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图中所示文物可以体现我国( )
A.纺织技术起源 B.家庭饲养业出现
C.原始农耕生活 D.商品交易活跃
2.关于商朝的存在时间,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文献史料( )
《史记集注》 | 六百余年 |
《汲冢纪年》 | 四百九十六年 |
《三统历》 | 六百二十九年 |
孟子 | 五百余年 |
3.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
A.变法宣告失败 B.变法遇到阻力 C.变法违背 D.变法深入贯彻
4.2022年冬奥会会徽(如图)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艺术形态,将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现代风格融为一体,体现了顺应自然,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理念。它的设计理念最能体现的学派思想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5.秦朝廷尉李斯认为:周制定的这个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周王室的亲戚获得土地后,便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为避免再次出现政治灾难,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统一全国文字
C.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D.颁布“推恩令”
6.运河的舟楫之便,使中国南北相隔千里之遥的许多文化遗产在各有特色的同时,保持着惊人的相似性。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全国经济发展 B.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C.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 D.加速了政治中心转移
7.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图中①对应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闭关锁国,强化
8.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 1005年 | 1038年 | 1044年 | 1125年 | 1127年 | 1140年 | 1141年 |
北宋 建立 | 宋辽订立 澶渊之盟 | 西夏 建立 | 宋夏达 成和议 | 金灭 辽 | 金灭 北宋 | 南宋取得 郾城大捷 | 南宋与金 签订合约 |
C.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D.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9.康熙帝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康熙帝此举( )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促进了同的交往
C.挫败了外来势力对的入侵 D.加强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
10.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加强对的有效管辖 C.推行 D.设“广州十三行”
11.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观点( )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C.正确地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D.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1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都是从中国学的。恭亲王奕䜣也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这些主张( )
A.揭示了创办洋务企业的宗旨 B.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学习内容
C.说明了平等外交观念的形成 D.有利于减少引进西学的阻力
13.1915-1918年,《新青年》中“”“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变 B.国民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
14.“1940年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3个半月。他们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材料描述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平津战役
15.1948年12月,海伦县姚家屯隋海山一家获得分给的土地37.1亩。这主要得益于( )
A.《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定 B.《中华临时约法》的颁布
C.“双十协定”的签署 D.《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16.如表中数据的增长主要是由于( )
1957年比1952年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统计(节选)
工业产值增长 | 生产资料增长(主要用于工业投资) | 农业总产值 |
128.6% | 210% | 25% |
C.“一五计划”的开展 D.改革开放的实行
17.“要敢闯,没有一点敢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勇气,没有一点干劲,干不出新事业……证券、股票、市场,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1992年的这段讲话( )
A.进一步人们的思想 B.指导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确立了改革开放的 D.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8.如图是学术讲座海报,该讲座可使用的第一手史料是( )
C.《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19.对于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把它称为“黑暗时代”;19世纪黑格尔则认为中世纪的欧洲“有着一个崭新的精神”;进入20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现代西方是中世纪的产物,是中世纪形成的新生文明”。这说明( )
A.对历史现象不存在着客观认识
B.站在不同的立场会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
C.后来研究者会根据需要修改结论
D.历史结论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更加客观
20.下面是小历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希腊城邦 B.罗马城邦 C.西欧庄园 D.西欧中世纪城市
21.14世纪,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与上帝不再是不能沟通的,上帝把自己的相貌特征以及某些智慧和能力给了他的创造物——人。这反映了当时( )
A.打击宗教势力扩张 B.否定君权神授思想
C.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D.进化论观点的流行
22.把握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表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 原因 | 结果 |
A | 文艺复兴运动 | 教得到传播 |
B | 新航路的开辟 |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
C | 三角贸易 | 非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
D | 《党宣言》发表 | 马克思主义诞生 |
23.自明治维新起至19世纪80年代,日本创建的模范工厂有广岛、爱知等棉纺厂,新町绢织、赤羽工作分局等一批制丝、机械制造厂。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
A.践行文明开化 B.推行殖产兴业 C.实行废藩置县 D.建立新式
24.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张亮同学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记忆二战过程。图中①处该填入的内容是( )
A.凡尔登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莫斯科保卫战
25.俄罗斯学者维克多•科列梅钮科指出: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能与美国抗衡。但是,为尽可能地维护本国利益,多数国家,特别是美国以外的一些大国都支持建立国际新秩序。他意在强调( )
A.霸权主义是威胁国际和平的主要因素 B.美国丧失了国际关系中的优势地位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成为一种趋势 D.世界大国之间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正是工业化之后提供的物质基础,确保苏联可以逐步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夺取了一系列战争的胜利,确保了苏维埃政权得以生存,并且逐步实现发展壮大。在二战期间,苏联每年可以制造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15万挺机和12万门大炮,这都是苏联工业化成果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杨敏敏《苏联工业化再认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使苏联能够“化被动为主动”的历史事件。
(2)你是否同意“正是工业化之后提供的物质基础,确保了苏维埃政权得以生存,并且逐步实现发展壮大”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统文化对“礼”与“德”的重视,使得中国古代体育活动与伦理道德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成为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古希腊,体育教育多以军事为出发点,希望训练出强健的体魄和强悍的战斗力。其体育文化,是以个性发展、个体生命能力弘扬为主体构建的。
——摘编自蔡艺《神话视角下的古代中国与希腊体育文化差异比较》
材料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体育组织的负责人、比赛的裁判员多是外国人;比赛规则、术语也用英文书写。华北运动会在五四以后逐渐用中国器材和中文比赛术语。五四运动以前,许多运动会没有女子参与。随着科学和民主思想影响的扩大,五四新文化运动号召“妇女”,促进妇女在体育方面有更多的权利和机会。
——摘编自夏书宇《中国体育通史简编》
材料三:工业使欧美的经济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大大开拓了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工业的技术革新,推动了冰雪运动的装备与设施不断完善和更新,新技术在冰雪运动中得到运用,新兴的冰雪项目也纷纷产生,近代冰雪文化逐渐形成。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与古希腊体育文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体育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简析欧美冰雪运动发展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体育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三大科技的西传与外来科技的传入图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16至20世纪初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中心 | 意大利 | 英国、法国 | 德国 |
时间 | 1540-1620年 | 1660-1840年 | 1840-1910年 |
材料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传统的移家美国,不仅远离战场,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包容性较强的自由竞争的社会。当时又处于科学、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上升期,因而往往能为科学家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整理自李工真《世界科技中心的洲际转移》
(1)根据材料一,简述图中宋元时期中外科技传播交流路线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与“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相关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概述美国吸引“知识难民”的原因。
(4)综合三则材料,简析发展科技的条件。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李明华《新中国70年》编写
(1)根据材料,指出“文学艺术受挫”的历史事件。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分别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所示文物可以体现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不能体现纺织技术起源、商品交易活跃。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罐不能体现家庭饲养业出现,C项正确;
题干不能体现纺织技术起源,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家庭饲养业出现,排除B项;
题干不能体现商品交易活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解析】【分析】关于商朝的存在时间,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文献史料需要谨慎考证,才能确定史实。B项正确;
能够相互印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经常难辨真伪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没有史料价值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朝的兴亡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在秦国得到贯彻执行,D项正确;
商鞅变法是取得成功的,排除A项;
变法遇到阻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变法违背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的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2022年冬奥会会徽的设计理念最能体现道家学派的思想,B项正确;
儒家主张“仁”,排除A项;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道家思想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朝廷尉李斯认为:周制定的这个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周王室的亲戚获得土地后,便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避免再次出现政治灾难,秦朝采取的措施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C项正确;
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统一全国文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颁布“推恩令”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建立了秦朝主义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B
【解析】【分析】 “运河的舟楫之便,使中国南北相隔千里之遥的许多文化遗产在各有特色的同时,保持着惊人的相似性”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影响。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下令开凿的。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
推动了全国经济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加速了政治中心转移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朝第二个皇帝唐太宗在位时认识到君民的关系如同舟水,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即人民可以支持你的统治,也能推翻你的统治。所以他在位期间减轻农民的负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等。他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唐朝中后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当政时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励精图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把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盛世”。故与图中①对应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C项正确;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排除A项;
隋炀帝开凿运河,创立科举,排除B项;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强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根据时间判断出这个时间段是隋朝存在的时期,然后从选项中展出与隋朝相关的历史事件即可。
8.【答案】B
【解析】【分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A项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解读不正确,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不符合题意;
B项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解读正确,符合题意;
C项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解读不正确,与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解读不正确,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大事年表为背景,考查辽、宋、夏、宋的和战及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
9.【答案】A
【解析】【分析】据“康熙帝表示‘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可知,康熙帝认为问题是内政问题,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康熙帝此举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
促进了同的交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与的关系,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与的关系,不属于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10.【答案】B
【解析】【分析】 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清朝不仅抗击外来侵略,还对内部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理。清廷对地区的有效管辖体现出这一特点,故 B 符合题意;
A 属于明朝时期,排除;
C 是清朝加强思想控制措施,排除;
D 是外贸方面措施,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11.【答案】A
【解析】【分析】英国使用武力的根本原因是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并不是因为中国拒绝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结果。作者抹杀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作者的立场与视野影响史学研究的结果,A项正确;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正确地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李鸿章一再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都是从中国学的。恭亲王奕䜣也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可知,材料强调中国的政治制度比西方要好,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压力,也有利于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D项正确;
揭示了创办洋务企业的宗旨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项;
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学习内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B项;
说明了平等外交观念的形成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3.【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19-1922年,“”出现的次数较多,是由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A项正确;
国民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错在“普遍”,排除B项;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发生改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为知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和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新潮流。
14.【答案】C
【解析】【分析】据“1940年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3个半月。他们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先后共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人,在整个华北地区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史称“百团大战”。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的知识。
15.【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1948年底,区1亿无地、少地农民农民获得土地,D符合题意。
《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得到实施,A不符合题意。
《中华临时约法》的颁布是在1912年,与题干内容无关,B不符合题意。
“双十协定”的签署没有涉及土地方面的,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区土地改革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理解识记区土地改革的、纲领、总路线、开展情况、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C
【解析】【分析】如表中数据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开展。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1957年比1952年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反映了“一五计划”的开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突出。C项正确;
土地改革的进行不能从表中得出,排除A项;
三大改造的推动不能从表中得出,排除B项;
改革开放的实行不能从表中得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7.【答案】A
【解析】【分析】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说:“证券、股票、市场,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这段话体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进一步人们的思想,A项正确;
指导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材料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18.【答案】B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图示内容“主题:罗马法的起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B项正确;
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从529年起,查士丁尼一世派人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罗马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与罗马法的起源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史实。
19.【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把中世纪的欧洲称为“黑暗时代”;黑格尔则认为中世纪的欧洲“有着一个崭新的精神”;进入20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现代西方是中世纪的产物,是中世纪形成的新生文明”,这些体现的是人们对中世纪社会认识的变化,这说明历史结论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更加客观。故选D;ABC都过于片面,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历史发展的理解。难度不大,本题重在对材料的分析解读,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对欧中中世纪的认知,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C
【解析】【分析】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庄园是一个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主人是领主,庄园的主要劳动者是佃户;庄园的耕地分两类,一类是贵族直领地(自营地),一类是农奴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庄园基本特征是,封建主用劳役地租剥削农奴,在经济上实行经营和核算,内部能自给自足。据题干关键信息“9世纪开始流行”“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直领地”、“份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学习的内容是西欧庄园,C项正确;
希腊城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罗马城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西欧中世纪城市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掌握中世纪封建庄园的相关知识。
21.【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4世纪,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与上帝不再是不能沟通的,上帝把自己的相貌特征以及某些智慧和能力给了他的创造物——人”可知,材料强调了人的能力与作用,与文艺复兴运动有关。14世纪中叶意大利首先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凸显了人的地位,因此题干所述正是反映了当时人文主义思潮兴起,C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人与上帝是能够沟通的,没有体现打击宗教势力的扩张,排除A项;
题干涉及人与上帝的关系,但没有体现否定君权神授思想,排除B项;
19世纪中期,英国达尔文提出进化论观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盛行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封建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推动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D项正确;
推动欧洲思想文化的繁荣的文艺复兴不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排除A项;
新航路的开辟 | 使世界开始联结成一个整体,排除B项;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运动、英国资产阶级、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3.【答案】B
【解析】【分析】从1868年起,日本明治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进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集权。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兴办工业企业。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在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在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等等。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促成题干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是推行殖产兴业,选项B符合题意,B项正确;
践行文明开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实行废藩置县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建立新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24.【答案】B
【解析】【分析】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B项正确;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著名战役,排除A项;
索姆河战役是一战著名战役,排除C项;
莫斯科保卫战是1941年爆发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25.【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虽然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美国抗衡,但大多数国家特别是美国以外的一些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都支持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新秩序,说明该学者意在强调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成为大势所趋,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对国际政治格局发展趋势的判断,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排除A项;
“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能与美国抗衡”说明美国在国际关系中仍然具有优势,排除B项;
材料无法说明世界大国之间是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答案】(1)苏联实行第一、二个五年计划。
(2)【答案一】判断:同意。理由:从1928年起,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开展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正是由于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能够在战争中提供充分的物资供应,保障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所以说,正是工业化之后提供的物质基础,确保苏联可以逐步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夺取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确保了苏维埃政权得以生存,并且逐步实现发展壮大。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理由:为发展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导致苏联的经济日益僵化,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这是导致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因此,工业化之后提供的物质基础不能保障苏维埃政权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壮大。
【答案三】判断:不同意,理由:虽然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导致苏联的经济日益僵化,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这是导致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因此,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影响,应历史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苏联的工业化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正是工业化之后提供的物质基础,确保苏联可以逐步化被动为主动”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实行第一、二个五年计划使得苏联完成工业化,经济上取得重大成就,所以苏联能够“化被动为主动”。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主要分析苏联工业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即可同意题干的观点;分析苏联工业化的消极影响可反对题干的观点。具体可以阐述为从1928年起,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开展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正是由于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能够在战争中提供充分的物资供应,保障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所以说,正是工业化之后提供的物质基础,确保苏联可以逐步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夺取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确保了苏维埃政权得以生存,并且逐步实现发展壮大。因此,同意题干的观点;为发展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导致苏联的经济日益僵化,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这是导致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因此,工业化之后提供的物质基础不能保障苏维埃政权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壮大;虽然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导致苏联的经济日益僵化,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这是导致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因此,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影响,应历史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苏联的工业化发展。因此,不同意题干的观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应用能力,掌握德国闪击苏联、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等相关知识。
27.【答案】(1)不同之处:中国以武备教育为主,注重保健养生;希腊以军事为出发点,注重强健体魄
(2)变化:从五四运动前比赛被外国人控制,到五四后我们自己把控;从女子很难有机会参与,到女子体育得到发展和重视。
(3)原因:技术革新(工业)的推动。
(4)因素:传统观念,思想,科技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由“中国古代体育活动与伦理道德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成为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可知中国古代体育活动与伦理道德相关,以武备教育为主,注重保健养生;由“在古希腊,体育教育多以军事为出发点,希望训练出强健的体魄和强悍的战斗力。其体育文化,是以个性发展、个体生命能力弘扬为主体构建的”,可知希腊以军事为出发点,注重强健体魄。因此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与古希腊体育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以武备教育为主,注重保健养生;希腊以军事为出发点,注重强健体魄。
(2)根据材料二,由“五四运动以前,中国体育组织的负责人、比赛的裁判员多是外国人,比赛规则、术语也用英文书写”,可知五四运动前比赛被外国人控制;由“华北运动会在五四以后逐渐用中国器材和中文比赛术语”,可知五四后我们自己把控;由“五四运动以前,许多运动会没有女子参与。随着科学和民主思想影响的扩大,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妇女在体育方面有更多的权利和机会”,可知五四运动前后,从女子很难有机会参与,到女子体育得到发展和重视。因此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体育的变化是,从五四运动前比赛被外国人控制,到五四后我们自己把控;从女子很难有机会参与,到女子体育得到发展和重视。
(3)根据材料三“工业使欧美的经济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大大开拓了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美冰雪运动发展的原因在于工业的推动。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体育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有传统观念,思想,科技发展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体育的变化、工业的影响等。
28.【答案】(1)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各国。
(2)历史事件:第一次:意大利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第二次: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一次工业;启蒙运动。第三次:德国完成统一(德意志统一);第二次工业。
(3)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上台;法西斯政权残酷犹太人;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的扩张;欧洲面临战争的威胁。
(4)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才众多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图中宋元时期中外科技传播交流路线的特征是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各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科技中心是1540年到1620年的意大利,相关大事是随着意大利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文艺复兴,从而推动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第二次科技中心是1660年到1840的英国和法国,政治上,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法国艰难确立共和制,为科技发展提供宽松的政治氛围;经济上,出现两次工业,促进科技的发展;思想上出现了启蒙运动,起到思想作用。第三次科技中心是1840年到1910年的德国,相关大事是德国统一,第二次工业的推动。
(3)根据材料三可知,美国吸引“知识难民”的原因是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上台;法西斯政权残酷犹太人;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的扩张;欧洲面临战争的威胁。
(4)综合三则材料可知,发展科技的条件是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才众多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四大发明、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等相关史实。
29.【答案】(1)“文化大”。
(2)观点: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论证:新民主主义初期,领导的新民主主义走“城市中心”道路使力量遭遇沉重打击。调整了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取得民主的胜利。或者: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刚开始的照搬苏联模式,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曾产生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失误;到了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为核心的中国党第二代领导人逐渐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取得巨大成就。由此可见,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文化大”致使“文学艺术受挫”。
(2)根据材料“思想发展、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十年探索、改革开放、加入WTO、三大制度、中国、“文化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所学可得出观点: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根据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初期,领导的学习“城市中心”的道路,结果使力量遭遇沉重打击。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敌人城市力量强大,农村力量薄弱,于是调整了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取得民主的胜利。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刚开始的照搬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曾产生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失误。直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为核心的中国党二代领导人逐渐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文化大”的影响,识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建设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