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们的节日·春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9:39:41
文档

我们的节日·春节

我们的节日·春节丽水学院附中高二(八)班林登峰引言: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其中“春节”一词已入选中国世界记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文: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民族都因其有着独
推荐度:
导读我们的节日·春节丽水学院附中高二(八)班林登峰引言: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其中“春节”一词已入选中国世界记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文: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民族都因其有着独
                  我们的节日·春节

                   丽水学院附中 高二(八)班  林登峰

引言: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其中“春节”一词已入选中国世界记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文: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民族都因其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别于其他民族,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在创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在此,我对我国最为古老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的来历和有关春节的习俗、吃文化等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  

  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时,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俗称腊祭。腊祭之日,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陈献祭品,以吹打奏乐、吟诵祝辞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全家族的人饮酒欢聚,尽情狂欢。  

  “年”在最初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如“五谷大熟为有年”。我国在夏朝已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从夏朝开始,各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岁首的日期也因此变化,比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这是一部阴阳合历的历法。《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所以,尽管后世各代对历法多次进行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定。《太初历》的颁行,使得年节习俗最终定型,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但是,汉代时的春节并不是指正月的年节,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称为立春节或春节。在立春节,皇帝亲率众臣参加迎接春天来临的仪式。民间也有许多活动,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现在民间仍广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饼,就是延续“咬春”的习俗。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由于年节与立春节在同一时段,民间也愈来愈重视年节,“立春节”迎春纳福的主题自然而然地融入年节,致使“立春节”渐渐消失,立春也就仅指节气了。  

  历史上,春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先秦时期称“元日”、“上日”,汉朝称“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春节的名称是“元辰”、“元正”,唐宋时期主要把“元日”称为年节。另外,历史上把“元旦”称作春节的情况也很普遍。辛亥以后开始把“元旦”称作公历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以前,我国使用的历法被俗称为农历。农历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改用公历纪元,从此,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元旦”则改称“春节”。但是,传统年节观念根深蒂固,民间仍然过农历新年,并以“过年”相称。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7日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会议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分别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2、春节的习俗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除夕守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夕之夜,交子时刻,天空中,火光闪闪,轰鸣阵阵,隆重、热烈的鞭炮声送走了旧年,迎来崭新的一年,把春节推向了高潮。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春节团拜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春节习俗。过去,拜年的人要围成一圈,以便互相看得见,不至于拜不到。现在,每年春节和都要举行春节团拜会,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拜年,并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祭财神】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旧京民间都要隆重“祭财神”,据说正月初二是财神爷的诞辰。宫内及百姓家的佛堂均要挂满贴满金银财宝的挂千、福寿禄喜财的大字条幅和喜联,在财神像前的供桌上除摆糕点蜜贡鲜果外,要给财神一定奉摆上五碗长寿面和五碗元宝汤(即馄饨),在香烟缭绕、烛火齐明、鞭炮玉磬声中,由家庭中的最高长辈带领给财神爷祝寿,并祈求财神显灵吉祥纳福、财源不断滚滚来。各商铺老板亦领店员学徒焚香叩拜,并在初六开市时鸣鞭炮敲锣鼓,喜迎第一个顾客登门,那时称其为“财神”,不管营业额的大小,均热情接待,并给予打折或用小礼品馈送,这种之俗旧时称为“接财神”。

3、春节吃文化

【喝腊八粥】

    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人们“合五谷枣栗等果品为粥,祭先农,祭先祖”。腊八节源于古老的腊日节,也称腊祭或蜡祭。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用“一国之人皆若狂”形容当时庆祝腊日节的盛况。相传腊月初八也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日,从宋朝开始,腊日节日趋衰落,而佛成道日的影响却在不断扩大,腊日节渐渐演变为喝腊八粥的腊八节,由此奏响了春节的序曲。

【吃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有红龟糕。

  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吃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吃鱼】

 “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

【吃糖瓜粘】

   “二十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懈”。“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 (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

结束语:春节作为我国三十几个民族共同的重大节日,其间包含着许多固定的年年重复的仪式行为。例如:春节燃放鞭炮是宇宙起源的象征、贴春联是人类文化生活开端的象征、吃年糕、吃年饭是团圆的象征;春节本身又是人生新希望的象征。这些仪式活动是包含了很丰富的意义的,可以这么说,春节最为本质的意义在于:它是一切的开端。春节的各项民俗活动几乎都是关于开端的象征符号。     

文档

我们的节日·春节

我们的节日·春节丽水学院附中高二(八)班林登峰引言: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其中“春节”一词已入选中国世界记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文: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民族都因其有着独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