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修订于2002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也出现在2002年,它们都是国家指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课程实施及评价的纲领。现在,就以必修一政治文明史为例,谈如何构建《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体框架和思路。
必修一共8单元27课内容,是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专题的形式展现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史。①、在知识内容上,与以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增加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增加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比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政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等)。②、在编排体系上,打破了原来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突破了古代史的王朝体系,改变了编年史体系,以专题方式呈现。比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中,通过宗法制、分封制与君主集权制度构筑了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线索清楚,内容简洁,便于学生掌握。但也有缺点,内容有重合(如辛亥与孙中山)。③、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尽量注重基础性,对知识与能力要求尽量减低,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够有所收获。可以看到对知识与能力基本上是要求了解、知道、列举、概述,较少提出评价、应用等能级较高的要求。注重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在每一个专题后面都有大量的学习活动作为参考。通过这些活动以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学会探究与合作,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比如,在第1课后,查阅自己的姓的来历。
为了适应新课程,我按以下内容来进行教学: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③、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④、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采取多元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⑤、必须做到“四个研究”:研究课标(深刻领会课标精神),研究教材(必须重新整合教材),研究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真实状况),研究教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对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标准转化为年级目标,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选择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历史学科知识是新课程标准确立的基础。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抛弃原来教学大纲中学科中心、教师中心的观念。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做人。尽力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以必修二为例,谈谈如何掌握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的结构?
必修二共8单元24课内容,是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专题的形式展现古今中外经济文明史。从内容分为三方面,人类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而反映出来的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不断发展变化;与各个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的发展变化。学习经济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一些规律,以及各个不同时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结构上不同:①、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有助于改变教学大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改变。以前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新课标下,学生是主体,学生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教学的参与者。比如在讲授《发达的古代农业》时,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再一起探究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教师的阅读量和紧跟最新史观,才能适应新课改下的需要。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设计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今的教材已经打破了编年的王朝体系,按照全球史观编排的专题体系。这就需要学生在较好的初中历史知识基础上,展开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改变以前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兴趣学习。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公识与爱国主义情怀。现代公识从根本上包括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以及自由平等的理念,并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参与意识。这些内容已经成为课程标准内容设计的核心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大的篇幅。
综上所述,不管是课程内容、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是历史学科知识都只有在转化为学生学习经验时,才能够实现课程目标。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与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历史学科知识、学生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三者之间必须相互兼顾,融为一体。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而教学大纲则过于强调了学科本位,缺乏时代性、基础性与时代性。为此,有必要对课程内容设计思路进一步比较。高中课程标准的结构完全突破了过去教学大纲的框架,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不仅吸收了很多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而且使得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能够得到落实,优秀的学生可以学得更深、更广。不过,总起来看,这个体系也有缺陷,最突出的就是选修课的内容全部集中在政治与文化思想科技部分,经济部分的选修课一个也没有。
以必修三为例,谈谈你如何深刻理解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1、新课程教学理念:课程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新的趋势主要包括: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2、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课程下,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地要求。要形成正确的史观和丰富的史实,要形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教师不再是主体、权威者,而是合作者和引导者;教法要把以前的讲授法为主改变成探究法、体验法等多种方法。比如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此课,先把民族危机的严重状况展现出来,再把学生分成四组,让学生参与其中,思考解决办法。让学生感觉到历史是解决现实问题,为现实服务的。
3、学习方式:新课标以前,学生的学习必然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对过于专业化,繁、难、偏、旧的学科知识只能是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并通过大量的联系进行机械训练去获取学科成绩。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设计一方面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然后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对学科知识进行更新重组,另一方面设计了大量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提高,因此,课程内容设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出来,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创造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