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力以后》的《形状改变了》。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低年级小学生认识“力”的启蒙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力的作用及其影响,进一步体验“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对于儿童来说,力是不可见得,但可以通过用力以后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变化,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力。基于这一点,本单元以体验为核心,感知和认识用力的两种主要形式,以及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本节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感知力的一种作用效果:用力以后物体的形状改变了。为中年段《常见的力》《物体的运动》单元的学习做铺垫;同时激发学生对观察事物的变化现象的兴趣,意识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本身好奇心强,乐于参与到活动当中去。本单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感受。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推力和拉力是最常见的力的基础上,来感知力的一种作用效果:用力以后物体的形状改变了。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在对脸部和铁丝、海绵等材料用力的活动中,感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通过动手操作,了解拉、压、弯、扭是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拉力大小对橡皮筋拉伸长度是有影响的。
科学态度: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人们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学生从中感受到科技改变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难点:通过观察物体形状的改变来感知力的存在,进一步认识力的作用。
五、说教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玩变脸娃娃
1.这里有一些娃娃,你们看,可爱吧。你会让它们变脸吗?(会)
2.这是一个娃娃脸,你会改变这个娃娃脸的形状吗?
3.下发娃娃脸,分小组小朋友改变它的形状。
每个小组一个娃娃,试着改变它的形状,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让娃娃的脸形状改变的。(学生操作)娃娃脸变形成功后,请送到台上来。
学生操作。
4、学生汇报
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让娃娃脸形状改变的。
一学生:我们是把娃娃的脸捏一捏,形状改变了。
二学生:我们是拉娃娃的脸,娃娃脸形状改变形。
三学生:我们是拧娃娃的脸,娃娃脸的形状改变了
四学生:我们是压娃娃的脸,娃娃脸形状改变了。
情况一:用什么捏娃娃脸,让它变形的,谁能说得完整些。
情况二:大家都想到了用手去压、扭、拉、弯,让娃娃变脸。如果不用手,而是借用其他物体能不能让娃娃脸变脸呢?
学生思考,说一说
学生思考,想办法。可以自己演示,也可以教师演示:锤子砸娃娃脸,用擀面去碾压娃娃的脸,用手虎钳去挤娃娃的脸。
娃娃脸的形状改变了吗?
用手可以让娃娃脸改变形状,借助其他物体可以让娃娃脸改变形状。通过不同的办法都能让娃娃的脸改变形状。在变脸的过程中都是对脸怎么了?(出示“力”)
小结:同学们用力对娃娃的脸拉、压、揉、搓等方法,让娃娃的脸形状改变了。(出示“形状改变了”)用不同的方法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请想想会用哪些办法?
环节二、用更多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形状
1.小组说一说。
2.学生汇报
你想用力改变什么,你会怎么做?
3.大家想到了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用刚刚想到的方法,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每个同学都来做一做。实验结束后请3号同学把材料带送回来。
4.学生操作
5.学生汇报
我用力去弯--------,铁丝的形状改变了,(铁丝变成了小鸭子的形状)
6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对物体用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环节三、研究用力的大小不同与物体的形状改变之间的关系。
1.请同学看,出示挂钩黑板。
挂钩上有橡皮筋,不用手,你有办法通过对橡皮筋用力,改变皮筋的形状吗?
那么皮筋挂上挂钩后,就会被拉长
请同学们一边挂,一边记录,挂一个挂钩,皮筋被拉长多少?挂两个挂钩,皮筋被拉长多少?直接在纸上做出记号
1.学生实验,记录。做完实验的请将记录板送到前面来。
2.学生操作
教师小结
环节四、总结:生活中,人们通过对物体用力来改变它们的形状。
播放视频,让学生说一说物体的形状在发生改变。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八、教学反思: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并且感受到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在此基础上,本课通过玩气球这个线索,了解常见的力:拉、弯、压、扭;通过动手活动,知道不同的力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并感知拉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关系;认识生活中人们通过对物体用力来改变它们的形状。
由学生感兴趣的儿童节布置入手,引出玩气球的活动。本课以玩气球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知识点。
在玩气球的过程中了解拉、弯、压、扭等等的用力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用力之后物体的形状变化,教学更直观,学生们更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将图片中用力方向的箭头做成了动态,结合真实体验,帮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加强了对于图形符号的学习,促进学生关注并理解符号的意义。将图片中用力方向的箭头做成了动态,结合真实体验,帮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加强了对于图形符号的学习,促进学生关注并理解符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