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元主题: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思想方法” 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理解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书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4.教学这组时,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开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
5.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这个单元所明白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弄清叙述顺序。
3.初步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和表达效果。
4.明白人物思路,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体会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的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2.联系生活实际体悟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3.大胆想象,进行童话故事的写作。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中的有关故事都形象生动,趣味横生,知识丰富。学生不仅要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体会通过故事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培养勤于思考、全面的看问题的习惯。同时,学生还要大胆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情感构造,进行童话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
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多读、多想,深切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从中受到启发。这是本单元的重点,在教学时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理解,去体会,并坚持以读为本,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孤立地进行说教,防止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并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来感悟课文的内容。本单元的生词较多,要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感悟,既不能影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脱离文本进行单纯的解词,又不能只顾阅读而忽视词语的理解感悟。要追求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六、单元课时分配
25.《矛和盾的集合》 2课时
26.《科里亚的木匣》 2课时
27.《陶罐和铁罐》 2课时
28*.《狮子和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3课时
习作 2课时
累计课时: 76——77
25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3.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准备:矛与盾实物、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 教学基本程序 | 教学调整 |
|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1、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三、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四、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五、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六、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进攻 集合 盾 防守 坦克 | |
| 【教学反思】 |
累计课时:78、79
26 科利亚的木匣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 教学基本程序 | 教学调整 |
|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四、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二、巩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 ③给生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 ①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抄写词语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 六、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6 科利亚的木匣 埋 挖 受启发 人长大 步子变大 一切在变 | |
| 【教学反思】 |
课时累计:80、81
27、 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3.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 教学基本程序 | 教学调整 |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揭题,点明学法 ①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摸一摸。 ②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 ③揭示学法: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同座、小组合作学习。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②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③同座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可以交替一人读一段,可以分角色读,可以一人读1至9自然段,一人读10至17自然段。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同座配合,向全班展示朗读。 三、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①小组讨论,合理安排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特点。 ③结合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 a.你觉得铁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b.你觉得陶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c.教师扣住学生的朗读,引导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帮助学生归纳出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利用近义词理解“谦虚、懦弱、轻蔑、争辩、恼怒”;通过表演朗读来理解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④小组再次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⑤全班交流,展示朗读。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四、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①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如:学生认为“要谦虚,不要骄傲”可以;认为“要多看别人长处、多看自己短处”可以;认为“谦虚的人有好的结局,骄傲的人下场可悲”也可以。 ③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③交流记字方法。本课有一部分生字是形声字,可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还可联系熟字比较记忆。 二、指导写字 ①认读要写的生字。 ②归类认识字形特点,观察字的间架结构。 a.观察8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左右部分所占位置。 b.观察6个上下结构的字,看清上下部分所占位置。 c.集体讨论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教师可范写。如,“陶、谦”。 ③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做好写字准备。 ④学生自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⑤即时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议。 三、语言实践 ①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 ②找几位同伴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四、听写词语 ①抄写、记忆词语表中的词语。 ②听写。订正。 板书: 27 陶罐和铁罐 不敢 坚硬 抗氧化 能保留 氧化 不存在
各有所长 正确对待 | |
| 【教学反思】 | |
28 狮子和鹿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进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进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教学难点:培养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 教学基本程序 | 教学调整 |
| 教学过程 : 一、形象揭题,展开联想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好背景图,语言渲染:茂密的丛林中,住着许多动物。(边板书课题边描述)有狮子,有鹿。(贴图) ②看到这两种动物,联想到了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③教师小结激趣。狮子凶猛,鹿很美丽,这个大家都已知道。不过,这篇课文通过狮子和鹿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是什么呢?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这个道理了。 二、自主读书,领悟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学生互相提醒注意易读错的字词,汇报对本课生字新词的理解和理解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小结,如鼓励大家用看图、换词方法理解“匀称”;用联系近义词和上下文来理解“抱怨”。 ③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要求“音准、句通、文顺”,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记号。 ④学生再次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⑤教师出示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段课文。可以和四人小组讨论读;可以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座听;可以和好朋友一人读一句交替读。 ⑥全班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个体会的?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三、前后联系,延伸拓展 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陶罐和铁罐》带给大家的启示。 ②学生分析、比较《陶罐和铁罐》与《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③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28*狮子和鹿 精美别致的角 好看 坏处 四条细腿 难看 好处 | |
| 【教学反思】 | |
累计课时: 83——87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
2.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3. 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翁,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
4. 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翁,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
教学难点: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前准备: 老师印发“下水文”。
教学时间: 五课时
教学流程:
| 教学基本程序 | 教学调整 |
|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事例导入,引出话题。 1.课件展示事例。 (1)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3)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 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 三、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1.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2.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 第二教时(习作指导及训练) 习作目标 我们已经读过不少故事。这次习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翁,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 方法索引 一、大胆想象,是人们对记忆中的事物加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由一事物而想起相关的另外事物或一种思想感受。 巧妙构思:第一 确定想象目标,切合题意。符合中心。第二采用不同方式想象、回忆、推想、联想、幻想、遐想。第三 想象可以海阔天空,最后回归到中心上来,要奇妙更要入情入理。 怎样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1、从一点连成一线,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思路要开阔,风在言语,大树可以载歌载舞,老鼠戏猫,一切都是可能发生的。2、由此及彼,围绕所表达的思想展开。3、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活泼、自然具有鲜明、浓郁的儿童特点:拟人法、与拟人法相反、自我表现法。观察与想象 观察要细致,描述才具体,时刻备份放大镜,科学发现诞生在细致观察之中。抒情 抒情引发共鸣,议论让文章出采。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借物抒情。议论分为先叙后议。 二、编写童话可以从改写生活中的小故事开始,将故事中的人物换成特征相符合的动物。其实,只要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和能引发思考的原真生活迁移到其他事物上,让它们替我们说话就可以了。 【主题推荐】 1、从下面的小动物中,选几个动物编一个童话故事。
2、动手作文。从下面提供的故事开头中选取一个续写下去。 ①、老鼠们总是很讨厌小猫。一天,他们在讨论如何在小猫来之前逃之夭夭。不巧,这事正好被小鸭子听见了…… ②、啄木鸟医生正在诊所研究病例,小马爸爸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 ③、森林里,动物学校开学了。小动物们围坐在一起,小马老师走上了讲台…… ④、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大象公公、小狗汪汪、小兔乐乐、小鸭花花来到公园的草地上……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 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 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 二、读读背背 ①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 ④集体读、背。 三、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 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 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 ⑥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二、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三、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四、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五、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六、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