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辛德勒名单画面镜头分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9:39:38
文档

辛德勒名单画面镜头分析

电影《辛德勒名单》画面镜头分析一.内容概要:《辛德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1908年4月28日出生于现捷克境内的摩拉维亚。二战初期是个国社党党员。他好色、会享受,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他很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这位精明的发战争财的辛德勒在他新创办的搪瓷厂只雇用纽伦堡种族法中规定的牺牲者。这些人得到搪瓷厂的一份工
推荐度:
导读电影《辛德勒名单》画面镜头分析一.内容概要:《辛德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1908年4月28日出生于现捷克境内的摩拉维亚。二战初期是个国社党党员。他好色、会享受,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他很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这位精明的发战争财的辛德勒在他新创办的搪瓷厂只雇用纽伦堡种族法中规定的牺牲者。这些人得到搪瓷厂的一份工
电影《辛德勒名单》画面镜头分析

一.内容概要:

《辛德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1908年4月28日出生于现捷克境内的摩拉维亚。二战初期是个国社党党员。他好色、会享受,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他很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这位精明的发战争财的辛德勒在他新创办的搪瓷厂只雇用纽伦堡种族法中规定的牺牲者。这些人得到搪瓷厂的一份工作,因此也就得到暂时的安全,没有受到杀人机器的肆虐,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在他那儿工作的人都受到从事重要战争产品工作的保护:搪瓷厂给前线供应餐具和子弹。

到了1943年,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遭受到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破灭了。他早就知道德国人建造的火葬场及煤气室,早就听说,浴室和蒸气室的喷头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更多地保护犹太人免受奥斯维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他的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使这批犹太人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纳粹的。他仍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比尔肯利时,他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

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1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其中一人敲掉自己的金牙,他人把它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Save one life,save the world entire .(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整个世界。)”辛德勒忍不住流下眼泪。他为自己还有汽车和一颗金质胸章而懊悔,因为这样的一颗如果将它卖掉的话至少可以多救出一两个人,这样的一辆汽车卖掉的话至少可以多救出十个人。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自己一切所能。他在战争期间积攒的全部钱财,都用来挽救犹太人的生命。

战后,辛德勒在瑞士的一个小镇隐居下来,身无分文,靠他曾经救助过的犹太人的救济生活。过了几年,辛德勒在贫困中死去。按照犹太人的传统,辛德勒被作为"36名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影片结束时,是辛德勒的坟墓,那些在战前曾经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在片中对应的演员一起走过坟墓,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作为敬礼。(摘自百度百科)

二. 具体画面分析: 

可以说《辛德勒名单》故事本身是很简洁的,这可能就是电影的独特艺术特点吧,在简洁的故事里面能够刻画出并不单一的情节脉络,导演似乎在三个多小时里用到的更多的是电影本身的东西,即用镜头来表达所想要的效果。很多人在第一次看这部片子都觉得有点乱。辛德勒在一夜之间就和德官打成一片,从无名小卒变成了各大会场的红人。还有在辛德勒招聘秘书的时候,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硬邦邦的切换也不连贯。可是当你细细品味的时候,你会发现所谓的无技巧剪辑,其实其中蕴含着大道理。1)画面的整体色彩。

看过电影的人都会发现,整部影片除了开头、结尾及当中的几个镜头出现了色彩以外,全片都是以灰白、暗淡作为基调,构成了一种苍凉、森严和缺乏生气的感觉,这与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恐怖的氛围是相辅相成的。有人说这是一部真正的彩色电影,我举双手赞成,我想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是黑白的,,虐夺,人们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人类失去了人性,黑白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任何色彩都办不到的,即使用冷色调。我们注意到该片的海报,两只手握着,上面的是一个粗壮的大手,下面是一个嫩小的小手,还有一抹红色的袖口。这抹红让我想起了那个在片中出现过的红色,唯一的红。那条红裙子花团锦簇、鲜艳夺目,足以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然而,这美妙无比的小生命不是继续生长,而是在走向死亡的途中。此时,这个小姑娘虽然乘乱逃走,暂时躲过了杀,但是后来在堆积如山的尸骨堆上,我们还是看到了这件耀眼灼目的红裙子。它闪烁了一下,即刻被浓重的灰暗所吞噬。这一色彩的叙事意义不言自明。其巧妙更在于它的表现意义和象征意义:红色代表生机,代表活力和希望,它最终被黑暗所无情吞噬,这正象征着人类历史上曾发生的丧尽天良、泯灭人性的一幕,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法西斯纳粹党的残暴恶性。可以说,影片中倏然出现的这点亮色蕴含着多重意义,它所产生的视觉张力特别是心理冲击力,是其他的艺术表现手段无法完成和达到的。值得一提的还有收尾:几十年以后,当战争的梦魇已经成为历史,辛德勒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赶来祭扫救命恩人的陵墓。这时,影片恢复成彩色(与片头照应),并采用高调摄影的手法,以柔和、轻快的色彩变调衬托出片中人物的绵绵情意,整个场景也静谧安详。

      2)同机位的跳切。

就拿招秘书这部分来看。展现给观众的是同机位拍摄的跳切画面,辛德勒和各位应征秘书的人的位置永远不动,看不到各位应征的人是如何的进场,又是如何的出场。唯一变换位置的就是后面的粉刷匠和太阳照下来影子的位置的变换。阳光照在墙上的影子的位置由高向低。很明显的画面语言,时间在流逝,虽然位置和动作都没有变,但时间在前进,还有粉刷匠位置从上午的左边移到了右边,也在告诉观众时间在前进,并且粉刷匠在画面中还起到了补缺的作用,达到三点构图的效果。这钟被叫做无技巧剪辑的手法其实就是将两个普通的镜头连接在一起,之间留下了空白,空去了一些无必要的转场和环境。 

    在片中引用这种方法的地方还很多。比如辛德勒的妻子问:是否要留下来?下一个镜头就是在火车站辛德勒和太太说再见。虽然是直接切掉,中间留下空白,但观众都能明白中间发生了什么。还有就是在史顿被抓上火车辛德勒去救他的时候。辛德勒问那两位士兵的名字,士兵还很不屑,当辛德勒告诉他们你们下个月将会吊到南俄罗斯,接着辛德勒出画,然后再如画,这个时候两位士兵的嘴脸已经完全改变。如果这是中国的电视剧的话,我想肯定是双方争执一下,然后两个士兵再合计一下,最后再自作聪明的去迎合辛德勒。

      3)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蒙太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叙事类蒙太奇,一类是表现类蒙太奇。对于蒙太奇的分类,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在这部电影中可谓将蒙太奇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如积累蒙太奇,象征蒙太奇等等,都在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里我要说说电影中杂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所谓的杂耍蒙太奇其实就是镜头与镜头的组接无所谓时间和空间,不遵照应该有的逻辑,而是找到某个点,按某种逻辑联系起来,这种逻辑可以使某一束灯光,甚至还可是某种怪异的声音,总之只要能想到得都有可能。就比如辛德勒在刚开始时,表面上看来似乎辛德勒一夜之间就长了社交场所的红人,成了纳粹分子的中间力量。可能吗?不禁要问一句,其实这里就是典型的杂耍蒙太奇,用镜头向观众交代情节,中间的连接点就是那个相机的闪光灯,虽然没有通过换场来告诉你这是第一晚,这是第二晚,但闪光灯的四次闪烁已经其义自现了,把整个过程划分了开来,如何打开场面,如何成为会场的红人,就这样几个简单的镜头交代的很清楚。还有就是踩灯泡声和阿蒙打海伦的声音和鼓掌的声相信大家还记得,可是那是交叉蒙太奇吗?在同一个时间段同时发生的几件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辛德勒的生日宴会上阿蒙哥特也在,无疑这段也是一段杂耍蒙太奇应用的典范。 

 4)纵深镜头与景深镜头的运用及大仰角拍摄。

导演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把纵深镜头和景深镜头二者在巧妙融合,使得这部电影更具有冲击力。长镜头是段落镜头,拍摄的方法和技巧就相对于蒙太奇的剪切技巧重要了很多。斯皮尔伯格无论是景深镜头还是纵深镜头都用的恰到好处。例如在辛德勒招秘书这个段落,从刚开始的纵深到招秘书的时候的景深,把时间地点甚至是时空都交代的很明了,而且让我们意识到纵深镜头能包含更多的信息量,也遵循了人正常的生理感官,肉眼看到的画面远近都是一样的。

此外,导演在表现主角辛德勒形象时,运用了一个大仰角的拍摄角度,不用音乐,也不用对白,他高大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还有,在一次体检中,士兵趁机把他们的小孩运走,很多小孩都想办法藏起来,一个小男孩在无处可逃的时候无奈选择了跳到厕所了。已经很窘迫的环境,可还有其他的小朋友要求他离开,小男孩无奈的仰望上方,露出无奈的表情,真幅画让很多人为之震惊,把画面停在了这一刻,一个无助的孩子,让我们的心是那么的纠结。这样震撼人心画面甚至胜过了大范围的。 

 5)特写镜头的巧妙运用。

   就我个人而言,对于《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印象最最深刻的,还是它在人物特写镜头巧妙处理。我们都知道,电影中的特写,是突出和强调细节的重要手段,它既可通过眼睛的顾盼、眉梢的颤动以及各种细微的动作和情绪的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灵,也可把原来不易看清或容易忽视的细小东西加以突出,赋予生命,或借此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或用来介绍人物、时间、地点的特征。 一般来说,特写镜头比较短促,运用得当能使观众在时间、视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应。特别是当它与其他景别镜头结合起来,通过长短、远近、强弱的变化时,能造成一种特殊的蒙太奇节奏效果。 下面我就选取电影中的一部分来做具体分析:

   段落:司令官高特杀少年里夫

  镜头1 内景高特的浴室。犹太少年朝着镜头在弯腰擦浴缸。镜头从略俯角度上摇至小孩身后的镜子,高特出现在镜子中。小孩赶忙直起身子但仍低着头,他胆怯地向高特报告:“司令官,对不起,我擦不干净您的澡盆。”司令官从右入画成侧影,他伸手摸了摸澡盆里的脏之后对小男孩说:“你应该用碱刷。”他看了男孩一会儿说:“走吧,里夫,我赦免你。”他把脸转向墙上的镜子。

镜头2 外景 里夫沿着阶梯往下走。

镜头3 内景 高特用右手指着镜中说:“我赦免你”。

镜头4 外景 里夫在集中营的场地上走着。摄影机由画右向画左略跟摇。

镜头5 内景高特从镜子前缩回手,看手指,他摸了摸自己的手指头。这时镜头略拉,从镜子中影像摇向实影的高特。他日中露出一种冷漠而坚定的目光。

镜头6 外景 小男孩在场地上走。一打在他脚边。又一,他惊恐地转身。

镜头7 小孩膝盖以上的近景,小男向景深处走。

镜头8 会计斯泰恩抱着几本册子在场地上走,镜头向左跟移。一声响。他尽量不做反应,仍低头走。镜头在移动中现出他身后的里夫,他已经趴在地上死了,头部一滩血,帽子掉在头旁边。

这一段落与上下文的互文关系非常密切。这一场所探索、剖析的内容在上两场戏就开始了。彻夜狂欢时,辛德勒在地窖里听到犹太女仆海伦描述高特如何以不可捉摸的行为方式打人、杀人。回到阳台上,他用国王与小偷的故事来说服高特,可以用另一种威而不严的方式来体验权力、展示威摄力和尊严。那就是,对自己的奴隶、囚犯和可操其生杀大权的人说:“我赦免你。”不管编剧和导演是否读过福柯的书,是否接受“知识即权力”的命题,我认为这一段是全片最深刻的笔触之—。影片没有探讨希特勒用什么法术把高特的脑子打磨成这样。但这一段却使我们从反面观察他那颗铁石铸就的心脏在一个稍有人性意味的哲理面前是如何跳动的。辛德勒想让他变得可以理喻。高特是一个已被锻炼成特殊材料的人。他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和信念。在战争结束后,他登上绞刑架时还要叫嚷“希特勒万岁”。人之将死,其言也真,这说明他是真正相信纳粹的理论、学说。两个苏联红军奋力去踢他脚下的凳子,把那凳子腿都踢断了,高特这才吊在了绞刑架上。导演在这里是对自己塑造的形象表示一种不寒而栗的恐惧,对纳粹是否能马上阴魂散尽表示一种担忧。辛德勒尽量有力地使自己的“说法”更有力。他选了酒过三巡,正是两人说话格外知己之时。他用反面文章正面做的行为方式和绝对自信的语气、神态去打击高特的思维模式。刹那间,高特想不清这个哲理。他面前的世界有点模糊了,规则也变得不那么清晰、简单了。然而,高特毕竟是高特,戈培尔也不是吃干饭的。已经醉得快站不住的高特并没有掩面大笑,而是两眼直直地盯着辛德勒说:“你喝醉了。”当然,在一个疯狂地倒行逆施的世界里,说出富于理性和人道的话显然是醉鬼、疯汉。对非理性而言,理性当然是疯颠。这种例子我们见得多了。就像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表述的那样,疯子的国度里正常人才被视为疯子。接下来的两场戏并不仅仅是后面我们分析的这一段的前奏,而是一种对比,是表现高特心理变化过程不可少的笔触。在马厩里,他对将马鞍放在地上的少年说:“去吧,我赦免你。”那个马鞍是辛德勒送给他的。他骑上马在营地里走,看见一个警卫在踢打一个工作时抽烟的妇女,他说:“放了她,我赦免她。”在这两场戏中,其实还是表现高特的随心所欲。对辛德勒的话浯,他既不理解也不必去认真想。他跟着辛德勒说“我赦免你”只不过是一种鹦鹉学舌罢了。不马上杀他们又怎么样,反正想杀就杀。可对观众就麻烦了,我第一遍看到这里时就糊涂了。编导们想说什么?因为前面的情节已造成我们的观赏定势,他身边的犹太人可以随时被杀,绝不需要任何理由,绝显露不出任何征候。以前的反法西斯题材影片可没有表现德国纳粹如何“不杀人”。看了这一段才明白,原来,斯皮尔伯格是为了让我们更震惊。镜头一是设计得很好的调度镜头,镜头摇动幅度很小却使画面里的构图和前后景关系产生了很大变化。镜头从小孩摇到镜子,让高特出现在景深处。第一个镜头这么拍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这场戏里要好好地用这面镜子,所以第一个镜头就把关系交代很清楚。其次不用切就可以让高特从侧面进来成为特写,充分利用拉尔夫·法因斯的高超演技来表现高特的心态。从一到六号镜头可以用两个镜头剪开。镜头二让我们以为小男孩已走掉。镜头三是引起我们较多争议的一个镜头。高特用手指着镜子说:“我赦免你。”有人说这是高特觉得自己是上帝可以让自己干任何事而自我赦免。我却是另一种看法。高特还是对辛德勒的话语觉得语焉不详。他看着镜子看着自己说这话是什么样子,咂摸这句话的意思,品味自己这样说话、行事是什么滋味。因为这种思考和行为方式对他实在太陌生了,他拧不过弯来。看到又用一个镜头表现小孩在场地上走,许多观众感到不对劲了。镜头又切回浴室,高特仍在镜子前。从技术上这是一个由镜中影像摇向实景中人的调度镜头,并不复杂。然而,在剧作和思想观念上却非常精妙、富于深意。高特的两个手指仍指向镜中。然后他收回手指,看自己的右手手指,然后又用左手去摸右手的手指,他凝思着什么,就在这时,镜头从他的镜像摇向实像成他的侧面特写,他目光向前看,透出一种坚毅的光芒,但又十分令人捉摸不定。

  这一个镜头点出了高特行动的个人动机。在剧作法上将前面海伦告诉辛德勒他随意打人、杀人的戏和后面高特在地下室暴打海伦、高特在修指甲时被海伦吸引的戏联系了起来。看自己的手指,他想起子海伦。这是他那清晰世界中一团迷雾。他的坚定意识形态出现了一点小裂缝。他怎么能把犹太女人当人来喜欢。另外,除了观念上的矛盾以外,他如果真的有行动还会受到实实在在的惩罚,他将犯污染种族的罪。看到手指,他气愤自己居然还把犹太人看作人。他居然对海伦产生了情欲或更复杂地说:爱。在小说中高特的心理状态写得更复杂。他在权力争斗中被党卫军下了大狱。在狱中他居然给海伦带了一张纸条请海伦帮他收拾点衣服和爱情小说以及几瓶美酒送到狱中。其口气正常得好像是给一个亲戚的信函。如果这还不荒谬绝伦的话,高特在便条结尾还有一句:“希望在不久之后就可以再看到你。”我们知道,这种情欲对高特有双重危险:首先他自己思想机器的运转不那么顺畅了,有精神的痛苦。再者,如果他有实际行动,就直接犯了破坏种族的罪。辛德勒不就因为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吻了犹太姑娘而小尝牢狱之苦吗。海伦是他这几天的一个情结,对这个小男孩,他完全可以把对自己的气愤、甚至懊恼发泄在他身上。小孩仍在场地上走,声响了,在他意识到是冲自己打的时候,他甚至不敢稍稍加快自己的脚步。这部片子死了很多人,但是,在剧作上和电影语言上怎么让人死去却是表现导演才气和调动观众情绪的大问题。死亡是这部影片的大主题。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种死法了,直接展现照脑袋一,机扫射集体、25个人站成几排被一个个打死。当然,最令人撕心裂肺的是那个红衣小女孩的死。我们以为她逃脱了,后来在死后挖出焚烧的尸体堆里,斯皮尔伯格又让我们看见一件红衣服。死亡在这部片子里是重要的手法问题,更是最为严肃、深刻的观念问题之一。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不到人被炸后高高跃起的那种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死法,也看不到身中十几弹还扭动不已转上几个圈子才死的杂耍镜头。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倒地就死。让人想到人的生命可以这样快、这样轻易地被夺去。影片演到这里,我们仍不能把握高特的思路。这就是他作为杀人魔王最成功、对普拉绍夫劳动营的犹太人来说最可怕的地方:跟他打交道无规则可言。他从不订规矩让人去遵守。他打在小孩身边的两可能是为了心中的不快解解闷,他可能受到了辛德勒的影响,只不过是由于习惯性行动和心里不肯善罢甘休而玩一下,他爱耍弄的猫捉耗子的游戏。也可能是他咬牙切齿欲置里夫于死地而未能击中目标。下面就是那个从技术上说来很简单的调度镜头:镜头跟着抱着账本在场地上走的斯泰恩向左横移,又一声响,斯泰恩只是控制不住地稍稍偏了一下脑袋,步法几乎没有改变。走了几步,我们才看到小男孩。他已经趴倒在地上,帽子摔在离头一两尺的地方,头部一摊血。这是本片最优秀的镜头之一。它的形式在我看来是很强烈的,它以有力的手法结束了这一段对高特的精神探索,让一段颇富吁哲理的思想实验以悲剧告终。小男孩的死,再次震撼了我们。这一段落宣告了戈培尔博士的胜利,他的思想机器锻造出来的高特是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在坚韧有力的纳粹精神体系中,辛德勒居然想打进去一根楔子,他想用自己的某种说法,一种稍微有点智慧和人味的说法(其实,辛德勒的理沦往高说也就是一种“王者之道”而已)对高特行使知识权力。我想起哈贝马斯说过的话:“语言交流方式受到权力的扭曲,便构成了意识形态网络。”这一次,辛德勒失败了,观众也同普拉绍夫劳动营里的犹太人一样更感到司令官高特的喜怒无常和残暴嗜杀。

   这一段落电影语言的运用有着丰富的剧作意义,其手法简洁而富于感染力。同时,它还和上下文产生着缜密的联系,让人可以反复品味,值得我们深思。同时,这一段让辛德勒夜宴时与高特的哲理探讨有了结局,更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性格。向下,高特看手指时从镜中拉出成特写的镜头又呼应了高特下面几场对海伦的施虐。那个镜头与紧接着的下一场戏在视觉处理和意义上联系都很紧。

   紧接着打死少年这场戏的是一个高特手的特写,犹太女佣海伦在用指甲锉为他修指甲,在指甲锉轻微的“沙沙”声中,镜头沿着高特的手上摇成高特脸的特写。他又以那种特有的冷漠而不可测的目光向画左凝视着。他在看海伦。这个镜头的落幅与我们分析的段落中镜头5的落幅在角度、构图、光效上几乎完全一样。甚至高特的眼神都很像,只是这一次十分专注。在跳了一个从屋子另一角拍的远景镜头后,导演以俯角展示高特怎样以翻杂志的动作掩饰自己凑近蹲在自己面前的海伦。他在闻她的体香。在紧接的两场戏相隔不远的镜头使用如此相近的画面来做落幅,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应该避免的。在这里却使剧作的针线更为缜密。这前后相接的两场戏使高特的性格更为凸显,使在纳粹思想和政治机器中行动的高特有了个人的动机。写好高特这个人物是使本片具有反法西斯意义重要方面。如果只写辛德勒如何赎救犹太人,本片完全可以拍成斯皮尔伯格所擅长拍的动作片或《虎口脱险》那样的喜剧。一部“二战”题材的电影只有对法西斯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法西斯人格进行了深刻剖析才可称为是反法西斯影片。这种剖析有时会引起我们对当今社会或我们自己的深层人格提出拷问。

  

文档

辛德勒名单画面镜头分析

电影《辛德勒名单》画面镜头分析一.内容概要:《辛德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1908年4月28日出生于现捷克境内的摩拉维亚。二战初期是个国社党党员。他好色、会享受,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他很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这位精明的发战争财的辛德勒在他新创办的搪瓷厂只雇用纽伦堡种族法中规定的牺牲者。这些人得到搪瓷厂的一份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