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
公 艳 樊 驰 马淑青
(齐鲁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200)
党的报告提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少年强则国强,尤其是在当今以科技发展为本的高新技术时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更应该加强对自我的约束,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积极、健康、向上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但因为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追随世俗文化、感恩意识淡薄、功利思想较重等,所以深入的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1 当前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学习刻苦,富有正义感,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北京奥运会、拉萨/3.14事件和四川汶川的抗震救灾等活动中得到了充分显现。但是,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缺失的现象。
1.1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概念认识不清
社会责任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组织对自己、他人、家庭及社会的责任;从狭义上说,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组织对社会的责任。我们通过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对全国15所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发现,大学生在回答“你认为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时,有75.16%的学生填写了“对自我的责任感”,55.87%的学生填写了“对家庭的责任感”,71.05%的学生填写了“对社会的责任感”,60.21%的学生填写了“对环境的责任感”。虽然我们只对全国的15所高校进行了调研,不能完全反应出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情况,但是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概念认识不清。
1.2注重个人利益,轻视社会利益,利“我”心理较为严重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首先表现为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当个人与集体发生冲突时,只注重个人;当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社会利益冲突时,以个人利益为主,缺乏牺牲和奉献精神。有的大学生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看到一些不平事,不闻不问,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居,当需要他们承担责任或履行义务时,往往以各种借口敷衍搪塞。
1.3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和环保意识淡薄
社会公德意识是社会责任感的道德基础和重要表现。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相当淡薄,乱扔垃圾、浪费水电;言行举止粗俗,出口成“脏”;不给老、幼、病、残、孕让座;考试作弊,虚书和毕业简历满天飞,缺乏最起码的诚信意识等等。其次,一些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诸如随地吐痰、践踏草坪、乱扔烟头等现象随处可见;为追求便利而使用一次性筷子、方便袋,污染环境,对破坏环境的现象也不闻不问等等。
2 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接受了多年的素质教育,理应具有责任感,然而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具备这一品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健全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食无忧,没有亲身体会生活的艰辛,缺乏同情心,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需求的满足。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想法来处理问题,不愿附和别人的观点、意见。这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2.2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存在误区
在当下“421”家庭结构成为主要趋势的情况下,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外加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亲情的特色,致使很多父母只讲付出不图回报,只讲奉献不图索取,对孩子是百般疼爱,甚至是溺爱,在部分父母的脑海中,认为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甚至还有些父母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目标都转移到对孩子的期望身上,这就势必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压力,亦或诱发不健康的心理: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观念。这一切都与非理性的家庭教育脱不了干系。
如果说家庭教育是孩子学习的起点,那么学校教育就是孩子学习的主导,只有理性的家庭教育和完善的学校教育的完美组合,才能真正形成“2+5>7”的效果。然而,反观当下,应试教育理念和思维仍然主控着学校教育,唯分数至上的传统理念仍较强的存在着,学校重视知识教育忽视能力培养,重视智商教育忽视情商教育,致使教育演变成为一种功利主义色彩的工具,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致使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淡化,感恩情怀越来越淡漠。
2.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是党充分考虑了市场经济对我国全面发展的深(下转P118)
摘 要:由于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健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较严重。对此,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
的内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
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811.116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6-1995(2016)22-0121-02
- 121 -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科技经济导刊 2016.22期
加强图书馆对移动学习的宣传作用,在新生到校的学前教育中,我校有一堂讲座是由图书馆主持举办的,主要介绍我校图书馆的功能与业务,在讲座期间可以为广大新生推广移动学习,介绍移动学习的优点,让大一新生产生移动学习的概念并愿意去尝试。第二,给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新书推介,吸引不同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的学生,尽可能地让更多的愿意学习的同学读到适合自己的好书,让对阅读兴趣稍低的同学也能在偶然中看到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书。第三,开设移动阅读学习小组,定期组织组员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在交流过程中解决问题,推荐好的学习资料,同时也可以以老带新,发挥学生之间固有的亲和力。第四,一些学生更加相信教师的权威性,可以定期由图书馆教师开设移动学习系列讲堂,并邀请学科教师和专家现场讲解,讲堂的内容可以包括学习方法介绍、新书推介、问题解答等。
所以在移动学习的服务方面,大学图书馆可以做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推广服务,二是跟踪服务。推广是为了让更多学生知道并对移动学习有个初步的概念;跟踪服务是针对那些对移动学习产生兴趣并坚持的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发挥现代大学图书馆在新的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易观智库.中国移动阅读产业研究报告[R /OL].[2013-08-20]. http://www.enfodesk.com/SMinisite/ newinfo/reportdetail-id-374969. Html
[2]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EB /OL].[2012-08-06].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3886/201010/xxgk_110215.html.
[3]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 (3):12-19.
[4]黄荣怀,等.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2.
[5]Sharple M. The Design of Personal Mobile Technolog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2000(34):177-193.
[6]Sariola J, Sampson J P, Vuorinen R, Heikki Kynaslahti. Promoting mLearning by the Uniwapproject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J/OL].[2001-07-12]. http://www.icte.org/ T01_Library/T01_254.pdf
[7]徐恺英,刘晓辉,赵旭.基于移动学习的手机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72-75.
[8]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 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75.
[9]曾宇琼.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与读者行为意愿研究———以浙江图书馆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7.
(上接P121)刻影响力而做出的准确研判。然而,市场经济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市场经济强调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意识等,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个性和才能的发挥,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误区,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路径
3.1创新教育理念,重视家庭教育
总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因此,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
3.2创新教育方式,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又一直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高分低能、才高德差都不是我们所期盼的优秀人才。只有在加强传统的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道德意识提升,真正锻造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才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能够迎合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因此,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德才并重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此,高校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用教师的知识能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和熏陶学生,真正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作用,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陶冶,对学生最深层的精神生命的唤醒和重塑有重要作用,要改变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品味不高的现象,使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3.3加强社会正面引导,积极传播正能量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树立和提倡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和谐稳定的价值观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社会情绪占据社会意识主体地位。
提升媒体引导力,聚合社会正能量。媒体作为社会的晴雨表、传感器、扬声器,在凝聚、传递正能量,遏制、消解负能量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有公信力、责任感的媒体,必然代表社会良知,引领社会风尚,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离不开社会良好氛围的感染和熏陶,尤其要发挥好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翔.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研及培养对策研究——以在杭十所高校的1500名大学生研究为例 [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2012(6).
[2] 魏.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东部十一所高校的调查 [J].社会科学论坛,2015(9).
[3] 文科.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5).
[4] 段思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3).
[5] 纪群.高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8).
- 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