没有指南针,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可能永远不会到来,正是这个地理大发现……把知识带给了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的世界,包括我们美国。”某班同学在撰写有关四大发明影响的小论文时,拟定了下列标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A.四大发明——一样的技术不一样的效用
B.造纸术——促进了西欧的文明进程
C.指南针——没有指南针就没有现代美国的文明
D.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26.C 【解析】四大发明在东西方产生了不同的效果,A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B、D也是正确的。“没有指南针就没有美洲文明”夸大了指南针的作用,说法不符合史实。
27.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描写宝、黛爱情悲剧的意义在于
A.蔑视封建统治 B.反映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
C.揭露科举制度的 D.鞭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27.D 【解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造成的,《红楼梦》描写宝、黛爱情悲剧的目的就是批判和鞭挞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故D项符合题意。
28.鲁迅先生曾说,辛亥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8.C 【解析】辛亥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由题干材料关键词“街上……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可知C项符合题意。
29.胡适说:“(张謇)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结合所学知识,胡适的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C.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不正确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正确
29.D 【解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这也是张謇“实业救国”失败的根源所在。可见,胡适关于张謇失败原因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而“失败英雄”的结论是正确的。
30.1919年春夏之交,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杜威给他女儿写信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所说的这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近代中国
A.第一次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B.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C.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 D.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
30.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杜威所说的“政治改革运动”是指五四运动,只有D项符合题意。
31.“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
31.D 【解析】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当时,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题干民谣就是浮夸风的体现。
32.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时指出:“上海在美中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意义的重大城市,在37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的篇章。”下列关于“新的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都承认是中国的一部分
D.中美关系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32.C 【解析】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当时美国还没有承认是中国的一部分。
33.伏尔泰在孔子石像下写下了“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他如此评价孔子的原因是
A.孔子思想的某些内容符合启蒙思想家反封建需要
B.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C.孔子思想中具有尊重理性、道德,排斥暴力、迷信的因素
D.儒家所宣扬的“仁政德治”与“开明君主制”有共同之处
33.A 【解析】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德、礼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和,符合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的需要。B、C没有指出孔子思想对伏尔泰有何作用,不符合题意。孔子反对,D项错误。
34.观察右边的示意图。引起1760年以后图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棉纺织工厂的大量建立
B.棉纺织业普遍采用机器大生产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D.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34.B 【解析】由题干图片材料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65年英国工业首先在棉纺织业展开,机器大工业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导致作为原材料的棉花需求量迅速增长。
35.法国总统萨科齐曾提出“相对大国时代”的新观念:“世界财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平衡’过程,多边政治和经济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在未来三四十年,我们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对萨科齐的“相对大国时代”新观念的准确解读是
①质疑美国“一超独霸”的地位 ②倡导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③欧洲是多极世界中最有活力的一极 ④认可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国家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5.D 【解析】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欧洲是最有活力的,排除含有③的选项,故选D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必做题
40.(37分)发展民族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民族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农业和工业两方面的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但发展最快的还是不断膨胀的城市,那里集中了工业,为幸运儿准备了新的经济机会,因而吸引了大量乡村移民。住房和其他基本服务如水、缝纫、电力、教育、卫生保健和城区交通等等的发展无法跟上人口的猛增,而人口中失业者为数不少,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
材料二 印度成了最早发起大规模绿色运动的国家之一。绿色是一项促进农业增产的,它通过改良种子、扩大灌溉和合理施肥等必要措施来维持小麦和水稻的高产。到1960年代末,农业生产取得真正突破,而到1975年印度再次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甚至有余粮供出口,这种局面因绿色扩大到更多农民和更大地区而继续保持下来。
材料三 到1983年,三分之一以上印度出口物资是工业产品,其中许多属于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相当成功,印度成了一个重要工业强国。……到1990年,印度拥有全球第二大的证券交易,同时成为主要核能生产国。迅速壮大的城市中产阶级的私人汽车充斥着城市街道;工业、商务和事务的计算机化甚为先进,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印度也领先于世界。但与此同时,许多乡村地区依然停留在牛车时代,城市贫民睡在桥洞下,离他们不远处就是快速发展中发迹的富人们的豪华新居。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尼赫鲁执政时期的印度经济正处于什么发展阶段?(3分)这一时期,印度遇到了哪些“有发展中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9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印度“绿色”能够成功的原因。(9分)
(3)结合相关国际背景,指出20世纪80年代印度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外部条件“成了一个重要工业强国”?材料三反映印度在走向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什么问题?(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6分)
40.(1)发展阶段:小农经济向工业化过渡。(3分,答“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初期”亦可;若答“农业和工业经济发展相当迅速”得1分)
问题: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基本服务的发展跟不上人口猛增;城市人口中失业者为数不少。(9分)
(2)的支持和重视;实行改良种子、扩大灌溉和合理施肥等措施;将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9分)
(3)外部条件:第三次科技;美苏关系走向缓和,国际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全球化浪潮。(6分,答出两点即可)
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4分)
(4)制定经济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城市基本服务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发展经济;经济建设应该注意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的扩大。(6分,答出两点即可)
三、选做题(本大题共4小题,4题选做1题,第41~44题,每题15分。)
4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卡诺莎之辱
图二 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
图三 蒙娜丽莎 图四 中世纪商人的生活
材料二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发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有何共同点?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什么不同点?(4分)
(3)试分别从新、旧文明的冲突和欧洲近代化的角度来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然性。(5分)
41.(1)①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最终引发改革运动。②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③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④文化因素:文艺复兴推动宗教改革。(6分,答出三点即可)
(2)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2分)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2分)
(3)①文明角度:欧洲天主教的腐朽统治,激化社会矛盾,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分)
②近代化角度: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反映。(3分)
4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推翻满洲,从驱除满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从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我们实行民族、政治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的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 (一)驱除鞑虏……(二)恢复中华……(三)建立……(四)平均地权……此四纲,其措施之次序,则分三期;第一期为军法之治……第二期为约法之治……第三期为之治。全国行约法六年后,制定;军解兵权,行政权;国民公举大总统,及公举议员以组织国会。一国之政事,依于以行之。……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中华之根本……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行使其统治权。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 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中华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各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提倡的之治有何特点。(3分)
(3)《中华临时约法》是一部近代资本主义,根据材料三,概括其基本原则。(6分)
42.(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三者紧密结合:推翻清朝的民族(民族主义)和君主的政治(民权主义)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而政治(民权主义)和社会(民生主义)也要一次完成;三种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反对,为人民争取权利。(6分)
(2)孙中山认为,实施之治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循序渐进的,即要通过“军法之治”和“约法之治”两个阶段的过渡,最后达到“一国之政事,依于以行之”的宪政时代。(3分)
(3)实行法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尊重。(6分,答出三点即可)
4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着:
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
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
——(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材料二 法国士兵路易·迈雷(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三 四、德国分阶段占领主要是日耳曼的领土将在10月1日开始。
……
八、捷克斯洛伐克自本条约签字之日起四个星期内将从其……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苏台德德国人的职务……
——《德意日法西斯覆灭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2)材料三应出自哪一个国际条约?(2分)有学者认为,这个国际条约的签订是20世纪30年代欧洲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产物,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这种民族利己主义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危害?(6分)
43.(1)变化:为祖国和自由而战的信念发生动摇,甚至被否定。(3分)
原因;战争持续时间比预期的长;战争异常残烈,伤亡巨大;士兵们看不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对战争的恐惧和反思。(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条约:《慕尼黑协定》。(2分)
危害:削弱了英法自身的力量;破坏了英法和苏联之间的信任,导致集体安全的落空;德意法西斯进一步加剧侵略扩张;加快了全面战争的爆发。(6分,答出三点即可)
4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皇帝亲政后,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大政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材料二 公元1691年,……在蒙古大草原上……举行了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多伦会盟。……康熙皇帝对于各大部落领袖人选作出了安排。……从此外蒙古地区心悦诚服的接受了康熙皇帝的任命与领导,正式归入大清帝国版图。
会盟结束返回北京经过各长城要塞时,康熙皇帝做出了永远不再修筑长城的决定,他认为立国之本在德不在险。……这固然与世界早已走出了冷兵器的时代有关,却也使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所有朝代加在一起丝毫不用担心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侵袭的梦想第一次成为了现实。……生活在长城内外的中国人,的确应该为此向康熙皇帝表达自己的尊敬和感谢之情。
——《前清秘史——待重头收拾河山》
请回答:
(1)玄烨为什么把“三藩”问题看作当时最紧迫的大事?(3分)
(2)为使中国人“不用担心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侵袭的梦想”变成现实,康熙帝采取了哪些措施?(9分)
(3)综合材料,简要评价康熙帝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3分)
44.(1)三藩割据严重威胁了康熙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3分)
(2)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册封章嘉、哲布尊丹巴活佛。(9分,举出三点即可)
(3)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