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海山一中 张朝栋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熔化和凝固”是初二物理第四章热现象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后,编写的测海波、松香熔化时温度的实验,再从实验中分析出晶体和非晶体区别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物态变化的一个切入点,对沸点、液化等的学习也有帮助。同时,这一节课中的演示实验是初中物理第一个比较大型的演示实验,也是第一个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完整的实验,这种实验分析方法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它在今后所要学习的密度、阿基米德原理等都有很大应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甚至整个初二物理都占有重要地位。
2、熔化和凝固这节课的特点:⑴分析研究性强,能充分体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⑵通过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⑶通过查熔点表解决课前问题,体现出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⑷比较晶体、非晶体熔化图象得出概念更能培养学生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⑴重点:掌握晶体、非晶体的区别。
⑵难点:理解从图象到结论的分析方法。
⑶关键:抓住晶体、非晶体在物态变化中温度的变化和吸、放热情况。
4、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节的重难点和地位作用,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a、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
b、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c、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d、会查熔点表及解决简单问题。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综合应用的能力。
⑶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方法
1、学生
由于本节课是以演示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因此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碰到如下问题:①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可能只抱好奇的心理看实验,而不是观察实验,这样就不利于结论的推导。②物理由于注重“理”也即事物的本质,跟学生以前的解决问题习惯有所不同,他们只强调实验现象和结论,并不注重过程的分析和最后的综合。针对此特点设计如下教法。
2、教法
教师采用探索性的教学方法,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带动其积极性,再通过实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观察、分析,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海波、松香的状态变化和温度变化,引导他们注意的方向。在分析过程中抓住状态变化和温度变化提出多方位的问题进行引导、探索,从具体到抽象准确界定出晶体和非晶体。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品质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具体的教学程序为:
教学程序:
教学
环节 | 教 学 设 计 | 设 计 意 图 |
(一) 设 疑 导 入 | 教师结合地理知识生动地讲述本文开头“?”中内容,提出问题:在那么冷的环境下测温度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你是根据什么来选择的呢? | “学而起于思,思源于疑”利用疑念激人好奇,催人思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结合地理知识,加强学科联系提出问题。一能激发兴趣,二能启动思维。 |
(二) 猜 想 引 新 | 在学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介绍物质三态,由水的三态变化说明什么是熔化、凝固,再提出问题: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有何规律?让学生猜想。 | 由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使之知道熔化、凝固现象,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到物理无所不在,再通过猜想引出实验,把学生的兴趣再次提高。 |
(三) 实 验 探 索 | 1、让学生猜想刚才问题并说出想法。 2、实验论证: ⑴教师介绍实验仪器同时进行组装。 ⑵说明实验目的并安排实验操作:二套器材分别观察海波和松香的熔化,每套仪器都让一名学生报时和读示数,另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记录数据。 ⑶实验过程:在做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海波、松香的状态和温度,并在温度数据旁注明由学生所观察到的状态。 ⑷分析论证: 由实验数据绘出曲线(如实验所得曲线不理想,可向学生说明,另外分析已准备好的理想曲线)通过下面问题进行引导 分析,①海波在AB段的温度如何变化?状态是否也变化了?②在BD段、DE段又是怎样?③整个过程海波的熔化特点又是什么呢?由上面的问题就能让学生认识到海波在加热时,温度上升到某一值就开始熔化,熔化时温度不变,全部熔化后温度又升高。 再让学生分析松香熔化曲线,说出整个熔化过程中它的温度如何变化。在此让学生对照自己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后教师引导总结出晶体、非晶体和熔点的概念。教师利用冰融化为冰水混合物再融化为水的实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3、实验延伸 教师拿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温度曲线,让学生进行讨论:晶体、非晶体在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再让其回答,最后归纳出晶体有凝固点,非晶体没有。 |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习过程实际是一种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教师通过对实验的精心安排,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 2、教师抓住状态变化和温度变化两条线,设计多方位的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结论有依有据,即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四) 实 际 应 用 | 1、教师指导学生查看课文“几种物质的熔点”一表,指出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相同,然后再让学生回答课前问题。 2、让学生回忆实验,使之认识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指出凝固时放热。提出问题:北方冬天的菜窑里为什么要放几桶水? | 学以致用,它能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对整个学科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
(五) 小 结 提 问 | 1、晶体和非晶体有熔化过程中有何异同点?2、凝固过程呢? 教师归纳: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 | 通过内容总结式提问,既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又培养了他们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
(六) 作 业 | 教材P52、1、2 3、北方冬天融雪的天气冷还是下雪的天气冷?为什么? | 多样性作业题能提高学生解题兴趣. |
板书分为三部分,左边板熔化、凝固、熔点、凝固点的概念,中间下面板实验数据,上面画曲线(或挂小黑板),右边板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时的异同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