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发明 杨婧
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长沙(410128)
E-mail :yangjing19851201@126.com
摘 要:本文首先对消费结构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恩格尔系数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滞后于城镇居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然后,借助《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7年的数据,建立ELES 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年均基本需求支出量、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文章最后分析了其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ELES 模型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又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牵引力。消费支出结构是人们生活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因此,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正确把握城乡居民消费状况,了解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规律,不仅在理论分析中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制定合理的消费,突破城乡二元消费结构,促进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消费结构的内涵及中国城乡消费结构现状
1.1消费结构的内涵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在消费行为过程中,各类消费品和劳务在数量上各自所占的百分比及其相互之间的配合、替代诸比例关系;在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运动中形成的各类消费资料(劳务)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人们生活消费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内部以及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比例的总和。
1.2中国城乡消费结构现状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通用的用来分析消费结构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图1为
*
本文系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湖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基于ELES 模型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http://www.paper.edu.cn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图1 1978-2007我国城乡家庭恩格尔系数曲线图
从图1可知,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系数从1978年开始一直呈下降趋势,与1978年的57.5%和67.7%相比,2006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了21.7和24.7个百分点,分别降至35.8%和43.0%。在整体下降的趋势下,又大体经历了“高位徘徊―较快下降”的变动过程。其中1978-1995年为高位徘徊期,城镇的恩格尔系数为57.5%―50.09%,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为67.7%―58.6%,意味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一半以上用于食品支出。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处于刚刚摆脱贫困、进入温饱的初期阶段。2000年,我国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至50%以下,从2000年至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明显加快。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比2006年上升0.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比2006年上升0.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由于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而导致了2007年恩格尔系数出现回升现象。
从图中可看到,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的变动滞后于城镇,说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要滞后于城镇居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
2.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2.1样本及指标描述
本文收集了我国城乡收入和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收入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消费支出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以及杂项等类。建模所用的样本空间为1995~2007年,数据指标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并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5.0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ELES模型参数进行估算。
2.2模型描述
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简称ELES模型)是经济学家Liuch于1973年在英国经济学家R·stone于1954年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LES)的基础上提出来的。ELES的基本思路是:认为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两部分,其中基本需求和收入水平无关,只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而非基本需求却取决于满足所有基本消费需求后的“剩余收入”和消费者的偏好。
ELES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P i X i=P i X i0+b(iY-∑P i X i0) i=1,2,…n①
式中,Y为收入;P i X i为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P i X i0为第i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b i为第i 种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表示收入扣除基本消费支出之后剩余的余额中,用于对第i种商品或服务追加支出的比例,且0≤b i≤1,∑b i≤1。
为估计模型未知参数,采用截面数据样本,假设同一截面上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同一商品价格Pi是相同的。由①式得:
P i X i=(P i X i0-b i∑P i X i0)+b i Y+u i i=1,2,…n②
令a i=(P i X i0-b i∑P i X i0),这是一项只与i有关的常数,则有:
P i X i=a i+b i Y+u i i=1,2,…n③
式中,u i为随机误差项,直接利用某种商品的消费支出和收入的样本观察值,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可得到③式中参数a i、b i的估计,由此可得到基本消费总支出:∑P i X i0,第i项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P i X i0。
3.实证分析
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5.0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ELES模型参数进行估算,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我国城镇居民ELES模型估计结果
支出a i b i T值R2F统计量基本支出(P i X i0)
食品840.18 0.195 21.10139 0.9759 445.2685 2345.95衣着166.37 0.060 13.16834 0.9403 173.4053 629.6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207.84 0.026 6.751587 0.8056 45.58393 407.36医疗保健-130.51 0.066 14.94234 0.9530 223.2737 376.91交通通信-440.03 0.134 44.54272 0.9945 1984.054 593.4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57 0.111 15.63978 0.9570 244.6028 770.72居住-20. 0.078 17.95597 0.9670 322.4169 582.53杂项商品与服务102.21 0.017 5.446784 0.7295 29.66745 236.31表2.我国农村居民ELES模型估计结果
支出a i b i T值R2F统计量基本支出(P i X i0)
食品309.51 0.249 10.0863 0.9024 101.7335 954.48
衣着12.04 0.041 8.369666 0.83 70.05131 118.71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4.32 0.029 8.284726 0.8619 68.63668 91.78医疗保健-81.48 0.073 21.46027 0.9767 460.543 108.12
交通通信-206.12 0.134 18.93954 0.9702 358.70 139.4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24.85 0.0 11.24006 0.9199 126.33 206.92居住-42.77 0.133 19.99865 0.9732 399.9462 301.92杂项商品与服务0. 0.018 5.638611 0.7429 31.79394 46.61
根据以上表1和表2模型回归的结果可知,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的ELES模型,F统计量能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模型的整体效果较好,这表明对城乡居民来说,人均可支配收
入和人均纯收入对八类商品消费的影响是显著的。由T值可知,所有b i的值也在1%的水平下显
著。经检验,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问题和异方差问题。
从可决系数来看,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消费的可决系数相对较
低,分别为0.8056和0.7295,其他各方程的可决系数都大于0.90,表明城镇居民其他六类商品
消费变化的90%以上都可由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来解释;农村居民杂项商品与服务消费的可决
系数为0.7429,其他各项可决系数均高于0.86,表明农村居民其他七类商品消费变化的86%以
上都是由人均纯收入变化引起的。
3.1基本生活线
基本生活线,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
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根
据表1、表2可计算出,城镇居民基本生活线为5942.86元,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线为1968.01元,
后者仅相当于前者的33.12%,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标准,这说明农村整体消费水平大大落后于城
镇,表现出一种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
常数项可以判断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该类支出所占的比重的变动趋势。常数项小于零,则
随着收入的增加,该类支出的比重将上升;反之,常数项大于零,则随着收入的增加,该类支出
的比重将下降。由此可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
娱乐服务以及居住消费支出比重有上升的趋势;而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杂项商品及服务
消费支出比重有的下降趋势。
3.2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新增加的每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份额。居民对各类消费品
的边际消费倾向反映了居民各类消费需求的顺序和新增购买力的投向。在表1表、2中,b i的估
计值即为居民对第i类商品(或劳务)的边际消费倾向,将其列入表3中。
表3 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根据表3计算得知,城镇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687,即居民新增加的收人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重占68.7%,农村居民的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766,即居民新增加的收人中,消费支出的比重76.6%。由此可见,城镇居民总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这与边际倾向递减规律相符合。
观察表3可以看出,无论城镇或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排列第一位的都是食品,分别为0.195和0.249。因为食品是居民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消费资料,特别是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不高时,一旦可支配收入有所增加,居民首先考虑的是购买食品,增加食品的消费数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提高食品消费质量、改变食品的消费结构就成了城乡居民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这也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在城镇,排列第三位的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边际消费倾向为0.111,而农村仅为0.0,由此可见,城镇居民更加重视享受和发展型生活资料的支出,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投资,以及追求娱乐,特别是旅游等的愿望都要大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住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0.133)高于城市(0.078),这是因为农村居民普遍拥有自己的土地,收入稍有增加,就会考虑建私宅。由于大部分农村居民缺乏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医疗保健边际消费倾向达到0.073.要高于城镇居民的0.066。在衣着的边际消费倾向上,城镇居民(0.060)明显高于农村居民(0.041),而且从衣着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城乡居民的差距都很大,说明城乡居民的衣着消费观念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农村居民对衣着的要求普遍停留在穿暖阶段,注重衣着的实用性,而城镇居民则更注重衣着的款式、质地、品牌等较高层次的要求。城乡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和杂项制品与服务的消费倾向上基本相似。
3.3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当所有的商品价格不变时,收入变化1%所引起的第i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基本公式为:ηi=b i Y/P i X i,式中Y为各地人均可支配收入,P i X i为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由需求收入弹性定义可知:若0<ηi<1,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第i种商品需求量将增加,但这类商品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在下降。若ηi=1,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第i种商品需求量与收入同步增加。若ηi>1,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第i种商品需求量将增加,且这类商品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也增加。结合上面的计算结果和统计年鉴数据,可计算出各类消费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值,如表4。
表4 城乡居民需求收入弹性
根据表4可知,对城镇居民而言,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及居住的收入弹性较大,收入弹性超过1,说明城镇居民对于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及居住的需求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并且这类商品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也增加。对于农村居民而言,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和居住的收入弹性都超过了1,说明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于这些商品的需求较为强烈。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杂项制品方面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小于1,说明这些商品的需求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反映了我国绝大多数居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城乡居民的需求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方向转变。
4.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4.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成因分析
4.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从1995年到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从2.715:1上升到3.330:1。由此可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严重不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升级,造成城乡消费结构的较大差距。
4.1.2农村商品流通不健全
农村商品流通不健全,使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销不畅通,流通环节多、市场调节能力差,产品短缺和积压并存,严重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谁都不否认农村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这种潜力必须通过农村市场的不断发育才能逐步释放出来,才一能将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在需求变为有实实在在购买力的现实需求。
4.1.3城乡消费环境差异
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也是由消费环境决定的,城乡长期存在的不同的消费环境也形成了城乡居民不同的行为特征。近些年,城市居民消费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绿地、公园、广场等设施明显增多,流通现代化已达到新的水平,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农村居民消费环境虽有较大改观,但整体不如城市,交通设施、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等明显滞后于城市,如电力不足、交通不便、供水不畅、市场上供应的商品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等,大型超市、连锁店等现代流通方式尚未延伸到农村,这一切无疑也加大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
4.1.4缺乏相应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居民消费增长趋缓,有效需求不足表现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福利制度不够完善。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其享有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明显多于农村居民,对于农村居民而言,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风险预期,这就促使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消费倾向,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消费。
4.1.5消费观念的差别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落后于城镇居民在很大程度上和消费观念落后有关。许多农民
的消费观念还停留在短缺经济时代,遵循的仍是“量入为出”、“节俭第一”的消费原则,加上他们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于家庭用品消费多半追求实用、便宜和耐用。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相对优于农村居民,信息来源较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对家庭用品的舒适、档次和技术含量要求较高,这种观念和素质的差异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原因。
4.2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对策
4.2.1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的根本。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力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农村结构性调整,合理调整国家资源分配制度,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要通过税费改革,支持非农产业发展等措施,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只有城乡居民,整体的消费倾向才能提高,从而带动经济更快发展。
4.2.2改革农村商品流通,培育和完善农村消费市场
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和完善农村市场,应通过来主导农村市场体系的培育,加快农村市场网络体系建设;要鼓励农村居民参与流通,构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销售网络;要把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等现代流通形式引入农村市场,积极探索新的销售方式。通过农村消费市场的大发展,保证农村市场物流、商流、信息流的畅通无阻,才能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市场交换的能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货币购买力水平,将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逐步释放出来,将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在需求变为有实实在在购买力的现实需求。
4.2.3加强农村墓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建设
对农村消费环境的优化是扩大农村扩大消费需求,更是缩小城乡消费差异的重要手段。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要动员社会力量扩大民间投资,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和邮电通信及信息网的建设、农村公路网改造和建设、农村医疗网点建设等等,积极为农民提高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创造条件。要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去改造传统的商业网点和建设新的网点,加强城镇与乡村市场的衔接,大力挖掘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
4.2.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逐步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及大病统筹制度,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和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减少农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的开支,增加农民的即期消费,缩小城乡消费的差异。
4.2.5引导农村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要加强消费教育,引导农村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改变其“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消费观,引导农村居民从自我积累性消费向信用支持性消费转变;开拓新型消费领域,通过增加对农村基本公共卫生的投入,消除农村居民的“健康贫困”;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扩大内需和公共支出的重要目标之一,保证所有孩子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在观念上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由传统的食品、居住等消费领域向教育、卫生、交通通讯等领域转变,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进而缩小城乡消费结构差异。
参考文献
[1] 李增欣.基于ELES模型的湖南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研究[J]. 消费经济,2006(6):84-86.
[2] 赵志坚,胡小娟.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J].消费经济,2007(10):24-27.
[3] 胡彭辉.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2):10-14.
[4] 戴飏.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8(11):132-134.
[5]赵翠萍.河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6):84-86.
[6] 张文爱.基于ELES模型的四川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7(5): 49-53.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Based on ELES Model
Zhou Faming1YangJing2
1College of Busines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Hunan
2College of Busines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Hunan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defin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through the Engel Coefficient. It found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consumption structure lagged behind that of urban residents. To some extent, it reflected that there’s a gap in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between the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Furthermore, it set up ELES model with the data from 1995 to 2007 in the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 on the basis of the model,this paper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xpenditure on average annual basic needs,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and 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between China'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s i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inally,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this difference, and brough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narrow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ructure; ELES model作者简介:
1、周发明(1965— ),男,湖南炎陵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三农”问题研究基地主要研究成员,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理论与农产品营销、企业战略与中小企业管理。
2、杨婧(1985—),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