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姓名: 张恒
学 号 2002029
所在院系: 夜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指导教师: 郑建丽
内容摘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跟随时代改革的步伐开始了腾飞的探求之路,一种种新的电视观念不断改变着中国电视屏幕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进一步,中国电视从一本正经到游戏娱乐观众,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全国上下一片风风火火的“游戏娱乐节目”掀起了电视浪潮。随着娱乐风的越刮越强,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和利用。本文在此对娱乐节目的性质、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再认识,探讨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娱乐节目,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又让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娱乐化”现象已被业界和学界广为重视,与此同时,娱乐节目在中国的遍地开花也使得娱乐节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尝试着对此进行一些自己的分析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 趋势 问题 低俗化
目 录
引言……………………………………………………………………(3)
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概况…………………………………………… (3)
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主要类型……………………………………(4)
三、中国电视娱乐节目近年发展的新趋向………… ………………(6)
四、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8)
结语………………………………………………………………… (9)
参考文献……………………………………………………………………… (9)
引 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娱乐节目开始走上电视荧屏。近20年来,娱乐节目从“新鲜出炉”到发展壮大,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已经逐渐充斥到了各个电视台的各个时间档。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过去的电视文艺节目在很长一段时内,一直维持着一幅严肃、教化的面孔,缺乏娱乐内容,缺乏观赏性,给人以呆板、僵化、生硬的感觉,让人望而生畏,观而生厌。近年来,这种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件好事,标志着我们对电视媒体认识的提高,已经不仅仅将它作为一种简单的传播工具,更将它作为艺术形式。目前不少电视娱乐节目内容雷同,文化贫乏,格调低俗,只简单地迎合观众的庸俗口味。这种状况长此下去,会令观众厌倦。我们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创编人员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对电视本体的认识,使娱乐节目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性,将通俗性与娱乐性结合起来,这样才会符合电视文娱节目本身的要求目前的电视娱乐节目种类非常多,竞争非常激烈,各个电视台在节目的选播上不免大同小异。某档电视节目一段时间收视率高,其他电视台便一哄而上,短时间内仓促上马,一味简单摹仿。电视媒体以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而独领风骚,并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但是如果电视节目的编导们不珍惜自身的这种优势,只知摹仿,只会跟风,缺乏创新精神,就会失去观众。
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概况
相比2005年,2006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更加精彩纷呈。从去年一枝独秀的“超女”,到如今蝴蝶效应般的各大“秀”场。如:广东卫视《空姐新人秀》,天津卫视《化蝶》,山东卫视《天使行动》、福建东南卫视《搜狗女声》、山西卫视《男典》、安徽卫视《超级新秀》、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北京卫视《红楼梦中人》、广西卫视《寻找最美丽新娘》、湖北卫视《花落谁家》、江苏卫视《绝对唱响》……,中国电视娱乐节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喧嚣。
在这种背景下,传媒市场必将发生新的洗牌、分工和规则再造。一直独领风骚的央视在娱乐节目的竞争中似乎行动有些迟缓,实力未能充分展现;有娱乐风向标之称的湖南卫视仍主打“超女”牌,虽然快乐依旧,但已不是一枝独秀;东方卫视异军突起,《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在全国刮起海派娱乐风潮。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由过去央视、湖南卫视的“两军对垒”转化为央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三强鼎立”。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端于九十年代《综艺大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娱乐节目成为电视台收视率贡献的主流力量,“周末看娱乐节目”几乎成了都市人的一道休闲大餐。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一直没有解决创新意识匮乏,粗俗化倾向严重的问题,2000年至2002 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曾遭遇了整体“降温”,一些节目甚至从原先的20多点下滑到不到2点,跌幅之大,令业内人士瞠目结舌。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低潮之后,从2003 年开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总体收视份额终于开始回升,尤其是2004 年,娱乐节目在全国76个城市所有频道的人均收视时间为3707 分钟,娱乐节目在所有节目中所占的份额达到6.7%,为近几年来最高。
电视娱乐节目就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在这一大的节目形态概念界定下,电视娱乐节目可以体现为以观众观赏为主的综艺晚会型;在与观众相互交流中形成娱乐氛围的益智型;有特定规则的,以竞技竞赛项目为核心的游戏型;有一定情境设计的、以纪实手段完成的真人秀型;以满足观众的表演欲望并为其提供舞台的表演秀型等多种节目样式。2004 年娱乐节目从观众构成来看,男女观众差异不大,女性观众比例稍大,约占51%,
男性观众占49%;从年龄结构来看,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特点,14 岁以下观众和55 岁以上老年观众比例较小,分别只有9%和19%的比例,15-34 岁观众和35-54 岁观众是娱乐节目主力观众,比例相当,分别约占36%和35%;学历特征上,以初中和高中观众为主,各占33%左右比例,小学以下观众和大学以上观众比例较低,分别约占17%和15%左右比例;从收入来看,900 元以下的观众比例最多,达72%,人均月收入900-2000 元的观众约占22%,2000元以上的较高收入观众比例最低,只有4%左右,这是由全国电视观众总体构成特点所决定的。
但从观众集中度指标来看,集中度指标超过100%的观众类型有女性观众,中老年观众,初高中观众,大学以上学历观众,月均收入在900-2000 元的观众。也就是说,2004年这些类型的观众投入在娱乐节目上的时间较多,超过了平均值。
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主要类型
(一)表演类综艺晚会
1990年3月14日,电视台《综艺大观》开播。当时,省级电视台还没有上星,电视荧屏上节目类型十分单调和娱乐方式匮乏,《综艺大观》这个集相声、小品、歌舞、杂技、魔术等各种文艺手段于一体的新节目样式让观众眼前一亮。
表演类综艺节目运作模式即“明星+表演”。明星是节目的当然主角,由明星的舞台表演是构成节目的主要内容,而各个很少相干的节目之间的串联则由主持人来完成。与之相对应,传统表演美学和播音美学决定了表演类综艺节目的整体面貌与审美形态,“舞台”和“话筒”成为电视观众可望而不及的“神圣”,传播学意义上与传者具有互动功能的受众,也在这里成为一个纯粹的“看客”或“他者”。
但是最初带来的激动和新鲜感并不能确保这个栏目能一劳永逸,在瞬息万变的今天,《综艺大观》这样一个十几年如一日,显得“老气横秋”的节目,无法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欣赏口味,终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2004年10月8日,走过了14年风雨历程的央视老牌娱乐节目《综艺大观》因收视率不断走低而被“末位淘汰”,曾红遍大江南北的名牌栏目最终以悲剧和无奈的姿态告别观众,退出了荧屏。
(二)游戏娱乐类节目
风靡一时的《欢乐总动员》、《快乐大本营》把娱乐节目从“晚会时代”推向了“娱乐时代”。1996年《快乐大本营》的播出获得了巨大成功,最红火时平均收视率曾达到33%,广告价格甚至超过电视台的平均价格。《快乐大本营》的成功引发了电视娱乐节目的热潮,吸引了全国各个电视台对娱乐综艺节目的关注和参与。各地省级卫视和城市台在短时间内纷纷上马以“快乐”为宗旨、以“游戏”为内容的综艺节目,其中较为有影响的有:《欢乐总动员》(北京台)、《非常周末》(江苏卫视)、《开心100》(福建东南台)、《超级大赢家》(安徽卫视),等等。与游戏类综艺几乎同时涌上荧屏的还有一种婚恋类综艺节目,代表性的栏目有:《玫瑰之约》(湖南卫视)等。
1999年6月中旬,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在北京顺义召开的广播电视文艺研讨会提供的材料显示,全国省级电视台办娱乐节目的有33家,地市级电视台开办娱乐节目的有42家,之后又有32家电视台开办或引进了娱乐节目。1999年1月20日北京有线电视台开播的《欢乐总动员》,被全国近40个城市的电视台引进播出,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快乐”、“欢乐”热。但是这股热潮并没能继续持续下去,随着一批批克隆节目的出现,“快乐”“欢乐”充斥各个荧屏,观众开始对这种无处不在的“纯娱乐”节目感到腻烦,收视率在大幅下滑。
(三)益智类节目
走过九十年代后期热热闹闹的游戏娱乐时代,进入了智力加的益智娱乐时代。益智类节目最早兴起于美国,它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台的智力竞赛节目转化而来,1955年开始在电视上播出。
1998年11月22日,央视二套(当时的经济生活服务频道)推出了由李咏担当主持的《幸运52》。这是一档在借鉴国外同类节目形态(由英国BBC制作的《GOBINGO》)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观众的欣赏口味加以本土化改造的新型节目样式。《GOBINGO》是一个纯版的节目,每天的奖金高达2万英镑。英方的代理商意欲把《GOBINGO》的版式及设备售给央视,据说开价40万美元。央视考虑到《GOBINGO》与国情不合,决定剥离其性质,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幸运52》打破娱乐类、知识竞赛类节目界限,有机地将游戏与知识普及融为一体,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热情。开播两年来获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和充分肯定,在二套众多节目中《幸运52》的收视率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在“2000年中国电视节目榜”《幸运52》一举获得“年度电视节目”、“最佳游戏节目” 最佳游戏节目主持人"三项大奖。在首届大学生电视节上,《幸运52》被评为“最具生命力” 的节目之一。
央视从《幸运52》节目尝到了甜头,又推出了一档仿制英美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开心辞典》。《开心辞典》在引进借鉴国外同类节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将电视手段的卖点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卖点区分对待,保留电视手段的卖点,改善社会心理的审美文化。《开心辞典》创制了独特的中国电视益智节目形态。首创“家庭梦想”的概念,对国外同类节目的成分进行了成功解构,在为普通人提供参与节目、知识搏弈的同时,也给更多的普通家庭提供了互相表达爱心与真情的机会。事实证明,“家庭梦想”作为节目形态的主要因素,吸引了更多的家庭参与和支持节目,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营造出了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随着节目进一步发展,“家庭梦想”的外延进一步拓展到了捐助希望工程、保护环境、支持申奥等公益性内容,将观众的热情和爱心倾注到整个社会大家庭。难怪这个节目不仅一炮打响,而且一直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如今,在许多国家的《百万富翁》纷纷“破产关张”之后,《开心辞典》依然使中国观众“开心”。五年来《开心辞典》通过不断在节目中充实新的内容,使节目品牌不断发展,节目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央视创收的经济效益从第一年的1600余万上升至2003年底的3500多万。
一时间《开心辞典》、《幸运52》成了观众的最爱,收视率也居高不下。以智力竞猜加高额奖品,从表面看来似乎只是与一些娱乐节目的侧重点调了个位儿,加大竞猜得奖成分的比重,缩小了娱乐成分的比重,可它恰好迎合了观众喜欢刺激性活动的心理,同时竞猜节目、益智类节目由于创意、制作的技术门槛不高,引起了地方频道竞相模仿,大有天女散花之势,全国上下又掀起了一轮“竞猜时代”的高潮。如贵州卫视的《世纪攻略》(已停播)、上海卫视《财富大考场》、广东电视台《赢遍天下》、重庆卫视的《魅力21》、江苏卫视的《夺标800》,等等。
虽然目前益智类节目依然抢尽了收视风头,但红火的背后也隐藏了危机。像《幸运52》节目样态老化,基本模式三年不变,对题目和游戏环节的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除去李咏的个人魅力不说,如今的《幸运52》日渐成为"过气明星栏目"。
(四)“真人秀”节目
就在《幸运52》、《开心辞典》、《财富大考场》等益智类节目在国内方兴未艾之际,一批真人秀节目也拉开了序幕。 “真人秀”泛指由制作者制订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它打破了新闻、纪录片等真实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等虚拟的电视节目的界限。“真人秀”的节目在西方国家相当受欢迎。在美国,《幸存者》首播时观众达到1500万,随后由同一家公司(CBS)制作的同类节目《老大哥》首播时观众更高达2400万。在法国,《阁楼故事》(《老大哥》 法国版)也吸引了日均500万名观众,每30秒广告价格最高达到621000欧元。在英国,仅冠军一人的支持票数就达到310万张。惊人的收视率为这些节目带来了巨额广告收益以及其他相关收益。
尽管“真人秀”在中国才有四五年的历史,但事实上中国电视的“真人秀”实践已经走过了一个从兴起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发展过程,节目形态也进行了单纯模仿、引进模式和自主设计的多种尝试。以2003年中国电视“真人秀”论坛为标志,前期电视真人秀节目除《完美假期》外,其他节目几乎千篇一律是“野外生存挑战”类的“野外真人秀”,而后期则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室内真人秀”。
在2003年中国“真人秀论坛”上,与会专家甚至纷纷认为:“观众已越来越不愿看电视剧的装模作样,厌倦了综艺节目的无聊搞笑”,并预言今后将是中国原创“真人秀”节目成熟之年,“大有逐渐取代娱乐综艺节目的趋势”。当然真人秀节目的卖点也受到了道德、、操作层面的种种。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真人秀节目更多地是一个移植形态,中国文化跟真人秀的本质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形态要在中国成为非常主流和大众化的东西,尚待时日。要结合传统,这东西不成立,完全做成西化的,不接受的人还会很多。”
三、中国电视娱乐节目近年发展的新趋向
(一)娱乐节目份额逐年上升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收视份额从2000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03年才有所回升,而2005年成为回升以来的最高峰。从全国范围看,2005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播出总量约为14万小时,综艺资讯类节目254档,综艺晚会2767部,单项艺术317档/部,互动游戏类272档,真人秀类982档/部,娱乐脱口秀148档,综艺集锦709档,其他490档/部。总制作量约为6.08万小时。[1]其中真人秀节目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举行,使得2005年观众收看综艺节目的时间大大增长,观众收看娱乐节目时间共计有4000余分钟,平均每天收看时间约为12分钟,占总收视时长的7.4%,高于2004年所占比例6.7%。
2006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地域特征渐趋淡化,《加油!好男儿》共设杭州、武汉、北京、沈阳、重庆、上海五大赛区,《超级女声》共设长沙、杭州、沈阳、广州、成都五大分赛区,《梦想中国》共设北京、沈阳、重庆、西安、南京、上海、成都七大分赛区……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被选秀节目覆盖并轮番扫荡。
娱乐节目的红火对电视剧收视率产生了不小影响。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一直是上海地区收视非常稳定的电视频道。但今年各地选秀节目一开赛,该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的平均收视率就从以往7%-8%,下滑到仅3%左右。
虽然2007年广电总局出台了一些措施,对电视剧和电视综艺节目有了一些,但是可以想见,2007年电视娱乐节目整体依旧会处在一个上升的势头。
(二)节目创新步伐加快
2005年中国真人秀节目以“秀歌手”为主,2006年则出现了“秀美容”、“秀新娘”、“秀演员”、“秀创业”、“秀装修”、“秀旅游”等种类繁多的真人秀节目,竞争的加剧带来了创意的繁荣。过去,中国的电视节目90%以上克隆于海外电视节目。传统的模仿路径是:北欧→美国→日本/韩国→/→国内某一台→国内遍地开花。这个模仿路径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北欧天气严寒,人们习惯在户内活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间较长,当地娱乐节目都很发达。这些节目被美国克隆后,经历了激烈的竞争,被市场化,再传入日韩,被东方化,再传入港台,被中国化,最终被国内电视台所吸纳。一个节目从美国传到中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周期很长。现在,随着娱乐节目竞争加剧,逼迫中国电视媒体不得不加快节目创新的步伐,许多电视台把学习的眼光投向娱乐节目的源头,直接克隆北欧/美国的成功节目模式和创意。当然,这样一步到位的操作难度很大,很多在欧美十分火爆的节目克隆到中国都遭遇滑铁卢,因为直接克隆欧美电视节目将面临许多文化的差异,国内电视在这方面有很多教训。
(三)、娱乐节目产业化运营
真人秀不仅了传统节目的形态,也带动了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过去,上海虽然素以“海派”文化著称,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却始终缺乏属于本土的明星和文化现象。东方卫视真人秀节目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从2004年张杰、2005年的薛之谦,到2006年的师洋、蒲巴甲、马天宇,这些从一场一场真人秀节目走出的选手,他们的影响力日渐浩大。在“燃情麦克疯——2006七夕演唱会”上,港台明星与《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的选手同台献艺,后者的巨大号召力令不少港台明星黯然失色,纷纷要求主办方将自己安排在《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选手前面,这无疑了中国娱乐界的一贯传统。
真人秀节目还促进了唱片、演出、短信、出版、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我型我秀》两届冠军专辑销量都过20万,人气偶像薛之谦与君君自传体图文书《谦君一发》上市不到一周即荣登上海图书城销量排行榜,总销量达15万册。《加油好男儿》主题曲《年轻的战场》彩铃下载超过百万次。选秀节目不再仅仅靠收视率和广告给电视台带来收益,艺人每一张专辑、每一次演出、每一个广告,都将与电视台一起分成。《超级女声》则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运作,拥有着从广告,赞助,短信,演唱会,艺人经纪,到品牌开发、授权等方面的收入。如2005年亚军周笔畅签下一单为期2年的广告合同,总收入500万,湖南卫视便可拿到60%代理金即300万。另外,湖南卫视还注册了47个不同领域的“超级女声”商标,以用于相应的商业开发。
四 目前娱乐节目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娱乐节目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立意不远,传达错误导向
从语言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性格,从电视节目看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不仅如此,电视节目还可以传达一种精神上的导向,引导受众的精神状态,这是因为节目首先是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在其范围内可以产生传播功效。娱乐节目作为一种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不可否认也扮演着传播思想,推销观点的角色。而在现代社会,人们也习惯了用媒介传播的“信息环境”作为判断标准去认知客观环境。[1]因此,电视节目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在背后作引导,不明白其传播主旨是什么,选取的题材立意不远,最终会“告知”大众一些错误的认识,传播一种不正确的导向,从而带来一些的社会问题,不利于整个社会健康、良性地发展。
具体到娱乐节目来讲,比如现在风行的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长的一种普通人短时期内很快成功的语境。本来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自己的同龄人,只是参加了这样的节目,展示了自己,就会得到别人的关注,而且还很会被经纪公司包装,成为一个风光的明星。节目的核心是将有强烈对比的普通平民和耀眼的明星联系起来,传达的一个信息就是成功的获得并不困难,作为其主要受众群的青少年在这样的一个信息环境中获得了对“成功”这一概念的认知,并且觉得这样的逻辑在实际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长期浸淫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首先就会觉得“成功”容易得到,只要参加这样的节目并且成为优胜者,那么风光豪华的生活触手可及,导致他们难免会幻想通过这类节目不劳而获,而忽略了在现实中成功的都要有踏实的学习和辛勤的付出。当这类节目在浮躁的给出一夜成名的模板时,人们的心态也会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2]其他一些赤裸裸的有关金钱的游戏节目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类问题。
显而易见,这与我们国家广电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格格不入的,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曾明确表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并出现明显的变化,选择范围大大扩展,消费能力增强,鉴赏水平提高,广电改革就是要制造出丰富多彩的各类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3]
(2)“克隆”节目泛滥,创意不足
电视娱乐节目有它的优势:贴近生活,讲究观众参与性,很适合于休闲娱乐。1998年,湖南卫视推开的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以一种蓬勃的朝气冲进了人们的视野,这股清新之风使那些快要偃旗息鼓的综艺娱乐节目重新振作,并开始纷纷效仿。一时间“克隆”者云集,娱乐节目走俏,各地的电视台都有娱乐节目,于是观众满眼都是“娱乐”。 2004年的《超级女生》则带出了一批诸如华娱电视的《我是中国星》、央视经济频道《梦想中国》的电视选秀节目……,娱乐节目本应是电视荧屏中一个充满新生力量的阵地,但在互相“克隆与模仿”中,缺少变化与创新,似乎走上了崎岖之路。
电视娱乐节目虽然泛滥成灾,但并非是娱乐节目的过剩,相反,娱乐节目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目前成功的娱乐节目形式太少了,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几档节目,而更多的节目还处于“弱智阶段”,创意不足,在借鉴国内国外节目形式的时候好东西没学来多少,而粗俗的搞笑、巨额、贩卖“真情”、明星“走位”、暴露隐私等等娱乐垃圾却比比皆是,在一片繁荣的泡沫之中露出非常难看的“借来的尾巴”。
其实早在综艺娱乐节目一窝蜂地“冲刺”时,有不少专家便亮出了警告牌,他们指出娱乐节目过多过滥,缺少文化品味,将会导致一大批模仿者迅速枯萎、中途夭折。而如今两年过去了,有些盲目追风尚未打响的娱乐节目变得更加的悄然无声,而有些一度很火的娱乐节目的收视率也出现了大的滑坡。一些委员指出综艺娱乐节目收视的滑坡,当然有电视节目增多造成收视群体分流这一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没有掌握当今观众们的口味,只是一味地打打闹闹,缺少文化品味,没有不断创新与变化,跟不上观众水平提高的步伐。现在观众的品味不断在变,电视娱乐节目的形式也要变,如何更鲜活、更适合观众的欣赏心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融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电视节目吸引了不少的观众,像“开心辞典”、“幸运52”等节目收视率不断提高,也反映了观众口味的变化,这或许能给电视制作人员一些启发。
(3) 格调不高、媚俗味过重
在娱乐节目中,娱乐是应该的,搞笑也是可以的。但有些娱乐节目不止是搞笑和娱乐了,而完全是在游戏人的情感。博君一笑,胜过无数。这样的无聊文化导致的娱乐元素在当今的社会表现得很明显,湖南台火爆的《超级女声》,人们最爱看的是海选现场的片段,因为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在上面出丑,红衣教主黄薪因此成名;“人们抱着复杂的心态观看节目……,万人空巷共赏少女出洋相的‘超级女声’,宣告了跨媒体时代关于“平等沟通”神话的终结,不知情的表演者们被暴露在与他们的梦想无关的目光之下,成为新世纪‘喜剧暴力’的牺牲品”。[4] 如今当红的节目《康熙来了》,以女主持人小S捉弄来宾为大卖点;于她无聊透顶的先锋姿态恰好击中了当今青少年价值观的痒处。
而有些节目不仅很难博人一乐,还全都使人直起鸡皮疙瘩。比如有个节目的主持人常问参赛者:“你欣赏什么样的异性?”如是女性参赛者,在对方说完喜欢什么样的男性后,主持人则说:“我听着像我呢!”其油腔滑调给人以庸俗的感觉。[5]南方都市报曾报导华娱电视于3月25日前后推出一档“另类”游戏节目《时间就是钱》,大胆挑战金钱尺度。特邀嘉宾们对这个颇具争议的内地游戏节目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这个节目比较直接吧,跟钱联系在一起。”而另一位嘉宾对该节目“赤裸裸派钱”的手法则说节目设计得还是比较新颖的,通过娱乐的形式提醒年轻人珍惜时间才能挣到大钱的观念。但制作节目的观念仍跟不上港台,设计得太像做戏,反而使人觉得尴尬。”
娱乐节目的这些会员冯骥才委员的语气有些沉重:“我们的文化正走向粗鄙化,即粗糙、粗俗,这决不是危言耸听,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有的电视节目真的是不伦不类,缺少文化气息。” 全国政协委员姜昆为此发表感慨:“明星在台上打打闹闹,或者问答一些无聊的问题,希望靠出丑来博人一笑。面对这样的电视娱乐节目,你还乐得起来吗?”他呼吁:有关部门应当规范电视娱乐节目,促使其提高文化品味、文化含量,对公众的欣赏趣味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结 束 语
在我看来当今电视节目越来越多的向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就连法律节目新闻节目也有往这方面走的趋势,所以我们不得不对电视节目娱乐化进行一下深思。电视节目娱乐在中国有着它的广大市场迎合了一种社会需求但是过多的娱乐化节目会使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现在摆在各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人身上的最大的问题是娱乐节目可以通俗但不能低俗,可以风流但不能下流。这之间的界线只能由制作者去摸索,还有就是在节目中怎样加入文化内涵,作到高品质化的娱乐节目。如果上述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电视节目娱乐化将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北京大学出版社
2、周星:《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3、杨峭立:《论传媒文化的精神品格》,《光明日报》2005年4月11日。
4、宋健武:《中国媒介经济与媒介运作》,新华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5、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参考网站:
人民日报网http://web.peopledaily.com.cn
世界媒体实验室http://media.icxo.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