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宏
来源:《动漫界·幼教365(管理)》2018年第09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基于此,我园开展了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的专题研究。
一、开展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的意义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指在户外活动场地设置若干个活动区域,每个区域投放不同的运动器材、玩具材料,对幼儿开放,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区域开展户外游戏。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弥补了其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不足,能够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且,户外体育活动区较为开放,打破了班级界限,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对幼儿的高控,使孩子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人际交往空间。
例如,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面对较为陌生的小朋友,只有遵守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才能和大家友好、融洽地在一起游戏。活动中,幼儿还需要学会轮流等候、互相谦让,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甚至在出现问题时尝试着彼此协商解决,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体质逐渐增强,动作愈发灵活协调,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他们进行户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性增强,也能够选择游戏内容,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因此,在大、中班开展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创设适宜的户外体育区域环境
(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户外环境
合理划分现有场地,根据区域活动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我们不仅要考虑一些活动区域需要较为宽广的场地,例如:奔跑区、投掷区等,而且还要保证各区域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以免相互干扰。从维护幼儿活动安全的角度出发,我们将跳跃区安排在塑胶场地,为了使一些大型体育器械充分发挥其功能,我们将钻爬区与攀岩墙有机结合。
(二)投放适合幼儿操作的活动材料
我们需要在户外体育区域投放真正适合幼儿操作的活动材料,保证活动材料的丰富性、兴趣性、差异性和季节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
1.丰富性。我们根据各个区域的活动目标,投放丰富多样、适宜不同年龄段幼儿玩耍的玩具材料。例如,我们在平衡区投放了自制木梯、跷跷板、易拉罐梅花桩,以及不同质地、高矮各异的木制或易拉罐高跷,等等;在投掷区投放了大小各异的塑料圈,形态多样的动物图案靶子,固定的和可随意悬挂的投篮架,其中,可以选择重量不同的沙包、垒球,以及用矿泉水瓶自制的“手榴弹”作为投掷物。
2.兴趣性。巧妙投放辅助材料,能够有效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培养其探索创新精神。例如,在平衡区走木桩的活动中,我们准备了背篓、布质红萝卜、扁担、小水桶等材料,幼儿可以边走边玩“送水”“拔萝卜”等游戏。此外,我们还准备了许多可以一物多玩的低结构材料,如纸棍、大布包、米袋子、软飞盘、纸箱等。
3.差异性。我们需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积极提供能够满足不同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所需的玩垦材料。例如,在跳跃区,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身体发展特点,将悬挂物放置得有高有低;在投掷区,我们可以划分出不同远近距离的投掷线;在平衡区,我们提供了双轮和三轮的滑板车,以便幼儿自由选择。
4.季节性。我们在投放玩具材料时还应该考虑季节特点。在冬季,我们增设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幼儿活动量的玩具,如马缰绳、风车、足球、跳绳、跳跳球、羊角球等;在夏季,我们则安排了一些活动量相对较小的游戏,如玩沙、玩水、打门球等,适宜投放高跷、平衡鞋、同心鞋、拉力器等活动材料。
(三)创设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
教师主动与幼儿打招呼,并热情地接待,随时帮助,这样可以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和陌生感。因此,在指导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细心,态度和蔼,多给予幼儿欣赏的目光,多采用肯定、鼓励、引导性的语言,如“你真棒”相信你会成功”“看,你能玩出这么多花样”……
三、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一)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我们在户外体育区域创设了跳跃区、平衡区、钻爬攀登区、球类区和投掷区,并按照不同的动作发展目标,选取相关的活动内容。例如,我们在跳跃区组织幼儿进行原地纵跳触物、双脚向前跳、单腿跳、由高处向下跳等活动;在平衡区,组织幼儿进行窄道移动或缩小支撑面积的活动,如:走木梯、爬轮胎、踩易拉罐高跷等;在钻爬攀登区,组织幼儿进行手脚协调攀登和钻障碍物爬行的活动,如:爬攀岩山、攀绳,钻鱼、钻爬木凳等;在球类区,组织幼儿传球、拍球、打棒球等;在投掷区,根据投远和投准的目标确定相应的活动。此外,我们还将一些适合大班幼儿操作、难度适宜的传统民族游戏项目融入区域活动中,例如,我们在跳跃区增加跳竹竿、跳房子、跳绳、跳皮筋等游戏:在投掷区增加丢沙包、占四角、推铁环等游戏;在平衡区增加踩高跷、抽陀螺等游戏。
(二)适时应用进区卡
我们将各个活动区域按顺序编号,制作相应的进区卡。幼儿进入某一活动区并顺利完成活动后,需要提交一张进区卡给教师。待活动结束后,教师通过进区卡统计幼儿进入各个区域的情况,了解并分析幼儿的偏好与活动情况,待下次活动时,就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例如:大班教师统计后发现一名幼儿较少进入攀登区,原来,这个孩子属于肥胖儿童,她的身体協调能力较差,害怕玩攀岩山。于是,教师及时对负责攀岩区的老师说明情况,请她对这名幼儿及时予以关注。此外,通过统计班级幼儿的进区卡,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本班幼儿对各个区域的喜好程度,以便适时调整。
(三)建立活动规则
建立活动规则,使户外体育活动更有秩序,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活动质量。例如,球类区的棒球活动吸引了许多幼儿参加,时常造成场地秩序混乱。大家通过讨论,得出了解决办法:准备红、黄两种颜色帽子各5顶。若活动区的帽子已经分发完,后来的幼儿需稍加等待,或者先选择其他区域进行活动。全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结束后,我们采用轻音乐提示幼儿活动结束,此刻,如果孩子在某个区域游戏,就要负责收拾、整理该区的玩具,然后再回到班级集合地点。
(四)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
1.活动内容
戶外体育区域活动的内容设置,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例如,教师组织幼儿跳竹竿时,可以先在地上画两条平行线,让幼儿练习单、双脚跳,再选用橡皮筋感受实物。刚开始可以用一副短竹竿练习原地双脚跳,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可以变短竿为长竿,或者增添竹竿数量,由一副竹竿变为多副竹竿。如此这般,完成“原地单、双腿跳——单、双脚行进间跳——双脚交替跳——钻竿跳”的过程,幼儿眺竹竿的动作也由易到难。此外,还可以增加难度,变化竹竿排列形式,从最初一副竿的一字排列逐渐过渡到三副竹竿摆成各种造型跳,如:三角形、十字形等。
教师在平衡区组织幼儿走木桩时,应该遵循由低到高、由宽到窄、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的原则。先让幼儿练习慢走,待其动作熟练后,稍加难度,例如:给幼儿背上小背篓或挑着自制的小扁担,最后再提升难度,在木桩下放一些布萝卜,让幼儿一边走一边“拔萝卜”。
2.活动过程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第一,教师带领幼儿熟练掌握班级区域活动的内容、方法、玩具材料的使用、活动范围,充分了解活动规则并进行安全教育。第二,区域相邻的班级进行场地、活动内容、方法、玩具的交换练习,鼓励幼儿尝试结伴活动。第三,扩展班级区域的轮换范围,由两个班之间互换过渡为三四个班级之间轮换,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玩具材料的玩法及规则要求,鼓励其自由选择、自由结伴。第四,打破各班级、年龄界限,幼儿可自由选择活动区域内容,自由结伴活动,各班教师分工负责本班区域活动并适时对幼儿进行指导。
3.教师观察与指导
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因此,幼儿在活动时,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一名幼儿的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例如,教师需要随时关注那些游离在群体之外的幼儿,并及时了解情况,若幼儿不会玩,可引导其先选择喜欢的简单活动。对那些长时间固定在同一区域活动的幼儿,教师应鼓励他们尝试其他活动。对体质较弱的孩子,则可引导其选择活动量较小的游戏活动。此外,教师还应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教师的观察和适时借导,能够使每个幼儿都保持较高的活动热情,从而促进了预期活动目的达成。
总之,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与体育活动的多种形式相互结合,使幼儿的运动能力、社会交往、互助合作、意志品质等方面切实得到提升和发展,增强了幼儿的体质,达到了“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