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 业
课 程
任课教师 胡超华
201— 201学年度第 二学期
教 务 处 编 制
| 课程名称 | |
| 授课时间 | |
| 授课对象 | |
| 授课章节 课 题 |
.掌握
2. 熟悉
3.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 重点:
2. 难点:
3. 疑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以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并结合临床案例教学,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充满好奇心。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大课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骨 折(Fracture)
现代社会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
(A fracture is a break in continuity of a bone)
直接暴力(Direct violence)
骨折发生于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间接力集中作用于某一点上发生骨折
三、骨折的分类
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完整性分为
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
开放性骨折 (open fracture)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
不完全性骨折:
裂缝骨折
( hair- line f.)
青枝骨折
( Greenstick f.)
完全性骨折:
四、骨折段的移位
暴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及性质
肢体远侧段的重量
肌肉的牵拉力
搬运与治疗不当
(二)移位种类
成角移位(对线不良)
侧方移位(对位不良)
短缩移位
分离移位
旋转移位
骨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专有体征 (具有一项专有体征即可确诊)
▪畸形(deformity)
骨折段移位后,受伤体部的形状改变
▪反常活动(abnormal activity)
在肢体非关节部位有不正常的活动
▪骨擦音、骨擦感(crepitus)
骨折端互相磨擦听到的声音触到的感觉
二、其他体征
▪全身表现
休克、体温升高
诊断
•受伤病史
•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
骨折的并发症
了解骨折的各种并发症,对准确诊断、正确治疗、 确保疗效很重要
骨筋膜室综合征
•定义: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严重缺血而
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好发部位:前臂、小腿、手、足
•病因
内容物体积骤增:组织水肿、出血
骨筋膜室容积骤减:包扎过紧、局部压迫
•病理
濒临缺血性肌挛缩-功能可部分恢复或完全恢复
缺血性肌挛缩-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坏疽-截肢、危及生命
骨筋膜室综合征
临床表现
•症状:以局部表现为主
疼痛且进行性加剧(最早期),被动牵拉剧痛
患肢指(趾)呈屈曲状态
患肢麻木
全身表现:发热、多器官功能衰竭
•体征
皮肤红肿热痛、局部压力高
肢体远端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动脉搏动减弱、消失
骨筋膜室综合征
•处理原则
切开减压
防治全身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
截肢
骨折的治疗原则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一、骨折复位 (reduction)
解剖复位
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
功能复位标准
无旋转移位和分离移位
下肢骨折短缩成人≤1cm,儿童 ≤2cm
成角移位:下肢要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
上肢肱骨可稍有畸形,尺桡骨需解剖复位
长骨横形骨折,至少对位1/3以上,干骺端要3/4以上
对准骨折方向,远端对近端
舒筋捺骨、手摸心会
拔伸牵引
摇摆触碰
端举提按
夹挤分骨
折顶回旋
借助X线监视复位效果、但不能透视下复位
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的比较
优 点
复位效果好
有效内固定
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缺 点
较多地损伤骨折端血供,骨折愈合慢
增加感染机会
材料学影响应力遮挡、氧化电解
需再次手术取内固定
外固定
小夹板
石膏绷带
持续牵引
皮肤牵引,2.5-3kg
骨牵引,体重的1/7-1/8
外固定架
有效防止成角、旋转和侧移位
利于早期邻近关节活动
骨折愈合、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较少
费用较低
无取内固定痛苦
石膏绷带外固定
不宜使用小夹板的开放骨折
小夹板固定不满意的骨折
某些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
矫形关节手术后
骨关节感染
关节韧带闭合伤
石膏绷带外固定
固定范围大、时间长
可致关节僵硬
压迫皮肤、神经血管
外展架固定
肱骨骨折并桡神经伤或肱骨干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
上肢骨折肿胀严重或开放骨折术后
臂丛神经牵拉伤
肩胛骨骨折
肩肘化脓性关节炎、结核
持续牵引
分皮牵引和骨牵引
颈椎骨折脱位
股骨、髋关节骨折脱位
骨开放骨折不宜内固定
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
外固定架
开放骨折不能内固定
闭合骨折伴广泛软组织伤
骨折感染骨不愈合
矫形、关节融合术后
主要血管损伤
处理伤口,不关节活动
内固定
切开复位后同时作内固定
髓内固定:弹性:细针、Ender钉、动力髓内钉
静力性:交锁髓内钉
皮质傍固定
普通钢板、螺钉
加压钢板、螺钉、克氏针
碳纤维板、高分子材料板
可吸收材料
三、功能锻炼
早期:1~2周肌肉等张收缩
中期:增加邻近关节活动
晚期:拆除外固定加强肌力所有关节的
主动活动、适当被动锻炼
骨折的愈合
一、骨折愈合过程
血肿机化期
血肿形成 —— 增生肉芽 —— 纤维连接(2周)
原始骨痂期
膜内化骨 —— 骨内外膜成骨(手术时多保护外骨膜)
软骨内化骨—— 纤维组织转化为软骨,钙化为环形骨痂
骨痂塑型期
大量新生骨痂、形成骨连接、顺肢体负重应力需要进行塑型
二、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局部标准
无压痛叩痛、无异常活动、连续性骨痂
功能标准
去外固定后上肢平举1Kg1分钟,
下肢步行3分钟,>30步
影像学标准
骨折线模糊、一侧连续性骨痂通过
三、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局部因素
骨折的类型和数量
骨折部位血液供应
软组织损伤程度
软组织嵌入骨折端
感染、骨、软组织炎症
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
切开复位,过多影响骨折端血运
开放骨折清创过多摘除碎骨块,造成骨缺损
骨折端过牵
骨折固定不牢
功能锻炼不当和过早
关节脱位
•脱位又称脱臼
•定义
病因
•按脱位的原因分类
•按脱位的神经分类
临床表现与诊断
•畸形
•关节盂空虚
•弹性固定
并发症
•早期: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
•晚期: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挫伤性关节炎
治疗
•复位
•固定
•功能锻炼
六、小结:简要概括
七、课外作业:1
2
3.
八、教学体会:通过多媒体教学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整个教学过程顺畅。同学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讲授过程中多结合临床中的病例,多使用图片,有利于同学对骨关节炎康复的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