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选题
1.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以文治国 B.公平竞争 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
2.文物中包含着时代特征的信息,观察下面一组文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引导的结果 D.社会生活的逼迫
4.某种书体产生于汉末,是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之后,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这种书体是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的权力是一项重要内容,下列历史现象不能说明此过程的是
A.汉朝的推恩令 B.陏唐的三省六部制
C.宋朝的通判 D.元朝的行省制度
6.为保证君权独尊,唐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
B.起用布衣为相,让近臣参与军国大事
C.以尚书台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D.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
7.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圩田是化湖为田,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的大量出现
A.促进了北方农业的发展
B.有利于玉米和甘薯种植
C.推动了南方的开发
D.反映了人地矛盾的缓和
8.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门下省具有审议的职能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制度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9.《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唐代门下省的职能是
A.监督国家行政 B.审核国家政令
C.草拟国家政令 D.执行国家政令
10.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
A.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
C.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
D.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
11.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
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
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 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1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屈原的《离骚》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唐朝开放的社会环境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C.李清照是元曲的著名代表人物
D.《窦娥冤》是明清小说的著名代表作
13.《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载:“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材料中无法体现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B.尖锐 C.人民负担沉重 D.阶级矛盾尖锐
14.1397年,刘三吾等受命主考会试,结果录取的都是南方人,引起北方士子强烈不满。朱元璋命张信等人复查,但结果仍如此。有人上告说刘张等人串通,朱元璋大怒,在处置刘张等人后,又亲自阅卷,最后录取的都是北方士人,史称“南北榜事件”。这实质上反映了朱元璋
A.笼络北方士子借以巩固政权
B.力求化解人才流动的区域冲突
C.避免科举取士过分倾向南方
D.严格奉行科举选拔的公平原则
15.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B.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C.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16.有学者指出,汉代选举,大体而言,被选人最先要进学校读书,才获补吏,才获察举。这就形成了由教育而行政实习、由行政实习而选举、由选举而考试、由考试而被任用的流程。而在当时,读书机会本就难得,所以往往会造就“书生贵族”这反应出察举制
A.使得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B.使地方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C.使经学世家容易变成士族门阀
D.使考试做官成为社会风气
17.在三国鼎立示意图中②代表
A.鲜卑 B.魏 C.蜀 D.吴
18.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开始于
A.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19.中唐诗人刘禹锡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造成这一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融合,血统不保
B.南北统一,武人当道
C.科举推行,名门败落
D.三省六部,权相难现
20.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与地方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贤与能,保证政治清明
D.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
二、材料分析题
21. 材料 争取对西域的控制,是自汉代以来中原王朝针对北方边疆局势的一贯战略。唐朝也继承了这样一种战略思路,通过向西拓展来维护边疆稳定。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番)庭州(今吉木萨尔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三个重要边州,扼守自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根本所在,也是唐代伊西北庭节度使控制的区域。根据西域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唐朝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统治方式,在天山东部的伊、西、庭三州建立起同于内地的军政,而安西四镇地区则是羁縻府州结合军镇的模式。根据时局的变化和制度的变革,各种军政的细节也会随之调整,从而支撑起唐朝在西域的统治。伊、西、庭军政的每一次变化调整,都体现着整个西域局势的变化以及唐朝制度的变革。而伊、西、庭三州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伊、西、庭三州军政的建立和发展,是唐朝维系百余年西域统治的基础。
——摘编自刘子凡《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经营西域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经营西域的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相关小题。
材料一 ①从察举制实行之初,到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大致是以举荐为主的阶段。从阳嘉孝廉考试制度及晋代秀才对策制度的建立直到隋末,是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阶段。到了唐代,则无须举荐而自由投考了。其间考试程式也日益严密完备。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②官僚科层制的程序化、规范化、非人格化、择优录用、考试取人等原则与方法的制约支配作用。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科举之法,至王安石而一变。案③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然终必于其中取出若干人。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而亦人人有服官之权之所以兑现于实也。④然其弊亦有不容讳者,一则学非所用,诗赋之浮华无实,帖经墨义之孤陋寡闻是已;一则试之以一日之短长,可以侥幸而获,不知其果有学问与否也。⑤欲祛第一弊,当变其所试之物;欲祛第二弊,则非以学校易科举不可,此宋时之改革所由起也。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 故⑥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⑦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进步性及其弊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
参
1.B 2.C 3.B 4.C 5.B 6.A 7.C 8.B 9.B10.D 11.C 12.B 13.A 14.A 15.B
16.C 17.D 18.B 19.C 20.D
21.(1)重视对西域的控制;倚重伊、西、庭三州军政;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统治方式灵活;适时调整军政。
(2)有利于维护西北和北部边疆稳定(对边疆);保护中原正常生产和生活(对中原);开拓土地;树立朝廷权威(对朝廷);畅通丝绸之路(对丝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或促进民族融合—对民族关系)
22.(1)演变历程:经历了以举荐为主、举荐与考试相结合、自由投考的演变历程。影响因素:官僚制度。
(2)进步性:选官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弊端:考生学非所用;存在一考而定,侥幸而获的情况。
(3)历史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促进了社会稳定;提高了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大大加强了集权。
23.(1)察举制 世官制
(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3)科举制 隋(或隋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