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2)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9:40:20
文档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2)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重点难点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况及三教合一趋势。2.文学艺术的发展概况、特点及代表人物、作品。3.科学技术的成就、特点。4.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意义。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并立(1)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
推荐度:
导读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重点难点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况及三教合一趋势。2.文学艺术的发展概况、特点及代表人物、作品。3.科学技术的成就、特点。4.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意义。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并立(1)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重点难点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况及三教合一趋势。

2.文学艺术的发展概况、特点及代表人物、作品。

3.科学技术的成就、特点。

4.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意义。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三教并立

(1)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

(2)三教开始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2.“三教合归儒”与三教并行

(1)“三教合归儒”: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判断正误

“三教合一”的主张就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 × )

提示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三教并行: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3.反佛教斗争

(1)背景

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财政收入。

(2)概况

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北魏、北周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思维拓展

南朝思想家范缜批判的对象是佛教,反对其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从理论上打击佛教。
4.复兴儒学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概况: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判断正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丧失。( × )

提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丧失。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概况: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

代表: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书法艺术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果发展

①概况: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②代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3)隋唐时期

①特点: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②代表: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思维点拨 颜真卿书法的特点:端正浑厚,雍容大度。隋唐书法的特点: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3.绘画艺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2)隋唐时期

①特点: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②代表: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深化理解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强烈表现“天人合一”。

4.石窟艺术

(1)背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理解深化 社会环境对古代书法、绘画风格产生的影响

(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碰壁后形成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反映在书法作品上,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己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这使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当王朝鼎盛、社会走上正轨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便成为一种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在绘画方面,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发展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判断正误

(1)南朝数学家祖冲之最早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 )

提示 魏晋时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最早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祖冲之的贡献是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2)《齐民要术》是中国最早的农书。( × )

提示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隋唐时期——科技成熟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雕版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的发明与应用: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学: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5)医学: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归纳总结 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规律探究,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

(4)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

(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东传

(1)高僧来华: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西行取经

①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②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3)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2.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学问僧来华: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日本的高僧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3)影响: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3.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

(1)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其文化深受唐朝的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知识图示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应用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新罗),向西经丝绸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

唐诗——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唐诗数量之多、诗人数量之巨、涉及社会生活之广、创作风格之丰富,充分反映出了唐诗的鼎盛璀璨,也折射出唐朝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和社会民俗。唐诗是唐代遗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唐朝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这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这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这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针对练 “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而深刻的感情,这是因为(  )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

B.李白出身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农民家庭

C.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

答案 C

解析 李白和杜甫所处生活时代和境遇的不同导致其诗歌风格的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故选C项。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 《三教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应用 由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促使儒学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合归儒”的趋势,促进了儒学的复兴与发展。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一

图一 颜真卿书法  图二 张旭《古诗四帖》

应用1 图一、图二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各有何特点?

提示 图一:注重规范法度;图二:狂放不羁。

材料二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数2225259257788
应用2 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

提示 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和农学等与农业有关的领域。

1.(P44)思考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即社会环境决定的,是时代的产物。

(2)是在继承历史上文艺成就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结果。

(3)是与杰出人物的主观条件与主观努力有关。

2.(P45)学思之窗: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提示 农本商末思想。

3.(P46)思考点: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 (1)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外传促进了周边国家佛教的发展。

(2)周边国家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对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P47)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提示 从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文学等方面谈唐朝文化艺术方面所受异域外来文化的影响。

1.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B.儒学出现危机

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道教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从“亦官亦隐”“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援佛入儒”可知唐朝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称颂哪位诗人而写的一副对联(  )

A.屈原      B.辛弃疾

C.杜甫      D.李白

答案 C

解析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反映了此诗人的作品多是记录和反映现实社会的民间疾苦,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符合唐朝诗人杜甫的特点,因此选C项。

3.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  )

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篆刻艺术      D.书法艺术

答案 D

解析 从歌词中的“横、竖、撇、勾、点”等信息可知该艺术形式为书法艺术。

4.绘画是人们历史生活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隋唐时期的绘画,山水、花鸟成为主题,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宋朝绘画中,表现人民生活的世俗场景大量出现。这些绘画共同之处是(  )

A.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B.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C.古代绘画博大精深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答案 D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隋唐时期的绘画突出享受和娱乐,反映的是隋唐盛世的生活特色;宋朝绘画世俗场景反映了经济发达状况下市民的生活特点,故选D项。

文档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2)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重点难点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况及三教合一趋势。2.文学艺术的发展概况、特点及代表人物、作品。3.科学技术的成就、特点。4.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意义。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并立(1)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