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2a +3b =5ab
B .( a -b )2=a 2-b 2
C .( 2x 2 )3=6x 6
D .x 8÷
x 3=x 5 2.在数轴上,与表示6的点距离最近的整数点所表示的数是( ) A .
1
B .2
C .3
D .4
3.定义一种新运算:1
a
n n
n
b
n x
dx a b -⋅=-⎰
,例如:222k
h
xdx k h ⋅=-⎰,若
m
2
52m
x
dx --=-⎰,则m =( )
A .-2
B .2
5
-
C .2
D .
25
4.若一组数据2,3,5,7的众数为7,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 ) A .2
B .3
C .5
D .7
5.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
110k x x -++=有两个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A .54
k ≤
B .54
k >
C .514
k k ≠<且
D .5
14
k k ≤
≠且 6.不等式组213
312x x +⎧⎨+≥-⎩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7.方程2
1
(2)304
m x mx ---+=有两个实数根,则m 的取值范围( ) A .52
m >
B .5
2
m ≤
且2m ≠ C .3m ≥ D .3m ≤且2m ≠
8.如图,AB ∥CD ,AE 平分∠CAB 交CD 于点E ,若∠C=70°,则∠AED 度数为( )
A .110°
B .125°
C .135°
D .140°
9.已知命题A :“若a 2a a =”.在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命题A 是假命题”的反例的是( ) A .a =1
B .a =0
C .a =﹣1﹣k (k 为实数)
D .a =﹣1
﹣k 2(k 为实数)
10.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如图所示,对称轴是x=-1.有以下结论:①abc>0,②4ac2,其中正确的结论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11.如图,P 为平行四边形ABCD 的边AD 上的一点,E ,F 分别为PB ,PC 的中点,△PEF ,△PDC ,△PAB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若S=3,则12S S +的值为( )
A .24
B .12
C .6
D .3
12.如图,已知⊙O 的半径是2,点A 、B 、C 在⊙O 上,若四边形OABC 为菱形,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 )
A .
2
3
π﹣23 B .
1
3
π﹣3 C .
4
3
π﹣23 D .
4
3
π﹣3 二、填空题
13.如图,直线l x ⊥轴于点P ,且与反比例函数11k y x
=
(0x >)及22k
y x =(0x >)
的图象分别交于A 、B 两点,连接OA 、OB ,已知OAB ∆的面积为4,则
12k k =﹣________.
x
上,点B在双曲线y=
k
x
(k≠0)上,AB∥x轴,过点A作AD
⊥x轴于D.连接OB,与AD相交于点C,若AC=2CD,则k的值为____.
15.如图,在△ABC中E是BC上的一点,EC=2BE,点D是AC的中点,设△ABC、
△ADF、△BEF的面积分别为S△ABC,S△ADF,S△BEF,且S△ABC=12,则S△ADF-
S△BEF=_________.
16.使分式的值为0,这时x=_____.
17.农科院新培育出A、B两种新麦种,为了了解它们的发芽情况,在推广前做了五次发芽实验,每次随机各自取相同种子数,在相同的培育环境中分别实验,实验情况记录如下:
种子数量10020050010002000
A
出芽种子数961654919841965
发芽率0.960.830.980.980.98
B
出芽种子数961924869771946
发芽率0.960.960.970.980.97
下面有三个推断:
①当实验种子数量为100时,两种种子的发芽率均为0.96,所以他们发芽的概率一样;
②随着实验种子数量的增加,A种子出芽率在0.98附近摆动,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可以估计A种子出芽的概率是0.98;
③在同样的地质环境下播种,A种子的出芽率可能会高于B种子.其中合理的是
__________(只填序号).
18.已知一组数据6,x,3,3,5,1的众数是3和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19.分解因式:2x2﹣18=_____.20.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k+1)x+k-1=0有两个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三、解答题
21.解分式方程:
23
2 11
x
x x
+= +-
22.“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民间历来有吃“粽子”的习俗.我市某食品厂为了解市民对去年销量较好的肉馅粽、豆沙馅粽、红枣馅粽、蛋黄馅粽(以下分别用A、B、C、D表示)这四种不同口味粽子的喜爱情况,在节前对某居民区市民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将调查情况绘制成如下两幅统计图(尚不完整).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本次参加抽样调查的居民有多少人?
(2)将两幅不完整的图补充完整;
(3)若居民区有8000人,请估计爱吃D粽的人数;
(4)若有外型完全相同的A、B、C、D粽各一个,煮熟后,小王吃了两个.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他第二个吃到的恰好是C粽的概率.
23.小慧和小聪沿图①中的景区公路游览.小慧乘坐车速为30 km/h的电动汽车,早上7:00从宾馆出发,游玩后中午12:00回到宾馆.小聪骑车从飞瀑出发前往宾馆,速度为20 km/h,途中遇见小慧时,小慧恰好游完一景点后乘车前往下一景点.上午10:00小聪到达宾馆.图②中的图象分别表示两人离宾馆的路程s(km)与时间t(h)的函数关系.试结合图中信息回答:
(1)小聪上午几点钟从飞瀑出发?
(2)试求线段AB,GH的交点B的坐标,并说明它的实际意义;
(3)如果小聪到达宾馆后,立即以30 km/h的速度按原路返回,那么返回途中他几点钟遇见小慧?
24.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AD为弦,∠DBC=∠A.
(1)求证:BC 是半圆O 的切线;
(2)若OC ∥AD ,OC 交BD 于E ,BD=6,CE=4,求AD 的长.
25.如图1,菱形ABCD 中,120ABC ∠=︒,P 是对角线BD 上的一点,点E 在AD 的延长线上,且PA PE =,PE 交CD 于F ,连接CE .
(1)证明:ADP CDP △≌△; (2)判断CEP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如图2,把菱形ABCD 改为正方形ABCD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线段AP 与线段CE 的数量关系.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分析:A .原式不能合并,错误;
B .原式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得到结果,即可做出判断;
C .原式利用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计算得到结果,即可做出判断;
D .原式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计算得到结果,即可做出判断. 详解:A .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故A 错误; B .(a ﹣b )2=a 2﹣2ab +b 2,故B 错误; C .( 2x 2 )3=8x 6,故C 错误; D .x 8÷x 3=x 5,故D 正确. 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合并同类项,幂的乘方及积的乘方,以及同底数幂的除法,熟练掌握公式及法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的大小,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
46 6.25< 的点距离最近的整数点所表示的数是2, 故选:B . 【点睛】 此题考查了实数与数轴,以及算术平方根,熟练掌握各自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新定义运算得到一个分式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根据题意得, 5211m 11(5)25m x dx m m m m ---⎰-=-= -=-, 则25 m =- , 经检验,2 5 m =-是方程的解,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了解分式方程,弄清题中的新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 4.C 解析:C 【解析】 试题解析:∵这组数据的众数为7, ∴x=7, 则这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3,5,7,7, 中位数为:5. 故选C . 考点:众数;中位数. 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运用根的判别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组成不等式组即可解答 【详解】 解:∵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k ﹣1)x 2+x +1=0有两个实数根, ∴210 =1-41)10k k -⎧⎨∆⨯-⨯≥⎩≠( , 解得:k ≤54 且k ≠1. 故选:D . 【点睛】 此题考查根的判别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根的情况与判别式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先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再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即可. 【详解】 213312x x +⎧⎨+≥-⎩ <①② ∵解不等式①得:x <1, 解不等式②得:x≥-1,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 <1, 在数轴上表示为: ,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能根据不等式的解集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是解此题的关键.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和判别式的意义得到20m -≠,30m -≥,(()2134204 m m ∆=----⨯≥,然后解不等式组即可. 【详解】 解:根据题意得 20m -≠, 30m -≥, (()2134204 m m ∆=----⨯≥, 2 且m≠2. 故选B. 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AB∥C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CAB=110°,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CAE=55°,最后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 ∵AB∥CD, ∴∠BAC+∠C=180°, ∵∠C=70°, ∴∠CAB=180°-70°=110°, 又∵AE平分∠BAC, ∴∠CAE=55°, ∴∠AED=∠C+∠CAE=125°,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a =可确定a的范围,排除掉在范围内的选项即可. 【详解】 解:当a≥0a =, 当a<0a =-, ∵a=1>0,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a=0,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a=﹣1﹣k,当k<﹣1时,a>0,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a=﹣1﹣k2(k为实数)<0,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a a a a a ≥ ⎧ ==⎨ -≤ ⎩ ,正确理解该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0.C解析:C 【解析】 【详解】 ①∵抛物线开口向下,∴a<0,∵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b=2a<0,∵抛 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上方,∴c>0,∴abc>0,所以①正确; ②∵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b2-4ac>0,∴4ac ④∵x=﹣1时,y>0,∴a﹣b+c>2,所以④正确. 故选C. 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过P作PQ∥DC交BC于点Q,由DC∥AB,得到PQ∥AB, ∴四边形PQCD与四边形APQB都为平行四边形, ∴△PDC≌△CQP,△ABP≌△QPB, ∴S△PDC=S△CQP,S△ABP=S△QPB, ∵EF为△PCB的中位线, ∴EF∥BC,EF=1 2 BC, ∴△PEF∽△PBC,且相似比为1:2, ∴S△PEF:S△PBC=1:4,S△PEF=3, ∴S△PBC=S△CQP+S△QPB=S△PDC+S△ABP=12 S S =12. 故选B.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连接OB和AC交于点D,根据菱形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先求出AC的长及∠AOC 的度数,然后求出菱形ABCO及扇形AOC的面积,则由S菱形ABCO﹣S扇形AOC可得答案.详解:连接OB和AC交于点D,如图所示: ∵圆的半径为2, ∴OB=OA=OC=2, 又四边形OABC 是菱形, ∴OB ⊥AC ,OD=12 OB=1, 在Rt △COD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知:22213-= ,3 ∵sin ∠COD= 3CD OC = ∴∠COD=60°,∠AOC=2∠COD=120°, ∴S 菱形ABCO =12B×AC=12 ×2×33 S 扇形AOC =2120243603 ππ⨯⨯=, 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S 菱形ABCO ﹣S 扇形AOC = 4233π-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扇形面积的计算及菱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菱形的面积=12 a•b (a 、b 是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扇形的面积=2 360 n r π,有一定的难度. 二、填空题 13.【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可知:的面积为的面积为然后两个三角形面积作差即可求出结果【详解】解: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可知:的面积为的面积为∴的面积为∴∴故答案为8【点睛】本题考查反比 解析:【解析】 【分析】 根据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可知:AOP ∆的面积为 112k ,BOP ∆的面积为212k ,然后两个三角形面积作差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 解:根据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可知:AOP ∆的面积为112k ,BOP ∆的面积为212 k , ∴AOB ∆的面积为 121122 k k -,∴1211422k k -=,∴128k k -=. 故答案为8. 【点睛】 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k 的几何意义,本题属于基础题型. 14.12【解析】【详解】解:设点A 的坐标为(a )则点B 的坐标为()∵AB∥x 轴AC=2CD∴∠BAC=∠ODC∵∠ACB=∠DCO∴△ACB∽△DCO∴∵OD=a 则AB=2a∴点B 的横坐标是3a∴3a= 解析:12 【解析】 【详解】 解:设点A 的坐标为(a , 4a ),则点B 的坐标为(ak 4,4a ), ∵AB ∥x 轴,AC=2CD , ∴∠BAC=∠ODC , ∵∠ACB=∠DCO , ∴△ACB ∽△DCO , ∴AB AC 2DA CD 1 ==, ∵OD=a ,则AB=2a , ∴点B 的横坐标是3a , ∴3a= ak 4 , 解得:k=12. 故答案为12. 15.2【解析】由D 是AC 的中点且S △ABC=12可得;同理EC=2BE 即EC=可得又等量代换可知S △ADF -S △BEF=2 解析:2 【解析】 由D 是AC 的中点且S △ABC =12,可得1112622ABD ABC S S ∆∆= =⨯=;同理EC=2BE 即EC=13BC ,可得11243 ABE S ∆=⨯=,又,ABE ABF BEF ABD ABF ADF S S S S S S ∆∆∆∆∆∆-=-=等量代换可知S △ADF -S △BEF =2 16.1【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这是分式方程x2-1x+1=0然后根据分式方程的解法分解因式后约分可得x-1=0解之得x=1经检验可知x=1是分式方程的解答案为1考点:分式方程的解法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这是分式方程,=0,然后根据分式方程的解法分解因式后约分可得x-1=0,解之得x=1,经检验可知x=1是分式方程的解. 答案为1. 考点:分式方程的解法 17.②③【解析】分析:根据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详解:(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当实验种子数量为100时两种种子的发芽率虽然都是96但结合后续实验数据可知此时的发芽率并不稳定故不能确 解析:②③ 【解析】分析: 根据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 (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当实验种子数量为100时,两种种子的发芽率虽然都是96%,但结合后续实验数据可知,此时的发芽率并不稳定,故不能确定两种种子发芽的概率就是96%,所以①中的说法不合理; (2)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A种种子发芽的频率逐渐稳定在98%左右,故可以估计A种种子发芽的概率是98%,所以②中的说法是合理的; (3)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A种种子发芽的频率逐渐稳定在98%左右,而B种种子发芽的频率稳定在97%左右,故可以估计在相同条件下,A种种子发芽率大于B种种子发芽率,所以③中的说法是合理的. 故答案为:②③. 点睛: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4【解析】【分析】先根据众数的定义求出x=5再根据中位数的定义进行求解即可得【详解】∵数据6x3351的众数是3和5∴x=5则这组数据为133556∴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4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主 解析:4 【解析】 【分析】先根据众数的定义求出x=5,再根据中位数的定义进行求解即可得. 【详解】∵数据6,x,3,3,5,1的众数是3和5, ∴x=5, 则这组数据为1、3、3、5、5、6,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35 2 =4, 故答案为:4.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众数和中位数,熟练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以及求解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9.2(x+3)(x﹣3)【解析】【分析】原式提取2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详解】原式=2(x2﹣9)=2(x+3)(x﹣3)故答案为:2(x+3)(x﹣3)【点睛】此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 解析:2(x+3)(x﹣3) 【解析】 【分析】 原式提取2,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 【详解】 原式=2(x2﹣9)=2(x+3)(x﹣3), 故答案为:2(x+3)(x﹣3) 【点睛】 此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20.k≥-13且k≠0【解析】试题解析:∵a=kb=2(k+1)c=k-1∴△=4(k+1)2-4×k×(k-1)=3k+1≥0解得:k≥-13∵原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k≠0考点:根的判别式 解析:k≥,且k≠0 【解析】 试题解析:∵a=k,b=2(k+1),c=k-1, ∴△=4(k+1)2-4×k×(k-1)=3k+1≥0, 解得:k≥-, ∵原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k≠0. 考点:根的判别式. 三、解答题 21.x=-5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法,把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x+1)( x-1),化为整式方程求解,求出x的值后不要忘记检验. 【详解】 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1)( x-1) 得: 2x (x-1)+3(x+1)=2(x+1)( x-1) 整理化简,得x=-5 经检验,x=-5是原方程的根 ∴原方程的解为:x=-5.22.(1)600(2)见解析 (3)3200(4) 【解析】 (1)60÷10%=600(人). 答:本次参加抽样调查的居民有600人.(2分) (2)如图;…(5分) (3)8000×40%=3200(人). 答:该居民区有8000人,估计爱吃D粽的人有3200人.…(7分) (4)如图; (列表方法略,参照给分).…(8分) P(C粽)==. 答:他第二个吃到的恰好是C粽的概率是.…(10分) 23.(1)小聪上午7:30从飞瀑出发;(2)点B的实际意义是当小慧出发1.5 h时,小慧与小聪相遇,且离宾馆的路程为30 km.;(3)小聪到达宾馆后,立即以30 km/h的速度按原路返回,那么返回途中他11:00遇见小慧. 【解析】 【分析】 (1)由时间=路程÷速度,可得小聪骑车从飞瀑出发到宾馆所用时间为:50÷20=2.5(小时),从10点往前推2.5小时,即可解答; (2)先求GH的解析式,当s=30时,求出t的值,即可确定点B的坐标; (3)根据50÷30=5 3 (小时)=1小时40分钟,确定当小慧在D点时,对应的时间点是 10:20,而小聪到达宾馆返回的时间是10:00,设小聪返回x小时后两人相遇,根据题意得:30x+30(x﹣)=50,解得:x=1,10+1=11点,即可解答. 【详解】 (1)小聪骑车从飞瀑出发到宾馆所用时间为:50÷20=2.5(小时), ∵上午10:00小聪到达宾馆, ∴小聪上午7点30分从飞瀑出发. (2)3﹣2.5=0.5, ∴点G 的坐标为(0.5,50), 设GH 的解析式为s kt b =+,把G (0.5,50),H (3,0)代入得; 150{230 k b k b +=+=,解得:20{60k b =-=, ∴s=﹣20t+60, 当s=30时,t=1.5, ∴B 点的坐标为(1.5,30),点B 的实际意义是当小慧出发1.5小时时,小慧与小聪相遇,且离宾馆的路程为30km ; (3)50÷30=53(小时)=1小时40分钟,12﹣53=1103 , ∴当小慧在D 点时,对应的时间点是10:20,而小聪到达宾馆返回的时间是10:00,设小聪返回x 小时后两人相遇,根据题意得:30x+30(x ﹣ 13 )=50,解得:x=1, 10+1=11=11点, ∴小聪到达宾馆后,立即以30km/h 的速度按原路返回,那么返回途中他11点遇见小慧. 24.(1)见解析;(2)AD=4.5. 【解析】 【分析】 (1)若证明BC 是半圆O 的切线,利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即证明AB ⊥BC 即可; (2)因为OC ∥AD ,可得∠BEC=∠D=90°,再有其他条件可判定△BCE ∽△BAD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的比值相等即可求出AD 的长. 【详解】 (1)证明:∵AB 是半圆O 的直径, ∴BD ⊥AD , ∴∠DBA+∠A=90°, ∵∠DBC=∠A , ∴∠DBA+∠DBC=90°即AB ⊥BC , ∴BC 是半圆O 的切线; (2)解:∵OC ∥AD , ∴∠BEC=∠D=90°, ∵BD ⊥AD ,BD=6, ∴BE=DE=3, ∵∠DBC=∠A , ∴△BCE ∽△BAD , ∴=CE BE BD AD ,即436=AD ; ∴AD=4.5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要证某线是圆的切线,已知此线过圆上某点,连接圆心与这点(即为半径),再证垂直即可.同时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25.(1)证明见解析;(2)CEP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见解析;(3 )CE = . 【解析】 【分析】 (1)由菱形ABCD 性质可知,AD CD =,ADP CDP ∠=∠,即可证明; (2)由△PDA ≌△PDC ,推出PA=PC ,由PA=PE ,推出DCP DEP ∠=∠,可知60CPF EDF ∠=∠=︒,由PA═PE=PC ,即可证明△PEC 是等边三角形; (3)由△PDA ≌△PDC ,推出PA=PC ,∠3=∠1,由PA=PE ,推出∠2=∠3,推出 ∠1=∠2,由∠EDF=90°,∠DFE=∠PFC ,推出∠FPC=EDF=90°,推出△PE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解答; 【详解】 (1)证明:在菱形ABCD 中,AD CD =,ADP CDP ∠=∠, 在ADP ∆和CDP ∆ AD CD ADP CDP DP DP =⎧⎪∠=∠⎨⎪=⎩ , ∴()ADP CDP SAS ∆≅∆. (2)CEP ∆是等边三角形, 由(1)知,ADP CDP ∆≅∆,∴DAP DCP ∠=∠,AP CP =, ∵PA PE =,∴DAP DEP ∠=∠, ∴DCP DEP ∠=∠, ∵CFP EFD ∠=∠(对顶角相等), ∴180180PFC PCF DFE DEP ︒-∠-∠=︒-∠-∠, 即60CPF EDF ∠=∠=︒, 又∵PA PE =,AP CP =; ∴PE PC =, ∴CEP ∆是等边三角形. (3 )CE =. 过程如下:证明:如图1中,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DC ,∠ADB=∠CDB=45°,∠ADC=90°, 在△PDA 和△PDC 中, PD PD PDA PDC DA DC ⎧⎪∠∠⎨⎪⎩ ===, ∴△PDA ≌△PDC , ∴PA=PC ,∠3=∠1, ∵PA=PE , ∴∠2=∠3, ∴∠1=∠2, ∵∠EDF=90°,∠DFE=∠PFC , ∴∠FPC=EDF=90°, ∴△PE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PC 2AP . 【点睛】 本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