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所谓工具型攻击乃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而是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目的。敌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年龄较大的孩子以敌意型攻击为主,表现为攻击行为的类型从“工具型”向“敌意型”的转化。这种变化趋势与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关。研究还发现,攻击性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事件;攻击行为随年龄增长而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即童年时期被评为攻击性较高者,成年后的攻击性仍然较高。
幼儿园群体生活中幼儿的攻击行为主要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通过小、中、大班的个案分析,幼儿的攻击性主要表现为无意性、模仿性、攻击性。
案例一:明明,3岁,小班幼儿,抬手就打不喜欢的小朋友,随意性大。主要行为表现:在做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定要抢过来,打人或者是咬人。当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会放声大哭。
分析原因:因为父母工作比较繁忙,孩子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小时候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碰到桌子或者椅子摔倒以后,奶奶会马上打桌子或者椅子,埋怨它们碰到了明明。后来明明也跟着打碰到他的东西,不让打就会哭闹。父母从心理上觉得亏欠了孩子,发现明明这个坏毛病也没有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总是觉得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采取的措施:①学习好榜样。讲有关《好朋友》的故事,做《找朋友》的游戏。因为孩子年龄小,教师从情感教育入手,结合故事中的例子,告诉明明和小朋友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②转移注意力。当明明和小朋友争抢玩具的时候,老师调整活动内容,或者是请明明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及时表扬明明的优点,淡化明明打人的缺点;③家园多沟通。和家长交流意见,共同分析孩子的心理需求。适当满足明明的合理要求,必要时地采用一些强制手段,慢慢地帮助明明改掉坏习惯。
达到的效果:经过一个学期的心理与行为疏导,明明和小朋友因为争抢玩具而打闹的行为明显减少。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会主动帮助老师收拾玩具。
案例二:洋洋,4岁,中班幼儿,喜欢模仿奥特曼,打闹行为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具体行为表现:当小朋友议论奥特曼的时候,他会毫无顾忌地模仿奥特曼的打斗动作。列队做操时,会故意推前面的小朋友,或者是碰后面的小朋友。户外体育活动时,和小伙伴打闹一团,经常有孩子告他的状。
分析原因:①生性好动。洋洋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孩子,从小就十分淘气,经常爬高上低,父母也认可孩子的表现;②模仿心理。洋洋模仿奥特曼和小朋友打闹,没有明显的利益争夺,大多数就是喜欢动手动脚;③引起关注。孩子就是孩子,做事情目的很单纯,有的时候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
采取的措施:①扬长避短。既然洋洋喜动不喜静,那么,老师可以利用他的热情帮助老师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在表现好的前提下,可以当代理班长,临时管理班级小朋友的纪律;帮助老师送教案等;②提供机会。如果小朋友都对奥特曼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表演大赛,看谁表演的最像奥特曼,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的机会。另外,在户外活动时间,可以划分场地,让洋洋自由自在地模仿奥特曼,练练拳脚,发泄精力;③对症下药。肯定洋洋当英雄的理想十分伟大,适当批评洋洋因为模仿动作而踢打小朋友的错误行为,引导洋洋正确评判自己的对与错,自觉约束自己的过激行为。
达到的效果:通过因势利导的教育,洋洋知道奥特曼只有遇到敌人的时候,才会显示打斗的本领。除了户外活动,洋洋会找块空地踢踢打打,在课堂和游戏中都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案例三:亮亮,5岁半,大班幼儿,带有明显的敌意性攻击。具体行为表现:脾气急躁,经常因为和小朋友发生争执而动手打人。
分析原因:①家教不当。亮亮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妈妈因为无法忍受爸爸的性情暴躁而离婚。当爸爸听说亮亮打人就发脾气,说打就打,常常是“恨铁不成钢”。亮亮一方面承受来自家庭暴力的心理压力,一方面通过敌意性的攻击发泄内心的不满;②自我评价降低。大班孩子的道德感主要是通过他人评价来确定目标的。亮亮是一个插班生,因为原来的幼儿园老师的放弃导致了亮亮自我评价降低,有自暴自弃的心理倾向;③缺乏安全感。并不是所有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都很勇敢,有的时候恰恰就是因为他缺乏安全感,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总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孩子。
采取的措施:①和家长真诚交流。经过了解才知道,亮亮的爸爸因为性情暴躁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再加上离异的现实问题,他的内心很痛苦,也想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他爱亮亮过于极端,好的时候“捧上天”,坏的时候“摔入地”。当我们告诉他有关亮亮的暴躁和脆弱时,他很吃惊,他没有想到自己给亮亮带来了这么大的伤害;②给孩子一份温情。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亮亮的生活和学习,用真情温暖亮亮的童心。引导小朋友和亮亮做好朋友,用集体的力量感召他;③教给孩子一份责任。当亮亮故意欺负弱小的同学时,给予一定的惩戒。让亮亮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承担责任,纠正亮亮根深蒂固的打人观念。
达到的效果:出于美好的愿望,我们尝试和亮亮的妈妈进行了沟通,把孩子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告诉了她。当亮亮的妈妈来幼儿园看亮亮的时候,亮亮先是不愿意和妈妈说话,随后就是嚎啕大哭,妈妈也是哭得一塌糊涂。亲情可以融化压抑在内心的仇恨,老师的教育也只是解决心理问题的辅助手段。
虽然教师无法预测孩子的一生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但是只要能够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帮助孩子建构和谐的身心状态,就能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2]朱家雄.《儿童发展心理学》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年9月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