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的目的及意义】
1.目的:(1)理论联系实际,让课堂从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到现实之中去实践,从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进一步认识自然、社会,体现地理科学的奥秘;(2)体现乡土地理教育的价值观;(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2.意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丰富的自然、社会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接获得经验的一项生活体验性活动。在地理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感受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之一。
【实践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次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校外指导学生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鉴定;识别城市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现状;调查荒废土地的演化历史,探寻其荒废的原因;了解社会对荒废土地的认知态度和期望;目前对荒废土地的管理、长远规划等。此外,学会判读地图,在地图上定点;绘制调查路线和简易的区域素描图;学会采访和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编写课外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与集合地点】
时 间:
集合地点:江津二中校园
【实践人员】
指导教师:
活动学生:
【实践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考察活动路线、活动环境及安全因素估计,实地探测。
2.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做“地理实践活动方案”。
3.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4.安全教育、环保教育、活动纪律教育。
5.实践活动小组划分。
二.走访调查阶段
本次综合实践内容为高中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涉及地图判读、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交通、经济、国家等诸多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地点一:德感滨江路
第一小组:
(一)活动内容
1.观察、记录废弃土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面积、形状。
2.观察、记录废弃地目前利用状况。
3.观察、记录废弃地周边土地利用状况、交通状况。
(二)作业
1.记录并整理废弃地的利用现状;
2.亲手绘制废弃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3.采集和整理相关图片。
4. 结合自然地理要素总结该片土地废弃的原因
第二小组:
(一)活动内容
1.走访当地居民,了解记录该片废弃土地利用状况、废弃时间、废弃原因;
2.了解记录当地居民对该废弃地的看法、期望或建议。
(二)作业
1.记录整理废弃地利用过程及废弃原因。
地点二:德感街道镇
第三小组:
(一)活动内容
1.走访相关部门,了解该片土地搁置、荒废的原因,土地管理状况及未来规划。
(二)作业
1.总结土地废弃原因。
【实践报告】
1.以小组为单位书写实践活动报告。
2.注意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保存,装订时可直接附在活动报告后面(包括各类照片)。
3.上交时间: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江津二中地理实践活动记录表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组 长 | 成 员 | ||||
活动地点 | 活动时间 | 合计时间 | |||
活动方式 | 讨论 交流 调查 访问 考察 参观 设计 制作 实验服务 汇报 表演 展示 答辩 竞赛 其它(勾选或补充): | ||||
活动内容 |
| ||||
活动计划 | |||||
活动过程 | |||||
活动成果 | |||||
活动体会(可附页) | (活动后的认识、体会或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