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力构建班级小组管理模式”实施方案(草稿)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学校关于“精细化管理”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学校制度改革,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自主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班级小组管理模式”实施方案。
二、实施方案
(本方案具体分为五大系统:分别是各阶段安排、小组建设与管理、小组量化考核制度、小组奖励、“班级小组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一): 各阶段安排:
| “班级小组管理模式”推行步骤 | ||
| 阶段划分 | 时间 | 具体实施及范围 |
| 理论学习和宣传动员 | ||
| 试点探索 | ||
| 实施 | ||
1、小组划分
(1)小组划分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编组,小组划分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组内异质”是指以异质形态分组,每个学习小组通常是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存在差异的学生构成,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组间同质”即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组内异质”是互助合作的基础,“组间同质”是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
(2)具体操作:
方案一:之字分配(多数是按总分分配)/平等微调(考虑学科情况)/学生意见/修改定案
方案二:双向选择/协调互选
(3)注意事项:
①分组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高低、心理素质等因素,让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组合,尽量做到每个小组的水平接近。
小组规模越大某个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因此,小组规模一般不大,按优、良、中、差生合理搭配,同时兼顾性别、特长等,保证各小组有各学科优秀学生,可以分为6人小组,做到优势与劣势的整合。
②做好必要的思想工作。对于综合实力较落后的同学,教师要多鼓励,同时要发挥桥梁作用,引导组员同学正确认识和评价,做好组长、组员的接纳、融入工作。
2、选聘小组组长
(1)选聘组长的参考标准:
①组长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威信;
②组长成绩比较优秀;
③组长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④组长在组员之间要有模范带头作用。人缘好,有凝聚力和号召力。
(2)组长产生原则:自愿原则、任期制原则。
具体操作:
①组员自愿、公开、公平竞选,少数服从多数,使组员增强对组长的认同感。
②实行任期制,定期换届选举,既能加强组长的职能发挥,又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3、小组组长的职责:
(1)组织督促小组学生一起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2)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给小组同学分配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帮助其确定知识的展示的方式;
(3)负责本组的上课纪律;
(4)评价记录本小组学生的上课表现和目标任务达标情况。
4、明确事务分工
为增强每个组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每个成员感觉到自己在组内很重要,自觉自愿地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设学科组长、纪律组长,卫生组长、考评组长等等。
例如:
学科组长就是在你那一个学科学习时,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选择同学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疑难问题及解答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纪律组长负责本组的上课、自习纪律;并且按照组规进行相应的处罚。卫生组长负责督促本组学生值日,对不值日的同学采取相应的处罚。
考评组长记录小组内的每个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的认真程度、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得分情况等。
5、制定规章制度(组规)
小组内部自主制定在纪律、学习、卫生等各方面应该遵守的一些要求以及相关的奖罚规定。
6、建设小组文化
如:起组名、口号、制定小组目标等
作用:凝聚人心,激励小组成员,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7、科任教师积极参与:
(1)科任老师应做好课堂日志的记录。如学生上课睡觉、没带教科书、看无关书籍、玩手机等。
(2)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作业不认真、抄袭、听写不过关或者得优等。每天由课代表统计名单,汇总给值周班长。
(3)科任老师及时反馈给班主任,便于班主任及时、全面了解班级情况。
(三)小组量化考核制度。(计分标准见附件--《小组管理学生量化考核表》)
1、考评主要负责人:
卫生-劳动委员;
纪律-纪律委员和副班长各负责若干;
生活-生活委员;宣传-文宣委员;
两操-体育委员;
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情况-学习委员;
常务班长职责-班长;(班长负责协调、监督量化考核数据的收集、汇总)
汇总-值周班长(值周班长由各小组组长每周轮流担任)
2、各板块的考评负责人,应当如实、公正的记录,并及时将数据报给值周班长。
2、值周班长每天“晚读”时间点评当天值班情况;
3、每周班会课由值周班长进行一周班级情况点评,并公布周冠军。
(四)小组奖励
1、奖励原则:
为更好的反馈、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及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小组奖励以及时、客观、公正、激励、团体为原则。
2、优胜小组评选和奖励办法
每周在全班评选学习优胜小组,即周冠军。每月在全班评选一次月冠军。
(1)、周冠军小组:每周由值班班长统计并宣布优胜小组,同时说明理由,然后作好记录。一周内得到优胜小组的,可以得到流动红旗,保留一周,集体合影,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张贴表彰。
(2)、月冠军小组:每月评出的月冠军,由年级组进行表彰一次,颁发奖状。
(3)、学期冠军小组:结合平时的统计结果,再加上在月考、期中、期末几次考试积分,平均分最高的小组是本学期最优秀小组,小组组长为最优秀组长。在学校予以公开表扬,颁发奖状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4)、小结排后的“待优小组”“反思小组”:从后两个周里可以申请一组人帮自己提高,如果下次总结有提高的,本小组加分,进步一名的为小组加5分,进步两名的为小组加10分,如此类推。而另一帮助提高的小组,也会加分,同样是进步一名加5分,进两名加10分,如此类推。
3、优秀个人评选及奖励办法
根据学生综合考评,每月由班主任组织,全体同学投票,评出班级的星级学生,班级星级学生共有五种类型,即“勤奋之星”、 “合作之星”、 “点评之星”、 “展示之星”、 “希望之星”等,公布在学校的公示栏内。并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及推荐加入党组织的重要参考依据。
4、奖励方式参考
(1)、免一次值日。
(2)、在班公布栏上张贴照片公布表扬和校园网上公布。
(3)、在学校范围,与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包括学校领导)合照一张,并在班公布做留念。
(4)、给家长发喜报信息、电话表扬、微信群表扬、家长会表扬等形式。
(5)、进行全校表扬。
(6)、自己提出合理要求,只要合理,老师全力帮忙。
(五)“班级小组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希望全校师生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和实践,增强交流,群策群力,使“班级小组管理模式”不断补充和完善。
2015年8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