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0:29:24
文档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斡旋(wò)雾霭(ǎi)戛然而止(ɡá)参差披拂(cēncī)B.追溯(sù)羁绊(jī)衰草连天(shuāi)悄怆幽邃(chuànɡ)C.褶皱(zhě)亢奋(kànɡ)销声匿迹(nì)往来翕忽(hé)D.冗杂(rǒnɡ)狩猎(shòu)风雪载途(zǎi)豁然开朗(huò)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枯燥欺侮褪色草长鹰飞B.砂砾晦暗迁徒叹为观止C劫难耳畔腐蚀天衣无逢D.磅礴怅惘恬静翩翩起舞3.下列
推荐度:
导读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斡旋(wò)雾霭(ǎi)戛然而止(ɡá)参差披拂(cēncī)B.追溯(sù)羁绊(jī)衰草连天(shuāi)悄怆幽邃(chuànɡ)C.褶皱(zhě)亢奋(kànɡ)销声匿迹(nì)往来翕忽(hé)D.冗杂(rǒnɡ)狩猎(shòu)风雪载途(zǎi)豁然开朗(huò)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枯燥欺侮褪色草长鹰飞B.砂砾晦暗迁徒叹为观止C劫难耳畔腐蚀天衣无逢D.磅礴怅惘恬静翩翩起舞3.下列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斡旋(wò)    雾霭(ǎi)     戛然而止(ɡá)     参差披拂(cēncī)

B. 追溯(sù)    羁绊(jī)     衰草连天(shuāi)  悄怆幽邃(chuànɡ)

C. 褶皱(zhě)   亢奋(kànɡ)   销声匿迹(nì)     往来翕忽(hé)

D. 冗杂(rǒnɡ)  狩猎(shòu)   风雪载途(zǎi)    豁然开朗(huò)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枯燥    欺侮    褪色    草长鹰飞

B. 砂砾    晦暗    迁徒    叹为观止

C 劫难    耳畔    腐蚀    天衣无逢

D. 磅礴    怅惘    恬静    翩翩起舞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一项是 (    )

A. 语文课上,王老师将《智取生辰纲》里面的故事讲得惟妙惟肖,同学们都沉浸在其中。

B. 六月的洋澜湖畔,花红柳绿,碧波荡漾,人们在这里或漫步,或跳舞,或垂钓,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C. 桂林的山有的像雄狮,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猛虎,山形奇特,真是巧夺天工。

D. 关于如何举办好今年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刚才大家都提了很好的建议,最后我来谈几点想法,就算抛砖引玉吧!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 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 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 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汪国真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B. 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 “扬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 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水平。

6.名著阅读。

“音乐院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

文段中的“你”是指名著《傅雷家书》中的_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体裁)文字名著。其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傅雷,他把法国作家巴尔扎克《__________》中的大部分都翻译成了中文,为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7.2017年2月,电视台推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产生很好的社会效果。为此,某校开展以“我爱朗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宣传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美文】“朗读”是体会语言美的重要途径。如要让你从老舍、朱自清、冰心的作品中选一篇朗读,你会选谁的哪篇作品?请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作者:_____________,作品: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巧妙劝说】为了提高朗读能力,李超同学打算周六晚上收看一期《朗读者》,却被妈妈以耽误学习为由阻止。假如你是李超,会如何劝说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词名句默写。

(1)挑兮达兮,在城阙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写出连续两句带“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9. 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妙处。

10. 分析诗歌第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1. 【甲】文节选自____________(填朝代)的___________(填作者)的《桃花源记》。

1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___________              (2)无论魏晋___________

(3)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__________     (4)自恨不如远甚也____________

(5)具答之_________                  (6)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_

13. 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4.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15. 下面对【甲】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 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桃花源人的淳朴、热情。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想法。

D. “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16. 第①段中加点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17. 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

18. 文中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9. 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20. 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21. 概括文章所写的另外两个事例。

烧烤摊前卑微的老妇人兜售五香花生,不被人重视;

22. 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

23. 品析下面的句子。

(1)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从加点词语含义的角度品味)

(2)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

24. 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卑微的母亲”?

四、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点赞,为一网络语言。后引申为对某个内容表示赞同、喜爱。

请你以“为         点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须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斡旋(wò)    雾霭(ǎi)     戛然而止(ɡá)     参差披拂(cēncī)

B. 追溯(sù)    羁绊(jī)     衰草连天(shuāi)  悄怆幽邃(chuànɡ)

C. 褶皱(zhě)   亢奋(kànɡ)   销声匿迹(nì)     往来翕忽(hé)

D. 冗杂(rǒnɡ)  狩猎(shòu)   风雪载途(zǎi)    豁然开朗(hu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A.斡旋(wò)戛然而止(jiá)B.全部正确。C.往来翕忽(xī)D. 狩猎(shòu)  风雪载途(zài) 豁然开朗(huò)。故选B。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枯燥    欺侮    褪色    草长鹰飞

B. 砂砾    晦暗    迁徒    叹为观止

C. 劫难    耳畔    腐蚀    天衣无逢

D. 磅礴    怅惘    恬静    翩翩起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A.草长莺飞 B.迁徙 C. 天衣无缝。故选D。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语文课上,王老师将《智取生辰纲》里面的故事讲得惟妙惟肖,同学们都沉浸在其中。

B. 六月的洋澜湖畔,花红柳绿,碧波荡漾,人们在这里或漫步,或跳舞,或垂钓,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C. 桂林的山有的像雄狮,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猛虎,山形奇特,真是巧夺天工。

D. 关于如何举办好今年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刚才大家都提了很好的建议,最后我来谈几点想法,就算抛砖引玉吧!

【答案】B

【解析】

【详解】A.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非常逼真。适用对象错误;

B.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与语境相符,正确;

C.巧夺天工:专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桂林的山是自然的,不是人工造就的。适用对象错误;

D.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谦敬误用;

故选B。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 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 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 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D.本句是选择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只在句末用问号。应改为: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B. 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 “扬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 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水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主语残缺,去掉“通过”。  C结构混乱,去掉“造成的”或“原因”。D动宾搭配不当,应是提高水平,而不应是“培养”水平。

点睛: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

6.名著阅读。

“音乐院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

文段中的“你”是指名著《傅雷家书》中的_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体裁)文字名著。其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傅雷,他把法国作家巴尔扎克《__________》中的大部分都翻译成了中文,为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    (1). 傅聪    (2). 书信体    (3). 人间喜剧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傅雷家书》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课下牢记有关《傅雷家书》的文学常识,如作者,作者的翻译作品,作者的思想等。

7.2017年2月,电视台推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产生很好的社会效果。为此,某校开展以“我爱朗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宣传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美文】“朗读”是体会语言美的重要途径。如要让你从老舍、朱自清、冰心的作品中选一篇朗读,你会选谁的哪篇作品?请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作者:_____________,作品: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巧妙劝说】为了提高朗读能力,李超同学打算周六晚上收看一期《朗读者》,却被妈妈以耽误学习为由阻止。假如你是李超,会如何劝说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示例:朗读经典美文,装点美丽青春    (2). (2)示例:朱自清    (3). 《春》     (4). 理由:作者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绚烂美丽的春景图,让人心生向往。读来,我们仿佛嗅到春天的气息,感受到无限的希望。    (5). (3)示例:妈妈,这个节目中朗读的作品文质兼美,收看不仅能学到朗读技巧,还能学到很多知识,收获感动、快乐、人生启迪,对阅读写作也有很大帮助;再说学习也应劳逸结合,今天又是星期六。妈妈您就让我看一期好吗?

【解析】

试题分析:(1)拟写标语,紧扣“我爱朗读”的主题,语言简洁,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最后。也可用对偶等。(2)任选一个即可,选择你最熟悉的作家作品朗读即可。理由就是你对作家作品的认识。(3)仿写句子,注意分析仿写句的特点。仿写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注意句式相同,意境一致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称呼,语气委婉,理由充分即可。

8.诗词名句默写。

(1)挑兮达兮,在城阙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写出连续两句带“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一日不见    (2). 如三月兮    (3). (2)在河之洲    (4). 窈窕淑女    (5). (3)与君离别意    (6). 同是宦游人    (7). (4)气蒸云梦泽    (8). 波撼岳阳城    (9). (5)唯有牡丹真国色    (10). 花开时节动京城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其中3.4.5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题。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诗(全文),然后根据理解选择出最恰当的句子。“窈窕”“宦”“撼”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二、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9. 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10. 分析诗歌第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9. “过”字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10. 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在急切地呼唤诗人。两处叠词,既突出了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和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语的赏析。品味重点字词,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本句翻译为:盛开的梅花从山脚下一直生长到小溪畔,看那样子像是要急切的生长到小溪一侧似的。结合梅花盛开的特征作答即可。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叠词的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题中含有叠词的诗句的意思是: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结合诗人当时的心情分析作答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1. 【甲】文节选自____________(填朝代)的___________(填作者)的《桃花源记》。

1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___________              (2)无论魏晋___________

(3)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__________     (4)自恨不如远甚也____________

(5)具答之_________                  (6)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_

13. 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4.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15. 下面对【甲】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 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桃花源人的淳朴、热情。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想法。

D. “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答案】11.     (1). 东晋    (2). 陶渊明    

12.     (1). (1)通“邀”,邀请    (2). (2)更不要说    (3). (3)全,都    (4). (4)遗憾    (5). (5)详细    (6). (6)竟然、居然    

13. (1)老人和小孩都显出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就带领妻子和子女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4. 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等。    15. C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要求学生牢记《桃花源记》及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要”是通假字,通“邀”,邀请。“无论”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解释为:更不要说。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1)句中的关键词有“黄发”“垂髫”等。(2)句中的关键词有“妻子”“绝境”等。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即:美丽富足,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ABD三项正确。C项不正确,应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制造悬念,设下伏笔。也暗示,这个社会不存在。故选C。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16. 第①段中加点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17. 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

18. 文中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9. 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20. 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

【答案】16. 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用了“之一”,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7. 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18.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用是准确、具体地说明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19. 因为未来陆地上的食物资源很可能满足不了人类需要,而海洋中尤其是远洋和深海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为人类食物的生物资源,人类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20. 过度开发(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恶性竞争影响国家关系(国家间为争夺有限海洋资源纷争不断);破坏生态平衡。(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详解】

从文中“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可知资源短缺是警告,以及发出该警告的原因。

【17题详解】

根据句中的“例如”为举例子,“50亿吨”为列数字,“只要…就比…”为作比较。

【18题详解】

从文中三至五段“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可以得出海洋中蕴藏有大量资源。

【19题详解】

读原文尤其是五、六段,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如“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可知,在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有“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国家间为争夺有限的海洋资源纷争不断、破坏生态平衡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理解语句关系的能力, 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和学生提取信息及理解语句关系的能力。

点评: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另外,对于说明文语句的理解,一定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否则就可能改变原意,造成曲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21. 概括文章所写的另外两个事例。

烧烤摊前卑微的老妇人兜售五香花生,不被人重视;

22. 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

23. 品析下面的句子。

(1)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从加点词语含义的角度品味)

(2)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

24. 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卑微的母亲”?

【答案】21. 在超市做保洁的母亲,为了儿子读书,谦卑而勤奋工作却遭到主管的训斥;贫穷的母亲捡拾马路中间的瓶子遭司机责骂。    

22. 身份低微,收入微薄,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被人重视。    

23. (1)“尴尬”一词准确地表现了老妇人多次问话之后没人回答的难为情,“爬满”一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老妇人“失望和忧伤”的程度之深。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子俩淳朴善良的笑容带给大家的温馨和感动,富有感染力。    

24.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平凡而卑微的母亲,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她们都是靠辛勤劳动维持生计、抚育儿女的母亲,然而她们又是无比崇高,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作者写作此文就是要表达对她们的崇敬和赞美。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记叙要素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如:点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先要说明是什么描写,然后根据本句以及文中有关内容从母亲的身份地位和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概括母亲的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本意,然后结合本文语境写出具体的意思。理解“那些”是指像母亲这样的人,从母亲的身份地位以及人们对母亲这类人的态度来概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题详解】

这是一种开放题型,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学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主要来考查学生把握文体和文章内容的能力。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点赞,一网络语言。后引申为对某个内容表示赞同、喜爱。

请你以“         点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须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范文:

为你点赞

纵秋风卷落枫叶,纵阳光舞动麦芒,却没有什么可以隐去那一刻你的光辉、你的珍珠般光彩的汗水。

犹记得,你在学校的踢毽比赛中,让那彩色的羽毛毽子在身边轻巧地飞舞,被体育老师一眼相中,转而去参加区里的比赛。

接到任务的时候,你脸上有难以言表的激动,亦有一点退缩之意。你曾经偷偷告诉我“我能做好吗?”然而,你坚持下来了。

巨大的赛场让气氛骤然紧张,多日训练所得到的自信烟消云散,耳畔的哨声或许更让你的心砰砰乱跳。

那一刻,你一定意识到,此刻不容退缩,你代表的是班级,何况有那么多人注视着你,你该荣幸,该兴奋才对。时间像一把剪刀,瞬间剪断了你所有的不勇敢。于是,你的目光中陡然多了坚定,扫视下面那一双双眼睛,内心一定感到无比的自豪。何况体育老师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了你。

于是场上的那羽毛键在你的脚下似乎有些沉,却压不下你的自信。哨声响了,同样是哨声,此时却成了一种力量,一种为校争光的力量,一种谁与争锋的信心。很快你汗水滑落,控制毽子的腿似乎有些发软,然而你依然坚持着,热血在沸腾,似要喷张而出,向所有人证明你的夺目。此时的一分钟,那么长,一定令你疲惫不堪,然而你却坚持到最后。比赛结束的那一刻,你带着微笑,带着激动走下赛场,那时你俨然是个英雄,因为你努力了,奋斗了,坚持了,你终于绽放了你的色彩,向所有人证明,我可以。你诠释了你的精彩,那一刻,你最出彩……

我想,任凭时光把岁月剪瘦,那一刻的出彩永远夺目,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解题时首先要弄懂“点赞”的意思。根据作文题中引用的相关句子,就能品读出“点赞”的含义,即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表示肯定、支持、喜爱、赞美之情。因此,“为_____点赞”这道作文题实际上就可以替换为“为_____赞叹”、“为_____鼓掌”、“为_____叫好”等题目。读懂了题目,那如何补题呢?正常情况下,就是直接用值得为之点赞的人、事、社会现象进行补题,比如“为身残志不残的他点赞”、“为光盘行动点赞”。但如果能别出心裁,补出自己独特的个性,让文题与众不同,那就能先入为主,激发起阅读者的兴趣。比如同样是赞扬残疾人的坚强,你若把题目补成“为风雨中不屈的生命点赞”,效果就不一样。所以,同学们补题时要尽量补出新意。

【点睛】文题中“点赞”这个关键词决定了本文的主旨是赞扬生活中的真、善、美,为各种正能量的言行喝彩。着眼于个人,去赞美、支持他们,这样的立意无疑是准确的,但如果同学们能够把视角再抬高一点,去为国家、民族点赞,为大自然的慷慨无私点赞,那立意自然高人一筹。

文档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斡旋(wò)雾霭(ǎi)戛然而止(ɡá)参差披拂(cēncī)B.追溯(sù)羁绊(jī)衰草连天(shuāi)悄怆幽邃(chuànɡ)C.褶皱(zhě)亢奋(kànɡ)销声匿迹(nì)往来翕忽(hé)D.冗杂(rǒnɡ)狩猎(shòu)风雪载途(zǎi)豁然开朗(huò)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枯燥欺侮褪色草长鹰飞B.砂砾晦暗迁徒叹为观止C劫难耳畔腐蚀天衣无逢D.磅礴怅惘恬静翩翩起舞3.下列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