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条文说明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9:46:26
文档

《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条文说明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CECSXX:XX条文说明2010长沙目次1总则412术语、符号422.1术语422.2符号433基本规定444裂缝检测4.1一般规定4.2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的裂缝检测474.3钢结构的裂纹检测525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545.1一般规定545.2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555.3砌体结构的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5.4钢结构的裂纹处理及方法选择656施工与检验666.1一般规定666.2裂缝处理施工方法及检验661总则1.0.1民用与
推荐度:
导读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CECSXX:XX条文说明2010长沙目次1总则412术语、符号422.1术语422.2符号433基本规定444裂缝检测4.1一般规定4.2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的裂缝检测474.3钢结构的裂纹检测525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545.1一般规定545.2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555.3砌体结构的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5.4钢结构的裂纹处理及方法选择656施工与检验666.1一般规定666.2裂缝处理施工方法及检验661总则1.0.1民用与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

CECS XX:XX

条文说明

2010  长 沙

目     次

1  总  则    41

2  术语、符号    42

2.1  术语    42

2.2  符号    43

3  基本规定    44

4  裂缝检测    46

4.1  一般规定    46

4.2  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的裂缝检测    47

4.3  钢结构的裂纹检测    52

5  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    54

5.1  一般规定    54

5.2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    55

5.3  砌体结构的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    

5.4  钢结构的裂纹处理及方法选择    65

6  施工与检验    66

6.1  一般规定    66

6.2  裂缝处理施工方法及检验    66

1总  则

1.0.1  民用与工业建筑和一般构筑物结构及构件开裂是一个普遍但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由此引发的纠纷不计其数。但由于不同结构形式裂缝开裂原因及其对结构影响的复杂性,如何系统有效的给出裂缝处理的具体建议一直是建筑行业所面临的难题。为此,秉承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的原则,制订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在建和己投入使用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的民用与工业建筑裂缝检测、裂缝处理、施工及检验。对于有特殊用途或在特殊环境中的房屋结构或构件,须符合专门的规定。

1.0.3  本条系对本规程在实施中与其他相关标准配套使用的关系作出的规定。对房屋裂缝检测,应符合《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等;对房屋裂缝的处理,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等;对裂缝处理的施工及检验,应符合《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等。

2  术语、符号

2.1主要术语

2.1.5、2.1.6  对于结构构件的裂缝,有多种划分和称谓,例如受力裂缝与非受力裂缝、荷载效应裂缝与非荷载效应裂缝、受力裂缝与变形裂缝等。其中“受力裂缝”或“荷载裂缝”通常的解释是指由荷载产生的内力造成的裂缝。本标准将“荷载裂缝”定义为“在荷载(包括地震作用)直接作用下,房屋结构构件由于承载力不足或抗裂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裂缝”;将“除荷载裂缝以外的其他所有房屋裂缝”统称为“非荷载裂缝”,主要表现为温度裂缝,收缩、干缩、膨胀和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裂缝。这样划分和定义既明确又合理。 非荷载裂缝一般情况下宽度较细微,对结构构件安全性的影响较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持续间接作用下(如地基变形持续发展),此类裂缝可能危及结构构件的安全。

2.1.9、2.1.10 本规程中,主要构件是指结构中的主要受力构件或为确保结构整体性而设置的相关连接构件,单个此类构件的失效,将可能影响结构局部或整体的安全性能。一般构件是指为确保房屋的正常使用而设置的相关构件,此类构件功能的丧失,将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能,但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

2.2 主要符号

本节的符号符合《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1997)的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房屋裂缝在影响了房屋结构的安全及正常使用时,需进行相应的检测及处理工作,对于允许带裂缝工作的结构或构件,当裂缝相关指标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规定时,可不对此类裂缝进行检测和处理。

3.0.2  房屋裂缝的检测、处理、施工及检验工作程序是既相互又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程序框图中描述了从接受委托到检验全过程几个必不可少的阶段,框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依次、逐一完成。

3.0.3  对房屋裂缝的检测与处理,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实际工程经验。因此,为确保房屋裂缝的检测与处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有效的进行,要求从事此项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具备相应的技术资质和资格。    

3.0.4  结构构件裂缝检测的内容,大体相同。但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类型不同,其裂缝检测项目可以适当调整。

3.0.5  本条旨在说明对结构构件裂缝的处理原则,并不是所有的结构构件裂缝都需要进行处理。对于相应环境类别下裂缝宽度小于本规程限值要求的结构构件,可不对此类裂缝进行处理。相反,对于裂缝宽度大于本标准的限值要求时,必须对此类裂缝进行处理。裂缝处理时,须结合环境类别和裂缝宽度选择相应的处理方式。

本规程所指的裂缝宽度,均指结构层的表面裂缝宽度,而非粉刷层表面裂缝宽度。检测时,应除去构件表面覆盖层,如粉刷层、油漆层等。

3.0.8  为防止裂缝处理效果可能过早的减弱或丧失等隐患的产生,要求在裂缝处理后一段时间内进行相应的检测或监测。根据工程经验,第一次的检查时间宜定为裂缝处理后的半年或1年,且不应超过2年。

4  裂缝检测

4.1  一般规定

4.1.1  裂缝对结构的影响及其严重程度首先应根据裂缝在结构或构件上的宏观分布来判定。结合相应文件、记录,检测人员能够首先对裂缝做出初步评估。

4.1.2  对于不稳定的结构构件裂缝,为了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裂缝发展的趋势,必须进行持续性观测,从而对裂缝的原因和严重程度进行正确判断。

4.1.3  裂缝宽度最大处和裂缝变化最大处一般也是应力最集中的地方,这些部位一般为结构构件相对薄弱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也相对较大。

4.1.4  裂缝宽度沿其长度方向一般是不均匀的,裂缝最宽处布设的观测标志是为了确定裂缝宽度的最大值;裂缝末端布设的观测标志是为了观察裂缝是否沿长度方向继续发展。

4.1.5  裂缝观测周期若太长,则难以把握裂缝动态发展情况及其对结构的危险性,只有准确的掌握裂缝发展趋势,才能合理判断其对结构的影响程度并作出正确的决策,根据工程经验,裂缝观测周期一般不超过1个月。

4.2  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的裂缝检测

4.2.3  目前常用石膏饼测量混凝土结构构件和砌体结构构件的裂缝发展情况,该方法操作简单,能够有效、定性地测出裂缝的发展情况,若裂缝有持续发展,则所贴石膏会有断裂裂缝,故须补贴新石膏饼以作进一步观察。

4.2.4  测量裂缝宽度常用工具是裂缝比对卡和读数显微镜。裂缝比对卡上面有粗细不等并标注有宽度的平行线条,将其覆盖于裂缝上,可比较出裂缝的宽度;读数显微镜是配有刻度和游标的光学透镜,从镜中看到的是放大的裂缝,通过调节游标读出裂缝宽度。若裂缝仍在发展,裂缝宽度值上应标明检测时间,便于分析裂缝变化。

4.2.6  裂缝深度沿其长度方向一般也是不均匀的,通常情况下,裂缝宽度最大处的裂缝深度最深,故裂缝深度的检测一般只针对裂缝宽度最大处。钻芯法和超声波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检测裂缝深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技术比较成熟,测量结果比较准确。

4.2.7  钻芯法属局部破损检测,不便于大面积使用,且不适用于深度较大的裂缝检测。

4.2.8  超声波法属于无损检测,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一般宽厚比或长细比较大的梁板类结构构件,其两个表面分别位于不同层、房间或室内外,且裂缝深度一般都小于500mm,多采用单面平测法。

4.2.9  附录A列举了混凝土结构常见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分布、形态特征,这都是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及裂缝调查统计结果所得。其中包括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拉、压、弯、剪裂缝,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作用下、施工因素引起的结构裂缝。通过对以上裂缝的归纳汇总,使得检测人员能够根据裂缝的表面形态确定裂缝所属类型,弄清裂缝成因、性质和危害,为裂缝的处理提供依据。各类裂缝有如下特征:

微裂缝:非常细微和短的裂缝,一部分在砂浆里,一部分在骨料和砂浆的界面上,通常只能用显微镜才能看见。这种裂缝由内应力或应力流的转向产生,需要用高灵敏度的超声检查。特别是沿混凝土浇筑方向的微裂缝会降低抗拉强度和增大抗拉强度的离散性。

贯穿裂缝:指贯穿构件整个横截面的裂缝,由轴心受拉或小偏心受拉形成。

弯曲裂缝:这种裂缝始于受弯构件的受拉边缘,常止于中和轴以下。

中间裂缝和粘结裂缝:在通过配筋区的贯穿性裂缝之间,有时形成很小的中间裂缝,此种裂缝大部分只达到外层钢筋处,并可由早期的表面裂缝或小的内部粘结裂缝引起。

剪切裂缝:此种裂缝是由剪力或扭矩引起的斜向主拉应力造成,且与钢筋轴线成一定的夹角。由剪力引起的剪切裂缝,可由弯曲裂缝演变而成,或者在梁腹中开始。

沿钢筋的纵向裂缝:新浇筑混凝土凝固下沉受阻时产生,或者钢筋腐蚀时体积膨胀产生,有时也由高的粘结应力造成的横向拉力所致。这种裂缝可能伸延到表面,在钢筋间距密时与表面平行,并使混凝土保护层呈壳状剥落。在预应力结构中,如果混凝土保护层太薄或纵向压力太大,纵向裂缝就会沿着套管中大的预应力钢筋丝束产生;如果灌入砂浆太稀,在套管中存在过多的水而且冻结,也会产生纵向裂缝。

表面裂缝和网状裂缝:这种裂缝是由不均匀收缩、碳酸盐或温差引起的内应力造成。如果产生内应力的内部约束力没有明显的方向,则网状裂缝可在任意方向形成。如果以拉应力方向为主,此种裂缝则平行分布。这类裂缝不深,大部分为几毫米至十几毫米,当温度和收缩差逐渐减小时,这种裂缝会自动闭合。

在实际检测中,在了解裂缝主要特征时,尤其对于荷载裂缝,还应注重分析检测结构构件的受力状态,具有延性破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裂缝出现时的承载力与极限承载力之间,具有程度上的不同,如有的低到极限承载力的60%,有的高达极限承载力的90%。这对检测判断裂缝的严重程度和选择裂缝处理方法,亦是十分重要的。

附录B列举了砌体结构常见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分布、形态特征。砌体结构开裂是工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裂缝的分布、形态和特征是砌体结构构件病害最直观的外在表现,不同位置、不同走向的裂缝通常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因此,在实际检测中可以根据裂缝表现,快速地对裂缝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判定,以便选择适合的裂缝处理方法。

承载力不足造成的裂缝多数出现在砌体应力较大部位,在多层建筑中,底层较多见。梁或梁垫下砌体的裂缝大多数由局部承压强度不足所造成。受压构件裂缝方向与压应力方向一致,裂缝中间宽两端窄;受拉裂缝与应力方向垂直,较常见的是沿灰缝开裂。墙体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可能产生斜裂缝,由于灰缝薄弱,有的产生沿通缝的水平裂缝,有的产生阶梯型裂缝,在地震作用下,往往呈现X形裂缝。

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裂缝是多种多样的,且有些裂缝随时间长期变化,裂缝宽度有几十毫米之多,裂缝形态主要为剪切裂缝和弯曲裂缝。

一般情况下,地基受到上部传递的压力,引起地基的沉降变形呈凹形,常称为“盆形沉降曲面”,这是由于中部压力相互影响高于边缘处相互影响,以及边缘处非受载区地基对受载区地基下沉有剪切阻力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使地基反压力在边缘区偏高。这种沉降使建筑物形成中部沉降大、端部沉降小的弯曲,产生正弯矩。结构中下部受拉,端部受剪,特别是由于端部地基反压力梯度很大,墙体剪应力很高,墙体由于剪力形成的主拉应力破裂,裂缝呈正八字形,墙体裂缝越靠近地基和门窗孔部位越严重。

当地基中部有回填砂、石,或中部地基坚硬而端部软弱,或由于荷载相差悬殊,建筑物端部沉降大于中部时,会形成负弯矩和受到剪切作用,形成墙体斜向裂缝。

由于窗间墙受垂直压力,灰缝沉降大,而窗台上部分为自由面,会在相交的窗角处产生应力集中引起裂缝。而在较大窗台上又可能受弯曲,中部开裂。另外由于外墙与内墙先后在不同时间砌筑,后砌的内墙下沉受到先砌外墙的约束,可能在外墙上引起“剪拉斜裂缝”。

混合结构房屋中,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与墙体的温度变形差大,且它们的刚度又不相同,当屋面板产生膨胀时,其变形受到墙体约束,房屋顶层端部墙体内的主拉应力较大,同时受砌体干缩和窗洞脚点处应力集中等因素的影响,较易在顶层墙的端部产生斜裂缝和水平裂缝。裂缝形态主要表现为纵墙和横墙上的八字缝,屋盖与墙体之间的水平缝或包角水平缝等。

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受负温差和砌体干缩变形作用,墙体中部的主拉应力较大,将产生竖向贯通裂缝,当墙体很长,尤其采用收缩率大的轻质块体时,甚至产生多道竖向裂缝。

此外,如同附录A的说明,对于砌体结构中的荷载裂缝,亦应考虑其结构构件的实际受力状态,判断裂缝出现时的承载力距极限承载力的程度。

4.3  钢结构的裂纹检测

4.3.1  按《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和《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77:96),对于钢结构构件的开裂称为“裂纹”。构件的破坏多以裂纹扩展开始。对某一具体钢结构的检测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作内容和检测项目。外观检测是外观质量的目视检测;表面及内部缺陷检测是采用超声检测法、射线照相检测法、磁粉检测法及渗透检测法对结构的表面及内部缺陷进行的检测。

4.3.6  焊缝的折断面检查具有简单、迅速、易行和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的优点。在折断面上能发现各种内部肉眼可见的焊接缺陷,还可判断断口是韧性破坏还是脆性破坏。

4.3.7  超声波检测法操作程序简单、快速,对各种形式接头的适应性好,检测灵敏度高。采用超声波检测法时需根据时基线、探伤灵敏度和距离–波幅曲线来对缺陷进行评定。

4.3.8  射线穿透物质时,由于物质完好部位和缺陷处对射线的吸收不同,使穿过物质后的射线强度发生变化,将这种强弱变化差异记录在感光胶片上,通过观察处理后的照相底片上不同黑度差,就能掌握射线强弱变化情况,从而确定被透照物体内部质量情况。

4.3.9  磁粉检测法中磁粉是探伤介质,其作用是能被缺陷所形成的漏磁场所吸引,堆积成肉眼可见的图象。因此,磁粉的磁性、粒度、颜色、悬浮性等对工件表面的磁痕显示有很大的影响。磁粉有灰色、棕色、银白色、黑色和褐色等非萤光磁粉和萤光磁粉。检测时,根据被探工件表面颜色及状态分别选用,以取得较高的对比度。

4.3.10  渗透检测法不受工件材质影响,比磁粉检测法应用的范围更广。渗透检测法工作原理简单,检查费用经济,技术容易掌握,一次检查可发现各个方向的缺陷。缺陷显示直观,易于辨认,且渗透检测法不受工件体积、形状的影响。可以在无水无电的情况下工作,对于高空及野外作业具有独到的优点。

4.3.11  裂纹在受力过程中,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扩展。脆性破坏时,钢结构几乎不发生变形,而且瞬间破坏,脆性破坏结果是钢材晶格间被拉断,因此非常危险。

5  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

5.1  一般规定

5.1.1  迄今为止,研究和开发裂缝修补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表明,对因承载力不足而产生裂缝的结构、构件而言,开裂只是其承载力下降的一种表面征兆和构造性的反应,而非导致承载力下降的实质性原因,故不可能通过单纯的裂缝修补来恢复其承载功能。若裂缝没有稳定的趋势,持续发展的裂缝必然会对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产生影响,那么首先就应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立即采取措施排除危险源,必要时应结合结构加固。不同类型结构开裂部位不同,裂缝影响的程度也不同;材料性能不一样,对裂缝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只有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才能使裂缝处理以最经济的方法取得最好的效果。

5.1.2  在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时,结构分析与构件承载力的校核,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了力求得到科学和合理的结果,有必要在分析与校核所需数据和资料采集及利用上,作出统一规定。

5.1.3  设计部门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设计传统习惯选用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大多数建筑物安全等级属二级。

5.2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

5.2.1  本规程对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力处理界限的取值,采用《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和《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的承载力等级为b和c级时的值。

5.2.2  本规程在确定有关宽度处理限值、相应处理方法时,主要参考了下列文献和资料: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3) 工程实践经验及国内常用构件的实际设计抗裂度和裂缝宽度的调查统计结果;(4)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5)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 (6)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7)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8) 国内的相关文献及国外其它规范的有关规定。

    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标准(或检验手册、指南等)对同一检查项目所给出的需修补和不需修补的裂缝宽度界限并不一致,不同来源之间的差别范围及本规程的裂缝宽度界限取值大致如附表1所示。

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限值选取依据           附表1

区分构件类别环境作用等级防水防气防射线要求
I-C(干湿交替环境)

I-B(非干湿交替的室内潮湿环境及露天环境、长期湿润环境)

I-A(室内干燥环境、永久的静水浸没环境)

(A)应修补的弯曲、轴拉和大偏心受压荷载裂缝及非荷载裂缝的裂缝宽度(mm)

钢筋混凝土构件主要构件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4,《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5,《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和《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4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4,《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6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6,《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8,《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5~0.7,《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5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2,《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2,

本标准取值>0.4

本标准取值

>0.4

本标准取值>0.5

本标准取值>0.2

一般构件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6,《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7,《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4,《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4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8,《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8,综合考虑在I-C和I-A之间的取值>0.4~0.6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1.0,《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1.0,《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5~0.7,《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7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2,《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2,

本标准取值>0.4

本标准取值>0.5

本标准取值>0.6

本标准取值>0.2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主要构件《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2,《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1(0.2)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2,《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1(0.2)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3~0.5,《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2(0.3)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2,《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2,

本标准取值>0.1(0.2)

本标准取值>0.1(0.2)

本标准取值>0.2(0.3)

本标准取值>0.2

一般构件《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2,《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1(0.2)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2,《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1(0.2)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3~0.5,《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d级取值>0.3(0.5)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2,《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2

本标准取值>0.1(0.2)

本标准取值>0.1(0.2)

本标准取值>0.3(0.5)

本标准取值>0.2

(B)宜修补的弯曲、轴拉和大偏心受压荷载裂缝及非荷载裂缝的裂缝宽度(mm)

钢筋混凝土构件主要构件采用对(A)、(C)相应的分析和确定方法,取值为(A)和(C)的限值之间

本标准取值0.2~0.4

本标准取值0.3~0.4

本标准取值0.4~0.5

本标准取值0.05~0.2

一般构件采用对(A)、(C)相应的分析和确定方法,取值为(A)和(C)的限值之间

本标准取值0.3~0.4

本标准取值0.3~0.5

本标准取值0.4~0.6

本标准取值0.05~0.2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主要构件采用对(A)、(C)相应的分析和确定方法,取值为(A)和(C)的限值之间

本标准取值0.02~0.1(0.05~0.2)

本标准取值0.02~0.1(0.05~0.2)

本标准取值0.05~0.2(0.1~0.3)

本标准取值0.05~0.2

一般构件采用对(A)、(C)相应的分析和确定方法,取值为(A)和(C)的限值之间

本标准取值0.02~0.1(0.05~0.2)

本标准取值0.02~0.1(0.1~0.2)

本标准取值0.05~0.3(0.1~0.5)

本标准取值0.05~0.2

(C)不需要修补的弯曲、轴拉和大偏心受压荷载裂缝及非荷载裂缝的裂缝宽度(mm)

钢筋混凝土构件主要构件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1,《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2,《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b级取值<0.3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2,《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3,《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b级取值<0.3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2,《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4,《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b级取值<0.35~0.45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05,《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05

本标准取值<0.2

本标准取值<0.3

本标准取值<0.4

本标准取值<0.05

一般构件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2,《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4,《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b级取值<0.3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3,《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5,《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b级取值<0.3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3,《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6,《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b级取值<0.35~0.45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05,《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05

本标准取值<0.3

本标准取值<0.3

本标准取值<0.4

本标准取值<0.05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主要构件《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b级取值<0.02(0.05)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b级取值<0.02(0.05)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b级取值<0.05~0.1 (0.1~0.35)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05,《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05

本标准取值<0.02(0.05)

本标准取值<0.02(0.05)

本标准取值<0.05(0.1)

本标准取值<0.05

一般构件《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b级取值<0.02(0.05)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b级取值<0.02(0.05)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b级取值<0.05~0.1 (0.1~0.35)

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取值<0.05,《建筑物的裂缝控制》取值<0.05

本标准取值<0.02(0.05)

本标准取值<0.02(0.0.5)

本标准取值<0.05(0.1)

本标准取值<0.05

需修补的受剪(斜拉、剪压、斜压)、轴压、小偏心受压、局部受压、受冲切、受扭裂缝(mm)

钢筋混凝土构件或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任何构件《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关于剪切裂缝一出现即为d级的规定

本标准规定:出现裂缝
    分析认为,不同标准(或手册、指南)所划分的界限值之所以有出入,主要是由于对每种裂缝所赋予的内涵互有差异,或是由于在风险决策上所掌握的尺度略有不同所致。针对这一情况,编制组提出了制定表5.2.2的方案如下:

1  弯曲和轴拉、大偏心受压裂缝,属延性破坏;受剪(斜拉、剪压、斜压)、轴压、小偏心受压、局部受压、受冲切、受扭裂缝,属脆性破坏。因而按延性破坏和脆性破坏两大类进行重新分类;非承载力因素裂缝破坏过程有明显的延性特征,按延性破坏处理。

2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宽度处理限值的确定。 

(1)(A)、(C)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弯曲和轴拉、大偏心受压、非荷载裂缝宽度限值,参照的资料如下:1)日本《混凝土裂缝调查及修补规程》;2)我国根据日本的规程结合国内工程实践经验及国内常用构件的实际设计抗裂度和裂缝宽度的调查统计结果,总结出的裂缝宽度限值;3)王铁梦编著《建筑物的裂缝控制》(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7.12)一书中,提出适用于地下及上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宽度限值,本规程直接采用其按构件的重要程度分为大和小两类裂缝宽度限值,分别对应本标准的主要构件和一般构件的裂缝宽度限值;4)《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相关cu、du级裂缝宽度限值;5)《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相关c、d级裂缝宽度限值。(B)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弯曲和轴拉、大偏心受压、非荷载裂缝宽度限值为(A)、(C)之间的裂缝宽度限值。

(2)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剪(斜拉、剪压、斜压)、轴压、小偏心受压、局部受压、受冲切、受扭裂缝,一旦出现裂缝,会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参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关于剪切裂缝一出现就为d级的规定。

3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宽度处理限值的确定。

(1)(A)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弯曲和轴拉、大偏心受压、非荷载裂缝宽度限值,参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d级裂缝宽度限值(正常环境主要构件为大于0.20mm(0.30mm),一般构件为大于0.30mm(0.50mm),高湿度环境的任何构件均大于0.10mm(0.20mm))和《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d级裂缝宽度限值(正常环境构件为大于0.20mm(0.30mm~0.50mm),对于高湿度环境的构件均大于0.10mm(0.20mm))的规定,根据上述情况,本规程规定其裂缝宽度限值均在均在两个标准的范围之内。(B)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弯曲和轴拉、大偏心受压、非荷载裂缝宽度限值参照《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c级裂缝宽度限值(正常环境构件为0.05mm~0.20mm(0.10mm~0.50mm),高湿度环境的构件为0.02mm~0.10mm(0.05mm~0.20mm)和工程实践经验及国内常用构件的实际设计抗裂度和裂缝宽度的调查统计结果(对于正常环境构件为0.1mm~0.2mm,对于高湿度环境的构件为0.05mm~0.10mm,冷拉Ⅱ、Ⅲ、Ⅳ级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宽度可放宽0.1 mm)的规定,根据上述情况,本规程规定其裂缝宽度限值,均在两个标准之间取舍。(c)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弯曲和轴拉、大偏心受压、非荷载裂缝宽度限值均小于(B)的下限值。

(2)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受剪(斜拉、剪压、斜压)、轴压、小偏心受压、局部受压、受冲切、受扭裂缝,一旦出现裂缝,会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参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关于剪切裂缝一出现就为d级的规定。

4   对于非荷载裂缝,考虑到其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故采取按界限值与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案考虑需不需要修补,即:

(1)给出应考虑这种裂缝对结构安全影响的界限值。

(2)要求对裂缝宽度超过该界限的构件进行分析或运用工程经验进行判断,以确定是否应将该裂缝视为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

根据上述方法,编制组以所掌握的试验资料和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经验为依据,并参考国外有关标准的规定,具体确定了每种裂缝的界限值。

5.2.4  裂缝的修补必须以结构检测结果为依据。因为通过现场调查、检测和分析,可以对裂缝起因、属性和类别作出判断,然后根据裂缝的发展程度、所处的位置与环境,才能对受检裂缝可能造成的危害作出判定。据此,才能有针对地选择适用的修补方法进行防治。

1 表面封闭法:利用混凝上表层微细裂缝(裂缝宽度ω≤0.2mm)或网状裂纹的毛细作用吸收低粘度且具有良好渗透性的修补胶液,封闭裂缝通道。对楼板和其他需要防渗的部位,尚应在混凝土表面粘贴纤维复合材料以增强封护作用。

2 注射法:以一定的压力将低粘度、高强度的裂缝修补胶液注入裂缝腔内。此方法适用于0.1mm≤ω≤1.5mm静态的裂缝、贯穿性裂缝以及蜂窝状局部缺陷的补强和封闭。注射前,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对裂缝周边进行密封。

3 压力注浆法:在一定时间内,以较高压力(按产品使刚说明书确定)将修补裂缝用的注浆料压入裂缝腔内。此法适用于处理大型结构贯穿性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蜂窝状严重缺陷以及深而婉蜒的裂缝。

4 填充密封法:在构件表面沿裂缝走向骑缝凿出槽深和槽宽分别不小于20mm和15mm的U形沟槽,然后用改性环氧树脂或弹性填缝材料充填,并粘贴纤维复合材以封闭其表面。此法适用于处理ω>0.5mm的活动裂缝和静止裂缝。填充完毕后,其表面应做防护层。

注:当为活动裂缝时,槽宽应按不小于15mm+5t确定(t为裂缝最大宽度)。

5.3  砌体结构的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

5.3.1  砌体结构构件承载力处理界限,系参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及《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中的相关规定制订。

5.3.2  本条规定的裂缝宽度限值是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99)砌体结构构件危险点评定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工程鉴定经验确定的。

5.3.3  本条规定是在《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砌体结构构件安全性和正常使用性非受力裂缝等级评定相关规定、《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砌体结构构件变形裂缝等级评定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工程鉴定经验确定的。

具体裂缝宽度限值的选取依据见附表2。

砌体结构裂缝宽度选取依据统计        附表2

区  分

构件类别
重要构件一般构件
(A)必须修补的裂缝宽度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4.4.6 第3款: 柱已出现宽度大于1.5mm的裂缝,或有断裂、错位迹象,应视为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表4.5.4中c级评定标准:墙体裂缝较严重,最大裂缝宽度1.5mm~10mm范围内。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4.4.6 第2款:墙身裂缝严重,且最大裂缝宽度已大于5mm,应视为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表4.5.4中d级评定标准:墙体裂缝严重,最大裂缝宽度>10mm。

本标准取值

>1.5

本标准取值

>5

(B)宜修补裂缝宽度

取值在A、C之间,依据同样参考A、C的依据

取值在A、C之间,依据同样参考A、C的依据

本标准取值

0.3~1.5

本标准取值

1.5~5

(C)不须修补的裂缝宽度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表5.4.3砌体结构构件非受力裂缝等级的评定中as级界限值为无可见裂缝。

《不同构造措施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单片墙的力学性能分析》一文研究结果表明:砌体结构构件裂缝宽度小于0.3mm时,对结构承载力影响甚微。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表5.4.3砌体结构构件非受力裂缝等级的评定中bs级界限值为≤1.5mm。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表4.5.4中a级评定标准:墙体产生轻微裂缝,最大裂缝宽度<1.5mm。

本标准取值

<0.3

本标准取值

<1.5

    5.4  钢结构构件的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

5.4.1  钢结构裂纹多是由于荷载反复作用及材料选择、构造、制造、施工安装不当等原因所致,而裂纹的出现已经表明构件承载能力出现不足,故须采取相应的修复与加固措施。

6  施工与检验

6.1  基本规定

6.1.1  对裂缝处理的施工,本标准未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2010)的规定一一列出,仅对该规范的规定做了补充。

6.1.2  施工技术措施应满足施工作业方便、施工技术先进、经济效果好、加固质量高等四个方面的要求。

6.1.3  裂缝处理材料有水泥、混凝土、钢材及焊接材料、纤维和纤维复合材、结构加固用胶粘剂、裂缝修补材料、阻锈剂等,应符合相关结构加固设计规范的规定。

6.1.4,6.1.5  裂缝腔内粘合面在灌注修补剂前是否需要处理,以及如何处理,主要取决于修补剂产品设计和使用条件。因此,必须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严格执行。对重要结构或无使用经验的施工单位,还应要求厂方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6.1.7  施工的防护要分析不同施工方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施工质量,防止事故发生。

6.2  裂缝处理施工方法及检验

6.2.1  注射法是以一定的压力将低粘度、高强度的裂缝修补胶液注入裂缝腔内。此方法适用于宽度为0.1mm~1.5mm的静态裂缝、贯穿性裂缝以及蜂窝状局部缺陷的补强和封闭。注射法使用的裂缝修补剂修补效果最佳的是以低粘度改性环氧结构胶为主要成分组成的裂缝修补剂。当结构有补强要求时,还应选用具有封闭与补强双重效果的裂缝修复剂。

6.2.2  压力注浆法是在一定时间内,以较高压力(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确定)将修补裂缝用的注浆料压入裂缝腔内。此法适用于处理大型结构贯穿性裂缝、大体积结构构件的蜂窝状严重缺陷以及深而婉蜒的裂缝。

6.2.3  填充密封法主要用于修补较宽的(≥0.5mm)裂缝和活动裂缝。当为静止裂缝时,可凿成V形槽或U形槽,并充填丙烯酸类或氨基甲酸乙酯类聚合物砂浆即可。若静止裂缝仍稍有膨胀变形,或静止裂缝出现在重要结构构件上,则宜凿成U形槽。当为活动性裂缝时,由于需设置隔离层,故应凿成U形槽,且槽内两侧壁应凿毛。U形槽的深度和宽度应适当加大,且应凿成光滑的平底,以利于铺设隔离层。封闭是为了保护填充的密封材料不受人为和自然损害。

6.2.4  当修补裂缝无补强要求时,表面封闭法是最常用的裂缝修补法。要确保表面封闭材料与原构件能够牢靠地粘合,除了应要求所采用的胶粘剂具有较强的抗剥离能力外,还必需保证原构件的打磨质量及其表面含水率能够与胶粘剂性能相适应。因此,在粘结封闭材料之前,应按胶粘剂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对这些问题进行复查。

6.2.5  化学材料浇铸法具有强度高、比重小、防腐性能好以及加工成型方便等许多优点。其浇铸材料的配比(重量比)如下:

304号不饱和聚酯树脂:100g

1号固化剂:过氧化环乙酮苯:4g

1号促化剂:环烷酸钴苯乙烯液:2~3g

石英粉:100g

6.2.6  采用密实法进行裂缝修补具有施工简单易行的优点,适合处理轻微干缩裂缝。

6.2.7  本条规定的三种检验方法均可选用,其中取芯法可靠,但取样困难,数量少;超声法虽较简便,但需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测得可信的结果;承水法也很可靠,但适用范围较小,且只能测定裂缝修补后的构件防渗漏性能。因此,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检测单位的技术水平酌情选用。

文档

《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条文说明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CECSXX:XX条文说明2010长沙目次1总则412术语、符号422.1术语422.2符号433基本规定444裂缝检测4.1一般规定4.2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的裂缝检测474.3钢结构的裂纹检测525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545.1一般规定545.2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555.3砌体结构的裂缝处理及方法选择5.4钢结构的裂纹处理及方法选择656施工与检验666.1一般规定666.2裂缝处理施工方法及检验661总则1.0.1民用与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