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8年第05期
摘要:姜树华老师自觉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展现了有深度的语文教学,这是语言与思维和谐相生的语文教学。姜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是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在各种不同的理论实践的碰撞中善于反思的结果。这种自觉来自开放的文化视野,更来自对语文课程目标的深刻把握。
关键词:思维发展;语言思维力;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B-0028-03
姜树华老师是一位清醒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姜老师自觉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展现了有深度的语文教学。
从根本上说,这得益于姜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深刻理解。在姜老师看来:“一个人的语文素养高不高,它的直接表现就是能否“读得懂”和“说得明”。读,是由言到意,就是理解力,这里的“读”也含有“听”之意;说,是由意到言,就是表达力,这里的“说”也含有“写”之意。深究一下,“读得懂”“说得明”能力的高与低,其本质就是语言思维力的高与低。如何使用适切的话语准确地表达出一个人的内心想法,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同样,要能准确理解他者的言语,亦需要精准的合拍的思维逻辑作桥梁,否则只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姜老师认为,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本分。
姜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无疑是正确的。语文教学要发展思维,至少有两个根本性的理由。第一,语言与思维互为表里。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因而语文素养就必须有思维的内容。离开了思维,语言就失去了生命,只剩下一堆僵硬的词句。第二,学习母语,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是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的。这是母语学习与第二语言学习的根本区别。如果一个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往往是思维能力发展到了相当水平。而母语学习就不一样。如果思维发展跟不上,他的语言发展就会因失去动力而受到阻碍,甚至停滞不前。
姜老师尤其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他说:“提升逻辑思维力,是语文教学的务本之义。”他引用温儒敏教授的话说:“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思想的成长、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支撑,语文课堂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使命,更是与逻辑密不可分。”
逻辑是人类长期思维实践最深刻最重要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逻辑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体现,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根。逻辑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重视逻辑就是重视人类理性。逻辑理性应当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上位迁移、下位迁移,其实都是逻辑思维。
姜树华老师重视思维的语文教学思想与他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把握密切相关。姜老师经常引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一个很重要的表述:“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姜老师的这一语文教学思想,也得益于他开放的文化视野。他说,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出版有史以来的第三份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强调:“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教育格局中,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的能力、摆脱盲从至关重要。”他解释说:“在知识时代的当下,人们再不为知识的获得而犯愁,而是为如何处理、判断、整合繁杂的知识而犯困,因此为了当下学生适应还没有出现的未来,要特别关注思维力的提升。”他还引用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院士的话说:“年级越小,受到条条框框的越少。我有理由说,在小学阶段引入批判性思维不是太早了,而是开始得太晚了。”
姜老师语文教学思想是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在各种不同的理论实践的碰撞中善于反思的结果。语文教学改革之初,有一种片面强调感性而淡化理性的倾向。连语文课标也只说独特体验而不说见解。理性、科学性、逻辑性,被误认为僵化。在这样的误区面前,姜老师善于反思。他说:“语文教学不仅是感悟读写,更有在阅读中针对具体问题,思考、自主判断,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发表自己的感悟或观点。”经过反思的教学思想会更坚定,更自觉。
姜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与语言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索溪峪的“野”》一文的教学中,姜老师让学生学会提取各自然段的中心句,然后把五个中心句合成一篇短文,让学生们看到文路之间的总分关联,进而明晰分写部分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的顺序。
教《滴水穿石的启示》,姜老师引导学生对词语“接连不断”“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日滴月琢”进行比较。领悟“水滴锲而不舍,日滴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中,“锲而不舍”的“锲”,“日滴月琢”的“琢”,都有刀刻的意思,动作感强。而“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中的“接连不断”,是在客观陈述一种现象。“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中的“持之以恒”,是在提炼一种精神。
姜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发展思维,注重过程。在分析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执教《鲍氏之子》一文,姜老师温习了学生们已有的对寓言故事语言简洁的知识,让学生体会《鲍氏之子》一文语言的简洁性,并进一步尝试删减文字,学生们饶有兴致,感觉除了鲍氏之子的语言之外,似乎均可删减。由此,学生在小组内商讨“哪些最好不删为好”,一句句地删去,一句句地捡回,由此学生们明白了寓言这种文体简洁的特征基础上,更有故事性的需要,故事性才能让道理或意图更好地“裹藏”起来,更好地“融合”于文本之中。多么美妙的学习过程,这显然是一个充满思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不能不说是姜树华老师高妙之举。
姜老师的语文课既主张学生有见解,又不局限于见解,倡导思路开阔,多元文化。
执教儿童诗《秋天》,姜老师引导学生用打拍子的方式感受诗歌的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