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比较词语及炼句或句子的优劣
一、回顾诗眼类题型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那么 如何确定“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东西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也是“诗眼”。
二、比较词语
1、提问方式:
⑴诗中的某一词语,有的版本说法不同,你认为哪一词语更妙, 为什么?
⑵诗中的某一词语有人认为换成某词语更好,你的看法呢?
2、解答步骤:
步骤一: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步骤二:解释手法、内容(考虑表情达意、结构、音韵等方面的作用)。如是写景句,就分析其描绘的画面及寓含的情感;如是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步骤三:两者比较,强调认可的词语的优处。(注:也可以适当分析相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不足)
这种题型一般都需要回答通用版本的字更好,然后根据诗歌回答它的妙处。这也是炼字型的一种变式。
例1: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⑴端居:闲居。 ⑵素秋:秋天的代称。
答:“敌”字更好。(第一步)“敌”在此处是“抵挡”之意,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羁旅之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第二步)“敌”字偏于主观精神状态。 “对”字偏于客观描绘。用“对”难以达到以上表达效果。(第三步)
例2:“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答: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总结答题要点】
第一步:明观点:你认为哪个字(词)好。(直接鉴赏某字的此步省略)
第二步:释字义,点手法: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运用的手法。
第三步:说作用:点出该字词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课练】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答:(示例一)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二是心里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里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甚远。(示例二)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赞成“千里”或者“十里”,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鉴赏:这首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此,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的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有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仅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三、炼句
(一)出题角度:
(1)对诗句的赏析:主要是写景句子,答题时,先对诗句表现出的场景具体描摹,再对表现力强的字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对象的什么特点进行赏析。
(2)对诗句寓意的理解:大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诗句,根据诗句所展现的事物特征,知人论世,联系现实,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诗句所表现的心情:对诗句具体赏析,通过诗中景和细节来分析作者的心情。
(4)诗句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感慨)或情感变化: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所抒感情)
(5)概括诗句内容
(6)诗句的修辞手法:揭示手法+修辞对象的具体特征+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解题格式)
(7)诗句的表现手法或写作特点及其作用: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采用什么手法+手法表现对象的具体特征+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8)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或怎样写景:
(9)从诗句情和景关系的角度分析:
(10)揭示诗句所含的哲理:
(11)诗句比较鉴赏:
(二)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 ②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某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三)答题要点:
1、内容:①描绘怎样的景象;②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③蕴涵着一种怎样的理趣。
2、形式:④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3、结构:⑤结构上有何作用
(四)例题导引,理解感悟:
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问: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联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步骤一:简析句意)本诗前三联虽然写诗人在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眼下过着闲适的生活,但这些却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步骤二:结合文意赏析)最后一联表面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之情溢于言表。(步骤三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 因此不同意“喜幸”之说。
总结: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答题步骤】简析句意+结合文意赏析+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
【课练】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解题思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答: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例2: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小序】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guī)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答: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步骤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步骤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从而营造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步骤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答: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步骤3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从而营造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步骤4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总结:这类赏析类题的答题步骤: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步骤一) 绘景(简析句意);(步骤二) 点明句中诗眼字,分析。;(步骤三) 指出句子所用何种手法及作用;(步骤四) 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
【课练1】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函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答:后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课练2】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答题指导:分析诗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必须先弄懂诗句的内容,在着眼全篇,弄清它和上下句的关系。
例3:请说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妙处。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答:(步骤一)省略了谓语动词“像”,理解应是浮云飘忽不定,游子的心情就像它一样,夕阳傍山缓落,依依不舍,犹如老朋友惜别之情。(步骤二)词句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步骤三)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课练】结合全诗,赏析“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这两句的妙处。
村 行 [北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作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因仗义执言而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
【解析】这两句所写之景由下而上,由深而高。“万壑”写山壑之多,“有声”暗写山泉淙淙有力,衬托了“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山峰本不能言,以“无语”称之,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人对山而忘言,山对人而无语,真是契合无间。
答:这两句描写山景,意境阔大而又趣味盎然。上句动中有静,万条谷壑泉水淙淙,奏出天籁之音;下句静中有动,山峰肃立,静静聆听山鸣谷应。“立斜阳”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晚山的可爱。
(一)倒装句:
1、主语后置: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说:声律的需要。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2、宾语前置:
⑴宾语放到主语位置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解说:“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鲜明地突出“香稻”与“碧梧”两个意象,从而写出京城风物的美好。
⑵宾语放在主谓之间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解说:突出“湿”“寒”二字,就凸现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的痴情形象。
3、状语倒装: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解说:“枣花簌簌落衣巾”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渲染了气氛,令人如闻其声,与缫车纺纱的声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曲,充满了乡村情趣。
4、定语倒装: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解说:“疏影横斜清浅水,暗香浮动黄昏月”,水和月的特点得到突出,以此来衬托梅的姿态神韵。
(二)省略句
这是由诗歌的凝练所致。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解说:省略了谓语动词“像”,理解应是浮云飘忽不定,游子的心情就像它一样,夕阳傍山缓落,依依不舍,犹如老朋友惜别之情。
例4: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答:(步骤一)“雁引愁心去”好。(步骤二)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步骤三)“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想象更奇特,更新颖,与后一句对仗映衬,更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
总结:比较那一句更好(或那个版本更好)
1.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
2.解释手法、内容(考虑结构、表情达意、音韵等方面的作用。)如在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如在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
3.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注:也可以适当分析相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不足)
【课练1】
饮 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另一版本为“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
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妙。见南山,本是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见之,悠然忘情,趣闲而意远;另一版本作“望”,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山,无余蕴矣,“见”比“望”确是好得多 。
【课练2】 扬州送人 刘绮庄
桂楫木兰舟,枫江竹箭流。故人从此去,望远不胜愁。
落日低帆影,回风①引棹讴②。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
注:①回风:旋风 。②棹讴:船夫的歌唱。
⑴第二句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样写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答:第二句是说友人乘的船似竹箭一样在水中穿行,极为迅速。这从侧面反衬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船越是快,诗人越是难受。
⑵第五句是历代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的妙处。
答:这一句巧妙地传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友人乘船离去,诗人在岸边送行,直到太阳西下,船帆的影子逐渐远去,视线仍不肯离开,可见惜别之情之浓之深。
四、巩固练习:
1、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送李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答:同意。(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悲凉之感。(总述)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1)起笔“晨鸡初叫,昏鸦争噪”有什么作用?
答:形象地写出了人们为功名从早到晚奔波不休的情景,引出了下文对汲汲功名者的讽刺。
(2)“山,依旧好;人,憔悴了”一句意味深长,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答:以青山依旧美好和人容颜憔悴构成对比,含蓄地写出了作者对汲汲功名者的讽刺,也告诫人们,人生有限,为了外在的功名而耗掉自己的青春年华的人生将是悲苦的人生。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春暮西园·高启(明)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答: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
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答: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犹如一面镜子,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答: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前一句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后一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狭窄。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
答:不说自己很久没有去钓鱼了,荒却了钓鱼台,很令人哀怜,反说家乡父老哀怜“我”荒却了钓鱼台。实际上还是表现自己想回去再钓鱼,从这里作者阐明了自己不愿做官的心意。
6、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解说:比较两种不同版本的不同诗句,哪一个更好,一定要结合诗的主旨及诗句的表现力来考虑。答题时,既要说明喜欢这种的理由,也要说明不太喜欢那种的理由,才能体现“更”。
7、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工,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閒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答:全联视听结合,生动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描绘了茶具间光彩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子声与烟缕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