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距地球15~35km处,有一个臭氧层,它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关于臭氧(O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臭氧是一种稀有气体
B.臭氧和氧气的性质不相同
C.臭氧和氧气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D.臭氧转化成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分类.
【分析】A.根据稀有气体的种类来分析;
B.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来分析;
C.根据混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的概念来分析.
【解答】解:A.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等气体,其中不包括臭氧,故错误;
B.一个臭氧分子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也不相同,故正确;
C.O3和O2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所以混合后属于混合物,故正确;
D.O3和O2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由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方法,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物质组成,然后再根据各类物质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将氢氧化钠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B.给蒸发皿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
C.为了达到节约药品的目的,将实验后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
D.清洗后,试管壁形成了一层均匀的水膜,证明试管已洗涤干净
【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蒸发与蒸馏操作;玻璃仪器的洗涤.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从腐蚀性的药品的称量方法方面分析;
B、根据蒸发皿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C、药品的取用规则:实验室的药品不能直接接触也不能直接闻气味,还不能直接品尝.剩余的药品不能带出实验室也不能放回原试剂瓶,还不能随意丢弃要 放到指定容器中;
D、根据试管壁形成了一层均匀的水膜,证明试管已洗涤干净分析.
【解答】解:A、称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氢氧化钠时,不能把它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应该将其放在玻璃器皿中.故A实验操作错误;
B、蒸发皿可以直接用来加热,不需要垫上石棉网.故B实验操作错误;
C、剩余药品若放回原瓶,会使药品受到污染,所以应该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故C实验操作错误;
D、清洗后,试管壁形成了一层均匀的水膜,证明试管已洗涤干净.故D实验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物质的组成以及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对于仪器的洗涤、液体的取用、蒸发等基本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要熟记在心.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三氧化二铁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木炭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三氧化二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固定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时,试管口略向上倾斜
B.开始加热时,导管口出现气泡立即收集
C.加热试管时,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考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分析】A、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防止冷凝水倒流入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
B、要等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再收集,防止收集的气体不纯;
C、加热试管,要先预热;
D、收集完毕,要先移导管后熄灯.
【解答】解:A、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防止冷凝水倒流入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故题目做法错误;
B、开始加热时,导管口出现气泡立即收集会使收集的氧气中混有空气,故做法错误;
C、加热试管,要先预热,可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进行预热,正确;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会导致水倒流入试管,引起试管炸裂,故错误;
故选C.
【点评】了解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即可顺利解答,提醒同学们要正确操作实验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
5.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的是( )
A.H2O﹣﹣1个水分子 B.﹣﹣1个钠离子
C.3Fe3+﹣﹣3个铁原子 D.2H﹣﹣2个氢元素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A、分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化学式前面加上数字即可,1一般省略不写;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C、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D、2H表示2个氢原子,元素不论个数,只论种类.
【解答】解:A、H2O﹣﹣1个水分子,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故A正确;
B、1个钠离子的化学符号为:Na+,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不相符合,故B错误;
C、3Fe3+﹣﹣表示3个铁离子,而3个铁原子的化学符号为:3Fe,故C错误;
D、2H表示2个氢原子,元素不论个数,只论种类,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
6.如图是某一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B原子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改变
C.反应后生成的乙和丙分子的个数比为1:3
D.由甲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A、根据乙分子的微观构成分析;
B、根据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应反应后生成的乙和丙分子的个数比;
D、根据甲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解答】解:A、由乙分子的微观构成可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B原子,故A说法正确;
B、由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改变.故B说法正确;
C、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生成的乙和丙分子的个数比为1:3.故C说法正确;
D、由甲的微观构成,甲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甲属于化合物.故D不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的分子,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7.医学界发现,达菲(Tamiflu)对甲型HIM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从香料八角中提取的莽草酸(C7H6O5)是合成达菲的原料之一.下列对莽草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B.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7:6:5
C.莽草酸是氧化物
D.莽草酸分子由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分类.
【分析】A.根据莽草酸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莽草酸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D.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A.莽草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根据莽草酸的化学式C7H6O5可判断其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7:6:5,故正确;
C.莽草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D.由化学式可知,莽草酸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下列关于“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含氧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单质
C.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组成
D.质子数相等的一类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元素的概念.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
【分析】可以根据具体的叙述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单质是指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解:A、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高锰酸钾是含氧化合物,含有三种元素,但是不属于氧化物.正确.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不正确.
C、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例如汞是纯净物,它是由原子构成的.正确.
D、质子数相等的一类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9.图示为A、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为12
B.A和B分别属于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
C.A的原子和B的原子分别形成简单离子的过程相同
D.A与B可组成化学式为BA2的化合物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依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解决分析;
B、依据两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大小确定元素的种类分析判断;
C、依据最外层电子数判断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并分析形成离子的过程;
D、依据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判断两元素的化合价情况,并分析化学式的结构即可;
【解答】解:A、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B的原子核外有12个电子,则质子数是12,即x=12;
B、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属非金属元素,B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属金属元素;
C、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B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所以A的原子和B的原子分别形成简单离子的过程不相同;
D、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化合价为﹣1价,B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化学反应中易失掉2个电子,而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化合价为+2价,所以A与B可组成化学式为BA2的化合物;
故选C
【点评】在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易失电子,大于4时易得电子;
10.下列表格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物质与鉴别 | B.化学用语与意义 |
①氧气与二氧化碳:伸入带火星木条 ②H2O2与H2O:加入MnO2 | ①F﹣﹣表示的微粒结构示意图为 ②Al3+﹣﹣表示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
C.物质与微粒构成 | D.性质与用途 |
①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②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 | ①氧气有助燃性﹣﹣做燃料 ②氮气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常见气体的用途;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B、F﹣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C、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有助燃性、氮气性质稳定,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分别伸入带火星木条,能使木条复燃的是氧气,可以鉴别;分别加入MnO2,能产生大量气体的是过氧化氢,无明显变化的是水,可以鉴别;故选项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均正确.
B、F﹣核内质子数为9,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其核外电子数为10,其微粒结构示意图为;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Al3+表示铝离子;故选项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有错误.
C、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均正确.
D、氧气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氮气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故选项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均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鉴别题的原理、常见化学用语的含义、物质的微观构成、常见气体的性质与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11.请你用化学用语填空:
(1)1个银原子 Ag
(2)4个二氧化碳分子 4CO2 .
(3)m个铁离子 mFe3+ ;
(4)氯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l2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1个银原子就是用银的元素符号表示;
(2)4个二氧化碳分子就是在二氧化碳的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4.
(3)m个铁离子就是在铁离子的前面加上m;
(4)氯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就是在氯化镁化学式中镁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加上+2;
故填:(1)Ag (2)4CO2 (3)mFe3+ (4)Cl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物质分类的方法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法.但根据概念的范围大小,不同类物质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
(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分别判断,上面两图圆圈的A代表 纯净物 ,B代表 氧化物 ,使其符合相应关系.
(2)有以下物质:①洁净的湖水,②水银,③高锰酸钾,④液氧,⑤二氧化碳.请用序号填空:属于混合物的有是 ① ,属于含氧化合物的是 ⑤ .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概念关系型.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间分关系进行分析解答,混合物和纯净物是并列关系,氧化物属于化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含氧化合物,据此解答.
【解答】解:(1)混合物与纯净物属于并列关系,氧化物属于化合物,故填:纯净物; 氧化物;
(2)洁净的湖水属于混合物,高锰酸钾和二氧化碳属于含氧化合物,故填:①,③⑤.
【点评】掌握物质的概念以及物质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② 集气瓶 ;
(2)写出以混合物为原料用装置C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该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
(3)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 A ;如果用图2所示装置收集乙炔,气体应从 a (填“a”或“b”)端管口通入.
【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标签图示型;实验装置连接题.
【分析】根据实验室氧气的制法,装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1)②仪器的名称是集气瓶,故答案为:集气瓶;
(2)以混合物为原料(即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用装置C(需加热)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故答案为:氯酸钾氯化钾+氧气;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3)常温(不需加热)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发生装置可用A或B;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只有装置A符合;乙炔微溶于水,从b端通入气体,则收集不到气体,只是水,所以只能从a端,
故选A;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室氧气的制法,装置的掌握,并应用到解题当中.
14.A~G是初中常见的7种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C是无色液体,B、F、G是无色气体,其中大量排放F会引起温室效应,D是黑色固体,E在纯净的B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D C ,G SO2 .
(2)请写出下列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①B+D→F 碳+氧气二氧化碳 ;
②B+E→G 硫+氧气二氧化硫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根据大量排放F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F就是二氧化碳,E在纯净的B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所以E就是硫,B就是氧气,C通电会生成氧气,所以C就是水,H就是氢气,A和二氧化锰会生成水和氧气,所以A就是双氧水,氧气和D会生成二氧化碳,D是黑色固体,所以D就是碳,氧气和硫会生成二氧化硫,所以G就是二氧化硫,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大量排放F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F就是二氧化碳,E在纯净的B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所以E就是硫,B就是氧气,C通电会生成氧气,所以C就是水,H就是氢气,A和二氧化锰会生成水和氧气,所以A就是双氧水,氧气和D会生成二氧化碳,D是黑色固体,所以D就是碳,氧气和硫会生成二氧化硫,所以G就是二氧化硫,各种物质都满足转化关系,
(2)①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
②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1)C;SO2;(2)①碳+氧气二氧化碳;②硫+氧气二氧化硫;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在题中的转换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共8分)
15.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全面介绍.生产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和少量的硬脂酸添加剂等有机物,现在让我们一起对蜡烛原料的组成元素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生产蜡烛的原料中主要有哪些元素?
【假设与猜想】一定有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1)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 干冷的烧杯 . | 烧杯内壁有小水珠 | 原料中一定存在(填元素符号) H . |
(2)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着有 澄清石灰水 的烧杯,观察现象. | 石灰水变浑浊 | 原料中一定存在(填元素符号) C . |
【分析与交流】
实验步骤(1)和(2)获得的证据均不能证明原料中一定存在 氧 元素,因为 反应物有氧气,因此无法判断原料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专题】实验设计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科学探究.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通过验证可燃物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二氧化碳,来证明可燃物中含有碳氢元素;
根据蜡烛燃烧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分析蜡烛中氧元素的存在情况.
【解答】解:【设计实验】(1)检验石蜡中含有氢元素,可将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说明石蜡原料中含有氢元素;
(2)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证明二氧化碳.所以,烧杯内壁附着有澄清的石灰水,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现象证明石蜡原料中含有碳元素;
故填: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1)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干冷的烧杯. | 烧杯内壁有小水珠 | 原料中一定存在H |
(2)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 | 石灰水变浑浊 | 原料中一定存在C. |
故答案为:氧;反应物有氧气,因此无法判断原料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点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学会判断可燃物中含有碳元素通常用内壁蘸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而鉴定氢元素的方法为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如果有水雾产生,则说明含有氢元素.
四、应用题(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
16.丙酸钠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其化学式为C3H5OxNa.已知该化合物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8,请计算:
(1)丙酸钠由 4 种元素组成;
(2)X= 2 ;
(3)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96 .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及其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解:(1)丙酸钠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和钠元素等4种元素组成;
(2)根据题意有:(12×3):=9:8,X=2;
(3)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6×2)+(1×5)+(23×1)=96.
故填:4;2;96.
【点评】本题是借助于数学模型,利用公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