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燃烧的现象了解燃烧的概念。
(2)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2)能运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燃烧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学习重点】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学习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经用火。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火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火有“功”也有“过”。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了燃烧。
二、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观看实验7—1,完成课本P129的讨论题,并总结燃烧的条件。
投影:几种可燃物的着火点。
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了解燃烧的条件。
探究实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投影:燃烧条件实验。
学生:观察并思考燃烧的条件。
实验:做课本P128实验7-1。
投影:燃烧条件的视频。
学生:更深入地感受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归纳总结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2.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提出问题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样灭火?纸箱、油罐着火,怎样灭火?森林火灾又怎样扑灭呢?
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探究实验:做课本P130灭火的原理实验。
归纳总结
1.灭火原理。
2.灭火方法。
3.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以及使用范围:阅读课本P131灭火器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
1.家用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等泄漏该如何处理,为什么?
2.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等附近贴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为什么?
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探究实验:做课本P132~P133实验7-2。
归纳总结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现象。
2.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三者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三者选其一
三、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可燃物爆炸的条件
2.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 本堂课的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内容趣味性强,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来关心、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
不足之处 | 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但学生交流的深度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