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试论网络舆情对公信力及决策的影响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9:48:49
文档

试论网络舆情对公信力及决策的影响

理论研究-113-试论网络舆情对公信力及决策的影响赵文婷(210023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摘要:近年来,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网络舆情的飞速发展,给的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本文将从网络舆情对公信力的影响、网络舆情对决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着重讨论网络舆情对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网络舆情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键词:网络舆情;公信力;决策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网络舆情对于转型时期中国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推荐度:
导读理论研究-113-试论网络舆情对公信力及决策的影响赵文婷(210023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摘要:近年来,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网络舆情的飞速发展,给的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本文将从网络舆情对公信力的影响、网络舆情对决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着重讨论网络舆情对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网络舆情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键词:网络舆情;公信力;决策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网络舆情对于转型时期中国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理论研究

-113-

试论网络舆情对公信力及决策的影响

赵文婷

(210023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摘 要:近年来,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网络舆情的飞速发展,给的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本文将从网络舆情对公信力的影响、网络舆情对决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着重讨论网络舆情对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网络舆情与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网络舆情;公信力;决策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网络舆情对于转型时期中国的影响也日益凸显,这种影响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其中,网络舆情对于公信力与决策的影响尤为显著。

一、网络舆情基本情况概述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在把握网络舆情的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舆情。王来华将舆情定义为民众针对党和的社会政治态度,包含来自民众的赞扬、认同、批评和帮助等政治指向性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倾向。刘毅认为舆情“是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综合。”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刘毅认为网络舆情“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曾润喜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不同的学者关于网络舆情有不同的认知,但一个基本的共同认知是:网络舆情是社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的直接反映。简单来讲,网络舆情就是以互联网为渠道,表达、传播具有主观倾向性的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等,并具有一定的、广泛的后续影响力。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亦源于现实,只不过,人们将表达和传播舆情的场所或者渠道拓展到了互联网上。刘毅将网络舆情的特点概括为自由性与可控性、交互性与即时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丰富性与多元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这六个方面。与传统舆情相比,网络舆情还具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控制难度大。从传播方式来看,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即时通讯工具(QQ、MSN 等)、电子邮件、微博等都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内容来看,网络舆情包含的信息涉及社会事件和问题的方方面面,加之网民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截然不同,网络舆情比传统舆情更加丰富。这些都导致了对网络舆情的管控难度的增大。二是影响力不可预估。网络舆情传播的及时性以及传播途径的多元性,都扩大了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网民发言的自由性、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及群体极化性特征等等,赋予了网络舆情极大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影响,都很难预估。

二、网络舆情对公信力的影响

公信力对于建设信用、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管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网络舆情不仅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也对产生监督,对公信力是一种很大的考量。一方面,网络舆情的一些具体特性对公信力产生较大的冲

击;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可以很好地发挥监督功能,使其成为强有力的监督力量。

(一)积极作用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是对外展示的一个良好平台,为施政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和民众之间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事实证明,善于开展宣传、能对外展示良好形象的对内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外则可以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对于网民而言,可以通过网络知晓出台的一系列,了解公共管理具体行为的推进,还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对的行政管理行为的监督。对来说,则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网民的思想动态、利益倾诉。在这样一种良好互动情况下形成的网络舆情对于公信力至关重要。网络舆情并不是构成公信力的来源,而是对公信力的一种考验,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利用好网络舆情,以塑造、提升公信力。要学会利用网络技术,充分根据网络舆情的特征进行引导、管理、监控,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宣传工作,建立良好的形象和公众间的良好关系,从而加强自身的公信力。

(二)消极影响

伴随着网络政治的发展,网络推手、网络水军也相伴而生,可以轻松推动消息的传播、扩散。加上网民的情绪化与非理性,当被操控的网络舆情涉及到公民的利益诉求,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性最终很有可能导致“网络暴力”的出现,从而妨碍司法公正、行政公正,对地方树立公信力形成阻碍。

以药家鑫杀人案为例,网络舆情伴随整个案件始终。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平台开展了大规模讨论,引起了一场网络舆情风暴,被害人家属也开通微博,利用网络获得支持,用网络呼唤公平正义。网络舆情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案件朝着公平、公正、阳光的方向发展,但也对司法判决产生了一种威胁力量。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产生的公众意见,对于司法来说是一种外部的、不专业的力量,舆情和压力对司法判决会产生网络正义,也会产生网络暴力,也就是说网络舆情对司法会产生正面效应,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从现实状况来看,舆情和压力带来的网络正义是主流,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正义的主流不会演变为网络暴力。

药家鑫杀人一案使得公众害怕自己成为不公平制度的代罪羊、失去法律的保护,对和社会失去信任感。应该努力赢得公众的信任,尽力塑造不可动摇的公信力,并给予公众安全感,实现公正、公平。

三、网络舆情对决策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管理和决策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等便捷的渠道收集到越来越多的舆情信息,公众意见也在决策过程中显示出更多的影响力。网络舆情能够为决策提供原生态的舆情基础,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但网络会引发非理性参与,甚至导致非法参与和制度外参与,从而错误诱导决策,危及社会的稳定。

(一)改变了传统的议程设置模式

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特定时期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从而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讨论的中心议题。马克斯韦尔·麦考姆斯和唐纳德·

理论研究

-114-

肖提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对某些命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命题在受众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正比关系。大众传媒通过大范围、高密度的新闻报道或信息轰炸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重要性,使得民众产生引导所期望的认同感,进而影响民众对焦点事件及其重要性的价值判断。

议程设置通常涵盖三个方面,即媒体议程、公众议程和议程。媒体议程是指媒体按照“重要性”和“特异性”等新闻价值标准,对发生的社会性事件进行选择性报道,在宣传手段上区别对待,同时采取相关言论影响受众对这些事件的理解和思考。公众议程是受众对媒体报道的自觉反映,公众从自身的立场、观点、价值标准出发,按照事件的“重要性”以及与自身的利益关联程度来判定应该关注哪些事件、在多大程度上关注这些事件、以哪种方式评价这些事件,从而汇集成或公众。议程则是指或公共决策机构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和特殊视角出发,根据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公众需要以及政治运作过程的需要,来决定哪些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在何种层面上成为讨论和决策的议程,并对各种议程依据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和决策,然后进入执行程序。

在中国,议程设置一直都是这样的模式: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传统的议程设置模式正在悄然改变,由原来的单向度转向多向度和循环往复。公众和媒体开始改变过去的被动地位,通过自主设置议程来影响议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在传统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角色的转变。

那么,传统议程设置模式是如何转变的呢?网络舆情推动了公共问题进入议程,拓宽了对公共问题关注的视野。网络舆情充分反映了网民的利益表达,其对某些议题的优先关注,有助于设计行动方案以影响政治议程,弥补了原先中国公共问题形成中薄弱的环节,补充完善了公共问题的来源,使公共的问题在体现公共利益方面更具代表性。此外,网络舆情还会影响的偏好和立场。在具定、实施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由于本身资源、能力等方面的,无法解决所有的公共问题,因此,必须对公共问题进行取舍。当网络舆情的传播广度与深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的关注,改变的决策偏好。

(二)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决策

网络舆情毕竟只代表了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全社会的共识。虽然有时网络舆情的声势非常浩大,但其中的“众意”并非都是“”。一旦非理性的情绪表达体现在声势浩大的网络舆情中,就会干扰及有关部门的理性判断。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上,网民可能并不了解事务的本质,却仅仅凭借一面之词或片面理解而作出情绪化的反映。尤其是在对待与公权和管理相关的问题上,由于我国长期封闭式的和管理,信息的高度不对称,使得民众对公权机关缺乏信任感,互联网上各种涉及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集中凸现了这类问题的严重性,更使得网民在评判这类问题上出现一边倒的态势。

网络舆情表面的繁荣使得容易高估网络舆情的作用。网络舆情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在民主决策中,与民众利益却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会形成博弈的局面。在民主决策所体现的利益交易中,无法做到每次都大幅度实现人民的利益。对于网络舆情越发倚重,就会出现过度依赖网络,在获取和评估时高估网络舆情的倾向,这种倾向会导致网络舆情表面更为繁荣。但网络舆情发展的时间毕竟较短,缺乏深厚的机制和文化积累。归根结底,互联网只是反映意见的渠道之一,听取、科学决策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听取各方面意见。

总之,应从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发生、发展规律出发,

对网络舆情进行理性回应与引导,充分利用各新闻网站宣传正面,占领主流发布渠道,保持主流在论坛和新闻评论上的力量。还要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实现政务公开、透明,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发布体系,维护公信力。对于公众在互联网上反映的实际问题,相关负责人要及时察觉并采取相关措施,在网络上及时发布处理结果,防止反对意见的对部门产生被动影响,或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既要珍视、了解、顺应,还要善用,引导网民发表正面言论。尤需注意对“意见领袖”的引导。“意见领袖”是指在舆情视域中,思想观念及言论能引导、带领广大网民,对舆情的发展趋势发挥关键引导作用的一类人。由于“意见领袖”的流动性与强大的号召力,因此,需要找到适当的途径对“意见领袖”加以引导,以使其在网络舆情中释放巨大的正能量。

实现网络舆情与的良性互动,推动公民积极参与非常重要,前提是实现政务公开与透明。推动公民积极参与制定过程和内容的界定,是多向度的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之间的公开对话。在此过程中,首先要为公民参与提供必要的信息发布,随后征询公民对所发布信息的意见,并对此做出积极、正面的回应,对不同意见进行解释、对分歧意见进行协调,直到双方意见达成统一;公民则要积极发表意见,对所发表的意见负责,并监督意见的落实情况。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32.

[2]王来华、冯希莹,舆情概念认识中的两个基本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12(6).

[3][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1—52;53.

[5]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

[6]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74—81.

[7]涂章志,网络舆情与地方公信力互动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93.

[9][10]王金水,网络与决策的内在逻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3).

[11]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45.

[12]李景鹏:制定的两个维度: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J],北

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l).9

文档

试论网络舆情对公信力及决策的影响

理论研究-113-试论网络舆情对公信力及决策的影响赵文婷(210023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摘要:近年来,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网络舆情的飞速发展,给的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本文将从网络舆情对公信力的影响、网络舆情对决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着重讨论网络舆情对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网络舆情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键词:网络舆情;公信力;决策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网络舆情对于转型时期中国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