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成斌
喧嚣嘈杂的都市,风云变幻的政坛,声名大噪的娱乐圈……我们生存的空间让人眼花潦乱,纷至沓来的浪潮铸就了越来越多想成名的人。于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成为社会的非主流。
人为什么怕出名?我们认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表现自我抑或都壮志凌云“野心勃勃”,有些人在社会的种种压力下更迫切地渴望宁静与自由,他们憧憬着一种平淡的生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看“明月松间照”,听“清泉石上流”,舍名利而居桃源,如此惬意尔!
再者,出名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吧。那个其貌不扬自恋无比的“芙蓉姐姐”可谓“红”极一时,一帮傻子起哄似的瞎捧,捧到了天上让大家看清楚了,随之而来大片骂声唾沫横飞。“芙蓉”是出名了,不过是臭名远扬。
网络似乎是一个便利的信息平台。《无极》上映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也跟着大红大紫了。对《无极》的性恶搞让众网民哄然大笑,娱乐圈哗然。平凡的胡戈出名了,自然也引发了人们对电影的思考和《馒头血案》的质凝。火了的胡戈惹了一身灰,终于还是理智地向陈大导演道歉,这就是出名的无奈啊!
出名这么痛苦,人人怕出名,那么干脆大家都隐姓埋名,男耕女织,整个平平静静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吧。如若这样,大家就真的幸福了吗?这样的复古生活,岂不是让文明退步社会退化了吗?如果人人都怕出名,对国家社会不闻不问也不做任何贡献,大家就等着无衣无食走向衰亡枯竭吧。
“人怕出名猪怕壮。”我们可以鄙夷虚华的名利,可以憧憬陶兄的田园风光,但是不可一味地埋没自己,吝惜锋芒的展露。“出名要趁早!”如果你还记得这句话,如果你够光明磊落正直无愧,那么不要害怕出名,世界因你而精彩!
传承中国文化
项渊乐
中国从亘古草原走来,走进高楼林立的现代社会;中国从幽幽的历史长河走来,走进文明开化的现代社会。文明古国历经沧桑,但依然雄姿英发,屹立在二十一世纪的东方。
祖先的智慧是非凡的,留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庄严雄伟的万里长城,纵横东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令外国赞叹不已,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尽管它已成为废墟,但那洁白的汉白玉依然贮立在她的土地上。
除此之外,中国的诗歌,绘画,传统节日,习俗,武术等都是中国特有的。古代诗人李太白、杜甫、柳宗元,苏轼等留下他们不朽的作品令世人为之景仰。苏轼的《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现在读来依然荡气回肠。唐诗宋诗是中国文化之精粹。中国武术闻名中外,令外国人慕名请教。武术集气,神,精于一体,可强身健体。
然而,在这物欲泛滥的社会里,西方文化的进入,导致中国文化“降价”了。
在书店里《哈里·波利》成为畅销书,青少年热情期待它下一部的出版,而中国的四大名著却无人问津,静静地躺在降价的角落里。《哈里·波特》中荒诞无稽的魔法取代了金陵十二钗的魅力、山东好汉的豪气、三国争霸的滚滚硝烟和西天取经的执著坚毅。
茶,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抵不过毫不内涵的可乐,雪碧。几千年前,中国的先哲们捧一盏淡茶就可以气定神闲地应对沧海桑田,在香气氛氲里品味几千年的风起云涌,而可乐,雪碧除了带给我瞬间的刺激和满口水气,还有什么呢?
而今拉二胡、弹琵琶,弹古筝的人越来越少,而弹吉它成为流行的标志。心酸啊,希望“声出三腔之上”的二胡不要成为吉它的添头,正如千年的中华文化不要成为欧美流行的陪衬。
如韩国将端午节规定为他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起来反对,而在这之前,我们为什么不重视这个节日,而让韩国乘虚而入呢?
传承中国文化并不是说西方的文化都是糟粕,中国文化都是精华。如中国封建思想,西方的唯心主义,霸权主义都应该抛弃。我们应该将中国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之海外,将西方好的传统文化引进并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传统。但我们又不能过分追求西方的文化,而忘记自己的根本。所以我们要传承中国文化,不要让它丢失在我们的时代里。
漫笔“出名”
陈茜
人要出名或不要出名,猪要壮或不要壮,这是一个问题。我想出不出名,壮不壮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而非一概而论,也就是说出名要出得光荣,平凡要平凡得精彩。
对于现代人来说,与其讲要出名,还不如说想出名,于是就有各行各业层出不穷的“知名人物”。特别是在电视节目选拔赛中。“芙蓉姐姐”出卖自己的尊严以求名,更有人因批驳她而出名,赵微——一个一夜成名的演员,为了出名,甚而穿上众人皆恨的日本人的旗帜。确实,效果收到了,得到几乎全中国公民的唾弃和漫骂,由此可知,出名可以很简单,只要你放弃尊严,抛弃脸面,“明日之星”有可能就是你。但我想理智的你是不会想这样的。出名要光荣而有尊严,并且能名垂千古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名。而对于一只猪来说,过壮就意味它要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如人出名要适度。
人要出名,这并不是对每个人而言的。人要平凡,却在平凡中获得尊敬、仰慕和爱戴。曹雪芹在何其落迫下写出至今犹有大批学者研读的《红楼梦》。苏轼也许还是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却阴差阳错地遗留下广为人颂的《赤壁赋》。他们没想过出名,却成了真正的“名人”,不因别的,就是因为他们高尚的品质和令人尊敬的佳诗名赋。其于平凡的人,如清洁工在街道旁认真地打扫着我们公共的家;农民默无声息地在土里泥里“翻滚”;父母诚心祈祷孩了的健康成长;师长耐心教导学徒,引领他们走向阳光大道。……平凡无私,人间有情,这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于是出名不是唯一“出名”的路。
作为一个理智的现代人,选择出名或不出名,都要基于人的尊严,这才是身为人的一个重要守则,脱离这个守则即使出名也是出卖尊严的出名,没有尊严的人如同没有灵魂的空壳,失去为人的高尚品质,游走于别人的意义生命之中。而平凡却不平庸才是我们真正理智的寻求的,它是我们的灯塔,引领我们走向更高尚,更值得出名为人传颂的光明大道。
所以出名要慎重,出名要找对方向,遵循守则,才能获得“出名”的成效。
传统亦创统
鲁温俊
“文化”本身是一个多元素的集合,它的形式是多样化,但正因为它的无比宽广,现使得“文化”之间是和谐,又是矛盾的。因“文化”的海纳百川,百家争鸣,各吸所长各有所短而保持着一种和谐;因“文化”之间流传和创新,又使得古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矛盾,本质就是文化“传”与“创”的矛盾。
我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早在五千年前,便已有文化的产生,从甲骨文到象形字再到篆体……一系列文化,多不胜举。其中在文化上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文化最为引人注目,它们以文化宗师的形象开创了中华之明,它们以各自的文化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们以一种高昂的雄姿站在顶头,规范,约束着人们。后世中,人们的文化根源便是它们,杜甫从《诗经》中学得了现实主义,即而写出了一篇篇怵目惊心的文学景象;李白从楚之化中习得了浪漫主义,他以豪迈雄壮的笔力挥洒出一篇篇锦绣华章。
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由此而生,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给予我们超拔的智慧,更传授我们高尚的情操。
“创”统即创造新的传统,即是要符合时代,符合真理,“创”必意味着去推翻古老的传统,开创一片新景象,人们的智慧终究是伟大的,正因为他们懂得旧事物终会灭亡,必有新事物的产生。
古代的字体原本是极其复杂的字形但经过前人的不断加工,创新,才演变到现在简单易懂的字形,使得我们能更好,更快的运用它们。还有著名数学家高斯在计算数列时,没有按照传统方式一个一个计算,而是通过“凑数”找规律解决问题,使得后人懂得了更简易的计算方法。更有比尔·盖茨打破传统,将计算机领域从办公室带到了家庭……
泱泱历史之海,荡出了多少个另辟蹊径。
“传”与“创”是矛盾的,但这种矛盾却在几千年里传承下来,或许创造新的传统也是“传统”的一部分吧!只是只有少数人才继承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要在保留精髓,剔除垢病,创造新的“传统”。随着历史长河的推进,浊质将被沉积下来,留下的只是一股清澈的水流,连绵不断,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