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原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论点(本文的论证前提:本文点出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的一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有位名人说过“世上不是没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能够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一句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写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发挥自己才能的痛苦的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写出“食马者”平庸浅薄(“食马者”“不知马”的愚妄表现)的一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主要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8、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具有怎样的素质?
答: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丰厚的专业知识,有毛遂自荐的勇气。
9、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你打算怎么做?
答:毛遂自荐、展示自己、推销自己,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一味等待伯乐发现。
10、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示才华需要什么?
答: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统治者的知人善任,给人才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
11、你如何理解本文托物的寓意?
答: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的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
12、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开展论述,关键是“难”字,请概括文中的“三难”,并理解作者的一种心理。
答:发现难,饲养难,使用难。对人才遭遇埋没的一种惋惜。
1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愤世嫉俗,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1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包含了一个怎样的反题?说明什么?
答: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
15、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一致,《马说》认为通过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认为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即应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人才,范围更广泛。
16、韩愈在《马说》中所要表达的正面见解是什么?
答:统治者要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17、本文中“伯乐”和“千里马”有什么喻意?
答:“伯乐”是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是人才,食马者不善于识别人才,却摧残人才,而且是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18、 作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种种遭遇,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9、第三段中的四个“不”字有什么作用?
答:增强语势,痛斥统治者的昏庸浅薄,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20、读了此文后,你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答:“食马者”即统治者的昏庸浅薄,不识人才,埋没甚至摧残人才。
2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谈谈你的观点。
答: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的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22、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角度1)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及危害。
2)发现重用选拔人才的方法 。
3)重用人才使其才能外现的重要意义。
3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答:识别人才,善待人才,善用人才。
32、文章中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把人才比作“千里马”。又用“伯乐”喻指“发现重用人才的人”。从而有力抨击社会现象是“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33、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什么好处?
答:文章借比喻此,以表心际,使每位读者都能从文中体味到作者真正用意与撰文初衷所比之处,十分恰切。尽管不是正面直抒胸臆,大声疾呼,但实际上却如洪钟巨晌,影响深远。他说理透辟,针砭时弊,是我国古典文库中一难得的珍品。
3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从中你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才观?
答:人才的发现比人才本身更重要,提倡去了解人才,人尽其才。
35、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理解。
答:这句话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也写出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观念,其中暗含没有伯乐,也要抓准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而美好。
36、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
37、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政治主张?
答:希望封建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便于他们充分发现自己才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