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造大康复中心,注重康复亚专科建设
我科做为省级重点专科,拟打造大康复中心,共享康复资源及设备,提高中医康复治疗覆盖面及参与度。同时注重开展中医康复亚专科建设,以骨关节病康复、神经康复两大版块为基础,继续建设并优化现有的康复亚专科板块,突出中医特色,建立专科优势诊疗目录。同时扩大亚专科领域,开拓重症康复、肺病康复、心脏康复、产科康复等亚专科,建设规划相应场地,配备相应人员及设备,逐步开展相应业务,提高相关疾病的康复诊疗水平。
(二)打造优势病种,突出中医特色
1、继续在原有康复科的建设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做好中风病、腰痛病、项痹病、面瘫病适用病种等重点病种治疗,并拓展其他疾病的综合康复治疗。
2、加强优势病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炎、肩周炎、肩袖损伤等各类骨关节疾病及疼痛相关疾诊疗方案优化。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开发如“腰腿痛”三阶梯的治疗模式,小针刀+臭氧射频消融治疗及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等中医与西医、保守与微创有机协调地结合综合诊疗方案。
3、进一步突出中医神经康复优势,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注重脑血管病急性期、亚急性期的早期康复介入,有效开展康复治疗师及针灸师在神经内外科开展早期床边康复。脑血管病恢复期的病人开展精准评定、精准康复。将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等现代康复治疗与中医针刺、艾灸等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案。同时不断引进前沿的康复设备及技术,提高康复诊疗水平。
4、在现有的中风恢复期、腰痛病、项痹病、面瘫病等相关优势病种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优势病种数量、拓展康复应用范围。在建设过程中,开展重点病种辨证论治规范、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进一步扩展康复疾病谱,开展康复新技术,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及能力。
同时,在“治未病”方面,发挥中医特长,开展“冬病夏治”,“冬令进补”,“四季养生”,“亚健康调理”、“针灸减肥”等多种中医特色治疗活动。(三)、突出中医康复专科护理特色
1、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对四诊所采集的病史、体征、症状加以分析,推断,确定疾病的证候属性,加以辨证,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以解决或减轻患者的痛苦。
2、护理工作的模式体现整体观,辨证施护。
3、实行护理首问负责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制订合理的施护标准,同时给病人下护理诊断,实施护理治疗措施,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
4、通过参加中医传统疗法技术观摩及与本科医师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中药灌肠、拔火罐、艾灸、推拿、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贴敷等传统技术疗法,发挥专科护理特色。
(四)、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1、加强中医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培养,明确培养方向,达到人有专长,建立更为合理的人才梯队。
2、加强治疗师人员的培养与引进,尤其是拟拓展亚专科方面的治疗师,如心脏康复、呼吸康复、重症康复、产科康复等方面的治疗师。打造专业的康复治疗团队。
3、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多样性的培养人才,与高校、有影响力的康复医疗机构联盟,聘请中医康复方面的专家来我院进行康复指导,同时通过进修、游学等方式对现有的康复人员进行中医康复方面的培训,提高我院的康复诊疗水平。
(五)、提高科研教学水平
1、与高校科研团队建立科研帮扶联系,积极申报科研课题。以科研带动临床,同时以临床促进科研发展。
2、规范临床教学活动,加强对实习生、规培生、专硕生等学员的管理,制定教学计划,落实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培养临床带教老师,以教促学。(六)、承担中医康复专科区域责任,拓展区域影响
1、通过中医医疗集团建设,加强与县区级康复医疗机构的联系,提高县区级康复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2、依托医共体,医联体单位建设,使康复治疗及服务下沉,建立定点帮扶对象,带动乡镇级康复医疗机构的中医康复诊疗水平的提高。
3、定期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活动,提高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等中医康复相关从业人员的诊疗水平。
4、依托康复质控中心,中医药学会等,开展相应的中医康复学术活动,定期开展康复质控督察活动,提高本地康复水平。
5、鼓励业务骨干人员加入省级、国家级的专科学会,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扩大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