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茂金属催化剂及烯烃高分子材料研究新进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9:51:14
文档

茂金属催化剂及烯烃高分子材料研究新进展

收稿日期:2005-05-21作者简介:徐兆瑜(1935-),男,湖南益阳人,高级工程师,已发表论文百余篇,现从事化学及化工领域内的信息调研工作。茂金属催化体系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烯烃聚合,采用的助催化剂是烷基铝,催化效率低,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1980年德国汉堡大学教授Kaminsky发现茂二氯化锆(Cp2ZrCl2)和甲基铝氧烷组成的催化剂,用于乙烯聚合的均相催化体系,显示出超高活性,同时观察到采用非均相固体催化剂未曾获得的许多聚合特性,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关注,并迅速
推荐度:
导读收稿日期:2005-05-21作者简介:徐兆瑜(1935-),男,湖南益阳人,高级工程师,已发表论文百余篇,现从事化学及化工领域内的信息调研工作。茂金属催化体系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烯烃聚合,采用的助催化剂是烷基铝,催化效率低,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1980年德国汉堡大学教授Kaminsky发现茂二氯化锆(Cp2ZrCl2)和甲基铝氧烷组成的催化剂,用于乙烯聚合的均相催化体系,显示出超高活性,同时观察到采用非均相固体催化剂未曾获得的许多聚合特性,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关注,并迅速
收稿日期:2005-05-21

作者简介:徐兆瑜(1935-),男,湖南益阳人,高级工程师,已发表论文百余篇,现从事化学及化工领域内的信息调研工作。

茂金属催化体系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烯烃

聚合,采用的助催化剂是烷基铝,催化效率低,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1980年德国汉堡大学教授Kaminsky发现茂二氯化锆(Cp2ZrCl2)和甲基铝氧烷组成的催化剂,用于乙烯聚合的均相催化体系,显示出超高活性,同时观察到采用非均相固体催化剂未曾获得的许多聚合特性,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关注,并迅速形成了茂金属聚合物研究热潮[1 ̄2]。到20世纪80年代,茂金属催化体系的开发和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继而在1991年,Exxon公司首先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在1.5万t/a工业化装置上成功地生产了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mLLDPE),标志着茂金属催化剂已正式进入工业化阶段。茂金属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是聚烯烃生产中一次重大革新,它使聚烯烃分子结构、性能、品质和应用领域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涌现出了许多新型材料。目前茂金属催化烯烃聚合成了高分子合成研究中的热点课题[3]。高分子材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其中占高分子材料1/3以上的聚烯烃材料又是合成材料中最重要的一类。所以茂金属催化体系的开发、应用和革新必将对21世纪聚烯烃工业产生极大影响[4]。

1  茂金属催化剂的主要特性1.1  茂金属催化剂组成

茂金属催化剂是由茂金属络合物和助催化剂组成的催化体系。茂金属化合物是指过渡金属原子与茂环(环戊二烯或取代的环戊二烯负离子)配位形成的

茂金属催化剂及烯烃高分子材料研究新进展

徐兆瑜

(安徽省化工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41)

摘  要:介绍茂金属催化剂的一般组成、主要特性及在烯烃聚合催化技术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和近年研究取得的一些新进展。详细叙述采用茂金属催化工艺技术合成的一些烯烃聚合物,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间规聚苯乙烯(sPS)、茂金属环烯烃、茂金属乙丙橡胶、茂金属乙烯-辛烯共聚物等。这些茂金属聚合物与传统催化剂合成的聚合物相比,具有更优良的特性和更广阔的应用范围。许多用传统催化剂难以合成的材料,在采用茂金属催化技术后变得容易进行。在烯烃聚合物合成中茂金属催化剂正在替代传统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在全球增长非常迅速,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市场前景。

关键词:茂金属催化剂;烯烃聚合;催化剂;树脂

中图分类号: TQ4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191(2005)04-0019-06

过渡金属有机络合物,如二氯茂钛(Cp2TiCl2)等,也可由过渡金属的环戊二烯、茚基、四氢茚基和芴基等。助催化剂是指协助茂金属络合物形成催化活性体的化合物,如甲基铝氧烷(MAO)或离子活性剂组成等,助催化剂是茂金属催化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使用最多的是MAO,它是三甲基铝(AlMe3)的水解产物,MAO可以是线型的,也可以是环状的。烯烃聚合用茂金属催化体系其催化聚合机理,基本认为是由茂金属与助催化剂相互形成阳离子型催化活性中心。助催化剂MAO制备工艺复杂、价格贵、用量大,近年来开发了部分或全部取代或降低其用量的助催化剂。助催化剂起强化过渡金属系统作用,与有机金属络合物相比,常常被过量使用。聚烯烃催化剂大致可分4类,即传统的齐格勒-塔纳(Ziegler-Natta,Z-N)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和稀土金属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是继Z-N催化剂后的一种新型催化体系。1.2  茂金属催化剂特点和优势

1.2.1  超高活性

茂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极高,如含1g钛的茂金属催化剂能催化合成7700kg聚苯乙烯(PS),以此活性计,茂金属催化剂在PS生产成本中为0.45美分/kg,低于Z-N催化剂的1.1 ̄4.5美分/kg,所以茂金属催化剂活性比传统的催化剂高。另外,以过渡金属计,其活性大于氯化镁类催化剂10倍以上。特别是茂/锆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活性,如含1g锆的均相茂催化剂能够催化100t乙烯聚合,如此高

2005年第3卷第4期              Chemical Propellants & Polymeric Materials

· 19 ·

茂金属催化剂属于单一活性中心且活性高的催化剂,它的金属原子一般都处于环境下,只允许聚合物单体进入催化剂活性点上,因此能精确控制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共聚单体含量及其在主链上的分布和结晶结构等,可催化合成各种烯烃与极性单聚功能性烯烃聚合物。其共聚产品具有很好的均一性,主要表现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共聚单体在聚合物主链中分布均匀,这种特性有利于开发性能更加优异的聚烯烃产品。非茂金属催化剂体系中每个金属都具有催化活性,活性中心几乎可达100%,在烯烃聚合中每个活性中心都产生相应的链长并与相同含量的共聚单体反应。1.2.3  优异的共聚能力

茂金属催化剂几乎能使大多数单体与乙烯共聚合,这样可获得许多新型聚烯烃材料。其应用单体除常见的á-烯烃单体外,还有一些空间位阻较大的单体和一些双戊环或环烯烃单体,如苯乙烯和降冰片烯(双环[2,2,1]庚-2-烯)等。有关茂金属催化剂进行烯烃聚合的研究和开发,至今已涉及50种以上不同性质的单体,其中许多单体用传统的Z-N催化剂和其他配位催化剂体系很难或不可能进行聚合。而茂金属催化剂可对不同单体的相对反应活性进行控制,如传统的Z-N催化剂不易使á-烯烃共聚单体进入聚合物,乙烯与1-丁烯反应活性之比一般>1000,而茂金属催化剂通过对环戊二烯环的修饰,可大大减小反应活性之比。Dow公司限定几何构型茂金属催化剂在乙烯与1-辛烯共聚反应中,乙烯的相对活性是Z-N催化剂时的1/30。1.2.4  灵活性

茂金属的结构易于调整,因此可开发出各种立体结构的络合物。利用每一种立体结构的络合物所特有的对聚合空间的立体选择性,可合成出微观结构独特而均匀的多种聚烯烃,如间规PP、等规PP、半等规PP和sPS等。

1.2.5  可克服位阻效应

空间位阻效应较大的环烯烃用传统的Z-N催化剂难以聚合或只能进行开环聚合,而茂金属催化剂可发生双键加成聚合,且可与乙烯、丙烯发生共聚合,从而可开发出许多性能优异的新材料。茂金属催化剂对高级烯烃和空间位阻大的烯烃也呈现出很高的反应性能[5]。另外,苯乙烯用传统的Z-N催化剂只能进行无规聚合反应,而用茂金属催化剂则可获得高度结晶的sPS,其熔点高达270℃,在某些方面其性能和尼龙66相近;又如用茂金属催化剂制备的间规PP具有优异的低温抗冲击性和透明性。1.2.6  分子末端基可控

采用茂金属催化剂所得的产品常含有末端乙烯基,其数量可控,也可用双烯烃共聚来制取。利用这种末端乙烯基可进行后聚合和接枝共聚等,使产品官能团化,有助于改进树脂的润湿性、可镀性、可涂饰性、黏着性和相容性等。

1.2.7  其他方面

在溶液聚合工艺中不需要载体,能使任何á-烯烃单体聚合,可使过去固体催化剂不能聚合或催化效率极低的环烯烃、共轭二烯烃及极性单体的聚合或共聚反应,从而可开发出更多高性能合成材料。其使用寿命长,性能稳定。烯烃的插入时间极快,链增长过程中每个烯烃分子插入时间约为10-5s, 这与生物酶催化相当。

1.3  茂金属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1.3.1  茂金属加合物负载技术

茂金属催化剂是继Z-N催化剂后的一种新型催化体系。茂金属催化剂在现有聚合工艺上的应用不同于Z-N催化剂,需要对工艺参数进行较大,包括催化剂切换、加氢系统和共聚单体的改造。中国石化公司开发的茂金属加合物技术成果,实现了对现有的乙烯工艺的“drop-in”技术,并相继开发出茂金属加合物负载化,聚合过程中催化剂切换,mLLDPE牌号和薄膜加工应用技术[6 ̄7]。这种技术不是三组分的简单混合,而是三者通过弱相互相作用的有机结合,使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较现有技术简单,无需分离提纯,催化剂产率达到90%以上。用该技术制备的茂金属催化剂具有不寻常的稳定性,给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运输及储存带来了很大方便;通过负载化得到的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在催化烯烃聚合制备茂金属聚乙烯(mPE)等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效率。已生产出APE-1茂金属加合物,将千克级中试制备的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直接用于PE淤浆工艺、环管淤浆工艺及气相流化床工艺中试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可得到密度为0.917 ̄0.950g/cm3的PE。在齐鲁石化

· 20 ·                    Chemical Propellants & Polymeric Materials 2005年第3卷第4期

6万t/a气相流化床工艺PE生产装置上成功地进行了工业试验,得到了100tmLLDPE产品。

1.3.2  新型催化剂

由于MAO生产成本较高,用量也多,了茂金属催化剂的发展。最近开发出一些新的非MAO助催化剂,如以AlMe3(MeSn)2O与CpZrCl2、Et(Ind)2 ZrCl2或Pr (Cp) (Flu)2 ZrCl2等组成的催化剂用于乙烯、丙烯或其他á-烯烃聚合时,也已显示出很高的催化活性,且使用方便。另外,Pd(Ⅱ)-Ni(Ⅱ)组成的催化剂在乙烯与á-烯烃聚合时也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烯烃聚合室合成了乙基桥二茚基二氯茂锆催化剂,以SiO2为载体,制得了锆质量分数1.5%左右的载体催化剂。MAO决定茂金属催化剂的高聚合活性,但很难合成,采用Al2(SO4)2.8H2O 和MgCl2.6H2O作为四甲基铝(TMA)水解剂,MAO的实际产率达到26% ̄34%。得到了合成MAO的较好条件:n(H2O):n(TMA)=1.5 ̄1.8,反应时间为12 ̄24h,反应温度40 ̄60℃。载体作催化剂时,催化剂活性达到每克可催化5.2kgPE,聚合物表观密度达到0.41g/cm3,聚合物密度0.930g/cm3,聚合物共聚单体质量分数1.85%,聚合熔融指数MI21.6为8.5,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255000,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1.9[8 ̄9]。1.3.3  单茂钛催化剂

茂金属催化体系的烯烃聚合是目前高分子合成研究的热点之一,乙烯聚合的茂金属催化剂大都带有桥联或非桥联的双茂金属(以Zr为主)化合物。方玉堂等[3]选用活性较高的五甲基茂基钛、三苄氧基茂基钛[CpTi(OBz)3]为主催化剂,与5种TMA含量不同的固体改性MAO组成的均相催化体系进行苯乙烯和乙烯聚合,研究固体改性MAO用量(即n(Al):n(Ti))及固体改性MAO中TMA含量对2种单体聚合的影响,证明Ti4+活性中心有利于合成间规PE,而Ti3+活性中心有利于合成PE;苯乙烯间规聚合时,外加三异丁基铝(TIBA)将改变催化活性,同时可节省MAO用量。

2  茂金属聚烯烃树脂2.1  茂金属聚乙烯

茂金属聚乙烯(mPE)是在茂金属催化体系作用下乙烯和á-烯烃(如1-丁烯、1-己烯或1-辛烯)的共聚物,也是当今烯烃聚合物发展非常迅速和研究开发的热点品种[10 ̄11]。目前已工业化的mPE可分为2

类:一是替代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的mLLDPE,一般密度为0.915 ̄0.935g/cm3;另一类是塑性体,如Exxon化学公司的Exact塑性体,密度为0.870 ̄0.915g/cm3。1991年Exxon公司首先采用双环戊二烯和MAO催化乙烯和己烯共聚,生产出具有优异性能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1993年Dow公司利用“约束几何技术”生产出性能优于简单中心催化剂所得到的LLDPE;1994年BP公司采用单组分的B型催化剂,生产出具有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长链支化结构的LLDPE[12];1995年Mobil公司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在流化床和气相反应器中生产出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的LLDPE。最近英国BP公司已成功地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在同一装置内生产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LDPE、LLDPE、超低密度聚乙烯(UDPE)等性能各异的多种新型材料。

薄膜市场是PE的主要应用领域,mPE与其他PE相比,前者韧性高,耐穿刺强度高,耐撕裂,使用寿命长,热密封起始温度低,因而在包装市场应用广泛,如热袋盛装连续包装生产线、重包装生产线、普通食品包装、捆扎包装、金属容积包装;此外还可制成特种用途的包装膜,如黏着膜、收缩膜、弹性膜、极薄膜,目前mPE膜用于蔬菜和新鲜水果包装等。最近高继志等提出了茂金属PE宽幅吹塑棚膜研究成果,经越冬日光、温室和早春大棚覆盖试验,应用效果良好。目前已生产出用mLLDPE与LDPE共混树脂生产的高强度、高光效的茂金属棚PE薄膜及高透明PE膜[13 ̄14]。

采用茂金属作催化剂,避免了用Z-N催化剂带来的一些问题,即传统LLDPE生产主要限于气相工艺;选择的共聚单体是丁烯,得到的树脂难以加工。目前mLLDPE可用各种工艺生产,包括溶液法、淤浆法和气相法,使生产率提高了2倍;另外还可采用更有效地降低密度的á-烯烃如己烯和辛烯作为共聚单体,而获得的树脂容易加工,使mLLDPE达到了兼有高压LDPE的加工性能、光学性能和ZN-LDPE的优良机械性能的完美平衡[15]。中国石化石油科学院采用自己开发的茂金属催化剂APE-1,在200t/a气相法PE装置上获得成功。2.2  茂金属聚丙烯

采用茂金属催化剂能生产出具有很高立构选择性的等规聚丙烯(iPP)、透明度高和耐辐射的间规PP(sPP)。Hoechest公司采用由硅烷架桥的双中心茂金属催化剂合成了iPP。Fina石油化学公司开发出

徐兆瑜 ·茂金属催化剂及烯烃高分子材料研究新进展

· 21 ·

一种茂金属催化剂用来催化丙烯聚合,并首次获得高纯度sPP(间规度>80%)。Fina公司在sPP开发中处于领先地位,生产出的sPP树脂具有优异的抗冲击性和透明性,其高熔体流动纤维级均聚物用于纺黏和熔融吹塑无纺布,高级á-烯烃无规共聚物用于高质量的流延膜,均聚物和无规共聚物用于双向拉伸薄膜,注塑无规共聚物用于薄壁注塑品。

Ewen采用茂金属催化剂,首次在常温常压下实现了丙烯的间规聚合,获得了高间规度(80%)的sPP,因其具有透明度好、耐冲击、耐辐射、室温韧性及透气性好等特性,作为共混材料在医疗、包装、纤维、薄膜和汽车配件等方面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外公司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究,其中Fina公司技术领先。Fina公司继1987年开发出间规选择性茂金属催化剂后,又获得了商用sPP。1994年中国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始了sPP研究,1995年开发出高活性、高间规选择性的茂金属催化剂Ph2C(Cp)(Flu)ZrCl2.EtO.LiCl[16]。目前茂金属聚丙烯(mPP)市场规模约为20万t/a,其年增长率为25% ̄35%,预计2006年市场规模约为424万t/a,阿托菲纳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茂金属间规PP的工业化生产[17]。2.3  茂金属间规聚苯乙烯

1986年,Ishihara等首次用单茂钛化合物CpTiClMe2AlCl和MAO组成的均相催化体系,在室温条件下,进行苯乙烯聚合,获得高间规聚苯乙烯,并发现单茂钛化合物/MAO催化体系对苯乙烯聚合具有很高活性,这标志着茂金属催化剂的开发进入了新纪元。CpTiCl3和MAO组成的均相催化剂催化苯乙烯聚合得到了sPS,证明具有很高的活性,单茂金属化合物在烯烃聚合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人们极大重视[18]。

苯乙烯单体可合成3种不同结构的聚苯乙烯,即无规聚苯乙烯、间规聚苯乙烯(sPS)和等规聚苯乙烯。sPS熔点高达270℃;耐热性、耐药性、耐水性、耐蒸汽性优良,可焊接,也可电镀;电气特性优良,介电常数在工程塑料中仅次于氟树脂,介电损耗因数小,绝缘破坏电压高;密度小,是最轻的工程塑料之一;线膨胀率小,吸湿后尺寸变化小;冲击强度和刚度优良;流动性好,成型加工性好,可利用成型机进行注模、挤出等加工成型;可再生循环使用。日本生产的一种sPS,几乎在PET、PBT、PA和PPS等塑料中都得到应用。

sPS是Inhihara 于1986年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合成成功,其缺点是熔点为270℃,高于一些改性材料如蒙脱土,所以如果采用熔融法进行插层的话,无法获得纳米复合材料。2.4  茂金属环烯烃

当今对新型茂金属环烯烃共聚物(COCS)的开发相当重视,异丙基茚(1-茚基)-双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体系作为一种典型的茂金属催化剂,已用于合成COCS。它是一种非结晶型塑性塑料,该共聚物具有突出的性能,如吸湿性近于零、玻璃化转变温度高、密度小、耐热性高、介电常数和介电正切特性低、耐化学性、杂质低、韧性和透明度好,可用于制造光学透镜、光盘、薄膜、电气/电子元件、医药器具和记忆磁盘等。采用传统催化剂,环烯烃聚合活性很低,致使以环烯烃为主要成分的共聚物未能发展起来。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容易对配位进行修饰,可有各种立体选择控制性,也就是聚合链可由加成聚合反应生成,类似于传统聚烯烃复合,无开环或随后的加氢过程。同时利用茂金属催化剂可实现传统催化剂不能实现的或催化效率极低的环烯烃的聚合或共聚合。由于茂金属催化剂是单活性位催化剂,即使是在共聚反应中,也能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窄组成分布均匀的环烯烃共聚物[19]。该系列环状烯烃系聚合物呈现出非常高的熔点,很有希望成为新一代工程塑料。如采用Et(Ind)2-MAO 催化剂进行环烯烃聚合,单体为环丁烯、环戊烯或降冰片烯时,其熔点分别为485℃、395℃和600℃。降冰片烯加合物是一种热稳定性好、附加值高、多用途的工程塑料,在国外已有工业化产品,在我国具有诱人的商业前景。2.5  茂金属三元乙丙橡胶弹性体

茂金属催化剂又称受力变形催化剂,由其催化生产的聚合物比传统的聚合物有许多性能得到改进,特别是在相同的聚合物中能结合入软相和硬相,且在整个分子结构范围内提供良好的控制。在橡胶工业上,用受力变形催化剂生产的第1种弹性体是乙烯-辛烯共聚物,商品名为Engage,可从DuPont-Dow弹性体公司获得。这种聚合物不能用硫磺硫化,但它能提供良好的屈挠和柔软性。使用辛烯单体还提供了与橡胶工业密切相关的聚合物产品。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弹性体的主要胶种,它可提供一般弹性体所不能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性能,如优异的耐老化性能、良好的机械性能、高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 22 ·

                    Chemical Propellants & Polymeric Materials

 2005年第3卷第4期

近年来,由于茂金属催化剂在催化效率、工艺适应性和产品性能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因而很快使茂金属溶液法EPDM进入了工业化阶段。1997年美国Du Pont-Dow弹性体公司建成了9万t/a茂金属溶液法EPDM生产装置;日本三井化学公司也于同年建成了3万t/a茂金属溶液法乙丙橡胶(EPR)生产装置。前者还于2001年在荷兰建成了9万t/a的茂金属EPDM生产装置。目前全球茂金属催化EPR产能已超过20万t/a。用茂金属催化剂制备的产品一般都优于用传统工艺制备的产品[20]。

2.6  茂金属乙烯-辛烯共聚物

Du Pont-Dow化学公司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开发的茂金属乙烯-辛烯共聚物(mEOC), 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已形成系列产品并获得了广泛应用。可采用注射、挤出、吹塑等加工方法成型,又可用过氧化物等进行化学交联,或采用橡胶加工方法制成弹性体。

未交联的mEOC用作热塑性弹性体,可用于阻燃、绝缘护套、高档地板防尘和防雨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抗滑性和耐剥落性;制作的多微孔弹性体薄膜用作呼吸、吸收、服装材料;还用于食品包装的延伸膜,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密封性。部分或全交联的mEOC可用于制造交联弹性体及其制品。这种交联能熔融加工的弹性体聚合物,含有可反应的羧基、羧酸盐、羟基、环基、异氰酸等官能团预聚物,官能团数目不小于2,摩尔质量≤2000g/mol,与其他弹性体共混,经动态硫化可制得胶管、胶带类制品。硅烷交联的mEOC弹性体共混物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和耐磨性,可用于制造鞋跟、垫圈、隔膜和拉链等。抗划痕、阻燃的交联mEOC复合材料,可用作电线、电缆的护套。另外,部分交联mEO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而用于制备汽车部件等。3  市场前景

业内专家指出,可以用新、快、奇、广4个字描述当前茂金属聚合物的进展[1]。新,是指茂金属聚合物诞生只有20年,1991年Exxon公司首次合成出了mLLDPE。快,是指经过短短几年,目前全球已有几十套新建和改建的茂金属聚合物生产装置投入生产,至1996年全球茂金属聚烯烃(mPO)树脂生产量已达到86.7万t/a。据催化集团预测,2005年用各种单活性点催化剂制造的PE年需求量约1180万t,其中60%使用茂金属催化剂。2015单活性点催化PE的需求量将达5亿t。奇和广,则是指茂金属聚合物不仅较传统PO产品性能有大幅度提高,而且部分茂金属聚合物的性能已延伸到传统工程塑料,甚至特种工程塑料性能领域。目前全球对茂金属催化剂、产品及工艺研究的投资大约为6亿美元/a,相当于对聚烯烃工艺催化剂、产品和工艺总投资的70% ̄80%。全球茂金属催化剂的累计投资已超过50亿美元。这是因为投资商相信茂金属催化剂,作为继Z-N催化剂和高负载型催化剂之后的新一代烯烃聚合催化剂,今后将逐步在现有聚合装置上部分取代传统催化剂。可以预见,聚烯烃催化剂将进入一个茂金属催化剂与Z-N催化剂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新时期。另外在茂金属催化烯烃聚合中,MAO是必备的助催化剂。据悉,兰州石化公司已建成MAO中试生产装置。

在有机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领域中,单中心茂金属催化剂的探索和工业化已引起人们足够重视。与20世纪30年代ICI开发低密度聚乙烯,20世纪50年代开辟Phillps催化剂,和Zieger-Nater催化剂研制相比,茂金属开发的R&D花费45亿美元,并对未来聚烯烃工业结构(目前每年消耗量超过8500万t,对应的收益为650亿美元)产生显著影响[21]。总的来说,单中心(SSC)技术研发将继续下去,主要集中在开发更便宜的催化剂体系及后过渡金属催化剂上。工业化的有机金属催化剂体系效率较低,预激活过程昂贵,需要大量MAO,目前最重要的是寻找MAO的替代产品如氟代芳基硼烷,以及寻找一种能采用MAO进行更有效活化的催化剂前体。据悉,Albemarle公司使用自己的HTS体系,与传统的实验室方法相比,效率提高了25100倍。

据世界6家大型公司(BASF、BP化学、Exxon、Dow、Du Pont-Dow和DSM-Exxon公司)情况看,除BASF和Du Pont-Dow公司分别生产m-iPP和茂

徐兆瑜 ·茂金属催化剂及烯烃高分子材料研究新进展· 23 ·

金属三元乙丙橡胶(mEPDM)外,其他4家公司都生产mPE,产能约80万t/a。Du Pont-Dow在美国建有9万t/a 的EPDM生产装置。SRI(斯坦福研究所)数据表明,每年PO(聚烯烃)茂金属催化剂专利数正以120 ̄200份的速度增长,全球每年用于PO催化剂工艺及产品的研究经费90亿美元中有70% ̄80%用于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22]。

4  结束语

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烯烃聚合工艺仅20年历史,产业化也只有10年时间,处于发展阶段,但它将带动整个高分子工业发展。

人们应当高度重视Fe、Co系单活性中心烯烃聚合催化剂的最新发展。美国Baraon教授认为,这是Kaminsky发现锆/甲基铝氧烷高活性催化剂后,在聚烯烃领域取得的第一次真正进步。Du Pont、BP和Shell等世界大公司正在竞相研究开发,力争率先实现工业化。另外,还要重视具有极高催化活性的茂金属/锆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如含1g茂金属/锆的均相催化剂能催化100t乙烯聚合[23]。作为第一类单活性中心的茂金属催化剂,它的开发成功以及它对聚烯烃工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茂金属催化剂的一个非常大的应用前景是á-烯烃和mLLDPE的工业化生产,这可结束长期以来我国很多á-烯烃品种依赖进口和mLLDPE产品种类短缺的局面[24]。

参考文献

[1]王德禧,李蕴能,李兰,等. 茂金属聚合物进展[J]. 中国塑料,2000,14(2):12-17.

[2]向明,张博中,蔡燎原,等. 茂金属催化剂及其烯烃聚合研究进展[J]. 塑料工业,2003,31(4):1-5.[3]方玉堂,祝方明,王群芳,等. 单茂钛金属催化剂的苯乙烯间规聚合和乙烯聚合的比较[J]. 高分子学报,2000(1):41-45.[4]高桂芝. 茂金属催化剂进展[J]. 河北化工,2004,27(2):19.[5]

周禹. 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应用[J]. 齐鲁石油化工,1997,25(4):269-274.

[6]陈伟,王洪涛,郑刚. 茂金属加合物技术首次工业试验[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4,21(3):9-11.[7]陈伟,郑刚,王如恩,等. 单茂金属加合物技术的工业应用试验[J]. 化工学报,2004,55(7):1183-1187.

[8]

Johnson L K , Killian C M , Brookhart  M S. New Pd(Ⅱ)-and-Ni(Ⅱ) based catalysts for 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and α-olefins[J]. J Am Chem Soc,1995,117(23):6414.[9]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烯烃聚合室. 新型茂金属聚乙烯催化剂研究[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0,8(13):18-19.

[10]Leaversuch R D. Metallocene resins: Is the revolution forreal[J]. Modern  Plastics,1994,71(6):48.

[11]王洪涛,杨宝柱,井向华. 茂金属催化剂气相法聚乙烯中试成功[J]. 齐鲁石油化工, 1998,26(1):15-18.

[12]

Barnhart R R, San G C. Synthesis of branched polylefinsusing a combination of homogeneous metallocene mimics[J]. J Am Soc,1998,120(5):1082-1083.[13]高继志,胡守文,张春生,等. 茂金属聚乙烯宽幅吹塑棚膜的研究[J]. 中国塑料,2002,16(1):45-50.

[14]

Leaversuch R D. Typical properties of metallocene-basedpolyethylenes for high clarity molding[J]. Modern plastics,1994,71(9):11.

[15]房海霞,叶永成,白福臣. 茂金属线形低密度聚乙烯热降解研究[J]. 中国塑料,2004,18(4):51-54.[16]刘伟,孙春燕,陈伟,等. 茂金属催化剂负载对丙烯间规聚合的影响[J]. 高分子学报,2003(3):389-393.[17]王德禧.聚丙烯实用技术进展[J]. 塑料工业,2004,32(2):1-5.

[18]艾娇艳,祝方明,林尚安. 单茂金属化合物催化烯烃聚合[J].合成树脂及塑料, 2003,20(3):1-5.[19]焦宁宁. 茂金属环烯烃聚合物进展[J]. 塑料, 2001,30 (6):38-42,59.[20]丁艳芬. 茂金属聚烯烃及其应用[J]. 塑料, 2001,30 (4):52-56.[21]彭琳. 未来的催化剂——茂金属[J]. 国内外石油化工快报,2003,33(3):5.[22]高超. 茂金属塑料研究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1998, 26 (9):9-12.

[23]童建颍,王伟倩. 茂金属烯烃的进展[J]. 化工生产与技术,2004, 11 (3):29-31.[24]

宋玉春. Fe、Co系烯烃聚合催化剂[J]. 上海化工,2004,29(5):34-37.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Metallocene Catalyst and Olefin Polymer

XU Zhao-yu

(Anhui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Hefei 230041,China )

Abstract: General composition,main characteristic,outstanding superiority and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metallocene catalysts are introduced.Some olefin polymers synthesized by metallocene catalysis technology such as polyethylene(PE),polypropylene(PP),syndiotactic polystyrene(sPS),metallocene cycloolefin polymer,metallocene ethylene-propylene rubber,metallocene ethylene-octene copolymer and so on are described in detail.Those metallocene polymer posses better properties and wider application fileds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polymers. Syntheses of these materials which are prepared difficultly by traditional catalyst are easy by metallocene catalysis technology.Metallocene catalysts are replacing traditional catalysts in syntheses of olefin polymers.Metallocene catalysts are very rapidly increasing in the world, and have wide application and market prospects.

Key words: metallocene catalyst; olefin polymer; catalystal; resin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 24 ·

                    Chemical Propellants & Polymeric Materials

 2005年第3卷第4期

文档

茂金属催化剂及烯烃高分子材料研究新进展

收稿日期:2005-05-21作者简介:徐兆瑜(1935-),男,湖南益阳人,高级工程师,已发表论文百余篇,现从事化学及化工领域内的信息调研工作。茂金属催化体系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烯烃聚合,采用的助催化剂是烷基铝,催化效率低,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1980年德国汉堡大学教授Kaminsky发现茂二氯化锆(Cp2ZrCl2)和甲基铝氧烷组成的催化剂,用于乙烯聚合的均相催化体系,显示出超高活性,同时观察到采用非均相固体催化剂未曾获得的许多聚合特性,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关注,并迅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