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研究概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9:50:28
文档

中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研究概述

中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研究概述王宏远1,2,韩志敏3,刘子琦1,2*(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武汉中南冶勘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81)摘要介绍了石漠化的概念,并总结出石漠化最终作用于人类活动、经济活动、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危害;从石漠化程度划分、石漠化分布、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及民生三方面评述了我国石漠化的现状;从根本因素和主要因素两方面阐述了石漠化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石漠
推荐度:
导读中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研究概述王宏远1,2,韩志敏3,刘子琦1,2*(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武汉中南冶勘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81)摘要介绍了石漠化的概念,并总结出石漠化最终作用于人类活动、经济活动、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危害;从石漠化程度划分、石漠化分布、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及民生三方面评述了我国石漠化的现状;从根本因素和主要因素两方面阐述了石漠化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石漠
中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研究概述

王宏远1,2,韩志敏3,刘子琦

1,2*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01;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武汉中南冶勘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81)

摘要介绍了石漠化的概念,并总结出石漠化最终作用于人类活动、经济活动、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危害;从石漠化程度划分、石漠化分

布、

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及民生三方面评述了我国石漠化的现状;从根本因素和主要因素两方面阐述了石漠化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岩溶石漠化;危害及现状;成因;治理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11-06680-05Causes and Hazard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s of China WANG Hong-yuan et al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China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summarizes its damages to human activities ,economic activities ,natural ecology and so on ,evaluates the status of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degrees ,distribu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ecology and livelihood of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and at last expounds the caus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respectively from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and main factors.

Key words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Hazards and status ;Causes ;Treatment

基金项目

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SWUB2008060);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4-1001367)。作者简介王宏远(1987-),男,吉林松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地貌与洞穴,

E-mail :ranzhijiangshan @163.com 。*通讯作者,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喀斯特环境、洞穴古环

境重建研究,

E-mail :Michelle-lily@163.com 。收稿日期2010-12-16喀斯特地区岩溶石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是西部大开发实施生态建设所面临的十分突出的地域环境问题。世界上共有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片区,分别为欧洲地中海沿岸、美国东部和中国西南部。其中东亚片区是碳酸盐岩出露面积最大、

喀斯特发育最强烈、景观类型最多、生态环境最复杂、人地矛盾最尖锐的地区,而我国西南部属于东亚片区的

核心部分,以贵州为中心岩溶面积达3.44ˑ106km 2,占国土

面积的1/3。该地区也是全国贫困县集中分布区,是国家“八七”

扶贫攻坚计划的重点地区[1]

喀斯特石漠化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并最终导致对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可见,

石漠化的综合整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因此,加强石漠化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弄清石漠化的成因机制,对于全面研究石漠化的综合整治措施、改善石漠化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情况以及实现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经济、

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笔者参考相关资料,运用综合分析、比较分析方法,

介绍了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评述了我国石漠化现状,

分析了石漠化成因,并提出了石漠化的综合整治措施,旨在为我国的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1石漠化概念及其危害1.1

石漠化的概念

国内外对石漠化的研究与治理,都统

入为“荒漠化治理”范畴。“石质荒漠化”简称“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

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1.2石漠化的危害

1.2.1

土地退化。石漠化使土地生产能力降低、水土更易

流失,可耕地面积因此减少。据2008年遥感调查显示[2]

,贵

州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73179km 2

,占土地总面积的41.54%,其中强度流失8016km 2,占4.55%;极强度流失

1322.4km 2,占0.75%。全省年土壤流失量25215万t ,土壤

侵蚀模数1432t /(km 2·a )。柴宗新[3]

根据桂、黔、滇、湘、鄂

及长江三峡碳酸盐岩区11个样品的平均溶蚀速度估算风化

成土率为11t /(km 2

·a ),显现出石漠化地区成土速率远不

及土壤的侵蚀与流失速率。1.2.2

河道淤积。石漠化可引起河道淤积。喀斯特石漠化

地区因植被稀疏、岩石裸露,涵养水源的功能衰减,迟滞洪涝的能力明显降低。同时流域面上的土壤由于受集中降雨的冲刷侵蚀,

泥沙随地表径流入河,成为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据1998年贵州省水电厅资料

[4]

,全省土壤年侵蚀总量估计

已达2.8ˑ108

t ,

大部分泥沙进入长江和珠江,在两江中下游淤积,导致河道淤浅变窄,湖泊面积及其容积逐年缩小,使蓄、泄洪水能力下降,直接威胁到长江、珠江下游地区的安全,石漠化是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1.2.3

植被逆向演替。石漠化将破坏生态系统,导致植被

逆向演替[5-9]

。岩溶石漠化地区由于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植

物种群结构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已越来越不明显,高大的乔木逐渐被典型的小灌木取代,群落的生物量急剧降低,随之而来的是生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消失,很多珍稀濒危物种受到石漠化加剧的严重威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岩溶地区特有植物。与此同时,还导致石漠化地区小生境气候恶化,

且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有机质、有机碳含量、总氮及总磷含量降低

[10]

。而重度

垦植和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特别容易产生聚合体分解和形成表面硬壳层,降低入渗率,又进一步促进石漠化的发展。1.2.4

环境灾害频繁。石漠化还会导致干旱、洪涝、滑坡等

环境灾害频繁[11-13]

。石漠化地区由于地表植被被破坏,造

责任编辑乔利利责任校对马君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1,39(11):6680-6684

1.2.5饮、用水困难。石漠化加剧了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的困难程度。在一些岩溶地区由于岩溶漏斗、裂隙及地下河网发育,地表径流能较快汇入地下河系而流走,加上石漠化地区地表土层流失,植物生长困难,地表土壤植被系统的保水功能大幅度降低,导致地表可方便利用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大部分石漠化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畜饮水困难。目前,贵州岩溶地区尚有1700多万人口不能有效解决饮水问题[14]。耕地灌溉用水同样困难。

1.2.6农民贫困程度加深。石漠化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贫困程度加深。目前,整个西南岩溶地区有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156个[14],有近千万贫困人口生活在这一区域,约占全国贫困人数的一半。其中,据贵州省2006年全省统计,分布于全省岩溶石漠化区域的48个贫困县中,尚有1.94ˑ106农村贫困人口[14]。由于石漠化区域生产和生态效率低,农民生产生活设施差,文化层次低,生活质量水平低,农民世代长期生活于封闭的社会环境中,致使这些地区突出地表现出物质文化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低。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低层次长期混合积淀发挥作用使其处于落后状况。

2石漠化的现状

2.1石漠化程度划分根据国家林业局《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依据基岩裸露的程度、裸岩结构、植被结构和覆盖率,将石漠化划分为6个等级,即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和极重度石漠化(表1)[15]。按石漠化程度划分[15],至2005年底我国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3.56ˑ106hm2,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5.92ˑ106hm2,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2.94ˑ106hm2,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5.45ˑ105hm2,分别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7.5%、45.7%、22.6%和4.2%。

潜在石漠化土地基岩裸露度(或砾石含量)在30%以下,所以是一种非石漠化土地[15]。至2006年[16]我国主要石漠化的8个省区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3ˑ105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29%。潜在石漠化土地在8省区都有分布,贵州省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2.98ˑ106hm2,占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4.10%,其后依次为湖北(2.37ˑ106hm2)、广西(1.87ˑ106hm2)、云南(1.73ˑ106hm2)、湖南(1.44ˑ106hm2)、重庆(8.58ˑ105hm2)、四川(7.37ˑ105hm2)和广东(4.05ˑ105hm2),分别占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9.1%、15.1%、13.9%、11.6%、6.9%、6.0%和3.3%。潜在石漠化土地有较好的植被覆盖或已经被修为梯田,但如遇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干扰,极有可能变为石漠化土地。

表1石漠化程度划分

Table1Classific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degrees

石漠化

程度分级

Classific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基岩裸

露率∥%

Rate of

bare

bedrock

裸岩

结构

Structure

of bare

rock

植被

结构

Vegetation

structure

植被土被

覆盖率∥%

Vegetation

cover of soils

无明显石漠化<20无乔灌草≥70 Unobvious

潜在石漠化≥20 30点状乔灌草≥50 70 Potential

轻度石漠化≥30 50点状+线状乔草+灌木≥35 50 Mild

中度石漠化≥50 70线状+点状疏草+疏灌≥20 35 Moderate

重度石漠化≥70 90面状疏草≥10 20 Severe

极重度石漠化≥90面状稀少<10 Extremely severe

2.2石漠化的分布我国石漠化区域分布于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和四川8省市自治区,跨中国地貌单元的3级阶梯,主要位于第2级阶梯的云贵高原;区域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这些区域岩溶面积达50多万km2,居住着1亿多人口[4,17]。截至2005年底,该区域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ˑ105km2(表2),占国土总面积的1.35%[16]。我国石漠化严重地区为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面积总和超过8.5ˑ104km2。

表2西南岩溶区各省(市、区)石漠化土地概况统计

Table2General statistic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in each prov-ince(city and district)in karst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省(市、区)

Province

(city and

district)

土地面积

(L)

万km2

Land

area

石漠化土地

面积(S)

万km2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S/L

%

S/全国石漠化

土地总面积

(12.96万km2)∥%

S/Total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in China

贵州Guizhou18.983.3217.4725.58

云南Yunnan38.432.887.5022.23

广西Guangxi23.2.3810.0618.35

湖南Hunan21.151.486.9911.41

湖北Hubei18.561.136.068.68

重庆Chongqing8.170.9311.337.14

四川Sichuan48.110.781.615.98

广东Guangdong17.650.080.460.62

合计Total194.6912.9661.48100

2.3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及民生岩溶生态系统常以石生、旱生及喜钙性和地下空间为特征,是一种由地质条件———碳酸盐岩的岩溶水文系统和富钙、镁的地球化学环境,所决定的脆弱环境,极易受外界条件干扰。岩溶地区水源漏失,深埋土层一般只有20 30cm厚,且连续性差,多分布于石缝或岩溶裂隙中[18]。加之部分人为原因,一些边远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据相关研究[18],滇、黔、桂3省区岩溶县(岩溶面积大于30%的县)人均耕地只有0.06hm2,坡耕地占70%,

1866

39卷11期王宏远等中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研究概述其中25ʎ以上的坡耕地约占20%,50%以上的耕地面积为中、低产田。单位面积产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树木胸径的年生长速度缓慢,远低于类似环境的非岩溶区,生态效率极低。

3石漠化的成因

对岩溶石漠化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治理石漠化,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前提是开展土地石漠化成因机制的研究,因此弄清石漠化形成的原因尤为重要。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弱,自然因素可直接导致石漠化的发生。然而,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石漠化形成有密切关系。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可引起植被、土壤、大气、水体等环境因子质和量的变化,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最终导致石漠化。所以,从全国石漠化情况来看,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而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占74%[19-20]。

3.1石漠化形成的根本因素———自然因素贵阳黔灵山、湘西八公山等地在无人类或少有人类非良性干扰的情况下,发生、发展自然石漠化[21],说明石漠化并非人类活动专利产品,自然因素作用可产生石漠化。

3.1.1碳酸盐区造壤能力低。石漠化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石漠化发生扩展于较纯的碳酸岩区[22],说明石漠化的物质基础为可溶性岩石。研究表明,石漠化在纯碳酸岩分布区尤其强烈,次纯和不纯碳酸盐分布区石漠化较微弱[21]。这是因为纯碳盐岩中酸不溶物含量一般小于5%,含量低,成土速度慢。根据王克林等[23]对贵州132个点的分析资料计算,石灰岩风化剥蚀速率为23.7 110.7mm/ka,若按平均61.68mm/ka的剥蚀速率、平均酸不溶物3.9%计算,1000年中只有风化残余物2.41mm,即每形成1cm的土壤风化壳需要4000余年。袁道先等[24]根据贵州红黄土及广西红色粘土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估算,形成1m土层需要剥蚀掉25m的岩层,需要250 850ka;取其中间数值550ka作为近似,即形成1cm的土层需要5.5ka 左右。

3.1.2地质和地貌的作用。地质历史时期的活动作用是石漠化形成的背景条件。大幅度的新生代抬升以及地质历史上多次造山运动,使地壳抬升隆起,宏观上致使西南岩溶山区产生较大的地表切割、地势高差和地形坡度,微观上地质构造直接影响岩溶空隙介质的发生与拓展,这都为岩溶发育和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潜能[25],因此岩溶石漠化典型区域多分布于构造活动强烈的河流上游及河谷地带。石漠化的发生与发展主要从高坡地开始,因此在不同岩溶地貌类型中地势陡峻的峰丛洼地、峰林洼地及岩溶断陷盆地区,石漠化程度最严重。同时在这些高坡地中人为因素的负面干扰作用也最大。例如,在东南亚和中美洲等地的新生界碳酸盐岩分布区地壳抬升较少,高坡区也较少,人为活动不强烈,石漠化程度低;而我国西南山区山高坡陡,加之人为作用,石漠化十分严重,且扩展迅速[21]。

3.1.3岩溶空间结构和土体剖面结构的影响。强烈的岩溶化过程使西南岩溶具备双层结构。地表峰丛、峰林、溶丘、溶洼、溶谷、漏斗、天窗、脚洞、溶槽和溶氹彼彼皆是,面岩溶率一般为10% 30%[21],地下管道洞穴等也发育。这种上下组合为土壤的岩溶化丢失和土壤受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侵蚀流失提供了充分的空隙场所与空间通道。据有关研究[26],有地衣和覆盖层的纯碳酸盐岩其溶蚀速率为0.05 3.00mm/ka,而溶蚀残积成土速率为1.3 3.2mm/ka,土岩体积比约为1ʒ627。显然在一个溶蚀空穴中,每溶蚀流走后的剩余空间是残留体(土壤)的627倍,627倍的余空需要上覆土壤在重力和渗水压力等作用下向下填充,地表土壤下陷堆积于溶沟、溶槽等空隙中,土壤虽没有远距离流走,但地表土壤层渐渐不连续,基岩逐渐裸露,这便是典型的岩溶化土壤丢失过程。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过渡层,形成土岩双层结构,上部土壤松散,下伏基质碳酸盐母岩坚硬密实,因此在二者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大为降低。此外[8],土壤水土流失与土壤抗蚀性能有关,而土壤抗蚀性能还与有机质含量有关,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抗蚀性越弱。

3.1.4水的作用。我国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处高温多雨的湿热环境中,有利于强烈的岩溶化进程[21]。由于降雨相对集中,年际年内变化大,分布极不均匀,易出现旱涝灾害,一方面因降水集中易发生洪涝,土壤受到严重侵蚀而减量变薄;另一方面干旱使植被枯死、土壤松疏,土壤质量下降,力学强度降低,土壤稳定性差,遇降水易发生水土流失。

岩溶地下水对石漠化的影响尤其突出。岩溶地下水一方面溶蚀、侵蚀拓宽地下溶穴、溶洞等,致使上覆土壤丢失残积于地下空间中;另一方面又携带搬运丢失残积下来的土壤,不断让出新空间,致使石漠化过程不断进行。研究表明[27],当碳酸盐岩孔隙度较高、持水性较好、地下水位埋藏浅时,岩溶双层结构带来的负面环境效应和石漠化问题就相对较轻,岩溶地下水(含表层带岩溶水)水位埋深大有利于石漠化进程。

3.2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在石漠化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和加速进程的作用[28]。

3.2.1人口密度的影响。岩溶生态环境是一种对人类活动极敏感的脆弱环境,倘若一地区的人口数量过多,超过了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则人为活动将成为石漠化形成的催化剂。黄秋燕等[29]对广西都安县地区不同人口密度对石漠化影响的定量研究表明,人口密度的增加就意味着需要占用和开发更多的资源,山区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必然增大。当人口密度≥150人/km2时,石漠化比例急剧增加。例如,都安县人口密度小于110人/km2的区域,发生强度石漠化比例为2.09%;而人口密度大于200人/km2以上的区域,发生强度石漠化的比例为15.31%,为前者的7倍多。这表明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人类活动对喀斯特环境的压力急剧增加,会导致喀斯特环境的急剧退化和石漠化[30]。

3.2.2不合理的垦荒与耕作活动。岩溶地区土地质量差,宜耕地资源不足,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愈加突出,导致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随之增大,进而对自然界进行过度开发,致使资源的破坏速度远远高于恢复速度。在石漠化危害严重的岩溶山区,许多不科学的耕种方法被使用,主要包括陡

2866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坡垦荒种植、瘠薄石山垦荒种植、偏坡地耕种等[31-32]。据调查统计[16,33],在人为地质作用造成的石漠化的形成过程中,不合理耕作形成的石漠化占21.2%、开垦形成的石漠化占15.1%。这些不合理的垦荒与耕作活动可导致原始植被的完全毁坏,会使得石山地区生物风化作用几乎完全停止,使成土速度大幅度降低,且作为生物储水层的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后,山体表层的储水能力大幅度降低,进而导致浅层地下水的减少乃至枯竭。当土壤在失去植被的缓冲和保护后,土壤的抗侵蚀能力降低,雨水溅蚀和片流冲蚀作用大为加强,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加剧。

3.2.3乱砍滥伐、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与樵采活动使乔木和大灌木林被破坏[34],使适宜在荫蔽环境下生活的苔藓、地衣等底层部位植物种群失去生存条件而很快死亡,攀缘植物因失去攀缘条件而减少,导致石漠化。按石漠化演变顺序,人们不合理的砍伐与樵采活动首先造成植被退变,仅有小灌木丛与草本植物留存下来,植被退变的结果是使山体表层储水能力降低、成土速度减慢、水土流失加剧。然后是植被的生存条件恶化,造成植被进一步退化。过度放牧对石漠化的影响也很明显。马、牛、羊等食草和树叶的动物,如果数量过多,超过了其承载能力,植被将迅速退化,流水的侵蚀作用将迅速增强,使土地的抗侵蚀能力被削弱,严重的水土流失将使土地迅速石漠化。据相关研究[16,33],在人为地质作用形成的石漠化中,乱砍滥伐形成的石漠化占13.4%,过度樵采造成的石漠化占31.4%,过度放牧形成的石漠化占8.2%。

3.2.4人为剥蚀作用的影响。人们用自身的体力或借助各种工具、设备将地表岩石、土壤从原来的位置剥离开的作用就是人力剥蚀作用。露天采矿、采石、采砂及采土、修建房屋建筑、修筑道路和机场等人类活动,将地表岩石、土壤连同植被一并扒掉,让岩石裸露出来而形成“人造石漠”。据相关统计[16,33],人为剥蚀作用导致的石漠化土地面积约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近年来以矿业开发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由于规模小、管理差,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形成生态恶性循环[35]。3.2.5有毒工业废弃物的影响。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对石漠化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废弃物对植被有毒害作用,可使植被大片死亡,甚至使受害的土地完全变成没有任何生物的“死坡”。这种“死坡”完全没有植被的保护,任由流水肆意侵蚀,水土很快流失,石漠化十分迅速。在中国西南地区个别小冶炼厂、炼焦厂附近可见到该情况。过量抽取地下水和开采矿产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工业废水排放会毒化土壤环境,这些工业活动也可抑制植被生长甚至致其死亡,从而导致土地石漠化。云南省的蒙自、个旧、开远、文山以及广西省的河池、柳州等地的厂、矿区多为重度石漠化分布区,矿区黑色和有色金属矿选冶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铅、锌、砷、汞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成分,造成企业周围较大范围高强度酸雨,如个旧市[36],酸雨出现的频率为56%,酸雨pH值范围为2.95 5.58。严重影响林木、灌丛、藻类、苔藓等植物的生长;不少地方的碳酸盐岩表面随着藻类和苔藓的死亡而呈显白色。这种严重退化的坡地,其生态恢复在破坏因子消除后至少还需要20年[37]。

3.2.6人口教育程度、素质的影响。人口素质低、环保意识薄弱加速了石漠化的发展。石漠化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当地村民受教育程度低。这些劳动力对现代新农业生产技术掌握较少、环保意识差。大多数地区易被眼前短期利益所吸引,牺牲环境换取利益。因此凡是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往往都是最为贫困的地方。例如,贵州省六枝特区石漠化的形成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就是由于人口的猛增、耕地的盲目垦殖扩大、森林的乱砍滥伐以及草地的破坏使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从而发生的巨大变化[20]。

不合理的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因子。喀斯特山区人口压力大,人们为了生存和经济活动等破坏生态系统,这种缺乏经济支撑的人文状况与缺乏文化基石的经济行为相互促进、相互叠加,使人地关系恶化,积重难返。致使喀斯特地区环境日益恶化,逐渐形成了“人口增加—人地矛盾加剧—植被减少、退化—水土流失加重—石漠化—贫困”的恶性循环[38]。

4石漠化的综合整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西南岩溶区开展了很多项目,实施了很多石漠化治理措施,同时也取得了不少经验与方法。例如,解决岩溶区石漠化、干旱等问题要注重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当地群众的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到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合理配置,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针对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采取综合防治和资源开发利用并举的原则,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运用石漠化整治的科研新成果,加强石漠化治理资金、技术、劳力、管理等各项投入。

石漠化是我国尤其是西南地区长期面临的重要灾害。目前,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部分地区的综合治理显著,总体的恶化发展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到20世纪末,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年均增1.65ˑ104km2,年增长率为2%左右[39],广西石漠化则以每年3% 6%的速度在发展[40]。实践和国情省情证明,我国石漠化的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在未来的石漠化研究治理方面,总体上应坚持跨学科研究和跨部门防治;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联合研究;加强不同成因类型石漠化景观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尤其是注重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石漠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加强石漠化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人类驱动机制研究;加强石漠化环境质量和治理工程效益评价;并进一步深化已经创造的治理模式,提高技术路线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最终实现人、自然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5结语

喀斯特石漠化是以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紧密相关的人为因素为主要原因、以自然因素为根本原因的环境恶化、土地退化过程。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形势严峻,面积大,喀斯特形式复杂,危害显著,并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迟缓。石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3866

39卷11期王宏远等中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研究概述必须统筹生态修复、农业建设、水资源开发、能源建设、国家与行律等方面,并结合不同地区的石漠化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全方位综合治理。

喀斯特石漠化是近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已有的研究侧重于自然科学领域,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的加盟[41-42]。石漠化自然历史的过程研究也往往多于石漠化人文历史的过程研究,如何正确看待西南喀斯特地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在石漠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样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解决目前石漠化研究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促进石漠化研究的深入,那么应积极加强跨学科的研究与多领域的合作,实现大跨度的学科交叉,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交叉研究与科研合作。并加强喀斯特石漠化演化机制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人类驱动力的研究;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贡献,促进多学科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渗透,以促使我国石漠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仙,蒋勇军,况明生.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3):396-400.[2]李春惠.滞后投入少、水保执法难度大———贵州水土流失治理调查[DB/OL].http://www.gz.xinhuanet.com/2008htm/xwzx/2008-06/ 04/content_13449495.htm,2008-06-04/2009-12-10.

[3]柴宗新.试论广西岩溶区的土壤侵蚀[J].山地研究,19,7(4):255-260.

[4]黄秋昊,蔡运龙,王秀春.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2):106-111.

[5]兰安军,张百平,熊康宁,等.黔西南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6):733-741.

[6]杨小青,胡宝清,曹少英.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效益模糊综合评价———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24(2):22-26.

[7]段锦.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在石漠化研究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9-10.

[8]覃小群,朱明秋,蒋忠诚.近年来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006,25(3):234-238.

[9]LE GRAND H E.Hydrologic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of Karst regions [J].Science,1973,179:859-8.

[10]廖赤眉,胡宝清,苏广实,等.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研究———以广西都安澄江小流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626-17629.

[11]袁道先.岩溶石漠化问题的全球视野和我国的治理对策与经验[J].草业科学,2008,25(9):19-25.

[12]王世杰.有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一些认识[J].贵州林业科技,2006,34(1):9-15.

[13]FORD D C,WILLIAMS P W.Karst Geomorphology and Hydrology[M].London:Unwin Hyman Ltd,19.

[14]龙涛,黄莺.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9):107-108.

[15]宋维峰.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其防治综述[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5):102-106.

[16]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N].中国绿色时报,2006-06-23.

[17]但新球,喻甦,吴协保.我国石漠化地区生态移民与人口控制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23(4):49-51.

[18]中国科学院学部.关于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若干建

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4):4-492.

[19]张盼盼,胡远满.喀斯特石漠化及其景观生态学研究展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5):808-813.

[20]谌洪星.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与治理———以贵州省六枝特区为例[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3):8-9.

[21]周锦忠,吕英娟.石漠化的成因机理与防治对策[J].湖南地质,2003,22(1):43-46.

[22]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等.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J].地理学报,2003,58(2):314-320.

[23]王克林,章春华.湘西喀斯特山区环境问题与整治战略[J].山地学报,1999,17(2):302-305.

[24]袁道先,蔡桂鸿.岩溶环境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9-30.[25]成永生.我国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J].地球与环境,2008,36(4):356-362.

[26]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等.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J].中国岩溶,2001(3):183-188.

[27]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1,20(3):183-188.

[28]JOHN G.Human Impact on the Cuilcagh Karst Areas[M].Italy:Universi-ta di Padova,1991.

[29]黄秋燕,吴良林.喀斯特石漠化与人类活动响应的定量研究———以广西都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9228-9231.

[30]白晓永,熊康宁,李阳兵,等.喀斯特山区不同强度石漠化与人口因素空间差异性的定量研究[J].山地学报,2006,24(2):242-248.

[31]刘家仁,王尚彦,况顺达,等.人为地质作用对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影响[J].贵州地质,2008,25(4):288-291.

[32]陈起伟.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人为因素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7(2):82-85.

[33]张殿发,王世杰,周德全,等.土地石漠化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及其驱动机制: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1):6

-10.

[34]王瑞江,姚长宏,蒋忠诚,等.贵州六盘水石漠化的特点、成因与防治[J].中国岩溶,2001,20(3):211-216.

[35]李瑞玲,王世杰,张殿发.贵州生态环境恶化中的人为因素分析[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2,21(1):43-47.

[36]王宇,张贵.滇东岩溶高原石漠化及防治对策[C]//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岩溶地下水与石漠化研究论文集.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2003:

26-35.

[37]YUAN D X.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 [J].Z Geomorph N F,1997,12(2):108.

[38]李生,姚小华,任华东,等.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29(1):84-88.

[39]童立强,丁富海.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研究[C]//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岩溶地下水与石漠化研究论文集.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2003:36-45.

[40]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第四纪研究,2003,2(6):657-666.

[41]李阳兵,王世杰,谭秋,等.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地球与环境,2006,34(3):9-14.

[42]严奇岩.从跨学科视野看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J].期理论与当代,2009(3):13-14.

[43]YAN X L,XIE S Y.Rocky desertification dynamic analy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J].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2008,9(2):45-48,92.

[44]单洋天,于炳松,李朝晖,等.我国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趋势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53-754,7.

[45]QIN Y R,LIU X H,ZENG Z L.Comparative study on phosphorus contents of soil i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during eco-restoration process in Guangxi Province[J].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2008,9(3):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141-149.

(上接第6676页)

[3]洪尚群,马丕京,郭慧光.生态补偿制度的探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5):40-43.

[4]庄国泰,高鹏,王学军.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环境科学,1995,15(6):413-418.

[5]章铮.生态环境补偿费的若干基本问题,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81-87.

[6]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38-41.

[7]俞海,任勇.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

(2):28-33.

[8]徐琳瑜,杨志峰,帅磊,等.基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水库工程生态补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4):125-128.

[9]王如松,胡聃.城市生态服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65.[1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及修复规划和技术方案[Z].2006:28-31.[11]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2]杨琼,陈章和,沈鸿标.白云山森林生态系统间接经济价值评估[J].生态科学,2002,21(1):72-75.

4866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

文档

中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研究概述

中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研究概述王宏远1,2,韩志敏3,刘子琦1,2*(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武汉中南冶勘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81)摘要介绍了石漠化的概念,并总结出石漠化最终作用于人类活动、经济活动、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危害;从石漠化程度划分、石漠化分布、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及民生三方面评述了我国石漠化的现状;从根本因素和主要因素两方面阐述了石漠化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石漠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