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学院 08运输2班 苑阿倩、刘羽涵、徐雅静、陈晨、王雯雯)
内容摘要:中国的经济发展由刚建国时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慢慢转变为环境友好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首先阐述了粗放型经济、集约型经济的概念,接着阐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原因: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最后揭示了转变的好处。
关键词: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集约型
正文:
由于中国国情及经济发展的变化,工业化初期的粗放型增长式,不断增加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难以长期坚持;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同时导致我国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集约型,即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一、什么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
在国际竞争中,粗放型增长的国家依托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吸引国际投资流入本国,生产服务于世界市场而非本国市场的产品,从而弥补本国资本投资的不足,促进出口贸易,推动有效需求增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单位产品消耗资源大,收益小,价格低,结构工艺落后,污染严重,对一国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在国际贸易交换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曾经有过两亿条牛仔裤换一架波音飞机的经历,发人深省。
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内涵型增长方式。它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
集约化经营的主要特性有:
第一、它是质量经营的特征。应把质量经营放在重要位置上,从过去一贯性以“外延扩大”和“争地盘,壮块头”为主的经营思路转向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的经营思路上来,在资产质量、负债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
第二、它是集团规模经营的特征。集约化经营要求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经营集团化、规模化。因此“分散、按区划设医院”和“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局面必须坚决改变。
第三、它是效益效率经营的特征。集约化经营以提高效益为最终目标,坚决杜绝“高成本、低效率”和“少、慢、差、费”的状况,全力向“低投入、高产出”和“多、快、好、省”的经营目标努力。
第四、它是高科技经营、电子化经营的特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尽快实现“手工”向“电子化”的转变,实现服务手段电子化是集约化经营的突出表现。
第五、它是人才经营的特征。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启用优秀人才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是集约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迫切任务。应当看到,经历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已难以为继。国际经验表明,用大量投资支撑的增长,很容易造成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从微观角度看,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会造成相关产品的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从宏观角度看,粗放型的高增长方式由于对能源的大量需求,往往产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不可再生资源耗费过度的现象。一方面,粗放型增长造成资金要素投入大,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下降,积累了大量风险。另一方面,粗放型增长能源消耗高,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增长态势,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人均资源少,人均耕地、人均淡水资源和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占有量都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国际上许多重要资源被少数发达国家和公司所垄断,资源产品的进口受到运输能力等多方面制约,粗放型增长面临极大的资源压力和不确定性。而且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一些地方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必须立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实际效益较差,不改变这种状态,经济发展就很难良性和持久。二是可以改善工业化道路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我国在工业发展上过度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外延式”的粗放型增长,忽视现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内部管理,造成不少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生产能力闲置等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彩电生产能力闲置比例为二分之一,家用冰箱为三分之二,汽车为四分之三。这种现状迫切要求转变工业化发展道路。三是可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国家对农业基建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已下降到3%~4%,远远低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10%以上的水平。这说明工业的粗放增长实质上已挤压了农业,成为农业投入不足的原因之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农业未受应有重视、农业向工业提供积累的做法,而且工业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反哺和支持农业,从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将改善环境污染的现状和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传统的经济增长要靠大量的能源消耗来维持。据统计,每增加一美元的生产总值,我国的能耗是日本的5倍~6倍,是美国的2倍~3倍。资源的过量消耗,也会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以集约型方式增长,资源消耗将会减少,环境污染状况将会得到改善。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看,我国长期以来生产技术进步缓慢,产品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国际市场上主要靠低价竞争。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第三、更重要的是,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集约型增长方式有利于人们实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物质条件,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生态环境整体上比较脆弱。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节约发展、循环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不断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们提供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更加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轨道。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来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第一、更好的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 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此时发展方式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
第二、更深刻地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的矛盾的要求。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机制不健全,是转变增长方式提出多年而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就必须直奔成因,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内外需结构平衡了,产业结构优化了,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消耗高的粗放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更全面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惬意的环境等。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确立更全面、更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
三、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的好处。
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调整了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相比较而言,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比较小。根据经济普查的结果,2004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提高了8.8个百分点。虽然,这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70%左右的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空间也很大,我们能通过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GDP。
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让企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其一,这样有利于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如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等。
其二,发展了循环经济。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
其三,严格了资源管理。特别是对土地资源,我国应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管理制度。重点是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坚持耕地“占多少、垦多少 ”的原则;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程序,认真监督土地用途,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强化土地执法监察,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其四,加大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如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淘汰高污染行业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走出一条新型发展道路,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长期发展战略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重大转变。中国也只有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强国。
参考文献:
《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报 《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09年12月27日
《十七大报告》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