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杨正杰
二十小学
2013年8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技术一年级教学进度表
2012年8月20日
周次 | 月份 | 日 期 | 教 学 进 度 | |
1 | 9 | 1 | 灵巧的手 | |
2 | 2—7 | 6天 | 灵巧的手 | |
3 | 10—14 | 折纸玩具 | ||
4 | 17—21 | 折纸玩具 | ||
5 | 24—29 | 6天 | 吹肥皂泡 | |
6 | 10 | 9.30—7 | 国庆8天 | |
7 | 8—12 | 忙碌的小镇 | ||
8 | 15—19 | 忙碌的小镇 | ||
9 | 22—26 | 造房子 | ||
10 | 11 | 29—11.2 | 造房子 | |
11 | 5—9 | 种玉米 | ||
12 | 12—16 | 种玉米 | ||
13 | 19—23 | 生活中的修理 | ||
14 | 26—30 | 生活中的修理 | ||
15 | 12 | 3—7 | 线条造型 | |
16 | 10—14 | 线条造型 | ||
17 | 17—21 | 牙签高楼 | ||
18 | 24—28 | 牙签高楼 | ||
19 | 1 | 2—4 | 3天 | 复习考试 |
20 | 7—11 | |||
14—15 |
教学目标:
1、通过听故事,看或演小品,夸夸自己的手。通过加工橡皮泥等活动,体会手是人与生俱来的工具,能帮我们做许多事。
2、能尝试口头叙述构思、画草图和加工橡皮泥,经历设计、创造的过程。
3、在加工橡皮泥、制作玩具的活动中,能体验到用手创造的快乐。
教学难点:认识手的作用,体会手是人与生俱来的工具,可以通过演小品,夸夸自己的手来落实。
教学难点:用橡皮泥制作作品。
教学过程:活动一:听故事、演小品
1、教师讲小明的故事。
2、请思考:小明用手做了那些事?
3、请各组上台表演小品“手能做的事”。
活动二:夸夸我们的手
1、教师启发学生回忆:我们的手还能做什么事情?
2、教师归纳手的作用:手是人体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特殊的工具。
活动三:用手加工橡皮泥
1、示范泥娃娃的制作方法。
2、鼓励学生构思作品,并将自己的设想画下来。
3、指导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作品。
4、指导学生评价作品。
第二课时
手——与生俱来的“工具”
1、用手摸物品,辨别温度。
2、用手摸物体,辨认物体。
3、组织学生讨论:那些是直接靠手维持生计的?
第二课 折纸玩具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练习,初步掌握折纸的基本技能,进一步体会手的作用。
2、在不同纸的比较中,感受各种纸的特性,初步形成选择材料的意识。
教学重点:以手为基本工具学习舢板船。
教学难点:学习不同折纸符号的折法。
课前准备:普通纸、铅画纸、折好的纸青蛙。
教学过程:
活动一:玩纸青蛙
导入:大家都很喜欢玩游戏吧?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带来了两只纸青蛙,等一会我们一起玩纸青蛙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
2、发布游戏开始的口令。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哪只纸青蛙赢得了胜利?(学生总结)
4、教师小结:普通纸轻,所以青蛙跳的远,容易赢。
活动二:吹纸游戏
1、教师提出问题:用游戏验证普通纸比铅画纸轻。
2、教师介绍吹纸游戏的玩法。
3、指导学生玩吹纸游戏。
问: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三:折舢板船
1、教师问:哪一种纸更合适折纸?为什么?如果要用铅画纸折,有什么办法把它折得很平整吗?
2、教师介绍折纸中的常用符号,如正折线、反折线、剪切线,并示范正折、反折和剪切的方法。
3、分步示范舢板船的折法。
4、指导学生折舢板船。
5、评价作品。
第二课时
活动一:让学生做小老师,教大家折纸
1、调查:哪位同学会折纸?大家会用纸折什么?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折纸。
3、交流、欣赏折纸作品。
4、请一位学生做小老师,教大家折一种纸玩具。
活动二:认识、交流常用的符号
教师教学生看图折纸。
第三课 吹肥皂泡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不同吹具玩吹肥皂泡的游戏,发现肥皂泡的大小与吹具有关。
2、通过比较用手和借助工具弯折的铁丝圈,发现手的局限性,了解工具的作用。
3、在吹肥皂泡的活动中,感受吹具可以替代,还可以加以改进,满足不同的需求。
教学重点:发现手的局限性,认识工具的作用。
教学难点:弯折的铁丝圈。
课前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铁丝吹具、一杯已调好的肥皂液、肥皂、洗衣粉、洗洁精、杯子、小刀、筷子、吸管、铁丝等。
教学活动:
活动一:吹肥皂泡
1、导入:大家玩过吹肥皂泡吗?请两位同学上台来,用这两个大小不同的铁丝圈吹具吹泡泡,看看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学生讨论:肥皂泡的多少、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交流后回答)
3、教师归纳:当肥皂液一样的情况下,肥皂泡的多少、大小与吹具有关。
活动二:制作铁丝圈吹具
1、教师提出任务: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个铁丝圈吹具,玩吹肥皂泡?怎样做呢?
2、教师示范;两种制作方法:(1)徒手做。(2)借助工具弯制铁丝圈。
3、学生练习制作。
4、教师提出问题:用手和借助铅笔制作吹具有什么不同?
活动三:吹肥皂泡比赛
1、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做的吹具吹肥皂泡,比一比,谁的吹出的肥皂泡又大又多。
2、教师组织学生比赛。
3、提问: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可能与什么有关?
第二课时
活动一:用吸管吹肥皂泡
1、教师提出任务:在桌面上吹一个肥皂泡,让其停留在桌子上,然后在这个肥皂泡的内部再吹一个肥皂泡。
2、提供吸管,学生尝试完成任务。
3、提出新任务:加工吸管,看看吹出的肥皂泡有何变化。
4、引导学生总结:改变工具的结构,最后达到的效果会不一样。
活动二:
1、教师示范肥皂液的制作。
2、引导学生研究肥皂液的配方对吹出肥皂泡的影响。
第四课 忙碌的小镇
教学目标:
1、听童话故事,发现人们在利用不同的工具做事情。
2、发现人们在不同的场合利用不同的做技术工作。
3、通过讨论身边人们从事的工作,发现技术和工具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发现人们都在利用不同的工具做事情。
教学难点:发现人们都在利用不同的工具做事情。
教学活动:
活动一:听童话故事
1、导入: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今天我们要听一个童话故事—“忙碌的小镇”。
2、教师讲故事学生思考:
(1)小镇上的人在忙什么?
(2)他们用到了什么工具?
3、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活动二:编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编故事并讲给大家听。
活动三:说说自己居住的城镇或乡村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我们居住的城镇或乡村是怎样的?有哪些工作?用到了什么工具?
2、教师小结,表扬与鼓励。
第五课 造房子
教学目标:
1、从故事“造房子”中,发现造房子需要挖土工、泥瓦匠、木匠、电工、管道工等许多人,他们按计划、有步骤地合作,才能共同造好房子。
2、发现在造房子要用到许多材料和工具。
3、通过师生合编故事,发现房子内的各种设施时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设计和安装的。
教学重点:知道造房子时要用到许多材料和工具。
教学难点:发现造房子需要许多人按计划、有步骤地合作,才能共同造好房子。
课前准备:填空题和抢答题。
教学活动:
活动一:听故事,复述故事
1、教师讲“造房子”的故事。
2、组织学生交流并复述故事。
活动二:编故事
1、学生编故事。
2、教师将填空题贴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完成填空题,引导学生注意技术分工。
活动三:师生合编故事
1、教师提出编故事的要求,并与学生一起合编故事。
2、教师总结:造一栋房子,需要需要许多人按计划、有步骤地合作,既分工又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其中,不同的人会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
第六课 种玉米
教学目标:
1、通过听故事,知道种玉米要经过播种、养护、收割等一系列过程。
2、通过讨论,发现利用农机可以使农民工作得更快,更省力。
3、明白劳动可以增加财富,可以用财富换来新的技术产品满足新的生产需要。
教学重点:知道利用农机可以使农民工作得更快,更省力。
教学难点:知道人们因为生存的需要而生产粮食。
课前准备:填空题和思考题。
教学活动:
活动一:听故事,回答问题
1、导入:猴伯伯有一个很大的农场,他买了玉米种子准备种又甜又香的玉米。可是他忙了半天,也没种多少,这可怎么办呢?想不想听听猴伯伯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2、教师讲童话故事“种玉米”。
3、教师提问:猴伯伯想了什么办法来解决种玉米又累又慢的问题的?
4、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5、学生以复述故事的方式回答。
6、玉米成熟后,猴伯伯又是怎样忙碌的呢?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怎样收割玉米,收割后怎样处理的。
活动二:交流现实生活中农民种玉米的过程
教师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1、我们平时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
2、农民用什么工具耕种?
3、他们要付出怎样的劳动?
4、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粮食?
教师总结,表扬与鼓励。
第七课 生活中的修理工作
教学目标:
1、感受产品有时会不工作,但是可以借助工具可以修理好,进一步理解工具的作用。
2、通过交流生活中的实例,认识有些人专门从事修理工作,初步了解修理技术。
3、能明确游戏规则,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并感受提问和观察可以帮助自己领会事物是如何工作的。
教学重点:认识有些人专门从事修理工作,初步了解修理技术。
教学难点:创造性地回答“什么人修理什么”。
课前准备:
坏铅笔盒、医生坐诊的图片、秒表。
教学活动:了解游戏主题——修理
1、情景导入:铅笔盒坏了,该怎么办?
2、教师演示修理铅笔盒。
3、组织学生讨论:那些人专门从事修理工作?
活动二:明确游戏规则
1、出示医生坐诊的图片。
2、介绍游戏规则。
3、教师做裁判,组织一组学生玩游戏。
活动三:说说“什么人”修理什么
1、指导各组开展比赛。
2、组织学生评选出一些有创意的回答。
第八课 线条造型
教学目标:
1、知道线条可以变幻出各种造型,了解设计一个创造的过程。
2、能明确游戏规则,积极参与游戏。
教学重点:领会“设计有时是一个很简单的创造过程”。
教学难点:设计有创意的造型或对造型进行创造性的说明。
课前准备:
电线、秒表。
教学活动:
活动一:认识线条造型的多变
1、用一根电线变化出不同的造型,如手镯、数字等。
2、利用电线还级变出什么呢。
3、归纳:原来,只要我们的头脑中有创意,就能够用一根线条设计出造型多样的作品来!
活动二:辨别普通回答和创造性回答
1、将电线变成“U” ,提问:这是什么东西?
2、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什么是创造性回答。
活动三:明确游戏规则
1、介绍游戏规则。
2、教师做裁判,请几位学生试玩游戏。
活动四:线条造型”比赛
1、组织学生分组。
2、指导各组开展游戏。
3、组织学生一些有创意的造型和说明。
4、全课总结:表扬与鼓励。
第九课 牙签高楼
教学目标:
1、牙签搭高的活动,了解不同结构稳定性。
2、知道造高层建筑有很多技术要求。
3、能通过合作完成一件技术作品。
教学重点:在规定的时间内搭建一个既牢固有高的牙签高楼。
教学难点:怎样的结构才稳定。
教学准备:
一些电视塔和大楼的图片、牙签、橡皮泥、木板、直尺、小电扇。
教学活动:
活动一:了解高建筑物的建设要求
1、出示一些电视塔和摩天大楼。
2、组织学生读者论坛高建筑物的特点。
活动二:小组设计牙签高楼
1、提问:可以用牙签和橡皮泥搭一个怎样的高楼。
2、组织学生讨论并设计牙签高楼。
活动三:搭建牙签高楼
1、介绍游戏规则。
2、比赛开始并计时。
活动四:评比作品
1、用尺测量各组搭建的高楼的高度。
2、测各组搭建的稳定性。
3、组织学生讨论。
4、再资助出示电视塔和摩天大楼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上的著名高楼是如何考虑稳定性。
板书设计 :第9课 牙签高楼
一 了解高建筑物的建设要求
二 小组设计牙签高楼
三 搭建牙签高楼
四 评比牙签高楼 了解牙签高楼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