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 语文 | 年级 | 七年级 | 班级 | 时间 | 月 日 | |
课题 | 《诫子书》(第二课时) | ||||||
教 学 目 标 | 思维品质: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思考其现实意义。 文化品格: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语言能力:熟记重点字的读音字形,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学习能力: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 ||||||
教 材 分 析 | 教学重点 : 1.文中重点文言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 ||||||
实 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全文,划分节奏 2.句子翻译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作者在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作者在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行的要求,并指出具体途径——静、俭。 (2)这句话围绕哪个字写的? 它和“俭以养德”有何关系? 围绕着“静”字写的,节俭可以让人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贪图丰厚的物质。 所以“俭以养德”是在“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美德。 2.再读全文,想一想,诸葛亮在论述的时候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找出相应的句子。 (1)立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2)学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与修身成长有什么关系? 作者从反面说明好高骛远、博而不精、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态度都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 急于求成、浮躁不专,不仅学习进步无益,而且有害于品格的培养,达不到陶冶品格的目的。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句式整齐,多用对偶,节奏感强。 用语简明,含义深刻。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全文 1.概括主题 《诫子书》历来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章短意味长,全文围绕“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通过鲜明对比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2.写作特色 (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二)拓展延伸 1.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中外名句: (1)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2)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3)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2.《诫外生书》 3.布置作业 整理与诸葛亮相关的故事、成语、诗句等。 板书设计 | ||||||
教 学 反 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