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校园“五项管理”制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9:38:13
文档

校园“五项管理”制度

校园“五项管理”制度第一小学2022年9月第一小学读物管理为切实做好学生课外读物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课外读物质量,促进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通过严格管理使学生课外读物符合教育部《办法》要求;开展校园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建设书香校园。指导亲子共读,建设书香家庭。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二、工作内容(一)加强排查,确保学生课外读物质量。学校教导处、后勤处要带领图书室管理人员在
推荐度:
导读校园“五项管理”制度第一小学2022年9月第一小学读物管理为切实做好学生课外读物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课外读物质量,促进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通过严格管理使学生课外读物符合教育部《办法》要求;开展校园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建设书香校园。指导亲子共读,建设书香家庭。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二、工作内容(一)加强排查,确保学生课外读物质量。学校教导处、后勤处要带领图书室管理人员在
校园“五项管理”制度

第一小学

2022 年 9 月

第一小学读物管理

为切实做好学生课外读物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课外读物质量, 促进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 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严格管理使学生课外读物符合教育部《办法》要求;开展校 园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建设书香校园。指导亲子 共读,建设书香家庭。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二、工作内容

(一)加强排查,确保学生课外读物质量。

学校教导处、后勤处要带领图书室管理人员在原来排查清理不良 图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按照教育部《办法》要求,认真排查图书室 书籍,发现不符合要求的书籍要封存管理,不对外借阅。各班级要随 时检查学生带入学校的课外读物,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读物,要教育学 生禁读并及时告知家长。各班要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宣传方式,使 泛博家长熟知教育部《办法》中规定的“十二种情形”不宜读物,并 对家藏图书进行排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图书应剔除,禁止学生阅读。

    (二)强化管理,严禁非法读物进入学生书包。

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部《办法》 ,掌握对学生课 外读物管理的具体要求。在符合上级要求的情况下向学生推荐课外读 物时,要严把“十二种情形”关,严防不良读物进校园。推荐学生课

外读物要坚持教育部《办法》规定的“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多 样性、 适度性”原则和“主题鲜明、 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启智增慧” 的标准,从严管理,确保好书进校。各班主任也要按照“原则”和“标 准”指导家长的购书行为。

(三)重视对学生电子产品的管理,严防不良信息、文章、读物毒 害学生。

各班要结合学校《学生手机管理工作方案》加强对学生使用手 机的指导和管理,指导家长管控好学生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的观 看内容,教育学生不浏览不健康网页和不良信息,不阅读不健康书籍, 不观看不健康视一,坚持绿色上网。

(四)推动师生亲子共读,建设书香校园书香家庭。

促进书香校园建设,教导处要采取措施,组织各班开展“亲子 共读”活动,建设书香家庭。 各班要把学生读书作为缔造书香教室的 主要内容之一,创造条件便利学生阅读。 语文学科要担起学生读书的 责任,使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

(五)坚持“红线”思维,规范课外读物推荐、征订。

学校严肃学生课外读物推荐、征订纪律,非经上级教育主管部  门允许学校不组织任何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 征订。 学校设立违规推 荐、征订学生课外读物“红线”,凡触犯者依据学校有关规定,严肃 处理。

1.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的;

2.引导、暗示学生到指定书店购买图书的;

3.未经允许,组织学生、家长下载各类学习平台、安装APP ,或者 网上学习资料、读物征订的。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保障,推进学生课外读物管理常态化。

学校成立校长任组长,教导处主任副组长,语文学科组长和各班 主任为成员的学生课外读物管理小组,负责学校学生课外读物管理工 作,切实做好教育部《办法》和学校《方案》的落实工作,使本校学 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征订、阅读等工作良性发展。

2.注重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对学生课外读物管理工作人人 皆知。形成工作合力,保证工作效果。

3.严格管理,失职问责。

全体教师要增强责任心,严守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凡因工作 不力导致学生浮现问题者,对当事人严肃问责。

第一小学手机管理制度

为杜绝部份手机网络传播不良和低俗信息,为维护学校正常的 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催促学生科学使用手 机,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生手机带入校园申请制度

1.学校原则上不允许学生在校园内携带、使用手机。

2.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将手机带进校园的,必须由家长提出书面申 请,学生做出承诺,经班主任允许,并经教导处审核备案后方可带入 校园。

3.手机带入学校后交由班主任统一保管于专用保管箱内,禁止将 手机带入课堂。

二、学生手机校园内统一保管制度

1.学校为各班配备手机保管箱,由各班级班主任负责本班级学生 手机的统一保管。

2.手机必须通过班主任取用,任何学生不得私开保管箱取用手机, 因私开保管箱造成手机丢失或者损坏,由学生本人自行负责。

3.班主任向学生家长发布学校办公电话和本人手机号码,方便家 长联系学生,同时学校共用电话免费供学生使用,遇突发状况确保信 息通畅。

4.学生在校违规使用手机所引起的一切不良后果由学生本人及 家长承担。

三、学生校内使用手机制度                                                            1.不在教学时间(早读、正课、晚自习)内使用手机。                  2.不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等教学场所内使用手机。

3.考试过程中不携带、不使用手机。若因未留意而携带手机,应 主动交监考教师。

4.在教学时间内、教学区域内关闭手机。                                  5.仅限于使用手机的通讯功能,不得利用手机聊天、接收或者传播

不良信息、考试做弊等。                                                                6.家长因重要紧急事项联系学生,必须在学生歇息时间内进行。

教学时间内可与班主任或者其他课任教师联系。

7.学生手机号应在班主任处准确登记。

四、手机检查制度                                                                          1.学校各处室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会团委会干部有权

检查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学校各处室干部、 班主任有权在教学时间内抽查学生手机状态,

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违规的处理办法

1.违反本规定的,第一次由班主任批评教育,个人书面检讨,并 通报家长;第二次政教处进行通报批评,手机由家长领回,本学期内 不得重新申请;第三次赋予警告及以上纪律处分,本学年内不得重新 申请使用。

2.考试过程中携带或者使用手机,按做弊对待,依据我校《学生违 纪处罚办法》处理。

3.违反本规定情节严重或者认错态度差,视情节赋予纪律处分。 六、定期开展学生手机管理教育引导工作

1.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升旗仪式、班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形 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 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2.做好家校沟通。 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通过微信群告知学生家

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

3.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监督管理,严格 控制学生居家使用电子产品,防止学生沉迷网络。

4.家长、老师及时沟通,掌握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形成家校协同 育人合力。

七、对手机布置或者完成作业管控

1.教师必须严格执行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的规定,规范班级微信 群的管理使用,班级群只能用作学校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沟 通和相关紧急事项的通知,除因疫情防控等原因有特殊要求外,严禁 老师在班级群布置家庭作业,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

2.不得给家长布置或者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 作业。

第一小学睡眠管理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五项管理通知》 ,科学合理安排小学上学 时间,保证小学生充足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特制定 本方案。

一、作息时间及课程安排。

1、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小学生上午上课时间不早于 8:20 分,要求 小学生睡眠时间每天达到 10 小时。根据本地区家长的工作时间,方 便家长对学生入学时的管理,我校将上午第一节课定为 8:20 分,下

午到校时间为 13:20 分, 13:30 分上课。

2、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午四节课,下午二节课,课后 服务两节课。 学生中午离校时间为 11:50 分,下午离校时间为 18:00 分,有效减轻学生家长接送学生的压力。

二、早到学生管理及活动安排

1、作息时间实行以后,要求学生无特殊情况不允许提前到校。

2、因天气影响、学校活动等特殊因素允许学生提前进入校园时, 必须通知值周教师和班主任提前到岗,避免因无人管护浮现安全事  故。

3、对于因伤病残障等原因行动不便的学生,允许在家长的陪护 下适当提前进入校园,但家长必须与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做好交接方 可离开,确保学生在校有人管护。

4、对早到学生在校内活动的管护,必须做到无时无刻,无处不 在, “零空隙”。

三、健全工作制度,保障学生睡眠

1、学校根据学生作息时间的安排,建立家长接送制度,进一步 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教师值周制度、 学生一日常规检查制度等管 理制度。

2、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中进一步明确了学校领导班子、班主任、 科任教师、后勤服务人员、 门卫保安等在校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确 保学校管理无盲区,保障学生到校有事做,做事有指导,全程有管  护。

3、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强作业管理,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 合理各学科书面作业的总量。 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让学生在校内 基本完成书面作业。 对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的帮 助、辅导,也可适当减少作业量。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 年级每天作业不超过 60 分钟,坚决不挤占学生的正常睡眠时间。

4、教师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发现睡眠不足的,应及 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 指导学生劳逸结合,指导家长营造舒适的 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肃静就寝。调整小学生作息时间, 推迟学生上课时间,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遵循教育教学规 律和学生健康成长规律的重要改革举措。推迟上学可以确保小学生充 足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证学生精力充沛,提高学习效率;缓 解“上学早,放学早,接送难”的矛盾。我校将认真执行这一能够提

高教育服务能力的民生之举。

第一小学体质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特制定本校学生体质健康 管理制度。

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学校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要性的宣传,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 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班队活动、家校协同联动等多种 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家长和学生科学认识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了 解运动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肥胖与近视、锤炼意志、健全人 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质,增强体质健康管理

的意识和能力。

二、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

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一至二年级 每周 4 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 3 课时,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 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

三、保证体育活动时间。

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 校外各 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学校每 天统一安排 30 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 适量活动和放松。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提出锻炼内容、锻炼 强度和时长等方面的要求,不安排大强度练习。 学校对体育家庭作业 加强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

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学校聚焦“教会、勤练、常赛” ,逐步完善“健康知识 +基本运 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掌握足球等 1—2 项运动技能。学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足 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训练。学校组织开展“全员运动会”“全员 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构建完善的 “校内竞赛—校级联赛— 选拔性竞赛”体育竞赛体系。 体育教研组定期进行集中备课和集体研 学。 学校组织教师适时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教师的指导要 贯通课程的整个过程。

五、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建立日常参预、 体育锻炼和竞 赛、健康知识、 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积 极探索将体育竞赛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因病或者其他不可抗 因素不能参加体育竞赛的,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进行评价。学 校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健康体检结 果反馈家长,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学校严格落实《综合防控儿童 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完善学生视力、睡眠状况监测机制。

六、做好体质健康监测。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22 年修订)》、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对体质健康管理内 容定期进行全面监测,建立完善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 “监测—评 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  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测复核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真实、完整、 有效地完成测试数据上报工作,研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制定相应的 体质健康提升计划。

七、健全责任机制。

学校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定期召开会议进 行专题研究,建立健康促进校长、班主任负责制,通过家长会、家长 信、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八、强化督导检查。

学校将学生体质管理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  价监测体系,开展动态监测和时常性指导。 学校畅通家长反映问题和

意见渠道,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或者网络平台,及时改进相关工作,切实 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科学管理。

第一小学作业管理制度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 要补充。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 担,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我 校实际情况,结合教育部发布的“作业十条”,特制定本规定。

一、把握作业育人功能。

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布置科学合理有效作业,匡助学 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匡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 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 高教育质量。

二、严控书面作业总量。

1、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     (利用托管时间可以完成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 时间平均不超过 60 分钟;

2、每周三定为“无作业日”,不安排书面作业,可以适度安排体 育锻炼、科学探索、家务劳动、艺术欣赏等非常规性作业。

3、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

三、创新作业类型方式。

1、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 作业。如:鼓励课外阅读、科学探索、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 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非常规性作业。

2、鼓励教师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 探索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提倡布置跨学科综合性作业。

3、切实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4、不通过手机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

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1、教师要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精选作 业内容,合理确定作业数量,作业难度不得超过国家课程标准要求。

2、学校每学期末组织开展优秀作业评选与展示交流活动,加强 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

3、备课组借助集体备课加强作业设计的探索,开展以作业设计 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研究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 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

五、加强作业完成指导。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学生作业指导,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指导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 托管课上每位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不能玩手机,一经巡堂 人员发现玩手机,取销托管劳务报酬。

六、认真批改反馈作业。

1、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

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

2、作业批改要正确规范、评语恰当。

3、作业批改要及时反馈,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有针 对性地及时反馈,特殊要强化对学习有艰难学生的辅导帮扶。

七、不给家长布置作业。

严禁给家长布置或者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引导 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安排孩子课余生活,催促孩子回家后 主动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引导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激励 孩子坚持进行感兴趣的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不额外布置其他家庭作 业(不提倡学生完成校外培训机构作业),切实避免校内减负、校外 增负。

八、纳入教师考核评价。

1、各学科组在学期初对作业进行全面规划,建立作业总量审核 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

2、学校将教师每月的作业设计、批改和反馈情况纳入教师教学 常规考核评价量化中,一学期结束,学校将根据量化结果作为教师评 优评先的依据。

3、学校要将作业管理实施情况作为规范办学行为和加强师德师 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督导检查,对违反作业管理规定的相关 责任人要取销当年度职务晋级、评先评优资格并追究相关负责人和直 接责任人的管理责任、教学责任。

文档

校园“五项管理”制度

校园“五项管理”制度第一小学2022年9月第一小学读物管理为切实做好学生课外读物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课外读物质量,促进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通过严格管理使学生课外读物符合教育部《办法》要求;开展校园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建设书香校园。指导亲子共读,建设书香家庭。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二、工作内容(一)加强排查,确保学生课外读物质量。学校教导处、后勤处要带领图书室管理人员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