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 一 | 二 | 总分 |
评分 |
阅卷人 | 一、单选题(共24题;共48分) | |
得分 |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八股取士
2. ( 2分 ) 公元755年,唐朝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14705户,人口52919309人,后来,唐朝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933174户,人口16990386人。为此,唐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进行税制改革以增加收入
B. 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
C. 遏制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
D. 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
3. ( 2分 ) 李白有诗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杜甫亦言:“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相传为古时民众领袖)俱尘埃。”这反映了唐代( )
A. 浪漫主义文学颇受推崇 B.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C. 儒道释三教已逐渐融合 D. 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
4. ( 2分 ) 白居易曾就“得州府贡士,或市井之子孙,为省司所诘。申称群萃之秀出者乎,不合限以常科”的事实,拟作了如下判词:“惟贤是求,何贱之有?况士之秀者,而人其舍诸?惟彼郡贡,或称市籍,非我族类,则嫌杂以萧兰,举尔所知,安得弃其翘楚?诚其恶于稗败,谅难舍其茂异。”这表明了( )
A. 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B. 白居易认为科举制下无论出身如何都有机会中举
C. 白居易为工商类子弟能参加唐代科举而辩解
D. 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副实
5. ( 2分 )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 商朝、秦朝、三国 B. 隋朝、唐朝、元朝 C. 商朝、唐朝、明朝 D. 秦朝、唐朝、十六国
6. ( 2分 ) 《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材料所描述的农具是下面的( )
A. B.
C. D.
7. ( 2分 ) “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诗句中这些纺织产品的主要用途是( )
A. 对外出售 B. 自我消费 C. 交纳赋税 D. 捐赠礼品
8. ( 2分 ) 《四民月令》中描绘了东汉晚期靠农业供养一个大型家族、并靠出售剩余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增加收入的庄园。下列工具在庄园中可能出现的有(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 2分 ) 唐太宗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他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牢笼)矣。”这反映了( )
A. 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B. 科举制选拔的多是缺乏创造意识的人
C. 科举制使儒生成为政治的仆从 D. 科举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10. ( 2分 ) 下列关于唐太宗时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羁縻府州
B. 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
C. 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
D. 加强与的联系和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并册封喇嘛教首领
11. ( 2分 )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然要说它是,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最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 秦朝创立皇帝制 B. 汉代内外朝制度 C. 唐朝三省六部制 D. 清朝设立军机处
12. ( 2分 ) 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
A. 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
B. 重农抑商,推行县制
C.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D.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13. ( 2分 )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4. ( 2分 ) 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A. 均田制的推行 B. 民族融合的加深 C. 集权的加强 D. 社会风俗的变化
15. ( 2分 ) 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
A. 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 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 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 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16. ( 2分 ) 唐初以三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这表明( )
A. 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 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 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 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17. ( 2分 ) 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 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 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18. ( 2分 ) 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他主要说明的是( )
A. 汉族非常颓废,要学习少数民族的“野蛮精悍”,才能“扩大恢张”
B. 唐朝建立者李渊父子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后裔,具有大胆开创精神
C.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D. 汉族在历史上应该不断融入少数民族血统,才能够走向辉煌鼎盛
19. ( 2分 ) 新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中,100毫米突击炮、新型远程火箭炮、歼—10、空中预警机等一些新装备盛装亮相。追溯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箭武器的国家。它们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是
A. 西汉 B. 东汉 C. 唐朝 D. 北宋
20. ( 2分 ) 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正规化、政权化。这主要体现出( )
A. 宗法制度逐渐完善 B. 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 C. 申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
21. ( 2分 )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风图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得以与风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2. ( 2分 )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由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柁影斜社日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
A.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 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 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 节日习俗促进诗歌的发展
23. ( 2分 ) 魏孝文帝时期,面对社会上“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的现象,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该建议被采纳说明当时( )
A. 亟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 政治动荡影响精耕细作
C. 地权私有促进经济发展 D. 禁止地主土地私有制度
24. ( 2分 ) 《晋书·卫瓘传》载:“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据此可知( )
A. 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 B. 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C. 官制改革使民俗更加淳朴和顺 D. 卫瓘主要代表士族门阀的利益
第Ⅱ卷 主观题
阅卷人 |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2分) | |
得分 |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制度始行于哪一朝代?选拔标准是什么?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指出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及其主要特点,并概括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26. ( 15分 ) 材料:郦道元从小就喜爱读《水经》,并通读了许多地理著作。他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与古代地理书籍对照,发现地理现象是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发展的。如果不把这些变化了的地理现象及时记录下来,后人就无法弄明白。由此他决定选取《水经》为蓝本,为之作注,不但要记录变化的地理现象,他还记录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阐述的关于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见解,在中国古代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水经注》对各地的植被状况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如“林木茂密”“多木无草”“无木多草”“少草木”“无草木”“无树木”等,书中记载了植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经注》记载的门类有采矿、冶金、造纸、食品、纺织等,其中以屈茨(古龟兹)的冶铁工业的记载最为出色,是一项完整的工业地理文献。经历代学者对《水经注》的深入研究,形成一门学问,叫做“郦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郦道元撰写《水经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水经注》对后世的影响。
27. ( 12分 ) 祠堂制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组织形式和管理。官僚制是顺应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组织形式和管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拟写一个论题且加以论述。(要求:内容简洁,论题明确,论述逻辑严密。)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题干的意思是:九品中正制由于用户门第,把先把人才的标准在门第小范围内,因此不能满足统治者对人才的需求.根据所学知识唐代为了避免这一弊端,实行了科举制,C正确;
ABD不是唐代的选官制.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科举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选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素质,大大加强了集权,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2.【答案】 A
【考点】赋税制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唐朝所能控制的户口之所以减少,是因为户税负担沉重,为此唐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税制改革,实行两税法,实行以财产多少为征税标准,以增加收入,故A项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的赋税制度,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所能控制的户口减少结合唐代两税法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3.【答案】 B
【考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儒生不及游侠人”“儒术于我何有哉”等信息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因此B正确;
A错误,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而杜甫是现实主义的诗人,因此A选项不正确;
C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不能看出三教合一的趋势;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儒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材料唐诗中反映的正是这一现象。
4.【答案】 C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惟贤是求,何贱之有?况士之秀者,而人其舍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中对考生的身份有,明确禁止所有商人和工匠及其后人参加科举考试。白居易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应该获准通过科举考试入仕,C选项符合题意;
白居易针对的是唐朝科举考试身份的批判,A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B选项说法材料未涉及,排除;
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是有利于选拔人才的,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得州府贡士,或市井之子孙,为省司所诘。申称群萃之秀出者乎,不合限以常科”的事实,拟作了如下判词:“惟贤是求,何贱之有?况士之秀者,而人其舍诸?"进行分析即可。
5.【答案】 A
【考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朝代的更替,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完成了统一;汉朝之后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朝代更替进行分析即可。
6.【答案】 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该农具可以分别调到“箭下”和“箭上”改变入土深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曲辕犁的特点,结合图片可知图D为曲辕犁,故答案为D。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7.【答案】 B
【考点】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意可知,“绢帛绫绸叠满箱”,但主要用途是“裁剪做衣裳”,做给公婆和丈夫穿用。所以满箱的绢帛绫绸的用途是自我消费,故选B项。
【点评】古代中国的中国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家庭手工业
8.【答案】 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农业和手工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汉代播种工具耧车,故①正确;②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创造的水排,东汉晚期的庄园中可能出现,故②正确;③是唐朝灌溉工具筒车,不可能出现在东汉晚期的庄园中,故③错误;④是唐朝的曲辕犁,不可能出现在东汉晚期的庄园中,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时注意东汉晚期这一,关键是识记成就出现的时间。
9.【答案】 C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牢笼)矣。”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以才能学识为选拔依据,使大量人才为统治服务,扩大了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
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B项,为科举制的局限,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牢笼)矣。”是关键信息,结合科举制的影响回答
10.【答案】 D
【考点】唐太宗
【解析】【分析】A项正确,唐太宗在东突厥归附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由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因此ABC项均正确。D项康熙帝时期采取的措施。
【点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唐太宗
11.【答案】 C
【考点】中枢政务机构
【解析】【分析】秦朝创立的皇帝制度,皇帝掌握一切权力,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与题干不符,故A排除。
汉武帝时,为了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提拔了一批中下层,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于是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之职,这就是汉代的中朝制度。在该制度下,皇帝的权力较大,中朝并不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错误。
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统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皇权,有效地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使皇帝不能凭其意志决定一切,故C正确。
清朝军机处的只能“跪受笔录”,国家大事的决策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军机处不能制约皇权,故D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并结合唐代三省六部制运作程序及意义进行分析即可。
12.【答案】 B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孝文帝改革内容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采用汉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A、C、D三个选项都包括在其中。B选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孝文帝改革内容结合备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13.【答案】C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14.【答案】 A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因此A正确。 BCD项错误,均与材料无关。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15.【答案】 D
【考点】三国至隋唐五代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D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即文化的发展传播;
A材料无法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
B活字印刷属于宋代,故B项错误;
C材料也无法体现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可以看出印刷术的进步推动文化的传播,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6.【答案】 C
【考点】中枢政务机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三官的权力被削弱,说明宰相权力被削弱,故C项正确。
唐朝三省议事仍存在,到宋朝才名存实亡,排除A项。
新设官职与三省并存,并非融入三省六部,排除B项。
D项不符合史实,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官僚制度成熟的表现之一,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三省六部制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7.【答案】 B
【考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自耕农是封建社会各政权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的自耕农与佃农人数的变化,会近而影响到王朝的兴衰,一是影响政权的财政收入,二是导致的农民贫困会激化阶级矛盾,为此统治者经常土地兼并。所以本题选B。
18.【答案】 C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说明民族融合为唐朝的再次统一和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A、B、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
19.【答案】 C
【考点】三国至隋唐五代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主要反映的是现代中事上火箭炮应用现象,以此切入对古代中国火药术的考查。依据教材知识可知,火药术应用于军事上,最早是在唐朝,而中国最早的火箭武器也出现在唐朝,故C项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
20.【答案】 D
【考点】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解析】【分析】D据材料“不仅保持了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正规化、政权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身份的双重性体现了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
A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故A错误;
B材料未涉及权力中枢决策的问题,故B错误;
C材料也无法体现集权的加强,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保持了的皇家仆从性质”,学生应该认识到本身体现了国家的职能,皇家仆从则体现了皇帝家族的服务功能,据此即可得出家国一体的结论,本题难度中等,因涉及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易错选为B。
21.【答案】 C
【考点】中枢政务机构
【解析】【分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
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阶得以与风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的品级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
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官制,使得低级也取得与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换频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所以C项符合题意。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三省六部制下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22.【答案】 B
【考点】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通过“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可以看出这是在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通过这个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B项正确。A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说法错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结合材料首先排除最有把握的是错误的选项,然后再进一步思考。
23.【答案】 A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时期土地纠纷非常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臣建议“宜限年断”,年代久远难辨的则土地归孝文帝所有,以达到“土不旷功,人罔游力”的目的,因此A符合题意;
B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影响精耕细作;
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地权私有,体现的是解决土地纠纷;
D错误,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在限定时间内解决土地纠纷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24.【答案】 A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卫瓘认为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的标准是孝与廉,因此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故B项错误;
材料所讲的是选官制度,而不官制,故可排除C;
卫瓘主张恢复察举制,用以取代代表士族门阀利益的九品中正制,故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察举制的相关史实,解答类似的文言文试题,关键点在于对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的准确提炼,然后对比备选项,从而获取正确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
25.【答案】 (1)血缘、门第、等级
(2)汉代。注重德行、才学
(3)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
(4)制度:科举制。特点: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了。新规定: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比例录取。影响:有效解决了人才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实行世官制,选拔标准是血缘、门第、等级 ;
(2)根据材料“后汉书”“德行”“孝悌廉公”分析可知:该制度指的是汉朝的察举制,其选拔标准是德才、孝廉。
(3)根据“九品”“中正”等信息可知:该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是门第;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特点是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了。
新规定:根据“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分析可知: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比例录取。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其新规定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人才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涉及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6.【答案】 (1)郦道元喜爱《水经》和地理学;记录随时间变化的地理现象;记录河流流经地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知识。
(2)保存了中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资料;中国古代地质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记录了古代的植物学知识;是一项优秀的工业地理学著作;形成了“郦学”,影响深远。
【考点】三国至隋唐五代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根据“郦道元从小就喜爱读《水经》,并通读了许多地理著作”得出郦道元喜爱《水经》和地理学;根据“发现地理现象是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发展的”得出记录随时间变化的地理现象;根据“记录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得出记录河流流经地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知识。
(2)根据“不但要记录变化的地理现象,他还记录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得出保存了中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资料;根据“在中国古代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得出中国古代地质学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水经注》对各地的植被状况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得出记录了古代的植物学知识;根据“《水经注》记载的门类有采矿、冶金、造纸、食品、纺织等,……是一项完整的工业地理文献”得出是一项优秀的工业地理学著作;根据“形成一门学问,叫做‘郦学’”得出形成了“郦学”,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1)郦道元喜爱《水经》和地理学;记录随时间变化的地理现象;记录河流流经地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知识。
(2)保存了中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资料;中国古代地质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记录了古代的植物学知识;是一项优秀的工业地理学著作;形成了“郦学”,影响深远。
【点评】本题考查了郦道元撰写《水经注》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7.【答案】论题: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论述:经济上:祠堂制度下,家族土地管理制度为族田制,推及到国家,官僚制度下为地主土地私有制;
政治上:家族管理以家规为准,上升到国家层面则为集权制度;
文化上:家族里以血缘为纽带的家谱实现了家族父慈母祥、兄友弟恭,国家则以儒家伦理为枢机加强了国家民族凝聚力。
总之,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祠堂制和国家官僚制基本结构具有相似性和同一性,
深刻揭示了国家是宗法家族功能的延伸。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是论文撰写题,在写论文过程中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写。首先要根据材料信息总结概括出论文的观点:家国一体。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三个方面围绕论文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最后可以根据论文观点对以上内容做一个总结。
故答案为:论题: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论述:经济上:祠堂制度下,家族土地管理制度为族田制,推及到国家,官僚制度下为地主土地私有制;
政治上:家族管理以家规为准,上升到国家层面则为集权制度;
文化上:家族里以血缘为纽带的家谱实现了家族父慈母祥、兄友弟恭,国家则以儒家伦理为枢机加强了国家民族凝聚力。
总之,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祠堂制和国家官僚制基本结构具有相似性和同一性,
深刻揭示了国家是宗法家族功能的延伸。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考查的是宗法制的相关史实,试题为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一方面是需要明确试题要求,找准解题的方向,二是判定所需要的解体内容,三是结合史料,综合分析归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